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隆基的心智,他不會不知道對他最忠誠的就是高力士)
當唐玄宗李隆基在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以太上皇的身份冷冷清清地死於長安神龍殿,他可能並不這樣想。否則,我們很難理解,這樣一個偉岸瀟灑,多才多藝、尤懂音律,善八分書,生前愛熱鬧、愛女人的風流天子,死後除了自己的老婆元獻楊皇后,居然只有一個老宦官陪葬。
也許,是因為女人生了他、養了他,他看著自己的祖母武則天、伯母韋皇后、姑姑太平公主為了皇權進行殘酷的絞殺,使整個皇宮都沾滿了血跡,使整個都城長安都瀰漫著血腥味。後來,他在自己的兒媳楊玉環那裡找到了真愛,並在這個豐豔凝潤、有絕世之色的胖女人那裡享受到了人世間男女至愛,卻也因為這個胖女人丟掉了皇位,並差點丟了大唐江山。他受益於女人,最後受傷於女人,而且,這種傷害,是最深的一種傷害。所以,他選擇了死後遠離女人,除了元獻楊皇后,只留下那個生前陪伴了他一生、死後繼續陪伴他的老宦官高力士。歷史對高力士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在關於唐朝這一段歷史的影視作品中,高力士是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大多以奸佞猥瑣、諂言媚上、恃寵弄權的形象出現。而不少學者認為,歷史上的高力士不但不是奸臣,反而忠心耿耿,並為開元盛世做出過貢獻。高力士原名馮元一,其曾祖馮盎曾任高州總督,受封耿國公,他的父親馮君衡世襲祖上軍功,擔任潘州刺史。後來,馮君衡因受到一樁謀反案牽連而被抄家。當時年僅十幾歲的馮元一被閹割成為太監。他長相清秀,入宮後得到武則天的喜愛,但後來因犯錯被逐出宮。這時,太監高延福將他收為養子,從此改名為高力士。在此期間,高力士隨高延福經常在武三思家走動,武則天見了,又把他召進宮。高力士二次進宮後,變得非常謹慎,也懂得了察言觀色。唐玄宗李隆基年輕時便與高力士結下了友誼。武則天時期,李隆基默默無聞,高力士在此時成為他的心腹。後來,高力士協助李隆基殺死了韋皇后和太平公主及其黨羽。政變後,高力士得到升遷。後來,高力士升任右監門衛將軍,成為當時的「第一太監」,並開了太監擔任軍職、掌握兵權的先河。高力士娶了一名女子,他的妻子被稱為「國花」。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高力士手下的軍隊隨唐玄宗入蜀,至成都後,高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後高力士隨唐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高力士被誣流放巫州。寶應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高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高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其原官職,並贈封揚州大都督。
人們對高力士的印象往往是邪惡的,習慣於把他歸於奸臣那類人,只因他是個太監,而在中國歷史上,太監十之八九都是壞人。歷史上的高力士真的是奸佞之臣嗎?由於男根被除,太監往往心理上不完整,極度自卑,扭曲畸形,其內心陰險狠毒,仇視社會。根據心理學分析,越是自卑的人越可怕,一旦得勢這種人就是個狠角色。這種扭曲心理會隨著地位提升逐漸體現,當權力達到隻手遮天時,有了釋放的舞臺,就會暴露無遺。但是,高力士是歷史上極為少見的有著好性格的太監,史書說他「然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天子信任,士大夫也不厭惡,就是正常的聰明人也很難做到這一點,說明他為人比較低調,性格很溫和,心態也很平和。歷史上與他同時代的知名人物,沒有誰受過他誣諂或迫害的,非但如此,他有時還敢於直言,不偏不袒。總起來說,高力士的為人還是不錯的,沒有昧著良心做事。例如,張說當時受到宇文融、李林甫的排擠,並被他們誣告說「與朔方九姓勾結,圖謀不軌」,玄宗見奏大怒,便派高力士前去了解實情。高回來後匯報說:「張說蓬頭垢面,睡在破席上,用瓦器盛著粗飯淡茶,惶惶終日,正在悔過,等待懲罰。哪有一點造反的跡象?」玄宗聽後怒氣才消去,高力士又乘機進言說:「張說一向忠於國家,在平定太平公主叛亂時又立有功勞,望陛下三思。」玄宗因此放過了張說。歷史上其他有名的太監大多臭名昭著,這些人都是狼子野心,篡權竊國,欺上瞞下,胡作非為,但高力士可謂忠心耿耿,盡心盡責,沒有利用手中的職權幹壞事,即使在玄宗退位之後,高力士還是一心一意的跟隨玄宗,這一點尤其難能可貴。上元元年(760)八月,李輔國矯詔率五百騎士攔住太上皇的道路,想謀害玄宗,高力士挺身而出,冷靜果斷的平息了這起風波。事後,玄宗皇帝握著高力士的手感激地說:「微將軍,朕且為兵死鬼。」後來,高力士因此被流放巫州,臨走之前對李輔國說:「我早該死了,只是因為聖上仁慈憐憫才苟活至今。我請求再拜見一下太上皇的龍顏,那樣我即使死了也心無遺憾了。」李輔國沒有同意。高力士帶著遺憾來到巫州,至死也未能見上玄宗一面。
(歷來的藝術對高力士都是醜化的)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唐玄宗和唐肅宗相繼去世,李豫即位,是為代宗,改元大赦天下,流放於巫州的高力土遇赦回京。六月,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號天叩地,悲不自勝」,每一號慟,數回氣絕。七月,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時由於哀毀過度,哽咽成疾。他對左右說:「吾年已七十三,可謂壽矣。官至開府儀,可謂貴矣。既貴且壽,死何恨焉。所恨者二聖升遐,攀號不逮;孤魂旅櫬,飄泊何依?」從李隆基上位,高力士就開始追隨其後。從大唐王朝極盛到衰落,從歌舞昇平到餓孚遍野,高力士目睹了開元時期的滄桑巨變,作為最接近皇帝的紅人,並且是唯一一個跟隨唐玄宗這麼長時間的人,他了解掌握這一時期各類事件應該是最多的,也最有發言權。縱觀高力士一生,無大過,沒做過什麼傷天害理之事,要說他有小過,那就是貪了不少錢財,不過,這些錢並不是通過橫徵暴斂的手段得來的,而是那些官員為巴結他而送的。自然,高力士的身份,也決定了他不會做出什麼利國利民的豐功偉績。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唐玄宗聽取高力士的勸言,克制李林甫,貶謫安祿山,棄用楊國忠,那麼,開元盛世就不會如此短暫了,而他的功勞也足以改寫歷史。所以說,總體來說,這個陪伴唐玄宗生死的宦官並非奸臣,否則,以唐玄宗的心智,恐怕不會糊塗到死後還要一個奸臣陪他到地老天荒。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還不錯,請您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點個讚,並將它傳播出去!謝謝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