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學校的「科學啟蒙師」
——記炎陵縣船形鄉學校教師羅新旭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張咪
通訊員 張和生 荊曉琴
9月8日,炎陵縣船形鄉學校下課鈴響了,同學們不約而同來到實驗室,在羅新旭老師帶領下,一起擺弄著電路板和各種儀器,搞起小發明創造。
船形鄉學校位於炎陵縣偏遠的山區,但在這座山溝溝裡的學校,師生們卻深愛發明創新,近年獲得縣級以上科技創造獎400餘個,其中全國性獎勵7金8銀10銅。
今年6月,在株洲市第40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炎陵縣船形鄉學校一共斬獲17個獎項,其中3個優秀項目入圍「省賽」且全部獲獎。
提起這些榮譽,該校校長尹新才說,這與學校教師羅新旭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1989年羅新旭調至船形鄉學校,如今已紮根鄉村30餘年。羅新旭本是一名英語老師,偶爾研究一些小發明只是他的業餘愛好。「沒能想到會取得這些成績。」羅新旭說,每周末回縣城家裡,會和家電維修師傅學習,並幫家裡人維修家電 ,慢慢地就成了自己的愛好,也是從那時起,喜歡上做一些小發明。
2011年,羅新旭創新發明的「手搖發電機教具」,在炎陵縣中小學優秀自製教具評選活動中榮獲小學組一等獎。「這次獲獎給了我繼續向前的動力。」羅新旭說。
2014年,學校安排羅新旭承擔「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任務,羅新旭便成立科技創新活動社團,開始科技創新教育活動。社團剛成立,便有30餘名學生慕名而來。
「學校陸續投資5萬多元,專門騰出一間房作為實驗室,添置了一批儀器設備。」羅新旭說,課餘時間,實驗室就成了學生們最愛去的地方。
如何提升孩子們的科技創新興趣,激發學生們的想像力?羅新旭想了很多辦法,每學期舉辦多次科技創新大賽,獎品是本子、筆、文具盒等,雖然東西不多,卻能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
「學校領導非常重視小發明創造,雖經費緊張,每年仍撥款1萬元以上予以支持。」羅新旭說,自己經常會到縣城、各廢品收購站,尋找些小電機、電子元件等物品,用作發明創造。
2018年8月暑假,羅新旭又拿出5000多元錢,到長沙購買初級和較為高級的積木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等,利用這些教學用具,教孩子們編寫程序、執行任務,使孩子們提升了科研興趣。
在羅新旭引導下,孩子們開啟了智慧之門。他們結合生活經驗,創作發明了「跌倒保護開關」「自動衝水器」「菜刀安全閥」「貼心打水桶」等作品,解決了生活中的許多難題。
「他的工資雖不高,家裡經濟負擔也不輕,但看到孩子們熱衷於這些小發明,他每次回縣城,總是自己掏錢購買儀器設備。」校長尹新才說。
「學校雖在山區,但科技創新連續3年獲得『中國青少年創造力發明展』金獎,連續6年斬獲『株洲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尹新才說,如今,學校主動加入科技創新活動社團的學生越來越多,還有10餘名教師也加入其中。
「雖然辛苦,但收穫滿滿。」羅新旭自豪地告訴記者,他的三篇論文在CN刊物上公開發表,一個國家級課題結題獲得一等獎。同時,羅新旭還被授予「湖南省優秀鄉村教師」「全國優秀科技輔導教師」等稱號,並曾兩次擔任全國科技類創新大賽專家評委,獲得「發明與創新專家團專家」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