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聽聞老家馬湖面貌大變,十多年沒有回老家,年近九旬高齡的父母回家一探究競的心情愈發急切。
五月中旬,我們兄妹幾個趁一個清風朗日、天高雲淡的周末,陪年近九旬的父母回老家看看。父親患眩暈症,一大早,大哥給父親的耳朵背貼上防暈車藥貼後,小心翼翼地開著車向老家進發。父親剛理過發,看起來精神矍鑠,一向身體硬朗的母親穿一件花色單衣,顯得容光煥發,精神超好。
車在寬敞乾淨的柏油路上慢行,初夏的徐風迎面撲來,舒爽無比,清新秀麗的江南水鄉風光不時映入眼帘。
父親和母親或許是被這美景所感染,亦或大哥車技高超,出發前我們所擔心的暈車狀態並沒有出現。路上,父親感慨道:「現在的馬路寬敞平坦,坐在車裡一點不覺得顛簸,以前是坑坑窪窪的沙子路,進了村子就是泥巴路,晴天灰,雨天泥的。」
母親補充說:「以前出門就是走路,哪有車坐?」聽罷,不由得讓我想起母親的話來,那是五十年代的一個初夏,因家有急事,母親趕往父親位於界埠鄉光明村的工作單位上高縣血防站。其時,為了趕八十多裡路,母親帶著乾糧,沿著羊腸小徑,獨自一人趕路。渴了,捧口溪水喝;累了,稍歇片刻繼續趕路,就這樣從清晨到摸黑,走了整整一天,該是何等的艱辛。
2
途中,車子經過蘆洲鄉的晏家村等幾個新農村時,大哥特意放慢車速讓二老細看。二哥指著晏家村一排排整齊的小樓房及房前屋後的綠化和健身設施,向二老介紹關於新農村的新鮮事兒,二哥因工作需要,下鄉較多,對農村了解甚多,父母聽後,頻頻點頭,嘖嘖稱讚。有著六十多年黨齡的父親由衷感慨:「黨的政策好啊!農民生活大變樣,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
過了片刻,車子經過熟悉的村莊——蘆洲鄉的儒裡大隊上新屋自然村,該村是我家曾呆過的地方。那是六十年代末,南港水庫修好後,出於庫區百姓長久生活和安全,我們家被安排遷居到了該村,一住就是九年。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裡度過的,兒時的我曾經多少次想要到村後禁山上採摘映山紅、野果子,母親以我年幼不安全為由無一例外給管束了。
母親是這樣一個人,一個寧願虧自己,也絕不虧別人的人,她以勤勞、熱情、善良,極能吃苦的品格很快贏得了當地村民的尊敬,使我們這家外地人較快地融入了當地的生活,以至村裡人總是親切地稱呼母親「雪萍娘」。
3
不知不覺中,車子駛入南港鏡內,公路兩旁映入眼帘的是父母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以至二老不停地叨念:「現在怎麼變成這樣?都不認得了。」
車子駛離南港墟後,母親回憶道:「以前從馬湖到南港集鎮是只有2尺寬,12裡長的石板路,一路上嶺下坡,山連山,路兩旁山高樹茂,來回一趟要近2個小時,那個時候想到南港趕趟墟不容易哦!」
快到馬湖時,母親不無傷感地喃喃念道:「60多年前,我抱著你姐回趟南港墟娘家(母親兩歲就沒了爹媽,無奈之下家人把母親送給南港墟的一戶相好的鐵匠人家收養),每次來回累得手發酸、腳發麻。」大哥接茬說:「是哦!我在南港中學念書時,當時南港中學設在現今的南港鎮小平村,每次得背些米、帶些少油、少鹽的幹蘿蔔之類的菜去學校,一個星期來回一次,得走上四十來裡的石板路。」我好奇地問:「也是現在走的這條路嗎?」大哥說:「是啊,當年的山路現在變成了平坦的高速路。」
車子駛離縣城約摸30多分鐘後,終於到了老家,市級精品新農村——馬湖村。待車停妥,大哥指著馬路邊第一排樓房介紹,哪是某遠房親戚家的小洋房,哪是幾個堂兄的新樓房。近些年來,我家的幾個堂兄不但在老家蓋了樓房,還在縣城買了房呢,城裡鄉下想住哪就住哪。
母親讚嘆:「現在農村的生活和城裡差不多了!」二哥說:「是啊!近十年來,縣工業園每年招商引資居全省前十名,農村人只要勤快,不賭不懶,農閒時,在本地找到工作很方便。」二嫂則說:「比城裡人好過哦!城裡有的農村也有,農村有的,城裡沒有,比如這清新的空氣和秀美的風景。」
這時,父親指著馬路對面前些年翻建一新的高大祠堂對我們說「這個祠堂好,除了供奉和祭祀祖先,村裡有什麼大事,都是在祠堂裡商議。舊時族規很嚴,我小時候,曾親眼看見族長對違反族規或者對大人不孝的人進行懲罰。因族規多、體罰重,所以村裡大人小孩,都不敢輕易違反村規民約,村裡民風純樸,風氣好。」
據父親講,馬湖每年最熱鬧的當屬過年,除夕之夜,大家聚在祠堂烤火、聊天、守歲,每隔一個時辰就要擊鼓迎新,討來年的好彩頭,每個人的鼓點各有特色。還有隆重的添丁宴,馬湖人認為「添丁」意味著「人財兩盛」。
每年大年初一上午約九點,村裡不論哪家添了男丁,均要在祠堂擺上酒席,若當年村上多家添了男丁,則幾家在祠堂內同擺酒席。這時,祠堂內,人來人往,人頭攢動。
男主人們各自提著自家釀造的米酒,從主桌開始逐桌敬酒,接受族人道賀。席間,東家未敬罷,西家又來敬,「來一碗,來一碗」之聲、祝福聲、嗩吶聲、鑼鼓聲、鼓掌聲、歡笑聲、喝酒行令聲,此起彼伏、高潮迭起,充滿整個祠堂。
祠堂外,鞭炮齊鳴,到處洋溢著喜慶的節日氣息。整個添丁儀式要持續幾個小時,該風俗一直延續至今。當年大哥、二哥出生時,母親也曾提著一大煮壺好酒來此報丁。
近年來,隨著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壯大,祠堂內備置了桌椅碗筷等,不管哪家辦婚、喪、壽、喜酒席,隊上每次還會提供300個煤球。
站在村頭,母親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山峰說:「那叫飛龍山,剛結婚時我們家就住在山對面。1951年冬天,我和你父親都參加了村裡的農會,在你父親左勸右說下,好不容易動員了村裡9個後生一起參軍。你爸參軍的那年,踫巧村裡開禁山。當時,你大姐出生才幾天,為了儲存些柴火,顧不上身體虛弱,更顧不上禁山上有邪氣的傳說,也不顧你奶奶的勸導,跟著大夥去禁山砍柴。」
我好奇那飛龍山的傳說,纏著母親講,母親便娓娓道來:飛龍山上有一個長發飄飄的仙姑,經常在清晨下山到村頭的溪水邊洗衣裳,村裡人問她是誰家的姑娘?為什麼那麼早?她總是不說話,洗完衣裳就不見了蹤影。傳說她是偷著下山來的,有一回被天神發現了,派人來抓她,她拼命往禁山裡逃,長長的頭髮被樹枝掛斷,至今還能看到一些樹上掛著絲絲烏黑的長髮(其實是一些青藤)。
最後,我們在馬湖「三朝侍御」牌樓前停了下來,父親拄著拐仗,久久凝視著修復後的牌樓。據悉,該木牌坊是江西僅存的少數幾座全木構牌坊之一,牌樓始建於明政權瓦解的十七年(1644),崇禎皇帝朱由儉為旌表曾在明朝萬曆、泰昌、天啟三朝當過監察御史的馬湖人曹汝蘭而下旨建造。
牌樓系樓門式樣,木質結構,分上下兩層,上層四邊是躍起的鯉魚,下層四方是翻騰的龍頭,兩層均為坡面,為下方的牌匾遮雨,牌樓設計精美,做工巧妙。鬥拱上懸「恩榮」豎匾,下懸「三朝侍御」橫匾,正柱掛木板對聯:「白虎家聲舊;烏臺氣象新。」牌樓歷經三個半世紀的滄桑,雖字跡斑駁,透過時光的濾鏡仍翰墨浮香、剛勁有力。
去年,馬湖村充分利用地理優勢,依託歷史文化底蘊,投資四百多萬元著力打造「千年馬湖、秀美鄉村」。如今,千年古樟和文化牆溶為一體,七星拱月泉和歷經百年風雨的曹氏宗祠相得益彰。屹立於荷塘邊上,精雕細刻、獨具匠心的曹汝南雕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藍球場、文化宮、健體設施裝飾一新,還有能容納400多人的村禮堂。
我們來到了位於「三朝侍御」牌樓前的荷塘邊,一陣微風過後,送來縷縷清香,令人心曠神怡。我盡情地呼吸著這荷香,作為一個出生馬湖的小女子,儘管不曾在這裡長大,心中也有一絲悠悠故鄉情,我為家鄉的欣欣向榮而自豪。
4
來到文化牆時,遇見一位老者正駐足觀看,在與老人的攀談中得知,以前的馬湖農閒時村民們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打麻將,現在,村容村貌改善了,環境整潔了,每到晚上,婦女們在文化廣場跳舞,年青人到球場打球健身,娛樂生活和城裡人一樣豐富多彩。
回家路上,父親不無動情地說:「我1951年當兵, 1956年退伍參加工作,離開家鄉幾十年,因時間原因,每次回鄉總是來去匆匆。今天,看到老家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心裡感到非常高興,這都是黨的富民政策好,馬湖人勤勞奮鬥的結果,真希望我能再活十年、二十年,那時我還會回來看看家鄉的變化。」
作為兒女,我們在心裡虔誠地祈願:二老健康長壽,再過十年、二十年,我們再陪二老回鄉看看。
作者:秋水萍蹤
簡介:幼兒園高級教師,熱愛讀書和寫作,為當地作協成員。
人生如歌,借用時光之筆品味似水流年。
微信號:cxp150030897 暱稱 清清百合
歡迎賜稿:364215123@qq.com
文章要求:上高人文歷史、上高二中故事、上高人物。
請關注:上高飛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