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
不是的。他們的這種謙稱,是說自己知識淺薄,道行不深的意思。「貧」在這裡,不是指錢財物質上的貧窮,而是指道義修行上的不足。
且看佛經《百論疏》上的解釋:「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說得很清楚:這裡的「貧」不是「窮」,而是「缺少」的意思;「貧道」,即缺乏道行修煉。在出家人看來,酒色財氣、福祿壽禧等四大皆空,出家無家:一不要房子,二不要妻子,三不要票子,吃的是素食飯,穿的是百衲衣,住的是僧寮房,終其一生只幹三件事:打坐、念經、超度。他們要錢做什麼呢?所以,他們一生以自覺成佛、得道為最高目標和不懈追求,錢財在他們眼裡,倒真成了身外之物了。
再說,佛教戒律早有規定:「一切亡比丘物,盡屬四方僧。」意思是,出家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是寺院是包攬的,其實是香客施主供給的。故出家人在往生、圓寂後的遺產,自也歸寺院持有。
《西遊記》裡,大家最熟悉的一句經典臺詞,莫過於唐僧的口頭禪:「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裡,全真道士丘處機的臺詞則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
要知道,佛教是由印度王子釋迦摩尼創立的,故一開始,作為一名王子,他本身還會貧窮嗎?東漢時期,佛教漸在我國傳布開來。而在印度,和尚並沒有「貧僧」一稱,這個謙稱完全是我們中國本土的自創。老子在《道德經》中,就一直告誡人們要「處下」,要「柔弱」,而處下就是一種謙虛。佛家所講的無毒「貪嗔痴慢疑」裡面把傲慢當作是一毒,所以也是主張謙虛的。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講話時,都喜歡謙稱自己,例如,哪怕是當上知府、巡撫大人,在上司面前也自稱為「卑職」;官至一二品的朝廷大員在皇帝面前自稱「微臣」;道士哪怕七八十歲了,都謙稱為「小道」;古時,出身再高貴的正妻,在丈夫面前有時也喜歡自稱「賤妾」。
故「貧僧」「貧道」如理解為是錢財缺少的稱謂,那就違背了出家人的道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