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寶(左)正在搬運黃河大米。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攝
從街頭擺地攤到芙蓉街開店,濟南殘疾人夫妻張傳寶、李祝霞共同走過了十餘年的艱難創業之路,他們歷經過生意場上的大風大浪,如今卻只能選擇「告別」網紅街。
將近一年的時間,張傳寶夫婦累計賠了40餘萬元,「繼續在芙蓉街奮鬥十年」也就泡湯了,而他們所售賣的黃河大米也遇到了滯銷的難題。如今,誰能幫他們邁過這道坎兒?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程凌潤 裴巖
命途多舛
人生的脫軌與一本勵志書籍
左眼失明、頸椎側翻、背部彎曲、走路歪斜……身患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股骨頭壞死等多種疾病的張傳寶沒有向命運屈服,他掙脫命運的枷鎖改寫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十歲的時候,張傳寶的人生「脫軌」了。那一年,他被病魔纏身,匆匆結束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
「剛開始的時候,(病情)沒這麼嚴重!」張傳寶說,風溼性關節炎不能沾水,他因為「下灣(河道)」玩水病得越來越厲害。
十六歲時,張傳寶又患上了強直性脊椎炎;十八歲時,他又患上股骨頭壞死。後來,張傳寶癱瘓在床長達半年時間。
人生最灰暗的時刻,張傳寶讀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並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我要扔掉雙拐,實現自己的夢想。」張傳寶說,無論多難,他都要在城市立足。
憑著對城市生活的嚮往和堅強的毅力,張傳寶拄著雙拐鍛鍊了一年多,後來他又扔掉雙拐來到濟南求學。「我是在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學的計算機。」
艱難創業
從街頭擺地攤到網紅街開店
2004年,順利在山東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畢業以後,25歲的張傳寶開啟了坎坷的求職之旅。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整理簡報,就是把在電腦上搜集的各種信息裝訂成一本書。」張傳寶坦言,當年他每個月的工資是400元,交完房租以後幾乎剩不下多少錢。
入不敷出的生活讓張傳寶有了創業的想法。他的第一個創業項目也是替人搜集簡報,由於沒有經驗最終以失敗告終。
在求職、創業的迷茫期,張傳寶的女友、職業院校的同學李祝霞始終陪著他,他們決定擺地攤,並於2005年登記結婚。
「剛開始在濟南的大學附近擺地攤,賣的是貝殼工藝品。」對於擺地攤首日的收入,張傳寶仍記憶猶新,「第一天賣了70塊錢,一共賺了40塊錢,我也就有了信心」。
「大觀園的民俗展,千佛山的廟會,我們都會去。」張傳寶說,他曾在舜井街、泉城廣場等地擺地攤,可是隨著城市管理的提升,好多地方不再允許擺攤。
這種情況下,張傳寶、李祝霞夫婦決定在濟南的網紅街芙蓉街開店,同樣做的是貝殼工藝品生意。
慘澹經營
一年賠四十萬無奈選擇離開
「2009年,我們在芙蓉街租了一間房,房租是2萬塊錢,當時來說是非常貴的。」張傳寶說,當時好多人不理解,還認為他們的生意幹不長。
如今,張傳寶、李祝霞夫婦已經在芙蓉街創業十一年,門店已經更換了三個,他們用時間回應了最初的質疑。
「好的話,一天能賣一兩百,但是一天的房租是800(元),加上人工的話,一天光成本就是一千塊錢。」張傳寶說,受到疫情的影響,他們的生意並不好做,「之前已經有半年不賺錢了,現在每天連房租都賺不回來」,最近他們也很少去門店。
張傳寶、李祝霞夫婦在芙蓉街經營的門店名叫「進來看看」,除了賣貝殼工藝品之外,他們還售賣桃木發財娃以及其它工藝品。
「2019年年底,我們重新租了一個門店,這個門店更大了。」張傳寶說,當時他們已經在芙蓉街打拼了十年,「剛開始我們打算再幹十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他所有的計劃,一年下來的營業額只有三四萬元,累計賠了40萬。
大米愁賣
18萬斤黃河大米滯銷
在芙蓉街創業的11年間,張傳寶、李祝霞夫婦還創立了自己的黃河大米品牌——聞韶香大米,並在老家濟陽成立了一家農業合作社。
「芙蓉街(門店)的生意也有淡旺季,由於冬天遊客相對較少,營業額也相對較少。」張傳寶說,他們需要另謀出路來填補營業額上的「窟窿」。
「黃河大米的口碑不錯,但是好多人都說沒有吃到正宗的黃河大米。」看到商機以後,張傳寶、李祝霞夫婦於2009年冬天開始銷售來自濟陽的黃河大米,「黃河大米光照時間長,澱粉多,熬粥的時候發黏。」
張傳寶的第一單大生意要歸功於百度貼吧,他在上面發布了銷售黃河大米的消息後,來自齊河的一家煤礦一次性採購了4萬斤作為員工福利。於是,他們在網上發帖尋找客戶,並騎著三輪車在市區挨家挨戶送貨。
「有10斤的,20斤的,還有50斤的,大部分是送到樓下,還有的要爬樓。」張傳寶說,大部分顧客得知他們是殘疾人以後都會到樓下取貨,而這些人也成了「老顧客」。
張傳寶說,「聞韶香」黃河大米的銷量也越來越多,最多一年能賣150多噸,但是今年卻出現了滯銷的問題。
「通過老顧客的零售,我們已經賣了1萬斤。」張傳寶說,今年一共有20萬斤黃河大米,如今還剩18萬餘斤沒有銷路,他們希望社會愛心人士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們銷售滯銷的黃河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