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高南港:端起「旅遊碗」吃上「生態飯」

2020-12-27 人民網江西頻道

  來到上高縣南港鎮員山村,青山環抱、綠水潺潺、荷花搖曳,農家房屋坐落於山水之間,仿佛走進畫卷之中。好山好水好風景,也帶來了好前景,員山村自產的溼粉遠近聞名,葡萄、楊梅、西瓜、獼猴桃等特色農業園讓老百姓嘗到了甜頭,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了農民的「金山銀山」。

  今年以來,南港鎮立足生態優勢,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深入開展「優環境、促發展」大討論活動,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建設美麗鄉村,切實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亮劍」汙染企業,護水動真格。該鎮堅持問題導向,通過走訪調研,收集制約發展的問題清單,實行掛圖作戰,大力整治礦粉企業,將41家礦粉加工企業整合成1家環保達標的現代化企業,並按照「誰開發誰治理、邊開發邊治理」要求,全面落實除塵降噪、植被恢復、水土保持等整改措施,對露天礦石進行植樹種草復綠。該鎮還深入開展「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建設汙水管網,建立汙水處理廠、水斷面監測站,南港水庫水質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標準,一泓泓甘甜的清水源源不斷地送入縣城20餘萬居民家中。

  「以前羨慕城裡好,現在村裡不比城裡差。」南港鎮梅沙村兩位老人李泉典、李宜友坐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的鞦韆上聊天,短短3個月的時間,這個過去髒亂差的廣場已經變成鮮花環繞、紅磚鋪路的村民學習休閒場所。該鎮因地制宜開展秀美鄉村建設,大力進行人居環境整治,對村內河道、坑塘進行集中清理,圍繞破敗物體治理、廁所入室改造、生活垃圾清理等工作,讓村民生活更舒適,農村環境更整潔。

  環境美了,綠水青山的自然財富也帶來了更多的經濟財富。南港鎮以水為媒,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暑假時期白雲峰漂流景區每天接待遊客近千人,絡繹不絕的遊客為當地帶來了人氣和財氣,農家樂、休閒娛樂等行業蓬勃發展,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僅今年6至8月上旬,景點收入達350萬元。該鎮還依託優美的自然環境,積極探索「生態+扶貧」,流轉土地1600餘畝發展種植業、生態養殖業,建起了生態魚、高山西瓜、古茶、紫皮大蒜、太子參、獼猴桃等產業基地,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讓村民端起「旅遊碗」、吃上「生態飯」。(李超群 易奇勳)

(責編:羅娜、邱燁)

相關焦點

  • 【上高南港】歷害了,千年馬湖 秀美鄉村 ——陪九旬父母回老家見聞
    農民生活大變樣,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強大……」過了片刻,車子經過熟悉的村莊——蘆洲鄉的儒裡大隊上新屋自然村,該村是我家曾呆過的地方。那是六十年代末,南港水庫修好後,出於庫區百姓長久生活和安全,我們家被安排遷居到了該村,一住就是九年。我的童年生活就是在這裡度過的,兒時的我曾經多少次想要到村後禁山上採摘映山紅、野果子,母親以我年幼不安全為由無一例外給管束了。
  • 農民吃上「生態飯」好風景變「好錢景」
    原題:海南省挖掘鄉村旅遊發展潛力,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農民吃上「生態飯」好風景變「好錢景」「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農家新鮮水果喲,好吃又實惠!」開房車去樂東黎族自治縣尖峰鎮露營看繁星、在瓊海市南強村度假賞藝雕、在海口市山尾頭村抓蟹吃海鮮、在白沙黎族自治縣羅帥村徒步玩溯溪、在澄邁縣侯臣村品咖啡……一個又一個鄉村依託生態優勢,走上了發展特色旅遊產業的道路,成為旅遊扶貧的範本。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許多貧困村民在家門口吃上「生態飯」,變好風景為「好錢景」。
  • 「魅力南港 秀美家鄉」散文類三等獎 | 《南港往事》
    南 港 往 事羅鳴       題記:往事並不如風,它只是慢慢沉沒在時光的深處,在不經意時浮出水面,給你一些別樣的回憶……     一、南港宣傳隊      我大約八歲時,隨父母從下放的凌江村搬遷到南港公社
  • 小夥巧手建「桃源」,山鄉吃上「生態飯」
    他依山就勢,建起一座「世外桃源」,帶頭搞起了鄉村旅遊。村民閒置的房屋,田裡種出的土特產,甚至廢棄的木片和石頭,他都能「點石成金」。  3年來,平溪河的水更清了,平溪村的山更綠了,來旅遊的人更多了,村裡的群眾也更富了。  博物館牽來的緣分  記者見到章兵時,這個常年奔波、皮膚黝黑的小夥子正在酒店院子裡和工人一起組裝一臺木製景觀水車。
  • 上高南港:文明新風潤萬家
    初冬時節,走進上高縣南港鎮梅沙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塊塊醒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牌,小廣場上的善行義舉榜展示著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由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主辦的「說說我的脫貧故事」演講活動正在上演。
  • 【組圖】上高之春美如畫!快來尋找屬於你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
    素材來源:上高之聲三生若夢,十裡桃花不見不散;繾綣情深,相思相守不負不忘。今天,小編就帶各位看盡上高的十裡桃林圓你三生三世之夢每年3月,上簡的梨花開的燦爛之時,漫步於梨花群之中,鋪天蓋地的梨花置遊人於潔白的花海之中,令你目不暇接,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如果您從縣城驅車出發,26公裡的車程到南港,再有4公裡抵達南港東部這個美麗的村莊——大廟上簡。
  • 葉驚濤:把湖南綠色農產品端上港澳餐桌
    「把湖南綠色農產品端上港澳餐桌」 ——專訪澳門湖南聯誼總會理事長葉驚濤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蘇莉 「把湖南的優質綠色農產品端上香港、澳門市民的餐桌」,是葉驚濤最近一年多來致力推動的一件大事。
  • 【年味兒】上高人的米粉,三餐可食,拒絕批評!
    容不得別人說上高拌粉、炒土扎粉、湯粉不好吃沒辦法上高人對上高米粉有一種蠻不講理的偏愛其實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上高人的早餐是不能沒有粉的,不僅僅是因為米粉誘人的口感,更是因為米粉對我們的陪伴上高人對拌粉、炒土扎粉、湯粉的要求是很嚴格的,包括米粉浸泡時間、湯料的熬製、各種作料的搭配、火候等等,都是必須把握精準,才可以做出美味的米粉。上高粉店很多,我們經常都有自己熟悉常去的幾家店。
  • 御劍同人 | 南港未陰Ⅲ
    想到這裡阿陰自嘲的笑了笑,決定再也不上遊戲了。便孤身去了紅娘處決定離婚,免得以後牽掛著,也算成全了他們。「紅娘:是否要與南港解除婚姻關係?解除後好友度將歸零。」阿陰看著面前的兩個選項,猶豫了下還是點了確定。便下了遊戲決心再不上了。可是阿陰不知道的是她錯過了什麼。
  • 江西特產:宜春上高紫皮大蒜的傳說
    江西宜春市上高紫皮大蒜,早在康熙年間就有記載。其鱗莖扁圓紫紅色,濃香清甜,有特殊的辛辣味的特點,又有強烈的殺菌功能,是美味佳餚中極好的調味品。相傳上高紫皮大蒜是玉皇大帝恩準御賜為上高百姓治瘟疫、驅瘴氣的藥果。
  • 記者來到上高暗訪...
    記者來到上高暗訪...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都很自覺,能吃多少就打多少,不夠再添,絕不浪費。再說,在天天見面的同事面前浪費糧食,是非常丟人的事情。」隨後記者走訪了上高城區幾家飯店卻看到一幕幕浪費糧食的現象在一家名叫「鄉村第一餐」的飯店記者看到兩張桌子的食客先後離席桌子上的剩菜都比較多,浪費嚴重
  • 東體:周六再戰橫濱,上港要求「吃好、睡好、恢復好」
    《東方體育日報》報導稱,在本周六再次迎戰橫濱水手之前,上港需要做的,就是吃好、睡好、恢復好。東體表示,雖然上港負於橫濱水手,但從比賽中也能看到球隊不少積極的方面,比如主帥佩雷拉的戰術,從開場階段的三後衛陣型,到整場比賽對於橫濱兩個邊路的控制,上港都做得非常到位。
  • 天津南港工業區這些重大項目陸續復工
    按照部署,南港建服中心承擔著南港工業區內47個建設項目的防疫排查工作。 網格化排查是一項基礎、具體的工作,從走訪項目到排查人員;從協助企業完善防疫方案,到現場核查測溫記錄,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隨著網格排查的逐步深入,現場排查的壓力越來越大,南港規建局黨支部又抽調相關科室的精兵強將加入,發揮各自優勢,重點排查重大項目。
  • 南港工業區重大工程項目陸續復工復產
    &nbsp&nbsp&nbsp&nbsp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報&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從天津開發區獲悉,截至目前,南港工業區中沙、華電、渤化VCM、渤化公用配套、北京燃氣、中石化
  • 南港輪胎怎麼樣 南港輪胎價格表
    南港輪胎簡介南港輪胎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輪胎大廠,公司創立於1959年2月25日。為了實現企業永續經營,本公司積極朝向「研發創新、產品差異化、精緻化、客戶滿意、售後服務、專業管理」的目標而努力,並負起環境保護責任,同時展現公司一流的開發力、技術力、生產力、高效率以及高收益率,塑造每位同仁成為公司頂尖業務及專業技術、專業管理人才,使南港輪胎能以優勢的競爭成本和一流的品質與服務為顧客提供一流的超值產品,造福社會人群。
  • 電影《我的上高》,他們這樣評
    可是,「酸儒」縣長義正辭嚴:「打起仗來,這是上高的救命糧!」「上高城小糧少,請貴人他處尋糧。」將軍打量「酸儒」的眼神中有了幾分敬意。      開戰了。黃清谷衝進羅卓英的指揮部:「上高,守得住守不住?」羅卓英以一個「軍事機密」相告:「開戰後,我的司令部移駐城內。」靠前指揮,這是拼死抗爭的決心。黃清谷轉身,淡淡地說:「開戰後,我隨大軍出徵,家小留在城裡。」回以破釜沉舟、捨命相陪的決絕。
  • 走近 | 上高驚現一群蜘蛛人?
    最近上高來了一群這樣的人,他們沒有超能力,但卻能「飛簷走壁」,常年吊坐在高樓大廈的外牆上粉刷或者清洗牆面。小編了解到,他們這一群人都是高安大成過來的,最近工頭接了上高的活兒,才來到上高。X大叔,從事這個行業5年了,以前一直在家種地,剛接觸這個行業是因為收入高,可以讓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 被小成本電影《我的上高》震撼了,書生救國的故事在豆瓣上值8.3分
    正所謂,「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皆有抗戰守土職責」。電影就是以上高會戰為背景,再現了上高會戰時期,上高普通民眾支援抗戰、痛擊日本侵略者的一段感人故事。一開篇就頗有古風,不論是在臺詞對白和情景設置上,都會給人有種古色古香的韻味,讓你有一種身臨其鏡的感覺。拍攝手法上運用了很精緻小成本電影的各種手段,從各個角度展示了在國難臨頭下,中國文人的風骨和氣節,更是我華夏民族的風骨和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