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al雖然尚未進入中國市場,但是在目前少數支援無損音樂串流的平臺中,Tidal是最具潛力、規模最大者,也是最值得音響迷關注的一股勢力。而在2017年開始與Tidal合作的MQA音樂格式,讓高解析質網絡串流得以實現、更是發燒友關注的焦點。
專為音樂串流而生
MQA是Master Quality Authenticated的縮寫,是英國Meridian共同創辦人Bob Stuart所主導開發的一種音頻編碼技術。他在2014年正式發表MQA,並且成立了獨立於Meridian的MQA公司,專責處理MQA的推廣與授權業務。
這不是Bob Stuart第一次制定此類音頻縮編碼技術,許多音響迷熟悉的MLP(Meridian Lossless Packing)壓縮技術就是由Bob Stuart主導研發。MLP是Dolby TureHD等多聲道音效的核心壓縮技術、被廣泛用於DVD、DVD-Audio、BD與UHD BD等光碟。說Bob Stuart是今日家庭劇院普及的幕後推手,一點也不誇張。
Bob Stuart這次又為什麼要推出MQA編碼技術呢?直接的說,MQA是針對網絡串流而開發的高解析音樂格式。
大幅瘦身是MQA最大優勢
數碼流傳輸興起之後,CD等實體唱片銷量大跌,迅速被網絡上流通傳遞的樂檔案所取代,擺脫了實體CD儲存容量有限的限制之後,高解析音樂也隨之興起。所謂「高解析」,指得是音樂信號的解析度高於16bit/44.1kHz CD規格的檔案,常見的高解析有PCM格式24bit/96kHz、24bit/192kHz,或是DSD式的DSD64、DSD128等規格。解析度越高,代表錄音中記錄到的音樂訊息越大,理論上經過數模轉換解碼之後,我們也就越大機會聽到更真實的聲音。市面上雖然有極少數解析度更高的音樂檔案可以下載或串流,但是錄音工業的原始母帶解析度,普遍是以24bit/96kHz錄製,少數達到24bit/192kHz,只有極少數發燒唱片小廠,會以更高的解析度進行錄音。
其實這類高解析音樂檔案突破了許多人一直認為CD解析度不足,難以重現原始類比音樂信號的疑慮,讓我們可以聽到更接近於錄音室母帶的聲音品質。問題是,高解析音樂的聲音品質雖好,但是龐大的信息量,卻讓檔案體積變得巨大,在網絡傳輸時會耗費極高流量,也會拖慢下載與串流的速度,如果網絡連線品質不佳,即時串流播放時就可能出現斷線不順的情況。MQA就是為了有效縮小高解析檔案的體積,讓高解析音樂串流變得更為可行而推出的壓縮編碼技術。
MQA的壓縮編碼技術到底可以將高解析音樂檔案縮到多小?以一個24bit/352.8kHz的高解析檔案為例,具備同等解析度的MQA檔案,體積竟然只有是無損壓縮格式的FLAC檔案的八分之一,甚至比24bit/96kHz的FLAC檔案都還要小上將近一半。更奇特的是,如果比較音樂長度接近的兩個MQA檔案,一個最高解析度24bit/96kHz的MQA,跟一個最高解析度達到24bit/352.8kHz的MQA檔案,兩者的檔案體積竟然幾乎一樣。這跟FLAC檔案體積會隨著解析度而倍增的狀況完全不同,可見MQA採用的是與傳統技術完全不同的數碼壓縮編碼方式,難怪檔案體積大幅瘦身的MQA,會被視為是高解析音樂串流時代的救星。2017年,MQA與Tidal音樂串流平臺合作之後,這種高解析的串流聆聽方案,更是迅速的受到音響迷甚至消費大眾的注意,頗有一統時下諸多無損壓縮編碼技術,成為主流高解析音樂規格的架勢。
正面與反面評價
MQA這項技術到底有多重要?TAS(The Absolute Sound)雜誌編輯編Robert Harley在2016年介紹MQA的文章中,曾說「MQA是我音響生涯所見最重大的技術成就(The most significant audio technology of my life time)」。StereophiIe技術主編John Atkinson則在2014年的報導中認為「MQA是我40年音響媒體工作所經歷過,極少數可以讓我看見新世界誕生的技術(ln almost 40 years of attending audio press events, only rarely have I come away feeling that I was present at the birth of a new world)」。從這兩位Hi End音響界重要人物對於MQA的正面評價,我們可以感受到音響產業對於MQA的確寄予厚望。
不過另一方面,在MQA發表將近六年之後,Hi End音響界卻開始出現另一種觀點,對於MQA不以為然。以Linn為首的許多Hi End音響品牌,就認為MQA只是一種聰明的行銷策略,幾乎在錄音、唱片與音響產業的每一個環節,只要想採用MQA格式,都必須付費取得MQA授權。對於市場規模已經大幅縮水的唱片產業而言,MQA的普及只會侵蝕唱片公司與樂手的獲利,對拓展音樂市場並無實質幫助。
另一方面,不少數碼信號源領域的專家也開始發現,MQA其實並非真正無損,而是在壓縮的過程中,佔用掉了一些位元數,以便更有效的縮小檔案體積。解壓縮之後的MQA,並不完全等同於原始高解析音樂,實際上是一種有損(Lossy)壓縮技術。除此之外,MQA所採用的濾波技術,對於高頻會造成衰減,雖然可以再用另一種濾波補償,但是與原始信號難免會有差異。
最傷腦筋的是,MQA獨特的三層展開特性,雖然在信號源搭配上更有彈性,但是到底該用什麼樣的播放軟體?搭配什麼規格的數碼信號源?可以聽到哪種解析度的MQA ?卻讓一般用家暈頭轉向,摸不著頭緒,反而造成操作使用與信號源選擇上的困難。
利多於弊
數碼音樂與網絡串流技術的發展,至今仍在不斷改變進化中。市場上對於MQA雖然有所質疑,但是任何新世代壓縮編碼技術的出現,其實都免不了會經歷這個過程。任何數碼音樂編碼與解碼技術,也都各有優點與缺點、就連真正無損、無壓縮的高解析原始母帶,也無法100%還原原始模擬音樂波形,可見真正完美的數碼音樂解決方案並不存在。可以確認的是,MQA的音樂信息量的確高於無損CD品質,以這個標準論斷,MQA的確具備高解析音樂的條件。
以現階段的數碼音樂發展而言,MQA或許並不完美,但是優點依然大過缺點。MQA的縮編碼技術,讓高解析音樂的體積大幅縮小,讓高音質網絡串流得以實現。更重要的是,它讓更多人跳脫MP3音質已經夠用的思維,發現高解析音樂的聆聽體驗的確更為美好,也吸引更多人開始關注Hi End音響,並且想使用優質音響播放MQA高解析音樂。對於日漸萎縮的唱片與Hi End音響市場而言,MQA無疑是??推動另一波市場成長的技術新希望。
或許未來頻寬與速度更快的5G網絡普及之後,高解析音樂體積不再成為障礙,但是在現階段,如果MQA可以成功讓更多人注意到高解析音樂的優點,並且對Hi End音響產生興趣,那麼MQA的階段性任務就算功德圓滿。放眼時下諸多數碼音樂格式,恐怕也只有MQA有此等話題性與技術優勢,可以達成此項任務。
關於Hi-Fi
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或者購買優惠影音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