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麗榮老師自1994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教育教學工作一線,她幾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三尺講臺,默默奉獻於教育事業,她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教師的「求實,創新,進取」。 壯志學校是一所鄉鎮學校,家長大都在外打工或做生意,學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學生,平時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和家庭的溫暖,學習態度不端正,思想波動大。 牛老師經常找他們談心,了解學習、生活情況。班級裡的一名留守男孩長期與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缺少溝通,很叛逆,經常頂撞老師,牛麗榮就與他交朋友,不失時機地與他談心,給他鼓勵,終於這個男孩向牛老師吐露了心聲,在老師的幫助下,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一天,男孩向牛老師打招呼時叫了聲「牛媽媽」,大家都很詫異,原來男孩在與牛老師的交流中感到她像媽媽一樣,所以就有了這麼個特殊的稱謂。 從走上講臺的那一天起,她深知要給學生一杯有靈氣的水,自己必須有一桶兩頭在外的活水,為此她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堅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鑽研教育教學理論。她不斷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並把它記錄下來,因此,她的教學能力不斷提高,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分體教學」。 古文歷來是初中學生最頭痛的一門課,特別是背誦。為此牛老師獨創了融、讀、講、析、誦為一體的教學方法,一篇古文學下來,字、詞、句的理解和背誦全在課內解決了。在講《嶽陽樓記》時,正趕上學校舉行示範公開課,聽課的十幾名老師見證了學生的課堂效果,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現代文雖然容易理解,但學生往往理解不深。牛老師就運用廣博的知識進行學科整合,語文課上,牛老師常常聲情並茂講起歷史、地理等學科,這不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更有助於理解課文,使學生深深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思想感情,課文學完之後,有的同學寫起了讀後感、有的同學仿照本課的寫法寫習作、有的同學摘抄本課的好句。 學生常說:「寫作難,難於上青天。」牛老師注重平時材料的積累,周記、隨感、摘抄、隨記等都是作業的內容,辯論賽、課前美文誦讀、名著鑑賞等成了語文課的內容。積累多了,興趣上來了,遇到事情學生就有了一吐為快的感覺,寫作自然水到渠成,寫作的技巧稍微一點撥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年,她所教的語文在中考中再傳佳績,壯志學校升入實驗中學東校區達到42%,升入西校區的達到100%,付出總有回報,牛老師多次被評為地級優秀教師、區級優秀教師、模範班主任等稱號。 翻開厚厚的獲獎證書,面對眾多的榮譽,她更加努力,用她的話說:「我是林業工人的女兒,我就應該紮根林區,奉獻林區。」榮譽代表著過去,在今後的教育生涯中,她的步伐會更加堅定有力。
【來源:大興安嶺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