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的和尚為何自稱貧道?是和尚口誤,還是蒲先生筆誤

2021-01-18 25史

清代蒲松鹼《聊齋志異畫壁》中,朱舉人遊覽京城一座寺廟,因事向寺廟中老和尚問話,那和尚回答說:「幻由人生,貧道何能解?」明明是個和尚為何稱自己為「貧道」?是和尚自己「口誤」,還是蒲松齡先生「筆誤」?這要看故事的背景年代,要看道人的著裝、語言、行為、具體環境等,不能簡單判斷對錯。

為什麼會發生和尚自稱「道人」的現象?前面已經說過,晉至南北朝時期,佛教尚在傳播初期,沒有後來這般正規,而道教已經有了廣泛而穩固的基礎,加之對於這種進口宗教信眾難以接受,佛教不得不藉助道教的力量推銷自己,包括在稱呼方面也依賴於道教。

但是釋、道畢竟是兩種不同的宗教,其徒眾不可能都稱道土,為了區別二者的不同,佛門弟子便稱為「道人」。其後佛教在南朝梁武帝等人的支持下,得以迅速發展壯大,一天一天完善起來。梁敬帝紹泰元年,發生了著名的釋道御前大辯論,道家失敗,十三歲的梁王蕭方智命令道士們剃髮為僧,從此佛教趁勢大興,不再依賴道教的招牌,遂從梵文音譯出「比丘」、「和尚」、「僧人」等稱謂詞語,徹底告別了「道人」這一寄人籬下的稱呼。

如果看到古中有僧人自稱為道人時。就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還有古代一些書畫家在自作品名時。也寫成「某某道人」寫或畫。這些人有的是真道士,也有的並不是道士,這也是需要加以區分的。

相關焦點

  • 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眾所周知,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說的一句臺詞就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而在《射鵰英雄傳》中,全真道士的一句臺詞是「貧道平生所學,稍足自慰的只有三件」。那麼問題來了,為何道士、和尚自稱「貧道」和「貧僧」?表示自己很窮嗎?
  •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是達摩祖師轉世?!
    看前幾集《聊齋先生》電視劇時,覺得張鐵林演蒲松齡似不神似,但越往下看,覺得張鐵林演繹蒲松齡再合適不過,因為蒲松齡不僅有大才,而且有傲骨,不僅有豪放,而且有陰柔。蒲松齡信佛,現實生活中法號「柳泉居士」,但《聊齋先生》戲劇化,稱蒲松齡為「鬼狐居士」。這麼多虛虛實實、神神秘秘、多磨多難的複雜人生,張鐵林演繹得還算很不錯。
  • 和尚自稱老衲?為何萬歲的沙僧不自稱老衲,法海卻自稱老衲呢?
    我們在《西遊記》中看到氣宇軒昂、慈眉善目的唐僧,他可從來不自稱自己是老衲。就是後來,他們師徒四人都身披袈裟,也都不自稱老衲!這裡小姐姐問考考您,老衲是源自袈裟嗎?答不出來,也不要緊,後面有答案。咱們先看看唐僧四個徒弟中,誰年齡最大,是孫悟空嗎?是豬八戒嗎?是沙僧嗎?是白龍馬(小白龍)嗎?唐僧的四個徒弟也不自稱老衲!
  • 和尚為什麼有的自稱貧僧,有的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什麼區別
    自稱「貧僧」理所當然!但有人說今天的和尚已經很難自稱「貧僧」,因為已經很難看到託缽乞食的和尚,很多和尚都是養尊處優,有錢有閒。但今天我們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而是為什麼和尚自稱貧僧,而有的和尚卻自稱老衲,貧僧和老衲有什麼區別。一、和尚為什麼自稱貧僧?大家看吳承恩的《西遊記》,唐僧最讓大家熟悉的一句臺詞是:「貧僧自東土大唐而來,前往西天拜佛取經。」
  • 和尚本是道人,「貧僧」亦作「貧道」
    與當代不同,早期的僧人們皆稱「貧道」,不言「貧僧」。甚至把道士這個稱謂當成佛門知識淵博的代名詞,以至於在諸多古籍中皆把和尚記為道人。從道人到和尚,由僧至道,佛教經歷了什麼,請待澤君細細道來。「貧道」說的由來據目前的文獻看「貧道」首先出自佛家的典籍中,屬於調和與儒家衝突的謙辭。據宋代《大宋僧史略》中的《對王者稱謂》云: 「西域人多稱我,卑於尊所稱亦無嫌。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一個山東女人成就的偉大作品
    魯迅先生說,只有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才能把花妖狐魅寫的像我們的身邊人一樣和易可親,卻常常忘了它們其實是殊途,是異類,是滾滾紅塵中不存在的幻境。蒲松齡創造的故事,總是纏綿悱惻,悽豔而美麗的,他將人與動物的跨界修復彌合,將生離死別的鴻溝抹平。他打開人心底的枷鎖,給人以寄託,讓禁忌的蝴蝶破繭而出,穿透現實翩翩起舞於廣闊天空。
  • 道士自稱「貧道」,是窮的原因嗎
    貧道,是指道教中的修行人士對於自己謙稱,只要是在外修行之人,在自我介紹之前都會加在「貧」這個字,例如佛教自稱「貧僧」,道教自稱「貧道」等等。為什麼道士要自稱貧道呢?在不了解這其中的文化之前,愆衍一直認為是因為和尚道士太窮才自稱貧僧或是貧道,畢竟都是在外修行之人,又不事生產,哪有那麼多錢財。其實愆衍一直都都搞錯了,原來道士自稱「貧道」,是指自己對修行淺薄,對於道的理解還不夠的自謙,而這裡的「貧」也並不是指貧窮,而是指知識少,理解不通透,修行時間短。在《靈寶一切自然經》解釋為:「夫人求仙道,積功無厭多,功滿自然得道。
  • 聊齋志異:畫壁——似夢似幻似人生,只願迷離不用醒
    《聊齋志異》是清代蒲松齡先生創作的一部志怪小說文集。不言其鬼怪,鬼,亦為怪也!《聊齋志異》自《聊齋志異》誕生以來,便流行於世,經久不衰。經由聊齋故事改編而成的戲曲,雜談,電影,電視劇等,更是不勝枚舉。其中尤以鬼妖愛情故事最為人們所熟知。
  • 名著導讀《聊齋志異》世界上最美的寓言
    作者簡介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文學家。他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後為人幕賓,又做教書先生,一生清貧。直到71歲才不再「教書」「打工」,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聊齋志異》是其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叄我們一起了解《聊齋志異》中的幾個經典故事。
  • 古時候的和尚喜歡自稱「老衲」,有什麼含義?
    和尚穿的衣服最初是由別人不用的布塊縫綴而成,稱為百衲衣,所以僧侶又稱為衲僧,老衲就成為了老和尚的謙稱。有時老尼姑也自稱老衲。「衲」即補綴之意。舊時社會上的物質生活並非像今日般豐富,以衣履來說,平常百姓也僅僅是有數件而已。
  •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
    古代和尚常自稱「貧僧」或「老衲」,為何現在和尚不這麼叫了?看過《西遊記》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印象。唐僧每到一處,都會自稱自己是「貧僧」,而一些古裝劇中,有些和尚卻又稱自己為「老衲」。他們同是和尚,為何自稱卻有所不同呢?一般來說,「老衲」都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的自稱,而「貧僧」則適用於幾乎所有的和尚。這兩種說法其實都是一種自謙的說法,或者說是一種自嘲,類似於現在的「屌絲」、「單身狗」等。和尚為什麼要這麼稱呼自己呢?
  • 「和尚」的稱呼是怎麼來的?和尚為什麼自稱「老衲」?
    我們常常會把投身於佛教的信徒稱為「僧人」,更通俗的叫法則是「和尚」,那麼,人們為什麼要把僧人稱為「和尚」呢?難道是因為他們剃髮後露出的光頭嗎?其實,「和尚」一詞是是從天竺國的梵文音譯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來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士才能夠稱「和尚」 ,不是任何人都能稱之為和尚的。
  • 道士遇到了和尚!
    在一個很普通的小鎮上,有一條很普通的小河,一個道士正在河邊走著,河的對岸有一個和尚正坐在岸邊的一塊大石頭上打坐,道士看到和尚。便問:那邊的和尚,打坐不去寺廟,跑來這裡做甚?和尚回答他:這裡清淨。和尚說:水聲雖大,但我心中平靜,自是無法影響到我的。道士又問:既然心中平靜,又為何刻意選這麼一個你認為清淨的地方?心中有佛,便無處無是清修的場所。和尚大驚:敢問這位道長尊號?道士擺擺手:貧道清風,和尚法號又是什麼?
  • 貧僧貧道貧尼師太老衲誰從了誰?古代出家人真的都是這樣稱呼嗎?
    《水滸傳》裡有好和尚,也有壞和尚,但是無論好壞和尚,也無論趙員外還是潘巧雲,對和尚的稱呼都是「師父」「師兄」,那和尚自稱都是「小僧」。至於蘇東坡學士說的「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是調侃朋友佛印的玩笑話,當不得真。施耐庵先生說「 一個字便是僧,兩個字是和尚,三個字鬼樂官,四字色中餓鬼。」
  • 還記得《聊齋志異》中的連城嗎?美女范文芳演繹的很是經典!
    數十年來,無論是大陸,還是港臺,亦或者是新加坡,對於《聊齋志異》的改變很是頻繁,而且,據小編來看,其中改編的電視劇大都是經典,大都是優秀層次的存在。前一篇小編也說過,因為《聊齋志異》,許多明星因此出頭,比如林志穎、李冰冰、唐寧、吳奇隆、范文芳、劉詩詩、韓雪、喬振宇、蔣夢婕、陳龍……等等,估計許多朋友都應該知曉。
  • 聊齋故事:瞎子和尚是奇人,把文章燒掉聞一聞,就能判別優劣
    過了一段時間,聊齋生拿來自己所寫的文章請宋無憂指點,宋無憂很快看完,指出許多不足之處。聊齋生汗流浹背,轉身走了。 考試結束後,王平子和宋無憂兩人到報國寺大殿裡遊玩,只見一個瞎眼和尚在行醫賣藥。宋無憂驚訝地說:「這是一位奇人,你趕快拿來文章向他請教。」王平子回去拿文章,遇見聊齋生,兩人一起來了。
  • 《聊齋志異》中的「夜半女子」為何都是美人?
    原標題:聊齋中「夜半女子」為何都是美人 《聊齋志異》 敘述的大多是燈前月下的「夜間」故事,給人以煙雲般模糊感。因而,作者筆下的女性多是美的,便不足為怪了   ■《聊齋志異》善於通過寫男性之「狂氣」,影寫女性「嬌韻」之美。按照古代禮法,男子狂放地看女性是「犯規」的,但《聊齋志異》中的男子並不管那一套。
  • 在日本可以嫁和尚,那麼娶尼姑呢?
    善哉善哉,貧道在此先祝好運,倒不是不可行,不過成功的可能性沒有嫁和尚那麼大就是了。(此貧道非彼貧道,取又貧又碎道之意)毋庸置疑,日本佛教界還是男女平等的,和尚能結婚,尼姑自然也能。去過日本旅遊或者在日本常駐的朋友可以仔細回想一下,無論去京都還是奈良或者其他寺院集中的地方,和尚是隨處可見的,尼姑呢?能有緣見過一二的已屬難得。據說日本的在籍和尚有22萬,但尼姑的數量卻無處可查。
  • 數據集示例【聊齋志異】
    很多影視作品的創作都是從傳統文化汲取營養和尋找靈感,在所有被改編的古代文學作品中,《聊齋志異》是其中最重要而特別的文化ip,瑰麗奇譎的神魔鬼怪、逼真奇趣的妖法幻術帶給觀眾的感官刺激,在高超的拍攝技巧和後期特效製作方面更顯得遊刃有餘。《聊齋志異》不像《封神榜》在厚重的歷史背景下演繹利益鬥爭和壯烈的國家戰爭,也不像《西遊記》需要搭建龐大的仙魔體系和完整的敘事結構。
  • 《聊齋志異》裡為愛至死不渝的連城,在《聊齋搜神記》有什麼故事
    《連城》篇是聊齋眾多故事中的一篇,原文中連城和喬生是難得的知己之情,幾經生死、磨難,終成眷屬的生死愛戀,今天跟隨嬰寧一同去了解他們在原著裡的純真愛情故事吧~【靈將登場】「繡線吶~隨我一同飛舞」△圖片畫質壓縮,畫面以實機為準【靈將故事】《聊齋志異》記載:晉寧縣喬書生為人正直,才華出眾,雖貧窮但深受文人尊重。史舉人有位女兒叫連城,精於刺繡,又知書達理,深得史舉人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