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籤:藍翡翠】
…………
作者簡介:
編譯:美麗往事
烏阿黑紋鯛(Protomelas vuae,譯者註:種加詞源於其標本地產地「Vua」)是「藍翡翠」亮緣黑紋鯛(Protomelas marginatus)的一個亞種,屬素食性慈鯛。
1935年,特裡瓦弗斯(Ethelwynn Trewavas)把藍翡翠描述為兩個亞種,一是南部的亮緣黑紋鯛(P. m. marginatus),一是北部的烏阿黑紋鯛(P. m. vuae)。與另外兩種相似的黑紋鯛——綠金線(P. kirkii)和紅金線(P. similis)相比,藍翡翠下咽骨上的牙齒更細更少,而兩個亞種之間相比,亮緣黑紋鯛有著更多的鰓耙(14–15 vs. 12–13)和更小的眼睛。前者常被採集於淺水的水草區,而後者則棲息於較深水的生境,其較大的眼睛也源於此。特裡瓦弗斯根據兩者的形態特徵和可量化特徵總結出了只有在成魚時才能被分辨。實際上,許多馬湖單色鯛在許多特徵上都非常接近,包括體型和體色,因此很難區分。例如,1935年特裡瓦弗斯鑑別為亮緣黑紋鯛的憑證標本在1894年時曾被君特(Günther)錯誤識別為綠金線、在1922年被裡根(Regan)錯誤識別為紅金線。
姆班巴灣(Mbamba Bay)Sambia Reef(桑比亞礁)約15米水下的烏阿黑紋鯛👇
儘管烏阿黑紋鯛一開始被描述為一個亞種,學名為Haplochromis marginatus vuae ,但是其形態特徵和可量化特徵都明顯地不同於另一個亞種亮緣黑紋鯛,因此我們在這裡把它當作一個正種,指定學名為P. vuae。
烏阿黑紋鯛的表述基於15隻成魚和3隻幼魚樣本,所有樣本由庫斯伯特.克裡斯蒂(Cuthbert Christy)採於德普灣(Deep Bay,位於馬拉威水域的池倫巴Chilumba)和烏阿(Vua)早期的渡輪加油站,距離池倫巴以北約25公裡。在1925-1926年間,克裡斯蒂一共採集了約3500隻馬湖慈鯛樣本。
不管在野外還是在水族中,藍翡翠的兩個亞種都相當罕見。在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2000年的馬鯛手冊中曾發布過一隻魚缸中的藍翡翠樣本。在與他的交流中披露了該樣本來自他的朋友內曼斯(John Neimans),在美國繁殖了該魚近30年。內曼斯是在1980年代末從他的同事懷特(Scott White)拿到的樣本,而懷特則是從德國魚商那裡收來的。除了知道來自馬湖,一開始還沒任何資料數據,當時被稱作藍史蒂芬(Blue Fenestratus)。不過應該是由斯圖亞特公司(Stuart Grant Company)採自馬湖南部。後來由Mal-Ta-Vi公司的雷波爾(Thomas Lepel)鑑別為藍翡翠(P. marginatus),並在1990年代中期從內曼斯那裡帶了一些人工魚回德國。
我們在野外只遇過烏阿黑紋鯛一次。那是1995年9月,我們在坦尚尼亞姆班巴灣(Mbamba Bay)以南的桑比亞礁(Sambia Reef)的巖石生境附近觀察到幾隻烏阿黑紋鯛正在開闊水域中攝食浮遊生物。亮緣黑紋鯛(P. marginatus)和烏阿黑紋鯛(P. vuae)據信都與紅金線(P. similis)血緣關係密切,但眼睛更大,鰓耙更多,眼眶骨更窄,嘴巴更大,還有1-2顆更大的中央咽齒。紅金線偏好沙地和巖石區,待在湖底攝食甲殼類、植物殘屑和巖表藻類,而烏阿黑紋鯛則偏好開闊水域的浮遊藻類。
桑比亞礁👇
姆班巴灣,楚瓦山(Chuwa Hill),姆班巴島(也稱恩格庫約島Ngkuyo Island),最遠處右方是桑比亞礁👇
從進化上看,許多沙棲類和巖棲類黑紋鯛(Protomelas)似乎都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銀領航(Placidochromis johnstoni)或者類似銀領航,一個非常廣適性普遍性和多變性的物種。這種變化主要由身體上的黑斑如豎條紋和橫條紋顯示。
梅坦古拉(Metangula)約5米水下的銀領航👇
梅坦古拉5米水下的鴨嘴倒三角Hemitilapia oxyrhynchus👇
據推測,銀領航(P. johnstoni)是最古老的沙棲和巖棲類黑紋鯛、甚至可以說是這個單色鯛子群的祖先。
摩爾( J. E. S. Moore)在1899年7月11日至8月15日間的第二次東非探險期間採集了52種馬湖慈鯛,其中一些就是類似亮緣黑紋鯛和烏阿黑紋鯛包括吹沙格仔(P.pleurotaenia)還有大牙格仔(P. macrodon)的單色鯛。
姆班巴灣新採集上來的銀領航👇
Hemitilapia oxyrhynchus at Metangula, depth about 5 metres
-End-
- 三湖缸濾材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