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拉日巴尊者曾經這樣形容人老時的樣子:
拔出牧樁之起式,悄捉小鳥之走式,
重物落地之坐式,倘若具足此三時,
祖母身衰心意敗;
外皮集聚諸皺紋,內失血肉現凹凸,
痴啞盲聾境迷亂,倘若具足此三時,
祖母示現憤怒母;
身著沉重襤褸衣,口食冰冷渾濁食,
睡處四層皮墊褥,倘若具足此三時,
人狗踐踏似證士。
他說:站起來像拔牧樁一樣艱難,走路像偷偷接近鳥窩一樣緩慢、蹣跚,坐下像一件重物轟然落地一樣沉重,當出現這三種情況時,就是身心衰敗了;皮膚皺皺巴巴全是褶子,血肉消退,骨節突出,痴啞盲聾,出現這些情況時,簡直就是憤怒本尊顯現出可怖形象了;破衣爛衫穿在身上像穿鐵衣一樣沉重,吃什麼都像嚼蠟一樣無味,躺下就站不起來,這種樣子,人狗都會嗤之以鼻,好像是得了道的大成就者一樣。(可見,成就者往往示現低賤卑微的形象,人不識其功德,盡皆踐踏。)
尊者的描述雖然幽默,他指出的事實卻一點不輕鬆:喏,這就是衰老的樣子,活著活著,後面就是這樣。
但人總是有惰性,適應力也強,多可怕的東西,習慣了也就不覺得可怕;老苦觀想多了,可能就覺得老也沒那麼苦。反正衰老也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總得老上幾十年吧,夠我們消化對衰老的恐懼了,尊者所說是很老很老的樣子,離我們還遠。
現在有一種發病率不斷提高的疾病——阿爾茲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有的人甚至在中年時期便發病。這是一種進行性發展的疾病,病程不可逆,目前還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作為一種疾病,我希望人類能最終找到治癒它的方法,使病人擺脫折磨。但在這裡,我想討論的是阿爾茲海默症給我們的啟示——在我們以為老苦會被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稀釋,從而很溫柔體貼地讓我們慢慢適應的時候,衰老以濃縮的方式,把生命終點、老到最後才會有的種種,狠狠甩到我們臉上。看吧,這才是老的真相。
你以為什麼是衰老?是生命中有的一切,一個個失去。社會角色、技能(包括令各自在職業領域有所建樹的技能、才華以及基本的生活技能)、思想(讓你與眾不同的、曾帶來無數靈感、歡樂和心靈滋養的思想),乃至記憶(像遠古的星星雖隕滅,星光卻仍照耀夜空,當一切隨年華逝去,記憶留下來,告訴你存在的意義並用它的光芒溫暖你未來的行程),這些,一個個都將被衰老奪走。
這意味著什麼?
生活能力、認知能力的喪失,意味著不再能有尊嚴地活著。溝通能力的喪失,意味著失去與外界、與自己的連接,我們將不識自己,不識眼前人。
不是只有阿爾茲海默症患者才會經歷這些,我們許多人都會,在衰老的不同階段。這不只是某種病的症狀,而是我們共同面對的老苦。不論曾經多麼優秀,多麼幸福,衰老會像一塊橡皮擦把它們都擦掉。
偶爾地,某些早期記憶的碎片會閃現在被擦成空白的腦子裡,而那意味著,我們失去清醒,但仍有深深的執著。正常人的老年往往也這樣,當下的事一片糊塗,很早以前的記憶反倒清晰起來。從修行的角度說,這或許是衰老給我們造成的最大問題。清醒對修行的意義,執著對解脫的障礙,不言而喻。容顏不再,行動不便,孤獨,病痛,生活不能自理,這些到最後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失去清醒。
別以為自己一定不會走到這一步。的確有一些老人直到生命的最後頭腦依然清醒,甚至思維敏捷開闊,但也有許多人並沒有太老,人已經完全糊塗了。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會老成哪種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