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和武俠小說看多了,對貧僧貧道師太老衲這樣的臺詞耳熟能詳,有時候開玩笑也會說:「師太,你就饒了老衲吧!」但是玩笑開多了,也會產生一個疑問: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有讀者說:「沒必要費心查閱史料,只要找幾個出家人問問不就行了?」問不得,千萬問不得:您知道您問詢的「出家人」的師父是不是跟電影和小說?您問他還不如直接看電影呢——沒有電影,少林寺還不就是幾間破房子?
那麼怎麼探究古代出家人的稱呼呢?正史自然是看不得的,因為太簡練了,能用兩個字說清楚的事情,史書絕不會用三個字,所以對出家人稱呼,基本也都是書面簡稱。
既然正史不可靠,那麼我們又能從哪裡去找古代出家人的稱呼呢?不要著急,咱們有四大名著。這四本小說誕生於明清兩朝,武俠小說還沒有泛濫的時候,那時候寺廟還不收門票,和尚也未必十分富有,他們會不會謙稱自己為貧僧老衲,看看就知道了。
首先咱們來看沒有尼姑出現的《水滸傳》。
在《水滸傳》裡,好和尚可能只有智真長老和魯智深兩個。魯智深按照自己的關西口音,即使出了家,也是一口一個「洒家」的自稱,連無惡不作的華州賀太守都看出了破綻:「幾曾見出家人自稱洒家。這禿驢必是個關西五路打家劫舍的強盜,來與史進那廝報仇,不打如何肯招。左右好生加力打那禿驢。」
當然,魯智深也不是一貫自稱「洒家」,他在桃花莊暴打小霸王周通之前,跟劉太公的自稱是「小僧」,劉太公管魯智深叫「師父」。
再往前看,桃花莊比較沒有禮貌的莊客管魯智深直接叫「和尚」,而比較有禮貌的趙員外(金翠蓮傍的大款)稱呼智真長老是這樣的:「一事啟堂頭大和尚……煩望長老玉成,幸甚!」智真長老回答:「這個事緣是光輝老僧山門,容易容易。」
《水滸傳》裡有好和尚,也有壞和尚,但是無論好壞和尚,也無論趙員外還是潘巧雲,對和尚的稱呼都是「師父」「師兄」,那和尚自稱都是「小僧」。至於蘇東坡學士說的「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是調侃朋友佛印的玩笑話,當不得真。施耐庵先生說「 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是否貼切,就請讀者諸君品評了,筆者不持立場,因為那些話是蘇東坡和施耐庵說的……
《水滸傳》裡最有名的道士公孫勝打上晁蓋莊門的時候,無論是晁蓋還是莊客,對公孫勝的稱呼都是一樣的:「門前有個先生要見保正化齋糧……那先生發怒,把十來個莊客都打倒了……不敢拜問先生高姓?貴鄉何處?」短短幾百字,「先生」二字出現了十五次。而公孫勝的自稱也很明白:「貧道複姓公孫,單諱一個勝字,道號一清先生。小道是薊州人氏……」
公孫勝自稱「貧道」「小道」,卻一點也沒把貧富放在眼裡,十萬貫生辰綱一點沒要——他下山就是搞事來的。
《水滸傳》裡沒有尼姑,《三國演義》裡也沒有,但是有和尚,而且這和尚跟關羽交情匪淺。關雲長千裡走單騎的時候,在汜水關差點被守將卞喜設計拿下,是漢明帝御前香火院——鎮國寺普淨和尚「以手舉所佩戒刀,以目視關公」。普淨跟關羽說話時候的口氣是這樣的:「還認得貧僧否?貧僧家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關羽兩次遇到普淨,稱呼都是一樣的:「吾師」。好像及時雨宋江,也是這麼稱呼魯智深的。
《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裡沒有尼姑,但是《西遊記》裡有,而且那裡面還有全天下最有名的尼姑——為表示尊敬,名字咱們就不提了,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因為李世民的原因而減掉了一個字就行了。
在小說《西遊記》的設定中,此人是個女的(此前有過男像),所以應該是個尼姑,大家看看她第一次出場如何自稱:「既無盛會,又不傳杯,汝等可跟貧僧去見玉帝。」此人自稱「貧僧」,那麼有沒有人管她叫師太呢?不好意思,翻遍了《西遊記》,也沒看見「師太」二字。
前三本書裡找不到貧尼和師太,連老衲也找不見,或許《紅樓夢》裡面有。但是筆者是男的,看見《紅樓夢》就想做夢,所以連一章都沒看進去。這時候就要請問讀者諸君了:四大名著有三本出現了貧僧貧道,那貧尼師太老衲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呢?《紅樓夢》中有這樣的描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