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佛光山如常法師來談星雲大師明年3月在國家博物館的展覽,同時確定今年10月大師的新書發布會以及講座。如常法師還給我帶來星雲大師所贈的新著《貧僧有話要說》,囑咐我要看、看後要寫讀後感。轉眼4個月過去了,星雲大師的新書發布與講座將如期進行,如常法師的囑咐一直在心中。斷斷續續的翻閱,片片斷斷的累積感想,遂成此讀後感,以求教於如常法師等同道。
2015年6月23日,如常法師給我帶來星雲大師所贈的新著《貧僧有話要說》。
星雲大師著述等身,據他的弟子統計,已經出版的書大約有五百多種,計有三千萬字。據說,《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的封筆之作,如是,其意義就更不同一般。《貧僧有話要說》是一本很特殊的書,星雲大師既是為宗教界發聲,也是一次完整的自我剖析,是他的世紀回顧,也是他與世人分享其人生智慧。讀完之後能夠感受到他心靈上的溫柔慈悲和信仰上的頑強堅定。
星雲大師由於眼底鈣化,已經不能正常寫字,本書由他口述,弟子妙廣記錄,佛光山法堂書記室整理而成。星雲大師在書中直言對於金錢的態度,對於因緣的認識,對於時間的感悟,對人事的知覺。一向是「不說也罷」的大師,在本書中則是表現出了「一吐為快」的一反常態。《貧僧有話要說》全書586頁,共有40說,從第一說「我還是以『貧僧』為名吧!」,到第四十說「真誠的告別——我最後的遺囑」,每一說之精彩、傾情、真誠,以及他個人內心世界的清楚呈現,真情畢露,是能夠全面了解大師人生態度的人生指南。全書文字通俗簡明,樂觀幽默,妙語連篇。
2013年19月19日,我出席國家圖書館的「國際佛光會圖書捐贈儀式」,拜見星雲大師。
我抽取三個方面去理解本書的要義。第一是星雲大師對於金錢取捨的態度。星雲大師一生「以不要而有」為理念,個人什麼都不要,佛光山的財物為十方財物,自己仍然孑然一身,口袋裡一向沒有放過錢財,銀行裡也沒有存款,也沒有私產。他自我解嘲:我不是「貧僧」又是誰呢?星雲大師能安於貧,所以,能建設很多的寺院,能結很多的善緣,感覺到又是非常之有;星雲大師能安於貧,所以,有許多人緣,而這人緣是他非常之有的基礎。在他的周邊,所有的信徒與星雲大師的關係是佛法的因緣,既是法緣,私人就沒有金錢上的來往,可是,基於佛的認同所表現出來的超於金錢的力量又異乎尋常。星雲大師說,「我沒有請託過信徒為我買過東西,我也沒有藉助信徒的力量,為我去辦過什麼個人的事情,也沒有向信徒借用過什麼有價值的物品,大家都是以佛法為緣分而交誼,所以一切的來往都以佛法做為標準。」所謂的「取之有道」的「道」在這裡可以做出一個特別的詮釋。對於「受」與「給」,星雲大師感到「給」比較快樂,「受」雖不痛苦,但有負擔。因此,他生平喜歡給人,也為佛光山弟子立了佛光山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仔細算來,經過星雲大師經手的財富應該也不只在百千億以上。星雲大師覺得錢財是相通互用的,只要是善於利用,給你、給他用都是一樣的。星雲大師直言,「媒體把宗教罵得一錢不值,假如臺灣沒有這許多宗教裡的寺院、教堂、宮廟、道觀,還是多採多姿、安定和樂的美麗寶島嗎?但我們自信,我們用錢用得很有價值。」星雲大師第一次在書中把佛光山公有的財富向社會大眾報告,並將它列了一個詳細的清單表。對於錢財問題,星雲大師認為「我生未帶來,死也不會帶走,社會再要如何批評,也只有向各位懺悔告罪了。」
第二,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中對於因緣的認識。在如今人人見面動不動就講「緣」的年代,關係好,「我們好有緣啊!」「我們很投緣呀」,關係一旦不好或者破裂,就說「我們無緣」。其實,在星雲大師看來,因緣不是這麼簡單。因緣就是條件。世界的成立、人生的生存,哪裡能少了很多條件(因緣)呢?因緣裡面有人際關係;真正的金銀財寶、法身慧命,都在因緣裡。佛陀證悟的「緣起性空」,它的基本意義是:「空依有立」、「事待理成」、「果由因生」,佛陀是人成的;能夠成佛,是多少的因緣才能從人到佛啊!
星雲大師感念自己個人的一粥一飯,也都是別人的因緣,才能有米飯充飢;春夏秋冬的衣衫,雖然就是那幾件替換,可是每穿一件,都要滿心感謝諸多因緣,這就是所謂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因為有這許多因緣,星雲大師才能從一個貧寒家出生的子弟成為當代佛法大師;因為十方有緣,才會有今日的佛光山的一切。星雲大師個人仍然過著簡單、淡泊、空無的生活,不積聚、不私蓄,在他的一生似乎擁有一切,似乎又空無所有,雖不認為是真正的「貧僧」,貧而無有,而所有的實際上是人間的因緣。
同理,星雲大師把支助佛光山的人,看成是順的因緣;批評的人,也把它看成逆增上緣。人生許多的過往,都離開不了過去的往事情仇,星雲大師說「仇人我沒有,或者別人對我有仇,我對別人也沒有仇,因此不敢說『恩怨情仇』,就改為『恩怨情事』。這一切一切,就如佛陀說的,都當做是我們修道上的逆增上緣吧!」不管是好因好緣,或者是惡因惡緣,都要看做是對我們有幫助或者是勉勵。我們在因緣裡,明白了宇宙與人我的關係,並具有智慧、明理的分析,就能對因緣具有正知正見。
星雲大師認為,佛陀覺悟的真理又是什麼?是因緣,是緣起。擁有因緣,就是擁有真理;擁有真理,就擁有世界的一切。所以,他在書中告訴世人,不一定要看錢,一切皆要看因緣。
第三,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中對於時間的感悟。星雲大師的每一天都是在分秒必爭、精打細算中度過的,他一生孜孜不倦,努力不懈地實現「人生三百歲」的理想。這個「人生三百歲」是如何算的呢?他說,如果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到了八十歲,就有六十年的壽命為人服務,六十乘以五,就是三百歲了。拿寫文章來說,他從小就訓練自己每天能寫一、兩萬字,如果以此來算一天寫一、兩千字,那麼,三百歲該寫多少字?除了陪客人吃飯,他吃飯通常只要五分鐘,最多十分鐘,為什麼?為了爭取時間做事。星雲大師的一生懂得及時努力,他自稱八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三百歲;現在年近九十,應該超過三百歲這個目標了。但是,他還是在不斷努力,幽默地稱自己「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勉勵自己像阿彌陀佛一樣,過一個超越時空的人生。
星雲大師的「人生三百歲」是要告誡我們:能夠勤勞、愛惜時間,不要敷衍拖延,消磨時光;韶光易逝,歲月荏苒,「等待」 是生命的殺手。懂得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因為能夠縱心自由,達古通今;不懂得運用時間的人,他的生命可能渾渾噩噩,渺小而有限。
所以,說到底,每一個人想留什麼在人間呢?人的一生,活的歲數多、歲數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
最後,推薦給大家有時間全文讀一下《貧僧有話要說》(四十說)——「真誠的告白 我最後的囑咐」(請看今天的微信第二條),這是星雲大師最真誠的向世界向徒眾的一個告白。懂得了星雲大師這一生如何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就懂得了他又是如何「將此身心奉獻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 真誠希望大師在這四十說之後不要戛然而止,為了徒眾繼續說,生命不息,話說不止,讓人們在他的智慧的啟迪下得以和諧安康。
2015年10月28日完稿於天津旅次
2.點擊本文標題下方的藍色字體
「陳履生美術館」
3.檢索微信號
「chenartmuseum」或「陳履生美術館」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陳履生唯一授權的個人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