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宦官中少有的賢臣?

2021-02-13 袁方你怎麼看

(以李隆基的心智,他不會不知道對他最忠誠的就是高力士)

當唐玄宗李隆基在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以太上皇的身份冷冷清清地死於長安神龍殿,他可能並不這樣想。否則,我們很難理解,這樣一個偉岸瀟灑,多才多藝、尤懂音律,善八分書,生前愛熱鬧、愛女人的風流天子,死後除了自己的老婆元獻楊皇后,居然只有一個老宦官陪葬。
也許,是因為女人生了他、養了他,他看著自己的祖母武則天、伯母韋皇后、姑姑太平公主為了皇權進行殘酷的絞殺,使整個皇宮都沾滿了血跡,使整個都城長安都瀰漫著血腥味。後來,他在自己的兒媳楊玉環那裡找到了真愛,並在這個豐豔凝潤、有絕世之色的胖女人那裡享受到了人世間男女至愛,卻也因為這個胖女人丟掉了皇位,並差點丟了大唐江山。他受益於女人,最後受傷於女人,而且,這種傷害,是最深的一種傷害。所以,他選擇了死後遠離女人,除了元獻楊皇后,只留下那個生前陪伴了他一生、死後繼續陪伴他的老宦官高力士。歷史對高力士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在關於唐朝這一段歷史的影視作品中,高力士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大多以奸佞猥瑣、諂言媚上、恃寵弄權的形象出現。而不少學者認為,歷史上的高力士不但不是奸臣,反而忠心耿耿,並為開元盛世做出過貢獻。高力士原名馮元一,其曾祖馮盎曾任高州總督,受封耿國公,他的父親馮君衡世襲祖上軍功,擔任潘州刺史。後來,馮君衡因受到一樁謀反案牽連而被抄家。當時年僅十幾歲的馮元一被閹割成為太監。他長相清秀,入宮後得到武則天的喜愛,但後來因犯錯被逐出宮。這時,太監高延福將他收為養子,從此改名為高力士。在此期間,高力士隨高延福經常在武三思家走動,武則天見了,又把他召進宮。高力士二次進宮後,變得非常謹慎,也懂得了察言觀色。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便與高力士結下了友誼。武則天時期,李隆基默默無聞,高力士在此時成為他的心腹。後來,高力士協助李隆基殺死了韋皇后和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政變後,高力士得到升遷。後來,高力士升任右監門衛將軍,成為當時的「第一太監」,並開了太監擔任軍職、掌握兵權的先河。高力士娶了一名女子,他的妻子被稱為「國花」。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高力士手下的軍隊隨唐玄宗入蜀,至成都後,高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後高力士隨唐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高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高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

人們對高力士的印象往往是邪惡的,習慣於把他歸於奸臣那類人,只因他是個太監,而在中國歷史上,太監十之八九都是壞人。歷史上的高力士真的是奸佞之臣嗎?由於男根被除,太監往往心理上不完整,極度自卑,扭曲畸形,其內心陰險狠毒,仇視社會。根據心理學分析,越是自卑的人越可怕,一旦得勢這種人就是個狠角色。這種扭曲心理會隨著地位提升逐漸體現,當權力達到隻手遮天時,有了釋放的舞臺,就會暴露無遺。但是,高力士是歷史上極為少見的有著好性格的太監,史書說他「然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天子信任,士大夫也不厭惡,就是正常的聰明人也很難做到這一點,說明他為人比較低調,性格很溫和,心態也很平和。歷史上與他同時代的知名人物,沒有誰受過他誣諂或迫害的,非但如此,他有時還敢於直言,不偏不袒。總起來說,高力士的為人還是不錯的,沒有昧著良心做事。例如,張說當時受到宇文融、李林甫的排擠,並被他們誣告說「與朔方九姓勾結,圖謀不軌」,玄宗見奏大怒,便派高力士前去了解實情。高回來後匯報說:「張說蓬頭垢面,睡在破席上,用瓦器盛著粗飯淡茶,惶惶終日,正在悔過,等待懲罰。哪有一點造反的跡象?」玄宗聽後怒氣才消去,高力士又乘機進言說:「張說一向忠於國家,在平定太平公主叛亂時又立有功勞,望陛下三思。」玄宗因此放過了張說。歷史上其他有名的太監大多臭名昭著,這些人都是狼子野心,篡權竊國,欺上瞞下,胡作非為,但高力士可謂忠心耿耿,盡心盡責,沒有利用手中的職權幹壞事,即使在玄宗退位之後,高力士還是一心一意的跟隨玄宗,這一點尤其難能可貴。上元元年(760)八月,李輔國矯詔率五百騎士攔住太上皇的道路,想謀害玄宗,高力士挺身而出,冷靜果斷的平息了這起風波。事後,玄宗皇帝握著高力士的手感激地說:「微將軍,朕且為兵死鬼。」後來,高力士因此被流放巫州,臨走之前對李輔國說:「我早該死了,只是因為聖上仁慈憐憫才苟活至今。我請求再拜見一下太上皇的龍顏,那樣我即使死了也心無遺憾了。」李輔國沒有同意。高力士帶著遺憾來到巫州,至死也未能見上玄宗一面。

(歷來的藝術對高力士都是醜化的)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唐玄宗和唐肅宗相繼去世,李豫即位,是為代宗,改元大赦天下,流放於巫州的高力土遇赦回京。六月,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號天叩地,悲不自勝」,每一號慟,數回氣絕。七月,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時由於哀毀過度,哽咽成疾。他對左右說:「吾年已七十三,可謂壽矣。官至開府儀,可謂貴矣。既貴且壽,死何恨焉。所恨者二聖升遐,攀號不逮;孤魂旅櫬,飄泊何依?」從李隆基上位,高力士就開始追隨其後。從大唐王朝極盛到衰落,從歌舞昇平到餓孚遍野,高力士目睹了開元時期的滄桑巨變,作為最接近皇帝的紅人,並且是唯一一個跟隨唐玄宗這麼長時間的人,他了解掌握這一時期各類事件應該是最多的,也最有發言權。縱觀高力士一生,無大過,沒做過什麼傷天害理之事,要說他有小過,那就是貪了不少錢財,不過,這些錢並不是通過橫徵暴斂的手段得來的,而是那些官員為巴結他而送的。自然,高力士的身份,也決定了他不會做出什麼利國利民的豐功偉績。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唐玄宗聽取高力士的勸言,克制李林甫,貶謫安祿山,棄用楊國忠,那麼,開元盛世就不會如此短暫了,而他的功勞也足以改寫歷史。所以說,總體來說,這個陪伴唐玄宗生死的宦官並非奸臣,否則,以唐玄宗的心智,恐怕不會糊塗到死後還要一個奸臣陪他到地老天荒。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請您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點個讚,並將它傳播出去!謝謝您!) 

相關焦點

  • 高力士到底是「忠」是「奸」?聽聞唐玄宗死後,他竟然吐血而死
    可以說,高力士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賢臣,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娶妻的宦官。據說,高力士和他妻子在年少流浪時相識,雖然高力士做了宦官,但是,他的妻子卻依然義無反顧的嫁給了他。所以,他們之間的感情,與其它三妻四妾的宦官大為不同,應該算是非常純真、美好的感情。據說,當初李白進宮擔任虛職的時候,不知道天高地厚,還曾經讓高力士給自己脫鞋。
  • 高力士雖然權傾朝野,但是也只是宦官,他為何還能娶貌美妻子?
    後來高力士遇到了李隆基,這才是他日後發達的契機。在潛邸之時,高力士就跟在李隆基身邊,一直到平叛韋氏之亂,都有高力士的身影。李隆基常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可以這麼說,高力士見識過唐玄宗由盛到衰的整個過程,對於唐玄宗來說,高力士不僅僅是一個宦官,還是值得信任的人。
  • 完美戲說:葵花寶典乃唐玄宗大宦官高力士所創
    高力士本姓馮,是越國公馮盎的曾孫。跟許多宦官一樣,馮元一拜了個乾爹,名叫高延福,也是宦官,因此改名高力士。長大後身強體壯,長六尺五寸。唐代一尺相當於現在30.7cm,六尺五寸就是兩米差一點點。跟武三思和唐玄宗關係極好。
  • 槲寄生高力士
    這篇我們說一點高力士公公這個爭議人物    中國歷史王朝中東漢,唐朝和明朝的宦官專權非常厲害,一些朝代的宦官可以封王封侯,在唐朝中後期,權利大到可以直接廢立皇帝,直到唐朝滅亡。唐代的宦官如此專政跋扈,大部分人都認為是從高力士開始的,而且玄宗一朝又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朝代的興亡一直都喜歡找女人和宦官背鍋,於是高大人就當仁不讓了    唐朝大太監高力士最有名的事情可能就是幫我們大才子李白脫鞋了,話說一天李白正和幾個一起在長安合租的兄弟聊著跨界投資,黨的政策,點評馬雲馬化騰而喝的醉五醉六的時候,正趕上皇上讓他去浴場給楊胖胖作詩,醉到什麼地步呢,天子呼來不上船
  • 高力士作為宦官,為何他不僅可以娶妻,而且還得到唐朝社會認可?
    高力士由於身份的特殊,位高權重,所以他雖是「閹人」卻勝過許多王公貴族,依然娶妻生活。其實高力士並不是戲曲、小說描寫的那種趨炎附勢之人,更沒有對李白排擠打壓,二人連面都沒有見過。這個問題展開如下:一,高力士墓碑的出土。
  • 本是主僕關係,後來權力傾主,唐王朝為何繞不開宦官幹政的死結?
    從713年~734年的21年期間,他任用賢臣,虛心納諫,頗多善政,故政治開明,經濟繁榮,交通發達,邊疆安定,國威遠揚,為有唐一代鼎盛時期,被史學家譽為"開元之治"。但在734年之後,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日益驕奢,縱情聲色,怠於政事,任用佞臣,親信宦官,造成官吏貪瀆,政治逐漸腐敗,自持富強,傲待邊族,輕信邊將,輕啟邊釁,加劇了民族矛盾。
  • 大宦官高力士的忠奸善惡
    在常人們的印象中,高力士形象和魏忠賢之類的差未幾。有個叫《大唐歌飛》的電視劇中,更是把高力士描畫的像個妖魔一樣陰沉恐怖。實在,汗青上也有一些好寺人,好比像下西洋的鄭和也是寺人。提及汗青上實在的高力士嘛,固然比不上鄭和那樣功績大大的,卻也不是五毒俱全,爛得透氣的壞寺人。高力士本姓馮,聽說因家屬開罪,成年男人都被殺,高力士那時仍是未成年人,因而被閹後送入宮中。
  • 高力士:盛唐大太監的氣節
    千鈞一髮之際,得到同為宦官的高延福援手,並收為義子。從此,馮力士改姓高,並以「高力士」一名留傳青史。高延福還幫助高力士動用武則天侄子武三思的關係,使得武則天最終原諒了他,重新入宮任職內府令。這也是高力士後來一生孝敬養父的原因之一。 唐中宗景龍年間(707—710),重新回到宮中任職不久的高力士,遇到了一個讓他終身追隨並給他帶來一生榮華富貴的人,時任臨淄王的李隆基。
  • 高力士,你不知道的千古良宦
    這樣的家庭和身份,按說不會送子弟去做宦官,豈料在唐長壽三年即公元694年2月,有人向朝廷誣告說嶺南流人謀反,其時已是武則天掌權,武則天便派司刑評事萬國俊領監察御史銜前往嶺南查處。萬國俊到了廣州,將抓到的300多流人趕到江邊全部斬首,過去與這些流人有來往的人也受到牽連。時任潘州刺史的馮君衡就因此受到懲處,滿門被抄。馮君衡年僅11歲的兒子馮元一,免死,但被閹割,送入長安入朝當了宦官,改名力士。
  • 力士脫靴,不過稗官野史.直言進諫,千古第一賢宦——高力士
    自古以來,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的宦官形象幾乎都是反派角色,無能,奸詐,貪婪。
  • 歷朝歷代中,唐朝宦官權力最大,其次是明,東漢
    其中宦官勢力最強大的三個朝代分別是東漢,唐朝,明朝。秦朝雖歷二世卻出了個著名的大太監——趙高。說到底還是因為秦二世昏庸,用人不明,導致自己被殺,甚至幾代人建立的大秦也土崩瓦解。西漢沒有什麼著名的宦官,是因為我國強制閹割內侍的制度,始於東漢,《後漢書·宦官列傳》記載:"(光武)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
  • 高力士這個傳說中的壞太監,是唐玄宗李隆基唯一的好朋友
    實際上,這故事的真實性非常值得懷疑,先不說它的出處來自《松窗雜錄》《酉陽雜俎》等民間雜記,咱就說李白當時不過是個陪皇帝娛樂的芝麻小官,一直都想要讓自己的官職更上一層樓,他結交高力士還來不及呢,又怎麼會去主動招惹這位權傾朝野的人物呢?高力士之所以被黑的太慘,跟宦官這個群體差評太多有關係。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自唐玄宗天寶之後,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四方拜服,唐玄宗逐漸喪失進取意識,而且自從楊貴妃進宮以後,他更是開始沉迷於淫樂而倦於政事,於是朝中事務都假手於宦官高力士和姦相李林甫。於是高力士便趁機開始參與國家的行政事務,成了皇帝與外廷官員聯繫的紐帶。當時,每有地方進奏的文表奏章,必都先呈給高力士,然後再由高力士進呈給皇上。如果是小事,一切便都由高力士自己決定。
  • 《人皇紀》四大宦官!
    《人皇紀》四大宦官!【網圖,侵刪】在今天的更新中,對於章仇建瓊和王衝私自成立糾察隊的事情,惹得大皇子暴怒,並且直接派出自己的貼身太監陰公公,去將章仇建瓊傳入宮中責問。這一去,恐怕章仇大人兇多吉少了。高力士聖皇貼身太監,大內太監總管,統領整個皇宮大內的太監,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宦官。其身材肥胖,和藹可親,笑起來猶如彌勒佛。高力士作為聖皇的貼身太監,對聖皇忠心不二,素有「忠宦」的名聲,同樣的,聖皇對他也是極為的信任,某些特殊時候,高力士甚至能夠代表聖皇的意志。 除了地位高之外,高公公的個人實力也是極為強悍,曾經輕鬆一招將齊王直接掀飛出去,震驚四座。
  • 《長安十二時辰》中郭利仕原型:唐代被誤解最深的宦官
    一,力士發跡 郭利士的歷史原型,其實就是有著「千古賢宦第一人」之稱的高力士。 別看高力士是個宦官,可他的出身可不低。 據《舊唐書》記載,高力士的祖父馮智玳,父親馮君衡都曾是潘州刺史,看來高力士是個妥妥的「官二代」。
  • 為什麼高力士被稱為「第一賢宦」,而李輔國的腦袋被扔到了廁所?
    高力士(684-762),祖上世代為官,因遭人誣陷家破人亡,9歲時被人淨身入宮做了太監,曾助李隆基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
  • 《楊貴妃》被譽「千古賢宦第一人」高力士,影視化版我只服廖啟智
    湯粉重溫TVB經典劇集《楊貴妃》,看到廖啟智飾演的高力士,在角色表現上,有著不同於其他劇集的特色,甚至讓人眼前一亮。 據資料所述,宦官俗稱「太監」,自東漢開始則全由閹人擔任。在TVB版《楊貴妃》中,雖然高力士是配角,但這個角色,始終是皇上「背後的男人」,戲份頗重。
  • 《長安十二時辰》郭利仕原型,唐玄宗得力助手,被誤解最深的宦官
    在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太子和李必有個好幫手——郭利仕,作為宦官,他不但頗受皇帝信任,還掌握了兵權,而郭利仕的歷史原型就是有著「千古賢宦第一人」之稱的高力士,高力士本名馮元一,祖籍潘州(今廣東省高州市)。
  • 細數唐朝八位權勢滔天的太監,除忠心耿耿的高力士外,竟無一善終
    唐德宗時期俱文珍便掌握了軍權,加上皇帝的信任,後來成了宦官首領,一些握有兵權的宦官都依附於他。TOP、4 高力士後來因嶺南流人謀反案年幼被閹割成了太監,武則天曾嘉賞其聰慧機敏,年幼儀美,讓他在身邊供奉,但是不久後就被趕出了宮;後幸好被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後一直陪伴在李隆基身邊。
  • 唐玄宗愁眉不展,高力士一句話點醒夢中人,後人:不愧是千古賢宦
    高力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知道唐玄宗為什麼不高興,但關係到國家大事,他一個宦官不敢貿然問。小太監們輕手輕腳地做著自己分內的差事。皇帝不高興,此時,誰有一丁點兒過失,很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御膳都撤下去了,小太監們也都出去了,偌大的宮殿裡只剩下唐玄宗和高力士兩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