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對於《寄生蟲》能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個人內心確實相當驚訝。
本人並不是對韓國電影有什麼偏見,相反,《熔爐》、《素媛》、《殺人回憶》、《恐怖直播》等等,都是在不同形式上讓人回味無窮的影片,個人也相當喜歡。
相信《寄生蟲》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國際影片4項大獎後,92屆奧斯卡上最大贏家既不是華金·菲尼克斯,也不是芮妮·齊薇格,而是奉俊昊了吧?而且,也許正因為《寄生蟲》的獲獎為亞洲影史帶來的新的突破,所以爭議也變得極大,有許多人認為,《寄生蟲》根本配不上「最佳影片」這座小金人。
配不配這個問題,現在已經沒有意義了,因為無論怎麼吵,怎麼爭執,《寄生蟲》都已經拿到小金人,而且一部影片的價值也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積澱的,當年《肖申克的救贖》剛出來時一樣不被看好,票房虧本,如今還不是站在豆瓣Top1的位置上,多年不曾被撼動。(周星馳的《大話西遊》也一樣)。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寄生蟲》能獲得此殊榮,一方面是因為影片確實精彩,另一方面真的是運氣足夠好。
其實,相比奧斯卡臺下馬丁和昆汀導演的落淚與不甘,最該感到造化弄人的應該是拍出《無間道》的導演劉偉強和麥兆輝吧?
不知道大家看到一個消息沒,HBO打算拍攝美版《寄生蟲》(劇集),將由出演綠巨人的馬克叔擔綱。
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當年,也正是馬丁·斯科塞斯改編了港版《無間道》,並以《無間道風雲》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剪輯獎,也一樣是四個獎項。很多人至今都認為,這個獎應該頒給原版。
可是,2006年是什麼情況呢?雖然距李安的《臥虎藏龍》獲獎已過去5年多,但是好萊塢對於中國電影文化的審美還停留在「功夫片」這種範圍局限上,雖然已經開始出現審美疲勞的端倪,但是美國觀眾提到中國電影,「功夫」還是最愛。
《無間道》當年也參加了奧斯卡評選,可惜的是連提名都沒有。因為那時候,奧斯卡最佳影片比較傾向於偏商業的電影,而最佳外語片一般都是比較傾向文藝類型的電影,甚至在2020年之前都是如此,比如《羅馬》、《普通女人》、《推銷員》、《一次別離》等等。
而2019年,奧斯卡正式將「最佳外語片」變更為「最佳國際影片」,其面向國際的態度是相當明顯的(解釋下,雖然奧斯卡全球影響力巨大,實際上其仍然是美國的影評獎項),在這個關口,突然間,更偏商業的化的《寄生蟲》不但得到了最佳國際電影獎,還得到了最佳影片獎,誰說不是運氣好呢。
但運氣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寄生蟲》也確實是好片,但是在現今這種新變化模式下,誰又能肯定《無間道》不會獲獎呢,甚至連老謀子的《英雄》都有一定機會。
還有一點是,隨著國際化的日趨深入,東西方文化的交融與認可也越來越強。現在《寄生蟲》能獲得西方人的強烈認可,其實在某種情形上就和《復仇者聯盟》、《鋼鐵俠》、《美國隊長》、《蜘蛛俠》這些漫威作品獲得國內觀眾的喜愛是類似的。
其實就像我個人也確實認為港版《無間道》要強於美版很多。兩部影片不在一個量級一樣。無論是偏向也罷,還是什麼也罷。說白了,還是文化差異上的問題。所以我們只能這麼理解,西方觀眾確實喜歡那種直來直去的商業片,而不是中式那種將激烈也蘊含在內斂之中的故事。
比如,黃秋生被殺的場景,港版這個情節相當注重內心刻畫。而美版就是直接的平鋪直敘,情緒也很外放。
所以,說來說去,還是運氣不佳,生不逢時啊。但最後還是要祝賀下《寄生蟲》,電動車電影工業雖然走步較晚,但是人家的路子走得非常直,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可能真是人家應得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