前幾年,一部電影《讓子彈飛》紅極一時。電影中姜文飾演的江湖劫匪張牧之打劫了前去上任的知縣,自己便盜用知縣的名字去當了知縣,而葛優演的真正的知縣為了保命,則化名成了師爺老湯,然後上演了一出感天動地的俠義故事,感染了無數影迷。
電影中的故事自然是虛構的,但是清代盜匪搖身一變做知縣的事情卻屢見記載。最著名的兩例是《於公案》中的一個案例和《清稗類鈔》中記載的《盜冒太守名到任》一事。
《於公案》說的是清代名臣於成成的屢破奇案故事,書中的第一個的案例就是一夥盜賊打劫了山東蒲臺縣新上任的知縣鄒其仁,盜用他的名義去蒲臺上任。盜賊上任之後,胃口很大,打算劫掠縣衙的府庫,讓人去外地買馬匹,以便搬運財物。
沒想到鄒其仁的兒子鄒舒,千裡尋父,來到山東蒲臺尋找父親,假冒的知縣給他安了個罪名,將他關押進了監獄,暗中囑咐獄吏把鄒舒害死。獄吏是個好人,得知鄒舒是來尋找父親,而且聽說知縣是假冒的,就幫著鄒舒去省府于成龍大人那裡告狀。
于成龍剛好因為公事,才見過假冒的知縣,見他言語粗陋,已經覺得蹊蹺,又見獄吏帶著鄒舒的書信告狀,更是心生懷疑,恰好此時,大難未死的鄒其仁得人幫助,艱難地來到省城,找到於成成,訴說被劫的原委。至此于成龍再不遲疑,立即命令守備帶領二百多官兵,來到蒲臺縣將二十來名盜匪一舉拿下。只有四名盜匪外出買馬未歸,暫未擒獲,于成龍令人守候,等四人買馬回來時也全部捉拿到案。
這樣一個並不複雜的案件,《於公案》用了十個回目才把它說完,中間還穿插著大量迷信的描寫,比如鄒其仁的兒子鄒舒出門尋父之前有道士給他算卦說他有牢獄之災,于成龍夢見神仙告訴他兇犯姓名等等,精彩程度與電影相比差別太大,實在是考驗人的閱讀耐心。
《於公案》畢竟是小說,這個案例的真實成份尚不確切。清代徐珂的《清類稗鈔》中記述的事件應該是確有其事,而且案件中的盜匪也更殘忍狡猾。文中記載康熙甲辰年間,池州太守郭大人上任途中被盜匪搶劫,一家六十多口全被殺了,只留下郭大人的妻子和兒子兩個人,盜匪為了掩人耳目,帶著郭大人的妻子和幼兒前去上任。
盜匪上任之後,居然把政事辦理得井井有條,當地百姓士人對他印象都還不錯,上司也很滿意,一時之間騙過了許多人。只是騙不了郭大人的家人,偶爾會有郭大人家鄉的人上門探望,盜匪就將人迎接進衙門,暗中殺人滅口。
郭家人有來無回,長時間沒有消息回來,郭家人產生了懷疑,又讓郭大人的大舅子來探望。大舅子不但聰明,而且還比較走運,他準備進官衙之前,就在街上看到了假冒的郭大人坐著轎子出行,大舅子看到轎子裡不是自己的妹夫,很是驚奇。於是大舅子假稱是外地來要飯的,打算在官衙找個苦活做,就進了官衙每天幫著挑水。終於有一天,在內衙看見了自己的親妹妹,他的親妹妹也很精明,看見了哥哥表面上不動聲色,暗地裡寫了一封信交給他,告訴他妹夫郭大人已經被害,現在的官衙裡全是盜匪,有三十多人。
大舅子將這一情況報告上級官府,上級官府考慮盜匪人數太多,擔心不能一網打盡,就想了個辦法,找來假冒的郭大人,誇讚他官衙中的人有能力,讓他每個縣分派兩人幫著計算錢糧。於是這夥盜匪被分派到不同的縣衙,一進去就被抓起來關押起來。然後再通知假郭大人來商議事情,將他也一舉拿下,這樣把這夥盜賊全數活捉。經過審問,這夥盜匪已經盜取了庫銀八萬多兩,原來準備在這個月底就卷錢逃走的。
這兩個事例都是盜賊搶劫新上任的官吏,借用他人的名義去做官騙錢的。《清類稗鈔》中還記載了一個盜賊改行當了太守,仍不忘重操舊業的事,其曲折驚險程度一點也不比前面所說的事情差。
事情也是發生在康熙年間,當時福建龍溪縣經常發生盜竊案,被偷了許多貴重物品。上官動怒,嚴令當地縣衙限期破案。龍溪縣令出動了所有的捕快差役,還請了不少破案高手,每天夜裡去巡邏蹲守。這天晚上,看到一個黑衣人從一個大戶人家出來,身上還背著一個小箱子,捕快悄悄地尾隨著他,見黑衣人來到漳州太守府的後院,跳牆翻了進去。捕快甩出飛刀,沒有命中,沒辦法,只好用磚頭砸過去,正打中黑衣人的額頭。黑衣人捂著頭消失在黑暗中。捕快也不敢輕易進太守府搜查,只好召集人手,把太守府密密包圍起來,看著不讓一個人出來,然後去稟報縣令。
縣令第二天將太守府中所有的差役僕人全部一一點名查看,沒有發現額頭上有傷的人。縣令又去見太守,太守卻讓人告訴縣令說他生病了不方便見客。縣令說他學過醫,正好可以給太守診診脈,於是進了房間見到太守。見太守的脈像正常,不像是生了病,只是頭上用黑布包頭,還有一絲血痕。縣令心中懷疑,立刻稟報上司,派官兵到太守府搜查,果然搜出了大量被盜的物品。
案情上報給皇帝,皇帝驚訝無比:「知府當中還有這樣的人?」命令總督嚴加審訊。原來這個太守原本就是個小偷,後來花重金捐了個官,做到了太守。總督問他為什麼當了官還要去偷盜,他的回答讓人哭笑不得:「當小偷習慣了,看見好東西就忍不住想要去偷來,情不自禁,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可見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荒唐的年代,荒唐的事情也多,閒讀雜書,了解一些歷史上的趣聞軼事,亦是一種難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