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
這一次,他閹割了兩個小孩兒,一個命名「金剛」,一個命名「力士」,並送到了皇宮裡。
李千裡這一刀下去,馮元一沒有了,變成了馮力士。
因為,「金剛」「力士」,都是佛教中的護法神。李千裡閹割小兒,如此命名,然後不遠千裡進貢到長安城,就是為了討好崇信佛教的武則天。
這,也是高力士得名「力士」的由來。只不過,他現在叫馮力士。想叫他「高力士」,我們還得等上幾年。
可以想像,在那個醫學科技不發達的年代,馮元一被閹割,一定經歷了難以言表的傷痛和屈辱。僅從生理上來講,都是九死一生。好在,他命大,挺過來了。
否極泰來。到了皇宮,武則天居然很喜歡馮力士這個小宦官,「嘉其黠惠」,讓他在宮廷內部的學校「習藝館」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馮力士後來一生的命運,由此奠基。
拜此之賜,馮力士成年後身材高大,文武雙全。
先說身材高大。史書上說他身高有六尺五寸,唐時一尺約合現在30釐米,那麼高力士的身高就有一米九五,相當高了。至於為什麼他被閹割之後,生長激素未受影響,還長得出這樣的身高,我不知道。大家自己去研究吧。
再說文武雙全。文的方面,高力士後來權傾朝野時,「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也就是說,第一他看得懂進奏文表,第二他具備幫助唐玄宗李隆基決策小事的能力。這就相當不得了了。要知道,高力士決策小事的年代,可是我國古代皇帝們所推崇的「開元盛世」啊。史料上也沒有記載高力士因小事而決策失誤的例子,事實是多次記載了他對國家財政、糧食和漕運等方面政策的不俗見解。看來,「開元盛世」還有高力士的一份功勞。
武的方面,《唐故高內侍神道碑》說,他有一次在跟隨李隆基閱兵時,「有二雕食鹿,上命取之,射聲之徒,相顧不進,公以一箭受命,雙禽已飛,控弦而滿月忽開,飲羽而片雲徐下,壯六軍而增氣,呼萬歲以動天,英主愜心」。高力士的騎射技術,居然能夠在軍隊面前顯擺,可見並非泛泛。
馮力士在宮中受過教育之後,在十六歲左右開始踏上仕途,歷任文林郎、宮教博士、內府丞、內府令等職。文林郎,文散官品階最低者,從九品上;宮教博士則隸屬於內侍省掖庭局,從九品下,「掌教習宮人書算眾藝」。這再次說明他的學習成績相當不錯,是可以教育別人的「博士」了。內府令、內府丞分別是內侍省內府局的正職和副職,一個正八品下,一個正九品下。
大約在此前後,他因工作中的小失誤被武則天逐出宮外。千鈞一髮之際,得到同為宦官的高延福援手,並收為義子。從此,馮力士改姓高,並以「高力士」一名留傳青史。高延福還幫助高力士動用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關係,使得武則天最終原諒了他,重新入宮任職內府令。這也是高力士後來一生孝敬養父的原因之一。
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重新回到宮中任職不久的高力士,遇到了一個讓他終身追隨並給他帶來一生榮華富貴的人,時任臨淄王的李隆基。
這時,高力士二十歲,李隆基二十五歲。兩個人一生的友誼,由此開始。但在最開始時,說不上是藩王主動,還是宦官主動。由於地位懸殊,可能是高力士主動的,「玄宗在藩,力士傾心奉之,接以恩顧」。但由於高力士任職於宮中的特殊位置,而李隆基也正處於拉攏宮中文武官員圖謀大事的關鍵時刻,恐怕雙方也是一拍即合。可見,兩人一開始是利益結合,後來才有的友情。
這就不能不佩服高力士識人的眼光了。
要知道,當時的皇帝是唐中宗李顯。而李隆基只是李顯弟弟李旦的三兒子。
即使李顯不當皇帝了,這下一任皇帝也是李顯的兒子當,怎麼也輪不到弟弟李旦來當皇帝;即使李旦當上皇帝了,繼任皇帝也是李旦的嫡長子李憲來當,怎麼也輪不到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來當。
一句話,李隆基沒戲。問題是,高力士狠就狠在這裡,他算準了李隆基雖然沒戲,但會搶戲。
李隆基一共搶了兩次戲。準確地說,他發動了兩次政變。
第一次是唐隆政變:唐隆元年(710),李隆基聯手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處死唐中宗李顯的皇后韋氏集團骨幹成員,把自己的父親李旦扶上皇位,同時由於哥哥李憲的謙讓,也為自己掙得了皇太子之位。
第二次是先天政變:先天二年(713),昔日唐隆政變的盟友,現在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敵。李隆基再次發動政變,殺死太平公主集團的骨幹成員,從此把國家大權牢牢地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命運如此安排,總叫人驚喜。李隆基硬是通過兩次搶戲,把皇位拿到了手。而在這兩次政變中衝鋒陷陣,發揮了關鍵作用的高力士,直接成了李隆基最為信任的人,沒有之一。因為李隆基一輩子都在說:「力士當上,我寢則穩。」即「高力士值班時,我才睡得安穩」。
李隆基和高力士,地位懸殊。但兩人一起,連續發動兩次政變,這二位也的的確確是一起扛過槍的過命交情了。血與火的考驗,最靠得住。所以李隆基當然信任高力士。
李隆基給予高力士的回報,是豐厚的。唐隆政變後,李隆基請父親唐睿宗李旦封高力士為朝散大夫、內給事、內弓箭庫使,不久又升為內常侍兼三宮使。
朝散大夫,從五品下,這是級別。高力士的實際職務是內侍省的內給事,從五品下的職務。內侍省是管理宮廷事務的機構。他本來就在內侍省任職,這次只是提升了職務。這裡還有一個內弓箭庫使,是幹什麼的?
史籍中沒有記載內弓箭庫使的品級和職能,但可以肯定是宮廷中管理弓箭庫的。我們只知道,高力士當時管理的弓箭庫相當於今天的軍火庫,重兵守衛,戒備森嚴。而且我們還知道,在內諸司使中,內弓箭庫使地位較高,因為後來很多頂級宦官均由此職升遷。
高力士進一步升遷的內常侍,正五品下,也屬於內侍省的高級官員之一。這一次,高力士由內弓箭庫使成了三宮使。
三宮使的品級和職能,也未見史籍記載。但唐朝三宮,是指長安城的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所以三宮使應該是綜合管理這三個宮苑事務的官員。
先天政變後,李隆基給予高力士的職務——雲麾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知內侍省事,使他開始進入高級官員行列。
雲麾將軍,從三品的武散官,這是級別。按照現在的軍銜,至少是個中將了。職務是知內侍省事,就是內侍省的一把手。新出現的職務是右監門衛大將軍。
先說監門衛。唐朝的國家武裝力量,也就是正規軍,叫作「十六衛」,分別是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其中的千牛衛和監門衛,是專門為保護皇宮而設立的軍隊,沒有受命出徵、參與國防軍事作戰的任務。
千牛衛,負責皇帝的安全工作,就是皇帝的貼身侍衛。監門衛的任務,則是平時守衛宮廷諸門,在皇帝出宮時負責護衛。換句話說,千牛衛和監門衛直接隸屬於皇宮,專門負責皇宮和皇帝的安全。因此,能夠擔任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大將軍的人,一定是皇帝最為親信的,或者說最得皇帝寵信的。高力士,就是這種人。
其實,對於以上官職,高力士一開始是拒絕的。
拒絕的理由,是品階高過了自己的養父高延福。李隆基對此表示讚賞,也同意了。
但不久以後,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高力士陪同李隆基東巡歸來,再次因功被封為雲麾將軍、左監門衛大將軍。這次,只不過右監門衛大將軍換成了左監門衛大將軍而已。其實兩個大將軍一樣,都是正三品。
可見,李隆基對高力士的職務升遷,是有多上心。
李隆基上心歸上心,他不知道,自己此舉,已經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從此拉開了唐朝宦官專權的序幕。
這不是我的看法,是大歷史學家司馬光的看法。他在《資治通鑑》中說:「宦官之禍,始於明皇,盛於肅、代,成於德宗,極於昭宗。」
在這個時候大力提拔高力士這個宦官的李隆基,絕不會想到,到了唐德宗、唐昭宗時期,竟然會有宦官敢於殺害自己的子孫。
但那是以後的事,現在還早著呢。
從開元元年(713)十二月,到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李隆基和高力士,一個皇帝,一個宮廷高官,大權在握,享盡榮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
這四十二年裡,無論高力士的職務如何升適,他始終扮演著李隆基最為信任的人的角色,相當於皇帝的辦公廳主任、警衛部隊負責人。
當時,唐玄宗李隆基不叫他的名字而稱「將軍」,當時的皇太子後來的唐肅宗李亨稱他為「兄」,至於諸王公主等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為「爺」,戚裡諸家尊曰「爹」。毫無疑問,「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是高力士一生的頂峰時期。
李隆基給了高力士處理政務的機會,他也是唐朝宦官參與政務的第一人。但是,高力士在史上沒有專權,則是公認的結論。
高力士不像在他之後專權的李輔國那樣,說:「大家但內裡坐,外事聽老奴處置。」也不像後來專權的魚朝恩那樣,說:「天下事不由我乎!」高力士從來就沒有想過取代皇帝,他只想輔佐皇帝,或者在他的內心裡,是輔佐朋友。
他手上有權,但他並不專權。國家大權還是在李隆基手上,而對國家大政的處理權仍然在宰相等百官手中。事實上,高力士在當時,只是一個配角。但在「開元盛世」中,他仍然有自己的位置。
高力士為唐王朝立下的最大功勞,就是獻策立當時的忠王李亨後來的唐肅宗為皇太子。開元二十五年,原來的太子李瑛因故被賜死,宰相李林甫擁立壽王李瑁(即楊貴妃的第一任老公)為太子,而李隆基則認為忠王李亨年長,且仁孝恭謹,想立忠王李亨為嗣,為此猶豫不能決,「常忽忽不樂,寢膳為之減」,飯也吃不好。
高力士適時提出了「推長而立」的原則,幫助李隆基解決了難題。
事實上,李亨被立為太子後,地位也不穩定。李林甫因為自己並未擁立李亨,屢次想把太子搞下去,「幸太子仁孝謹靜,高力士常保護於上前,故林甫始終不能間也」。
這說明,李林甫要對李亨下手,而高力士則對李亨進行了保護。
雖然世上並沒有後悔藥可吃,但高力士要是知道李亨登上皇位後,會把他流放至死,還會不會在這個時候保護他呢?
高力士為李隆基個人立下的最大功勞,就是促成了李隆基與楊貴妃的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