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窮不富嗎?

2020-12-23 蔚然有風

「貧僧」「貧道」的自稱,是謙說自己貧不富嗎?

不是的。他們的這種謙稱,是說自己知識淺薄,道行不深的意思。「貧」在這裡,不是指錢財物質上的貧窮,而是指道義修行上的不足。

且看佛經《百論疏》上的解釋:「貧道者,乏聖道之義,是沙門自謙之稱。」說得很清楚:這裡的「貧」不是「窮」,而是「缺少」的意思;「貧道」,即缺乏道行修煉。在出家人看來,酒色財氣、福祿壽禧等四大皆空,出家無家:不要房子,二不要妻子,三不要票子,吃的是素食飯,穿的是百衲衣,住的是僧房,終其一生只幹三件事:打坐、念經、超度。他們要錢做什麼呢?所以,他們一生以自覺成佛、得道為最高目標和不懈追求,錢財在他們眼裡,倒真成了身外之物了。

再說,佛教戒律早有規定:「一切比丘物,盡屬四方僧。」意思是,出家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是寺院是包攬的,其實是香客施主供給的。故出家人在往生、圓寂後的遺產,自也歸寺院持有。

《西遊記》裡,大家最熟悉的一句經典臺詞,莫過於唐僧的口頭禪:「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裡,全真道士丘處機的臺詞則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

要知道,佛教由印度王子釋迦摩尼創立一開始,作為一王子本身還會貧窮嗎?東漢時期,佛教漸在我國傳布開來。而在印度和尚並沒有「貧僧」稱,這個謙稱完全是我們中國本土自創。老子《道德經》中,就一直告誡人們要「處下」,要「柔弱」,而處下就是一種謙虛。佛家所講的無毒「貪嗔痴慢」裡面把傲慢當作是一毒,所以也是主張謙虛的。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講話時,都喜歡謙稱自己,例如,哪怕是當上知府、巡撫大人,在上司面前也自稱為「卑職」;官至一二品的朝廷大員在皇帝面前自稱「微臣」;道士哪怕七八十歲了,謙稱為「小道」;古時,出身再高貴的正妻,在丈夫面前有時也喜歡自稱「賤妾」。

故「貧僧」「貧道」如理解為是錢財缺少的稱謂,那就違背了出家人的道義了。

相關焦點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眾所周知,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說的一句臺詞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 道士自稱「貧道」,是窮的原因嗎
    貧道,是指道教中的修行人士對於自己謙稱,只要是在外修行之人,在自我介紹之前都會加在「貧」這個字,例如佛教自稱「貧僧」,道教自稱「貧道」等等。為什麼道士要自稱貧道呢?在不了解這其中的文化之前,愆衍一直認為是因為和尚道士太窮才自稱貧僧或是貧道,畢竟都是在外修行之人,又不事生產,哪有那麼多錢財。其實愆衍一直都都搞錯了,原來道士自稱「貧道」,是指自己對修行淺薄,對於道的理解還不夠的自謙,而這裡的「貧」也並不是指貧窮,而是指知識少,理解不通透,修行時間短。在《靈寶一切自然經》解釋為:「夫人求仙道,積功無厭多,功滿自然得道。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拋卻自家無盡財,卻持缽兒效乞丐,你說他窮不?自稱「貧僧」理所當然!但有人說今天的和尚已經很難自稱「貧僧」,因為已經很難看到託缽乞食的和尚,很多和尚都是養尊處優,有錢有閒。但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為什麼和尚自稱貧僧,而有的和尚卻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一、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
  • 和尚本是道人,「貧僧」亦作「貧道」
    這裡有兩種說法,一種源自佛門的「沙門那」說,唐代慧琳在《一切經間義》說道「(沙門那) 梵語也,此義譯,雲乏道,沙門名乏,那名道,僧稱雲貧道者,即謙退自卑之辭也,亦更有多義也。」也就是說貧道是來自於「沙門那」翻譯。宋朝的佛學大師亦贊成此說「修八正道,為沙門那。今言謙虗者……言我貧乏於道。是以古高僧,多稱貧道是也。」另一種說法則是說「貧道」是來源於僧人們自稱為道士。
  • 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電視劇和武俠小說看多了,對貧僧貧道師太老衲這樣的臺詞耳熟能詳,有時候開玩笑也會說:「師太,你就饒了老衲吧!」但是玩笑開多了,也會產生一個疑問: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有讀者說:「沒必要費心查閱史料,只要找幾個出家人問問不就行了?」
  • 貧道是指道士很窮嗎?
    網絡上有句話很有道理,就是凡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所以,講到貧道是說道士很窮這個話題,首先需要聲明,和其他很多宗教相比,道士確實略顯清貧。打坐之道人但貧道難道就真的是指道士在物質方面的匱乏嗎?肯定不是。
  •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呢?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 和尚自稱老衲?為何萬歲的沙僧不自稱老衲,法海卻自稱老衲呢?
    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氣宇軒昂、慈眉善目的唐僧,他可從來不自稱自己是老衲。就是後來,他們師徒四人都身披袈裟,也都不自稱老衲!這裡小姐姐問考考您,老衲是源自袈裟嗎?答不出來,也不要緊,後面有答案。咱們先看看唐僧四個徒弟中,誰年齡最大,是孫悟空嗎?是豬八戒嗎?是沙僧嗎?是白龍馬(小白龍)嗎?唐僧的四個徒弟也不自稱老衲!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在佛教自稱中,有貧僧、老衲、洒家、小僧等。那麼,這些稱謂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老衲老衲指年老的僧人,亦為老僧自稱。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納而成,稱為納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說..侶又別稱納僧,「老衲」一調由此而來。如法海就自稱老衲。而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
  • 星雲大師以貧僧為名發聲:貧僧有話要說一說
    現在佛光山千餘眾比丘、比丘尼,不拿薪水、沒有假日,他們使用的教室、寮區,還是維持五十年前的傳統生活設備,居住的地方都沒有冷氣空調,佛光山的空調都是客人所用。大家安貧樂道,還要為社會服務,那許多好發表議論卻又不了解的人,為什麼不對這些時間、空間因緣做一點研究功課、多了解一些呢?難道都沒有看到這些貧僧們的身心、思想、生活天地嗎?
  • 為何葉蘭慧者和星雲大師都自稱是貧僧?
    出家78年,寫了300多本書、2500萬字的釋星雲很少用這麼直接的書名——貧僧有話要說。  事實上,釋星雲非常不喜歡過去大陸出家人自謙的說法「貧僧」。他在書中透露,「出家人內心富有三千大千世界,為何自甘墮落要做貧僧呢?」。釋星雲童年家貧,甚至三餐不繼,但他從來不覺得家裡貧窮。
  • 貧道、貧道是指道士真的很窮嗎?
    但貧道難道就真的是指道士在物質方面的匱乏嗎?肯定不是。 貧道一詞由來已久,歷史上,早在晉代、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這一稱謂,當時政府還曾經制定相應法規要求僧人、道人均自稱貧道。 如在南朝《高僧傳》中記錄僧人釋智林所說話語中即有:「…如貧道鄙懷,謂天下之理唯此為得焉,不如此非理也」,除釋智林外,《高僧傳》中很多高僧都自稱為貧道,可見僧人自稱貧道是當時佛教界的通用習慣,而且僧人也常稱呼自己的修行為修道,這一習慣今天仍有僧人使用。
  • 道教常識:道士為什麼自稱「貧道」?
    相信大家不論在影視劇和小說中,還是現實生活中,經常聽到道人自稱「貧道」。那麼,你知道道士為什麼自稱「貧道」嗎?
  • 「貧道」不是電影中的 「貧道」,上帝也不是西方的上帝
    雖喻真人,向天不欲言,吾不敢妄出此說,天必誅吾。真人亦知此誠重耶?」(《中華道藏》第七冊、二十七頁。)對話中,天師闡明了自己與天的關係,乃是「以天為師」,效法天道的人,因為天師已經做到「上與天合意」,也就是儒家所謂的「我心即是天心」的修養境界,故稱「天師」。
  • 「貧道」很貧嗎?開光是佛教的?細數那些容易被誤解的道教詞彙
    性命雙修提到雙修,一些人不自覺地就往一些男女之事方面想,這是一種誤解。性命雙修是道教最重要的教義之一。道教追求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為了達到長生,道教會通過各種修行方式去實現。早期的道教以煉製服餌外丹為主,自唐代以後道教的修行方式逐漸由外丹術向內丹術轉變。
  • 陳履生:《貧僧有話要說》讀後感
    《貧僧有話要說》全書586頁,共有40說,從第一說「我還是以『貧僧』為名吧!」,到第四十說「真誠的告別——我最後的遺囑」,每一說之精彩、傾情、真誠,以及他個人內心世界的清楚呈現,真情畢露,是能夠全面了解大師人生態度的人生指南。全書文字通俗簡明,樂觀幽默,妙語連篇。
  • 少年歌行:死道友不死貧道 無心蕭瑟扔下雷無桀逃跑那段太絕了!
    在無心理直氣壯的表示之所以拉著兩人同行是因為沒錢之後,三人便發覺自己陷入了有著長弓追翼,百鬼夜行稱號馬賊的包圍之中。不出所料的,在蕭瑟無心你一句我一句極為默(甜)契(蜜)的介紹了這貨馬賊牛掰的身份後,單純且衝動的雷家傻小子抄著拳頭獨自衝了上去。
  • 古代女人對自己又有哪些謙稱
    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貌醜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古代女人也有自稱,受傳統文化影響,在古代,女人都普遍謙虛自稱「妾」、「奴家」、「賤妾」、「奴婢」等,這些用法在傳統詩詞中,或者影視劇中都能見到。而男人則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糟糠之妻」、「拙荊」等。
  • 關於貧道割韭菜
    口說無憑,如何檢驗呢?如果說自己去考察古代名山名墓數據,看合與不合,未免有拖延時間推脫之嫌;如果說同行的在考察相應的古老祠堂、日本神社,凡是好的地方也無一不合的話,不免有點代面嫌疑。此頗冤枉貧道,若是高手,精通某門,並樂意分享交流,自是非常願意共同探討,然有些自認高手,所談空洞無物,或理論錯謬百出,讓貧道如何聊之?非要說人火箭是燒煤球煮水用蒸氣上天的,火箭工程師會理你否?更有自稱懂某某秘法,不可宣之,欲與人交流,卻又遮遮掩掩,此類貧道自然無空理會。
  • 《聊齋志異》中的和尚為何自稱貧道?是和尚口誤,還是蒲先生筆誤
    清代蒲松鹼《聊齋志異畫壁》中,朱舉人遊覽京城一座寺廟,因事向寺廟中老和尚問話,那和尚回答說:「幻由人生,貧道何能解?」明明是個和尚為何稱自己為「貧道」?是和尚自己「口誤」,還是蒲松齡先生「筆誤」?這要看故事的背景年代,要看道人的著裝、語言、行為、具體環境等,不能簡單判斷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