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生:《貧僧有話要說》讀後感

2021-02-19 陳履生美術館


6月23日,佛光山如常法師來談星雲大師明年3月在國家博物館的展覽,同時確定今年10月大師的新書發布會以及講座。如常法師還給我帶來星雲大師所贈的新著《貧僧有話要說》,囑咐我要看、看後要寫讀後感。轉眼4個月過去了,星雲大師的新書發布與講座將如期進行,如常法師的囑咐一直在心中。斷斷續續的翻閱,片片斷斷的累積感想,遂成此讀後感,以求教於如常法師等同道。


2015年6月23日,如常法師給我帶來星雲大師所贈的新著《貧僧有話要說》。

星雲大師著述等身,據他的弟子統計,已經出版的書大約有五百多種,計有三千萬字。據說,《貧僧有話要說》是星雲大師的封筆之作,如是,其意義就更不同一般。《貧僧有話要說》是一本很特殊的書,星雲大師既是為宗教界發聲,也是一次完整的自我剖析,是他的世紀回顧,也是他與世人分享其人生智慧。讀完之後能夠感受到他心靈上的溫柔慈悲和信仰上的頑強堅定。

星雲大師由於眼底鈣化,已經不能正常寫字,本書由他口述,弟子妙廣記錄,佛光山法堂書記室整理而成。星雲大師在書中直言對於金錢的態度,對於因緣的認識,對於時間的感悟,對人事的知覺。一向是「不說也罷」的大師,在本書中則是表現出了「一吐為快」的一反常態。《貧僧有話要說》全書586頁,共有40說,從第一說「我還是以『貧僧』為名吧!」,到第四十說「真誠的告別——我最後的遺囑」,每一說之精彩、傾情、真誠,以及他個人內心世界的清楚呈現,真情畢露,是能夠全面了解大師人生態度的人生指南。全書文字通俗簡明,樂觀幽默,妙語連篇。


2013年19月19日,我出席國家圖書館的「國際佛光會圖書捐贈儀式」,拜見星雲大師。

我抽取三個方面去理解本書的要義。第一是星雲大師對於金錢取捨的態度。星雲大師一生「以不要而有」為理念,個人什麼都不要,佛光山的財物為十方財物,自己仍然孑然一身,口袋裡一向沒有放過錢財,銀行裡也沒有存款,也沒有私產。他自我解嘲:我不是「貧僧」又是誰呢?星雲大師能安於貧,所以,能建設很多的寺院,能結很多的善緣,感覺到又是非常之有;星雲大師能安於貧,所以,有許多人緣,而這人緣是他非常之有的基礎。在他的周邊,所有的信徒與星雲大師的關係是佛法的因緣,既是法緣,私人就沒有金錢上的來往,可是,基於佛的認同所表現出來的超於金錢的力量又異乎尋常。星雲大師說,「我沒有請託過信徒為我買過東西,我也沒有藉助信徒的力量,為我去辦過什麼個人的事情,也沒有向信徒借用過什麼有價值的物品,大家都是以佛法為緣分而交誼,所以一切的來往都以佛法做為標準。」所謂的「取之有道」的「道」在這裡可以做出一個特別的詮釋。對於「受」與「給」,星雲大師感到「給」比較快樂,「受」雖不痛苦,但有負擔。因此,他生平喜歡給人,也為佛光山弟子立了佛光山人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仔細算來,經過星雲大師經手的財富應該也不只在百千億以上。星雲大師覺得錢財是相通互用的,只要是善於利用,給你、給他用都是一樣的。星雲大師直言,「媒體把宗教罵得一錢不值,假如臺灣沒有這許多宗教裡的寺院、教堂、宮廟、道觀,還是多採多姿、安定和樂的美麗寶島嗎?但我們自信,我們用錢用得很有價值。」星雲大師第一次在書中把佛光山公有的財富向社會大眾報告,並將它列了一個詳細的清單表。對於錢財問題,星雲大師認為「我生未帶來,死也不會帶走,社會再要如何批評,也只有向各位懺悔告罪了。」

第二,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中對於因緣的認識。在如今人人見面動不動就講「緣」的年代,關係好,「我們好有緣啊!」「我們很投緣呀」,關係一旦不好或者破裂,就說「我們無緣」。其實,在星雲大師看來,因緣不是這麼簡單。因緣就是條件。世界的成立、人生的生存,哪裡能少了很多條件(因緣)呢?因緣裡面有人際關係;真正的金銀財寶、法身慧命,都在因緣裡。佛陀證悟的「緣起性空」,它的基本意義是:「空依有立」、「事待理成」、「果由因生」,佛陀是人成的;能夠成佛,是多少的因緣才能從人到佛啊!

星雲大師感念自己個人的一粥一飯,也都是別人的因緣,才能有米飯充飢;春夏秋冬的衣衫,雖然就是那幾件替換,可是每穿一件,都要滿心感謝諸多因緣,這就是所謂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因為有這許多因緣,星雲大師才能從一個貧寒家出生的子弟成為當代佛法大師;因為十方有緣,才會有今日的佛光山的一切。星雲大師個人仍然過著簡單、淡泊、空無的生活,不積聚、不私蓄,在他的一生似乎擁有一切,似乎又空無所有,雖不認為是真正的「貧僧」,貧而無有,而所有的實際上是人間的因緣。

同理,星雲大師把支助佛光山的人,看成是順的因緣;批評的人,也把它看成逆增上緣。人生許多的過往,都離開不了過去的往事情仇,星雲大師說「仇人我沒有,或者別人對我有仇,我對別人也沒有仇,因此不敢說『恩怨情仇』,就改為『恩怨情事』。這一切一切,就如佛陀說的,都當做是我們修道上的逆增上緣吧!」不管是好因好緣,或者是惡因惡緣,都要看做是對我們有幫助或者是勉勵。我們在因緣裡,明白了宇宙與人我的關係,並具有智慧、明理的分析,就能對因緣具有正知正見。

星雲大師認為,佛陀覺悟的真理又是什麼?是因緣,是緣起。擁有因緣,就是擁有真理;擁有真理,就擁有世界的一切。所以,他在書中告訴世人,不一定要看錢,一切皆要看因緣。

第三,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中對於時間的感悟。星雲大師的每一天都是在分秒必爭、精打細算中度過的,他一生孜孜不倦,努力不懈地實現「人生三百歲」的理想。這個「人生三百歲」是如何算的呢?他說,如果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到了八十歲,就有六十年的壽命為人服務,六十乘以五,就是三百歲了。拿寫文章來說,他從小就訓練自己每天能寫一、兩萬字,如果以此來算一天寫一、兩千字,那麼,三百歲該寫多少字?除了陪客人吃飯,他吃飯通常只要五分鐘,最多十分鐘,為什麼?為了爭取時間做事。星雲大師的一生懂得及時努力,他自稱八十歲的時候,就已經擁有了三百歲;現在年近九十,應該超過三百歲這個目標了。但是,他還是在不斷努力,幽默地稱自己「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勉勵自己像阿彌陀佛一樣,過一個超越時空的人生。

星雲大師的「人生三百歲」是要告誡我們:能夠勤勞、愛惜時間,不要敷衍拖延,消磨時光;韶光易逝,歲月荏苒,「等待」 是生命的殺手。懂得運用時間的人,他的時間是心靈的時間,因為能夠縱心自由,達古通今;不懂得運用時間的人,他的生命可能渾渾噩噩,渺小而有限。

所以,說到底,每一個人想留什麼在人間呢?人的一生,活的歲數多、歲數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留下的生命意義。

最後,推薦給大家有時間全文讀一下《貧僧有話要說》(四十說)——「真誠的告白 我最後的囑咐」(請看今天的微信第二條),這是星雲大師最真誠的向世界向徒眾的一個告白。懂得了星雲大師這一生如何時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在佛道上安身立命,就懂得了他又是如何「將此身心奉獻給佛教,做一個隨緣的人生。」 真誠希望大師在這四十說之後不要戛然而止,為了徒眾繼續說,生命不息,話說不止,讓人們在他的智慧的啟迪下得以和諧安康。

2015年10月28日完稿於天津旅次


1.掃一掃二維碼

2.點擊本文標題下方的藍色字體

「陳履生美術館」

3.檢索微信號

「chenartmuseum」或「陳履生美術館」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陳履生唯一授權的個人官方網站↓↓

相關焦點

  • 星雲大師以貧僧為名發聲:貧僧有話要說一說
    新朋友,點擊圖片上方智慧教育文化免費關注  星雲大師以貧僧為名發表言論:在過去,中國大陸的出家人都自謙叫「貧僧」,我非常不喜歡這個稱呼,出家人內心富有三千大千世界,為何自甘墮落要做貧僧呢?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切都不是我的,都是大眾和社會共有的。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舍,同結萬人緣」,這一切與我都沒有關係,我只是其中的一點因緣而已。貧僧自比也是一個信徒,可以說也樂善好施,佛教裡《金剛經》說「布施要無相,度生要無我」,所以關於給人一些小惠樂助,也就不值得在此敘述了。至於辦理的學校、寺院,本來就為十方財物,我孑然一身,不是「貧僧」又是誰呢?
  • 星雲大師:「貧僧」有話三說 我究竟用了多少「錢」?
    南京文化論壇閱讀研討會「貧僧」有話三說
  • 《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六說之二 : 夫妻相處之道
    《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六說之二 : 夫妻相處之道
  • 為何葉蘭慧者和星雲大師都自稱是貧僧?
    釋星雲在其新書《貧僧有話要說》的現場發表講演。  10月30日,89歲的釋星雲從輪椅上站了起來,雙手合十向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參加其新書《貧僧有話要說》的讀者致意。出家78年,寫了300多本書、2500萬字的釋星雲很少用這麼直接的書名——貧僧有話要說。  事實上,釋星雲非常不喜歡過去大陸出家人自謙的說法「貧僧」。他在書中透露,「出家人內心富有三千大千世界,為何自甘墮落要做貧僧呢?」。釋星雲童年家貧,甚至三餐不繼,但他從來不覺得家裡貧窮。
  • 陳履生:如何看楊英風和他的藝術(下)
    這種公共藝術的表現應該說在臺灣地區起步比較早,到70年代已經比較成熟。楊英風先生藝術成熟的標誌就是以這種公共性來確立的,直到後來他用鐳射(雷射)等一些新的語言表達公共性的關係問題,包括新的科技手段的應用,直至我們今天所說的多媒體藝術。
  •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他們的這種謙稱,是說自己知識淺薄,道行不深的意思。「貧」在這裡,不是指錢財物質上的貧窮,而是指道義修行上的不足。且看佛經《百論疏》上的解釋:「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拋卻自家無盡財,卻持缽兒效乞丐,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但有人說今天的和尚已經很難自稱「貧僧」,因為已經很難看到託缽乞食的和尚,很多和尚都是養尊處優,有錢有閒。但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為什麼和尚自稱貧僧,而有的和尚卻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一、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
  • 煙臺文化大講堂第3期央視《開講啦》嘉賓陳履生煙臺開講,1元搶票!
    煙臺文化大講堂第3期央視《開講啦》嘉賓陳履生煙臺開講,1元搶票!>授課人簡介:陳履生,1985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建有「陳履生美術館」(常州、三亞)和「油燈博物館」(揚中、常州)。授課內容:《博物館之美》:博物館是人類文明的會客廳,又是城市的思想和大腦。陳履生先生在30年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一線從業經歷中,探訪過全球370餘家博物館、美術館,經歷豐富,視角獨特。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門中人有哪些自稱,貧僧、老衲、洒家等有何區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老衲老衲指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亦有借用於道士者。
  • 和尚本是道人,「貧僧」亦作「貧道」
    「貧道」在佛門的深意與來源既然提出了貧道,佛門要自然對於這個稱謂給予合理的解釋。這裡有兩種說法,一種源自佛門的「沙門那」說,唐代慧琳在《一切經間義》說道「(沙門那) 梵語也,此義譯,雲乏道,沙門名乏,那名道,僧稱雲貧道者,即謙退自卑之辭也,亦更有多義也。」也就是說貧道是來自於「沙門那」翻譯。宋朝的佛學大師亦贊成此說「修八正道,為沙門那。今言謙虗者……言我貧乏於道。
  • 開心一笑:方丈:施主息怒,貧僧法號全球通!
    「這個,老實說,我第一件事應該是去給我那輛福特蒙迪歐換個新引擎再重新噴個漆。」「你為啥要在那老東西身上花這麼多錢?還不如整個新的呢!」「我就是這個意思。」《由小生活美美的編輯整理》峨眉派掌門人前去少林寺挑戰,指著少林寺的四大護法僧人,喊道:"報上名來!"四大護法僧人道:"貧僧圓通,貧僧申通,貧僧中通,貧僧匯通!"掌門怒道:"TMD,難道你們方丈是順風?"
  • 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電視劇和武俠小說看多了,對貧僧貧道師太老衲這樣的臺詞耳熟能詳,有時候開玩笑也會說:「師太,你就饒了老衲吧!」但是玩笑開多了,也會產生一個疑問: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有讀者說:「沒必要費心查閱史料,只要找幾個出家人問問不就行了?」
  • 《貧僧有話要說》三十六說(之二)─夫妻相處之道
    甚至要他們跟爸爸說,上次媽媽來,說爸爸怎麼好;告訴媽媽,上次爸爸來,也說媽媽怎麼好。這樣的夫妻又再回心轉意,破鏡重圓的也很多。希望有情人成為眷屬,不就是這樣的意思嗎?不過我在想,還是要安慰她一下。我就說:「辦法是有,就怕妳做不到。」她聽到了以後,立刻睜大眼睛,問:「什麼辦法、什麼辦法?」我哪有什麼辦法,不過情急智生,我就說:「妳的先生所以會有婚外情,如妳所說,給狐狸精迷惑了,狐狸精一定有她一套迷人的本領,妳能超過狐狸精的本領,妳就會勝利。」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眾所周知,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說的一句臺詞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 點評孩子的作文說方法,我教孩子如何寫讀後感
    目的很簡單,要讓他多讀多寫鍛鍊寫作,哪怕是有意識的模仿創造也好,希望他的寫作水平慢慢提升。今天他終於上交了他的第一篇作文,是個議論文《〈三國演義〉讀後感》,寫的好與不好暫且不論,我就拿他的作文跟他講到底應該怎麼寫這個讀後感,說說我的看法。我先問他讀後感是什麼體裁,答曰:議論文。我說,還不錯。那議論文的三要素是啥?
  • 學會寫讀後感,你也能跟人侃侃而談,不落下風
    說起讀後感,有同學會不屑一顧,小學就學過啦,中學生不玩小學生的遊戲。平時的考場作文,也極少讓寫讀後感,我們幾乎忘了還有讀後感這樣的存在。如果你真是這樣認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學寫讀後感遠比你想像的要重要。
  • 「媽媽,讀後感怎麼寫?」愁壞孩子的讀後感,解決辦法在這裡
    寫讀後感,名著讀後感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同步作文,優秀範文很多孩子一寫讀後感就發愁,今天的文章末尾附上讀後感寫法講解,寫法講解得很細,建議孩子們保存。我身邊就有活生生的例子,鄰居家的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極其反感寫作業,每天晚上都可以聽到他媽媽的怒吼。現在,我正在寫這篇讀後感,隱隱約約,耳邊又傳來了他媽媽的吼聲:「讀,大聲地讀。這個字你竟然不認識?老師講課,你聽什麼了?」不一會兒,又傳來孩子的哭泣聲,以及磕磕絆絆地讀書聲。我想,開發商提前知道這樣的情況,肯定會加強牆體隔音。
  • 讀後感:讀《愛心樹》有感
    又過了好久,孩子來找大樹,說他想要一幢房子娶妻生子,大樹就把樹枝給了孩子建造房屋,大樹很快樂。又過了很長時間,孩子來找大樹,這一次他想要一艘船駛向遠方,大樹只好把樹幹給了孩子,雖然內心有點失落,大樹依然覺得自己是快樂的。最後,大樹只剩下了一個老樹墩,當孩子再來的時候,大樹讓孩子坐在上面休息,孩子坐了下來,大樹很快樂。
  • 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讀後感500字優秀作文10篇
    在傳統觀念中,宋江這樣不可多得的忠義之士應是「好人有好報」,可為何最後還是含冤而死?可是回過來再想,在那樣的封建年代,奸臣賊子們到處作亂,宋江就算被皇帝賞識也會糟到小人的嫉妒,賢人的做官報國的道路總是被堵!  菜園子張青與母夜叉孫二娘開了一家酒店,很多客人被他們麻翻後剁成肉餡,做了人肉包子賣。按現說,這是在開黑店,可為什麼他們的形象還能受到大家的喜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