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2021-01-18 半壺老酒半支煙

電視劇和武俠小說看多了,對貧僧貧道師太老衲這樣的臺詞耳熟能詳,有時候開玩笑也會說:「師太,你就饒了老衲吧!」但是玩笑開多了,也會產生一個疑問: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有讀者說:「沒必要費心查閱史料,只要找幾個出家人問問不就行了?」問不得,千萬問不得:您知道您問詢的「出家人」的師父是不是跟電影和小說?您問他還不如直接看電影呢——沒有電影,少林寺還不就是幾間破房子?

那麼怎麼探究古代出家人的稱呼呢?正史自然是看不得的,因為太簡練了,能用兩個字說清楚的事情,史書絕不會用三個字,所以對出家人稱呼,基本也都是書面簡稱。

既然正史不可靠,那麼我們又能從哪裡去找古代出家人的稱呼呢?不要著急,咱們有四大名著。這四本小說誕生於明清兩朝,武俠小說還沒有泛濫的時候,那時候寺廟還不收門票,和尚也未必十分富有,他們會不會謙稱自己為貧僧老衲,看看就知道了。

首先咱們來看沒有尼姑出現的《水滸傳》。

在《水滸傳》裡,好和尚可能只有智真長老和魯智深兩個。魯智深按照自己的關西口音,即使出了家,也是一口一個「洒家」的自稱,連無惡不作的華州賀太守都看出了破綻:「幾曾見出家人自稱洒家。這禿驢必是個關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強盜,來與史進那廝報仇,不打如何肯招。左右好生加力打那禿驢。」

當然,魯智深也不是一貫自稱「洒家」,他在桃花莊暴打小霸王周通之前,跟劉太公的自稱是「小僧」,劉太公管魯智深叫「師父」。

再往前看,桃花莊比較沒有禮貌的莊客管魯智深直接叫「和尚」,而比較有禮貌的趙員外(金翠蓮傍的大款)稱呼智真長老是這樣的:「一事啟堂頭大和尚……煩望長老玉成,幸甚!」智真長老回答:「這個事緣是光輝老僧山門,容易容易。」

《水滸傳》裡有好和尚,也有壞和尚,但是無論好壞和尚,也無論趙員外還是潘巧雲,對和尚的稱呼都是「師父」「師兄」,那和尚自稱都是「小僧」。至於蘇東坡學士說的「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是調侃朋友佛印的玩笑話,當不得真。施耐庵先生說「 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是否貼切,就請讀者諸君品評了,筆者不持立場,因為那些話是蘇東坡和施耐庵說的……

《水滸傳》裡最有名的道士公孫勝打上晁蓋莊門的時候,無論是晁蓋還是莊客,對公孫勝的稱呼都是一樣的:「門前有個先生要見保正化齋糧……那先生發怒,把十來個莊客都打倒了……不敢拜問先生高姓?貴鄉何處?」短短幾百字,「先生」二字出現了十五次。而公孫勝的自稱也很明白:「貧道複姓公孫,單諱一個勝字,道號一清先生。小道是薊州人氏……」

公孫勝自稱「貧道」「小道」,卻一點也沒把貧富放在眼裡,十萬貫生辰綱一點沒要——他下山就是搞事來的。

《水滸傳》裡沒有尼姑,《三國演義》裡也沒有,但是有和尚,而且這和尚跟關羽交情匪淺。關雲長千裡走單騎的時候,在汜水關差點被守將卞喜設計拿下,是漢明帝御前香火院——鎮國寺普淨和尚「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普淨跟關羽說話時候的口氣是這樣的:「還認得貧僧否?貧僧家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關羽兩次遇到普淨,稱呼都是一樣的:「吾師」。好像及時雨宋江,也是這麼稱呼魯智深的。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裡沒有尼姑,但是《西遊記》裡有,而且那裡面還有全天下最有名的尼姑——為表示尊敬,名字咱們就不提了,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因為李世民的原因而減掉了一個字就行了。

在小說《西遊記》的設定中,此人是個女的(此前有過男像),所以應該是個尼姑,大家看看她第一次出場如何自稱:「既無盛會,又不傳杯,汝等可跟貧僧去見玉帝。」此人自稱「貧僧」,那麼有沒有人管她叫師太呢?不好意思,翻遍了《西遊記》,也沒看見「師太」二字。

前三本書裡找不到貧尼和師太,連老衲也找不見,或許《紅樓夢》裡面有。但是筆者是男的,看見《紅樓夢》就想做夢,所以連一章都沒看進去。這時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了:四大名著有三本出現了貧僧貧道,那貧尼師太老衲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紅樓夢》中有這樣的描述嗎?

相關焦點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因為道士自稱貧道,而佛教傳入中國後,很多東西沿襲了道教,所以和尚一開始也自稱「貧道」,但是發展到後來,為了區別和尚和道士,和尚才開始自稱「貧僧「。那麼,和尚和道士為何自稱「貧僧」和「貧道」?是表示自己很窮嗎?錯了,這裡的「貧」並不是指「貧窮」。佛經的《百論疏》裡有解釋:「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己的謙稱。」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門中人有哪些自稱,貧僧、老衲、洒家等有何區別?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眾所周知,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說的一句臺詞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 和尚自稱老衲?為何萬歲的沙僧不自稱老衲,法海卻自稱老衲呢?
    從不自稱老衲的唐僧!在古代並非是和尚都喜歡自稱老衲,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唐僧唐玄奘陳禕(yī,601年-664年),他比唐朝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701年-762年)大99歲。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氣宇軒昂、慈眉善目的唐僧,他可從來不自稱自己是老衲。就是後來,他們師徒四人都身披袈裟,也都不自稱老衲!這裡小姐姐問考考您,老衲是源自袈裟嗎?答不出來,也不要緊,後面有答案。咱們先看看唐僧四個徒弟中,誰年齡最大,是孫悟空嗎?是豬八戒嗎?是沙僧嗎?是白龍馬(小白龍)嗎?唐僧的四個徒弟也不自稱老衲!
  • 和尚本是道人,「貧僧」亦作「貧道」
    「貧道」說的由來據目前的文獻看「貧道」首先出自佛家的典籍中,屬於調和與儒家衝突的謙辭。據宋代《大宋僧史略》中的《對王者稱謂》云: 「西域人多稱我,卑於尊所稱亦無嫌。故阿難云: 如是我聞也。」早先在印度佛教人士是沒有謙辭文化,一般都是直接稱呼我的,就像《金剛經》中的「如是我聞」,然而這種情況在中國這種講究忠君孝親的文化背景下是行不通的,所以佛門必定要進行調整。
  •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說得很清楚:這裡的「貧」不是「窮」,而是「缺少」的意思;「貧道」,即缺乏道行修煉。在出家人看來,酒色財氣、福祿壽禧等四大皆空,出家無家:一不要房子,二不要妻子,三不要票子,吃的是素食飯,穿的是百衲衣,住的是僧寮房,終其一生只幹三件事:打坐、念經、超度。他們要錢做什麼呢?
  • 王者榮耀《奇葩五黑名字第二期》原來名字還可以這樣玩!
    首先看到的是阿軻使用的是搶我上單試試;李元芳的是搶我射手試試;狄仁傑的是搶我輔助試試;王昭君的是搶我中單試試,而蘭陵王的則是搶我打野試試,這五個名字都非常的特別,但是五個人開黑使用這樣的名字,會不會顯得有點智商欠缺呀?誰說和尚不能玩遊戲呢?
  • 古代的稱謂和禮節,中文有多難,老外看了連夜回國
    寫武俠小說的時候更是如此,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體會,你寫古人聊天,總不能說:「你爸最近身體咋樣?」另一個說:「嗨!吃嘛嘛香,身體倍棒!」好,為了方便大家寫武俠小說,甚至古代言情小說,咱們這期就好好講一講古代的稱謂和禮節。
  • 道士自稱「貧道」,是窮的原因嗎
    貧道,是指道教中的修行人士對於自己謙稱,只要是在外修行之人,在自我介紹之前都會加在「貧」這個字,例如佛教自稱「貧僧」,道教自稱「貧道」等等。為什麼道士要自稱貧道呢?在不了解這其中的文化之前,愆衍一直認為是因為和尚道士太窮才自稱貧僧或是貧道,畢竟都是在外修行之人,又不事生產,哪有那麼多錢財。其實愆衍一直都都搞錯了,原來道士自稱「貧道」,是指自己對修行淺薄,對於道的理解還不夠的自謙,而這裡的「貧」也並不是指貧窮,而是指知識少,理解不通透,修行時間短。在《靈寶一切自然經》解釋為:「夫人求仙道,積功無厭多,功滿自然得道。
  • 「和尚」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和尚為什麼自稱「老衲」?
    難道是因為他們剃髮後露出的光頭嗎?其實,「和尚」一詞是是從天竺國的梵文音譯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來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士才能夠稱「和尚」 ,不是任何人都能稱之為和尚的。並且,「和尚」這個稱呼並不只局限於男子,出家的女性僧人有資格的也可以稱為和尚。
  • 貧道是指道士很窮嗎?
    網絡上有句話很有道理,就是凡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所以,講到貧道是說道士很窮這個話題,首先需要聲明,和其他很多宗教相比,道士確實略顯清貧。打坐之道人但貧道難道就真的是指道士在物質方面的匱乏嗎?肯定不是。
  • 古時候的和尚為什麼喜歡自稱「老衲」?
    那麼我們有沒有想過,他們為啥要自稱老衲呢?其實,老衲這種稱謂是一種借代稱呼。所謂借代,就是用借體的特徵,去代替本體事物。古文中經常聽到的「黃髮垂髫」就是一種借代稱謂;年老的人頭髮會逐漸黃白,因此古人用黃髮這樣的特徵去表示老人。小孩子沒有加冠之前,他的的髮型是梳成辮子扎死來,也就是所謂的「垂髫」,因此古人用「垂髫」表示小孩子。
  • 貧道、貧道是指道士真的很窮嗎?
    但貧道難道就真的是指道士在物質方面的匱乏嗎?肯定不是。 貧道一詞由來已久,歷史上,早在晉代、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這一稱謂,當時政府還曾經制定相應法規要求僧人、道人均自稱貧道。 如在南朝《高僧傳》中記錄僧人釋智林所說話語中即有:「…如貧道鄙懷,謂天下之理唯此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除釋智林外,《高僧傳》中很多高僧都自稱為貧道,可見僧人自稱貧道是當時佛教界的通用習慣,而且僧人也常稱呼自己的修行為修道,這一習慣今天仍有僧人使用。
  • 僧人、沙門、和尚、比丘、頭陀本不同,還有一個稱呼你想不到
    成為懦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剃鬚發,釋累辭家」,這就是大家知道的「出家」;再一個條件是「結師資,遞律度,相與和居,治心修淨」,也就是常說的「受戒」。經過出家和受戒這兩個過程,一個普通的人才能真正成為一名佛教僧人。在歷史上,僧人有著很多其他稱謂。首先,也為普通的稱呼是「僧」。
  • 小學生作文:「禿驢,敢跟貧道搶師太」,老師:滿分!
    小學生作文:「禿驢,敢跟貧道搶師太」,老師:滿分!文/林姐讀歷史最近,小編刷抖音看到家長們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的各種無奈與氣憤,確實現在輔導孩子寫作業,真的快要了家長們的命了。有一位媽媽說,自己輔導孩子寫作業都不敢化妝,就怕生氣的時候美瞳掉出來。
  • 星雲大師以貧僧為名發聲:貧僧有話要說一說
    十歲蘆溝橋事變發生,抗日戰爭開始,我與家人每天跟隨難民潮向蘇北方向逃亡,穿梭在槍林彈雨之中求生,沉伏在死人堆裡苟活,於此同時,父親在南京的煙硝裡人間蒸發,當時寡母遺孤的窘迫,豈只是貧窮可說呢?雖說戰爭真不是人過的日子,但經過槍炮子彈洗禮過的人生,對於窮困、生死自然別有一番體驗。
  • 古人對女性都有哪些尊稱?古代女人對自己又有哪些謙稱
    >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生活微熱點」,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收到生活微熱點每天給您帶來的故事了
  • 這位師太,比女明星更精彩~~|出家|張菲|尼姑|僧人|出家人|費玉清...
    當尼姑這麼花哨真的ok嗎,但她覺得,為啥非得是「貧僧」,富富貴貴漂漂亮亮的就不能修法了?    給人感覺就是,她出家完全是因為在滾滾紅塵裡玩膩了,發現愛情是狗屁,其他能帶來快樂的事也都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得到所謂的「永恆」。  那不如乾脆投身宗教,至少永恆的可能性更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