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蒲松鹼《聊齋志異畫壁》中,朱舉人遊覽京城一座寺廟,因事向寺廟中老和尚問話,那和尚回答說:「幻由人生,貧道何能解?」明明是個和尚為何稱自己為「貧道」?是和尚自己「口誤」,還是蒲松齡先生「筆誤」?這要看故事的背景年代,要看道人的著裝、語言、行為、具體環境等,不能簡單判斷對錯。
為什麼會發生和尚自稱「道人」的現象?前面已經說過,晉至南北朝時期,佛教尚在傳播初期,沒有後來這般正規,而道教已經有了廣泛而穩固的基礎,加之對於這種進口宗教信眾難以接受,佛教不得不藉助道教的力量推銷自己,包括在稱呼方面也依賴於道教。
但是釋、道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宗教,其徒眾不可能都稱道土,為了區別二者的不同,佛門弟子便稱為「道人」。其後佛教在南朝梁武帝等人的支持下,得以迅速發展壯大,一天一天完善起來。梁敬帝紹泰元年,發生了著名的釋道御前大辯論,道家失敗,十三歲的梁王蕭方智命令道士們剃髮為僧,從此佛教趁勢大興,不再依賴道教的招牌,遂從梵文音譯出「比丘」、「和尚」、「僧人」等稱謂詞語,徹底告別了「道人」這一寄人籬下的稱呼。
如果看到古中有僧人自稱為道人時。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還有古代一些書畫家在自作品名時。也寫成「某某道人」寫或畫。這些人有的是真道士,也有的並不是道士,這也是需要加以區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