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需要技巧,家長抓不住關鍵反會傷害孩子,不如沉默是金

2020-12-22 菁媽育兒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媽媽我們少不了要經常的批評教育孩子,我們批評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以後變得更好!

但是如果批評教育方法不對,卻可能會適得其反,導致孩子越來越叛逆。或者是導致孩子的內心充分的委屈,心靈受到傷害。

《少年說》中一個學霸型的女孩在臺上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看不到」

你為什麼老是拿我跟別的同學比成績,為什麼老是覺得別人比我優秀比我好?總是在批評我沒有給我一點鼓勵。我在你的心裡就真的是那麼的沒有用嗎?

當孩子滿懷期待的等待著媽媽的回答時,媽媽卻說出了這樣的話:我認為你的性格是一個需要敲打的孩子。如果我不給你一點批評教育,我怕你會飄。

天下無不是父母,但是天下卻是很多自以為是的父母,什麼都幫著孩子去做決定。

我們和孩子是兩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我們又能夠為孩子決定什麼呢?

一味的批評教育有可能會適得其反,而正確的教育才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加以改正才能變得更好。

01批評孩子需要技巧,家長抓不住關鍵反會傷害孩子,不如不說

1、要說明白孩子具體的錯在哪裡

孩子對我們這個世界總是懵懂無知,他們往往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當我們覺得孩子做錯了的時候,比起言語呵斥制止,更重要的是為孩子講解清楚他到底哪兒做錯了,做錯了什麼。

他是哪個地方表現的讓我們家長生氣了,覺得他不應該這樣。

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跟孩子說明的,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再說孩子,你不能這樣兒,不告訴他為什麼不能這樣,怎麼樣才能夠是對的,這樣的批評是一點效果都沒有的。

蔣勳曾說過:「我們有時候不知不覺在限制孩子,甚至以愛之名,因為愛太偉大了。但事實上,愛應該建立在人與人平等的基礎上。」

2、給孩子講明白自己這樣做別人的感受,讓孩子換位思考

我們不要老是覺得孩子小聽不懂一些道理,其實孩子的理解能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對他說的一些事情他們都能夠理解。

當孩子做出不正確的舉動的時候,我們可以對他說別人的感受來引導孩子向正確的道路上發展。

比如說當孩子亂丟垃圾的時候,我們除了要對他說這樣做是不對的,還可以補充說,如果我們亂丟垃圾的話,環衛工人是非常的辛苦,他們也有孩子需要陪。

如果你把垃圾丟在了地上,那麼他們就要花時間來打掃,那麼他們陪自己孩子的時間就會少了,你願意看到別的小朋友沒有爸爸媽媽陪伴嗎?通過這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能夠更好地讓孩子發覺自己做錯了。

3、批評孩子一定要就事論事,不要翻舊帳

在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就現在所發生的事件對孩子進行說教。我們現在的家長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動不動老愛翻舊帳,拿孩子以前所做的錯事來揪著不放。

這是一件非常錯誤的做法,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拿之前的那些措施來和孩子說,這樣孩子會形成一種叛逆心理,更不服從我們的管教了。

02孩子做錯事需要批評教育,但也需要有技巧的進行,否則會傷了娃的心

1、要說怎麼樣做才是正確的

孩子在犯錯以後,我們在批評之餘一定要告訴孩子怎樣做是正確的。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其實我們有很多的明星家庭就做的不錯。

在一次綜藝節目上,嗯哼不等放風箏的師傅說完話就搶著說我要自己去放風箏,霍思燕聽完以後立馬就會嗯哼說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應該先聽別人說怎樣做,別人在說話的時候要懂得尊重別人,嗯哼聽完以後就立馬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安靜的聽師傅的講解,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

2、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愛他們

我們中國的父母最不習慣的就是表達愛了,但是在孩子的面前我們一定不能吝嗇,要大聲的跟孩子說我們愛你。

即使是孩子犯了錯,我們也要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批評你也是為了愛你,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心裡不會有落差。

3、在外人面前注意保護孩子

我們的家長總是覺得謙虛是一件好事。在別人的面前總是愛貶低自己的孩子,表揚別人的孩子,其實這對孩子的心理肯定會造成影響的,在別人的面前我們要尤其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03適當的表揚,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

1、要跟孩子描述我們看到的細節和感受

我們的家長在表揚孩子的時候用的大多是一些空而大的話,比如說你真棒做的真好之類的。其實孩子根本也聽到的是我們對他們實際的表揚, 比如說當孩子唱完一首歌以後,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從第一句開始就唱的特別的清晰,你的站姿也很優美,動作也非常的大方,這樣孩子才會更加的有自信。

2、關注孩子努力的過程

其實有時候孩子並不是不努力,而是過程非常的努力,結果卻是差強人意。我們家長應該看到孩子努力的過程,對孩子的付出做出肯定,這樣孩子才能夠有信心下次做的更好。

3、描述孩子的進步

對於小孩子來說,我們家長說的話在他們的心裡分量是很重的,當孩子做出一些還好的舉動時,我們一定要誇獎孩子,說你做的真棒,真是個乖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是一個小男子漢了,有了這樣的良性循環,孩子就會向好的地方去發展。

寫在最後:

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伴隨著家長的教育,但是如果家長的教育方法錯了,或者是偏了,會傷了孩子甚至是毀了娃!

相關焦點

  • 孩子被吼後,是頂嘴還是沉默?暗示了長大的性格,影響孩子一生
    但如果頻繁的使用,孩子被吼之後,不論是頂嘴孩子沉默,都是會對今後的發展造成影響的,也暗示了長大後的性格,家長們要了解!一:"吼"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暴力在《@所有人》這檔節目中節目中,演員小陶虹分享了一段自己吼孩子的經歷。說有一次出門前,因為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沒控制住情緒,直接衝上去劈頭蓋臉衝女兒吼:你怎麼回事啊?!
  • 又一孩子縱身跳樓:這3種情況下,家長再生氣也要停止批評孩子!
    現實生活中,和張先生一樣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家長有很多,在看多人看來,批評孩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放任孩子不管,那才真的是不負責任。但事實上,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多少都會有一些心理敏感,一旦家長不合時宜的觸發到了這些敏感的東西,孩子往往就會做出非常草率而又難以挽回的決定。
  • 孩子不願接受批評,掌握「三明治效應」,讓孩子將批評聽進心中
    父母對著親戚朋友感慨孩子聽不得批評,說一些指正孩子行為的話都會被他犟回來,真是難辦。香香的媽媽就是其中一位家長,她的女兒最近就是這樣,感覺到了青春期,讓孩子幹點啥,孩子都要反著來,就是不讓家長高興。但凡批評孩子一句話,孩子就會跟父母嗆聲。
  • 為什麼沉默的媽媽,孩子能夠更優秀?不說話也能教育孩子
    沉默並不是說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完全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什麼也都不參與,這種方式與其說沉默,不如說退出。這位媽媽能夠教育出優秀的孩子,正是她的少言,她的沉默,在該出現的時候,以簡短的話語,教會了孩子道理。
  • 親子關係、心理學、溝通技巧?會與孩子溝通的家長,生活品質高!
    「與孩子溝通的技巧」是十分重要但卻常常被忽視的「必備技能」。如果不具備「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常常就會發生以下幾種現象:一、孩子不聽話。雖然一再反覆地說,但孩子就是改不掉「壞習慣」。二、家長「內傷」。很多家長因為孩子不聽話而感覺到憤怒、焦慮、失望、悲傷、不耐煩、精疲力盡……這些都是不好的情緒,它們傷害的都是家長自身。由於這些負面情緒的傷害,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家長常常不被外人理解。這種傷害屬於「內傷」。三、孩子無法健康成長。
  • 孩子沉默不說話,都是「內向」的錯?這5點原因家長不要忽視
    今天問題:孩子沉默不愛說話,罪魁回首是"內向"?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說話,無論是遇到陌生人,還是在需要他表現的時候,孩子都會顯得非常的內向,一句話也不愛說,保持著沉默。家長就會覺得孩子是不是膽子小。可是在家裡的時候孩子還是很開朗的,怎麼一到外面就不願意說話了?
  • 媽媽的性格影響孩子的一生:媽媽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媽媽經常會因為工作的壓力、生活中不順心的事情而在孩子面前失控,在頭腦不清楚、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傷害了孩子的自尊。今天分享幾個媽媽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來幫助大家做一個更好的媽媽。
  • 孩子不願意接受批評?巧用「三明治效應」,讓「批評」也「悅耳」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願意接受家長的批評,並不是因為他們天生就性格叛逆,暴戾另類,而僅僅是因為父母用錯了方法。當父母像唐僧一樣,喋喋不休的在孩子耳邊進行說教時,完全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心情,如果能夠批評和表揚同時進行,也許孩子才能夠更容易接受。
  • 孩子不服管教讓家長頭疼,利用好「正面管教」,孩子乖巧又懂事
    1、孩子心裡有委屈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孩子犯了錯誤,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也認為自己做得很有道理。尤其是在家長不了解實情和全貌時就更容易導致孩子心裡委屈了,這時候他們挨了批評,自然是要為自己辯解了。2、孩子被寵壞了還有的孩子,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錯了,哪怕幹壞事被抓現行了,仍然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敢和家長叫板。這樣的孩子其實就是被家長寵壞了,家長對他們的寵愛和包容讓他們感覺自己地位是最高的,對家長和規矩缺乏敬重。
  • TimeOut不是「關禁閉」,分不清兩者區別,孩子的傷害更大
    但是很多的爸爸媽媽只是單純的把「Time Out」理解成了傳統的「讓孩子關禁閉」,混淆之下,反而造成了與家長理想教育結果相反的後果,對孩子產生的傷害效果比直接吼叫孩子還要厲害。閨蜜簡直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把水龍頭一關,把孩子一拎,拎進了一間小屋子。他開始哭鬧、發脾氣,但無疑這樣的行為簡直是火上澆油。閨蜜沒管孩子在地上打滾,直接把房間的門一關,讓孩子在屋子裡面壁思過,等孩子冷靜下來,想清楚錯誤再自己出來認錯。孩子在房間裡哭聲很大,這下是真的怕了,邊哭邊喊「媽媽,我錯了」,喊得聲嘶力竭的。
  • 孩子老是犯錯,家長的批評「重複」,容易讓孩子陷入「超限效應」
    文/琳妹育兒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為人父母,難免要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同一件事情我們在孩子耳邊嘮叨的次數越多,孩子反而越聽不進去。我們越是揪著孩子的某一個缺點不放,孩子卻越是屢教不改,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做「超限效應」可以來解釋這種現象。
  • 你會不會教育孩子,全藏在說話的細節裡
    兒子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轉過身去,氣鼓鼓地站著,不說一句話。旁邊的等車人紛紛側目。不知道這孩子究竟說了什麼不應該說的話,可是當著眾人的面大聲呵斥,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十幾歲的孩子很在意自己在眾人面前的形象,不知這位母親是否能換位思考。
  • 把孩子關小黑屋作為懲罰,不合格的家長究竟能有多糟糕?
    設想一下,一個年幼的孩子,被關到小黑屋裡,求助無門,旁邊還要放著恐怖片。孩子內心裡會有多害怕,多無助。我記得自己五六歲的時候,有時候晚上燈光照著人,看到投在牆上的影子,都會有一點點害怕。而前面提到的這種懲罰方式,簡直太可怕了。以前只在小說裡看過,有些反面角色為了懲罰自己厭惡的孩子,把孩子關到小黑屋裡去,給孩子造成了很久都無法消除的心理陰影。
  • 開學第一天孩子就被抓破臉,幼兒園老師的處理讓寶媽消氣
    01上幼兒園第一天,孩子就被抓破臉,老師的處理讓寶媽消氣金女士就是開學季為孩子擔心的廣大家長之一,金女士的兒子剛好到上幼兒園的年紀因為太過擔心兒子,金女士便報了離家比較近的一所私立幼兒園。不過這才入園第一天,幼兒園中就發生了金女士最不想看到的事情。開學第一天孩子就被抓破臉,幼兒園老師打電話告知金女士這件事情的時候,她是非常氣憤的,連忙趕到幼兒園。
  • 「我太累了」小學生遺書引發警醒:批評孩子,很多家長用錯了方法
    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讓家長們面對孩子犯錯誤,直呼批評不得。生怕批評重了,孩子萬一走極端,好好的家就散了;可是說淺了吧,又怕孩子不聽話。也有一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犯錯後,雖然挨了批評,看起來很不開心,但是過後卻能以一種更加積極的態度去改正,有的孩子還會在事後感謝父母對自己的批評和指正。
  • 孩子不說話,我想找茬和他吵架:找準原因,善待青春期孩子的沉默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家長也無須擔心和無奈,而是要注意自己對孩子性格的態度,是否會影響孩子對自己的接納度,這才是更重要的。③沉默的背後是反抗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識覺醒,有了心理邊界意識,不喜歡他人過多幹涉,他想要做他自己。
  • 不敢喊疼的孩子是怎樣養成的?自己房間著火,女孩卻偷偷關上門!
    不講道理的家長,不僅把哥哥的玩具給了弟弟,沒準還會訓斥哥哥,為什麼欺負弟弟。講點道理的家長,會告訴哥哥,弟弟還小,哭多了上火,會生病,等他不玩了,就會還給你。不管上面的哪種做法,結果就是弟弟哭一會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而哥哥想要護住的玩具也沒了,說不定還會挨一頓批評,哥哥心裡肯定不平衡。
  • 孩子打人或被打了,家長怎麼做?
    2、嬰兒咬/打人如何處理當孩子用手拍打家長臉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寶寶做其他手部動作或遊戲。當被孩子抓咬或咬乳頭時,家長不要做出激烈的反應或大喊大叫,那樣寶寶會誤以為這樣能引起家長的注意,並以為你也覺得好玩,所以下次會加重抓咬的行為。
  • 必知|孩子學舞蹈,最需要家長的鼓勵與堅持!
    一般來說,是讓孩子學多點東西,開發一下大腦,培養藝術素質,或者以後考舞蹈學院等。最重要的是孩子學會了堅持和鍛鍊了耐性。以後做什麼成什麼。 總之,孩子能不能學下去,關鍵是家長有沒有讓孩子堅持。小朋友什麼都不懂,大人讓學她就學。大人不管她,她就學不好或者乾脆不學了。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他爸
    下班了一定要回家,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會更優秀。 2、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孩子的大多問題,都是父母的教育不當造成的,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身教重於言教。 3、教育孩子的前提,要首先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