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臺灣也拍「抗日神劇」,青霞女神領的銜

2021-02-14 團結報團結網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大陸螢屏、熒幕上抗日影視劇讓人應接不暇,其中一些「神劇」招致外界狠批。你可能不知道,在海峽的另一端,三四十年前抗日電影也曾風靡一時,林青霞、林鳳嬌、張艾嘉、秦漢、柯俊雄等知名影星都曾參演過這種電影,某些影片採取商業化手段操作,情節怪誕,符合當前「抗日神劇」的特徵。隨著島內大環境的變化,抗日影視劇逐漸淡出觀眾視野。

劉家昌的「抗日」歲月

既拍電影又寫歌

臺灣藝人劉家昌28年前就和甄珍離婚的消息,近日震撼兩岸娛樂圈,他重返娛樂版頭條,也讓人回想起這位「鬼才導演」的「抗日」歲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受臺日「斷交」影響,臺灣抗日電影盛極一時,其中相當一部分出自劉家昌之手,包括《梅花》、《聖戰千秋》等。其中數《梅花》最為知名,曾被譽為臺灣「四大抗日影片」之一,該片講述日據時期臺灣青年林聚光心懷家仇國恨,赴大陸英勇抗日的感人故事。

說劉家昌是「鬼才」,因為他屬於全能型人才,不僅能導能演,還能作曲能演唱,電影《梅花》的同名主題曲也是由劉家昌一手打造,經由鄧麗君等巨星的傳唱,一度成為臺灣最流行的歌曲,至今島內統派人士舉辦活動,這首《梅花》仍是必唱曲目。劉家昌的另外一首代表作《我是中國人》傳唱也比較廣,也是大陸抗戰電視劇《戰火中青春》的插曲。

臺灣另外三大抗日影片為《英烈千秋》、《八百壯士》、《筧橋英烈傳》,其中《英烈千秋》、《八百壯士》都是由丁善璽導演,丁導原籍江蘇,到臺後打造多部政策性的「主旋律」大片,並屢獲大獎,他已於2009年過世,享年74歲;反映中日空戰的《筧橋英烈傳》,則由張曾澤導演,他也憑該片摘獲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當紅影星紛紛加盟

臺抗日影片陣容強大

在那個年代,幾乎臺灣所有一線影星都演過抗日片,如劉家昌前妻甄珍曾在《英烈千秋》飾演抗日名將張自忠的女兒;林鳳嬌則在《吾土吾民》中擔綱女主角;胡因夢演過《梅花》、《筧橋英烈傳》等,張艾嘉則是《梅花》的女一號,林青霞演過《八百壯士》、《旗正飄飄》等,秦漢則在《吾土吾民》、《聖戰千秋》中出演重要角色。

講到臺灣抗日片,不能不提到柯俊雄。曾當選過「立委」的他,近些年捲入「涉黑」醜聞,形象不佳,不過在三四十年前,熒幕上的柯俊雄則充滿著正氣,他在《英烈千秋》、《八百壯士》、《梅花》、《旗正飄飄》、《揚子江風雲》等影片中擔綱男一號,參演的抗日片之多無人能及,其塑造正氣凜然的抗戰將領形象深入人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電影技術突飛猛進,又有臺當局以及軍方的鼎力支持,島內不少抗日影片場面大氣,情節也算精彩,雖然有一定的說教味道,但仍收到不錯的票房成績。

朱延平導演的抗日喜劇《傻兵立大功》。

「扒手妓女」都來抗日

「傻兵」也能立大功

近年來,大陸螢屏上的「抗日神劇」屢見不鮮,有人稱這是因為港臺導演集體北上,追求影劇娛樂化所致,這有一定道理。回顧一下臺灣當年抗日影片,也不乏類似的「神劇」出現。

朱延平是臺灣知名的商業片導演,他在1982年延攬林青霞、楊惠珊等當紅影星拍攝了《紅粉兵團》,該片講述林青霞扮演的獨眼匪首,帶六名女將去搗毀日軍的「生化城」,這七人各有特色,有的是神槍手,有的是扒手,有的是妓女,最後她們發揮各自所長,成功完成任務。《紅粉兵團》上映後,也招致不少批評,有人稱其模仿西方電影風格,內容荒誕,人物造型怪異,跟真實的歷史相差太遠。應該說,這也較符合當前「抗日神劇」的特徵。

次年,朱延平還拍攝了《迷你特工隊》,該片沿襲了《紅粉兵團》的冒險喜劇路線,只是由全女班換為全男班演出而已,在內容上沒有新鮮之處。此外,同樣由朱延平導演的《傻兵立大功》,也屬於搞笑式抗日影片。

解嚴後,隨著臺灣大環境的改變,「本土化」以及哈日風潮方興未艾,抗日電影幾乎銷聲匿跡,《賽德克巴萊》則屬近年來少有的抗日題材,但風格已與過去的「政策性大片」不可同日而語。 (薛 洋)


相關焦點

  • 那些年臺灣也曾拍過「抗日神劇」 當紅影星紛加盟
    那些年,抗日電影在海峽的另一端很火——   臺灣也曾拍過「抗日神劇 」  東南網5月26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大陸螢屏、熒幕上抗日影視應接不暇,其中一些「神劇」招致外界狠批。
  • 借電影《八佰》來聊聊臺灣的那些抗日神劇
    新近又有一部抗戰電影《八佰》在國內上映,不得不說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抗日劇屬於主旋律範疇,題材穩妥,有相對穩定的收視率。而且片子中還有鐵砂掌、化骨綿掌等等武功,編劇啊,你確定咱們拍的不是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嗎?比如《箭在弦上》裡面的抗日同盟射箭隊女運動員徐二航被鬼子輪姦後突然爆發,原地竄到半空,褲子自動穿好,幾十秒間把二三十個日偽軍全部射死,譜寫了一段壯麗的英雄篇章。網友神評論,你是打通了任督二脈了嗎?
  • 借電影《八佰》來聊聊大陸和臺灣那些抗日神劇
    新近又有一部抗戰電影《八佰》在國內上映,不得不說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抗日劇屬於主旋律範疇,題材穩妥,有相對穩定的收視率。而且片子中還有鐵砂掌、化骨綿掌等等武功,編劇啊,你確定咱們拍的不是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嗎?比如《箭在弦上》裡面的抗日同盟射箭隊女運動員徐二航被鬼子輪姦後突然爆發,原地竄到半空,褲子自動穿好,幾十秒間把二三十個日偽軍全部射死,譜寫了一段壯麗的英雄篇章。網友神評論,你是打通了任督二脈了嗎?
  • 張方遠:我在臺灣看「抗日神劇」
    最近,大陸廣電總局要對「抗日神劇」開鍘,宣示對抗戰劇嚴格把關、寧缺毋濫,過度娛樂化不得發證。上個月底,我在臺灣一份標榜「臺灣優先,兩岸第一」、強調「認識中國大陸,掌握世界未來」的報紙《旺報》(《旺報》與《中國時報》都屬於臺灣的「旺旺集團」),看到一篇臺灣大學學生蕭昱遠先生的大作《抗日神劇何時休?》,這個標題立馬吸引了我的眼球。
  • 臺灣也曾拍抗日神劇 林青霞也曾參演
    XDd瀟湘晨報網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大陸螢屏、熒幕上抗日影視應接不暇,其中一些「神劇」招致外界狠批。你可能不知道,在海峽的另一端,三四十年前抗日電影也曾風靡一時,林青霞、林鳳嬌、張艾嘉、秦漢、柯俊雄等當時知名影星都曾參演過這種電影,某些影片採取商業化手段操作,情節怪誕,符合當前「抗日神劇」的特徵。隨著島內大環境的變化,抗日影視劇逐漸淡出觀眾視野。
  • 臺灣也曾拍抗日神劇:妓女扒手上陣 傻兵立大功(1)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周年,大陸螢屏、熒幕上抗日影視應接不暇,其中一些「神劇」招致外界狠批。你可能不知道,在海峽的另一端,三四十年前抗日電影也曾風靡一時,林青霞、林鳳嬌、張艾嘉、秦漢、柯俊雄等當時知名影星都曾參演過這種電影,某些影片採取商業化手段操作,情節怪誕,符合當前「抗日神劇」的特徵。隨著島內大環境的變化,抗日影視劇逐漸淡出觀眾視野。
  • 盤點臺灣抗戰影片:有主旋律大片也有「神劇」,抗日影劇也曾風靡
    那個年代,林青霞、林鳳嬌、張艾嘉、秦漢、柯俊雄等臺灣一線影星都曾參演過抗戰電影。只是隨著島內大環境的變化,抗日影視劇逐漸淡出觀眾視野。那些導演劉家昌的「抗日」歲月 既拍電影又寫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受臺日「斷交」影響,臺灣抗日電影盛極一時,其中相當一部分出自「鬼才導演」劉家昌之手,包括《梅花》、《聖戰千秋》等。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抗日神劇:再等會兒,讓子彈先拐個彎!
    近些年來,抗日神劇就像海灘上的螃蟹一樣泛濫,讓許多觀眾既厭煩又無奈。那些無良的導演和小鮮肉把本應莊嚴肅穆的抗日劇,演成了青春偶像劇,甚至是玄幻武俠劇。這既是對抗日前輩的不尊重,又是誤導了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的青少年。
  • 抗日神劇「締造者」曝光:導演多出自港臺
    舉報 「抗日神劇
  • 抗日神劇手撕鬼子:都是港臺導演的傑作?
    「抗日神劇」也許已經讓你看吐了,各種手撕鬼子、石頭炸飛機的橋段屢見不鮮,讓網友們大呼雷人。可你知道這些電視劇都是哪些導演拍的麼?答案就是港臺導演……觀察者網這就給您盤點一下那些曾經拍過抗日神劇的港臺導演們。至於要不要把這些導演拉進您的私人看劇黑名單,那就全憑看官個人喜好了。
  • 牛X的抗日神劇,又出現了
    可以說這個抗日神劇片段,應該是自2021年開年以來,我看到過的最牛X的一個片段:看完這個視頻我懵了——這到底是鬼子,還是瞎子?原來我們之所以能贏鬼子,都是因為鬼子們眼神不太好導致的?原來打仗就那麼容易?拍這種劇,到底是把鬼子當傻子,還是把觀眾當傻子?
  • 日本人也拍「抗日劇」?是如何描述八路軍的?比國產神劇更真實
    在以戰爭為題材的電視劇裡,抗日劇可以說是人氣很高的一個類型,一直以來都深受觀眾喜愛。早年,很多導演和編劇還會認認真真拍好的作品,出現了很多經典劇集,比如家喻戶曉的《亮劍》。但是近幾年來,抗日劇逐漸劍走偏鋒,慢慢演變成了抗日神劇,各種奇葩而又無釐頭的劇情可以說是層出不窮,比如「我爺爺九歲就被鬼子殺害了」,又比如被賦予了預知能力的主角「八年抗戰就要開始了」,等等,實在是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 《八佰》就是部「抗日神劇」?到底什麼才是抗日神劇?
    於是乎,被有些人諷刺為電影是「抗日神劇」?那麼,《八佰》是不是抗日神劇呢?>這部電影為何給人,或者說有「抗日神劇」的感覺?因為這個有人將《八佰》罵成「抗日神劇」。我個人覺得沒有必要,這電影問題雖多但不用戴「抗日神劇」的帽子。1、什麼英雄崛起(主旋律)的戰爭片?
  • 抗日神劇:別再荼毒我們了
    前兩天刷網頁,我又在首頁推薦裡看到了幾部抗日神劇的視頻剪輯短片,點開來看,雖然小編的解說也滿是毫不保留的吐槽,但我還是覺得糟心。那種感覺就像是你躺在地上朝天吐唾沫,自己噁心自己,畢竟拍出這些片子的是中國人啊!我們為何要創作並支持抗戰題材影視劇登上市場?原因是它們可以通過生動的藝術語言,再現那段血與火的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從而增進觀眾的歷史認知和民族情感。
  • 那些拍抗日神劇的導演,為何要毀國人的智商?
    拍這種劇,黑白先生深以為恥,是自嗨與自我麻醉,是在破壞歷史真相,這種劇讓人看時心中可能爽了那麼一下,覺得殺的痛快而現在的抗日神劇,簡直……可以說是對抗戰英雄和先烈的一種輕佻和褻瀆。可能很多人問了,難道編劇腦子缺根弦嗎?為何編這樣的神劇,毀國人的智商?其實並不是,編劇腦子才不傻呢,他非常清楚看這部劇的觀眾智商在哪裡,觀眾圖的爽點在哪裡,所以才有了一部部看似神劇,但其實迎合了絕大多數國人的嗨點。
  • 《亮劍》15年,抗日劇為什麼越來越神了?
    那段時期,很難找到不拍抗日劇的公司。萬榮在這段時期投拍了《蝦球傳》《新亮劍》《殺狼花》《天狼星行動》等多部抗日劇,稱其為抗日劇專業戶不為過。2015年被稱為「新三板影視年」,中廣影視也在這一年掛牌。張若昀的父親張健也是拍抗日劇起家。
  • 陳道明:我不拍"抗日神劇",穿短裙上戰場,打仗還是秀腿?
    相信 很多人都喜歡看抗日劇吧?抗日劇以抗日為背景,講的是我們抗日的8年的艱辛與成就,軍隊和老百姓一起聯合抗日的事情,這期間有很多的無名英雄也有很多的為了抗日而不顧性命的人,所以經常有人拍抗日劇,可以說是年年都有著這種題材的電視劇。可是隨著抗日劇的增多,質量反而越來越差了。
  • 明明大家都不看,為何「抗日神劇」還那麼多呢?
    明明大家都在吐槽「抗日神劇」歪曲歷史。為什麼這些年國內的「抗日神劇」還是層出不窮呢?中國抗日劇並不神抗戰劇誕生的時間是很早的。在近代中國遭受侵略的時候就有了。從「抗日劇」到「抗日神劇」中國內地主流導演團隊拍的「抗戰劇」都不神?那麼內地「抗日劇」從什麼時候變成了「抗日神劇」了呢?歷史上的重要大事件,它都會推動人民精神文化建設的方向。
  • 日本也拍過抗日片,八路軍在裡面什麼樣子?抗日神劇要慚愧了
    這麼多年來,抗日題材的電視劇一直都是經久不衰的熱門題材,無論拍成什麼樣子都有人看,因為就算不是精品,出品方也會用當紅的流量明星來吸引人觀看。不過我們還是更希望看到《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這樣的優秀抗日劇。
  • 我們就好好掰扯一下「抗日神劇」到底是怎麼火的
    中國臺灣大導演林健中,更是堪稱「抗日神劇」的大戶。早期內地拍歷史劇、年代劇、抗戰劇和諜戰劇。他們看。後來港臺導演帶起的古裝神劇、抗日神劇、都市婆媳劇,年代農村劇。他們也看!年輕觀眾有幾個看「抗日神劇」的?他們網上追劇只會貢獻播放量,不會貢獻什麼收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