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又不吃飯了,悶悶不樂地讓人把滿桌子的珍饈美味撤下去。高力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知道唐玄宗為什麼不高興,但關係到國家大事,他一個宦官不敢貿然問。
小太監們輕手輕腳地做著自己分內的差事。皇帝不高興,此時,誰有一丁點兒過失,很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
御膳都撤下去了,小太監們也都出去了,偌大的宮殿裡只剩下唐玄宗和高力士兩個人。看到唐玄宗愁眉不展的樣子,高力士輕聲問,陛下為何又不吃飯了?是飯菜不合口味嗎?
唐玄宗看了一眼高力士,反問道,你是我家的老奴,難道不知道我在想什麼嗎?
高力士當然知道。一年前,唐玄宗聽信讒言,一天殺了包括太子李瑛在內的三個兒子。殺完之後,唐玄宗就後悔了。可是,人死不能復生,唐玄宗貴為皇帝,對這事也無能為力。
同時,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擺在唐玄宗面前:誰來當太子?宰相李林甫極力推薦壽王李瑁,武惠妃也為自己的兒子說了無數好話。
唐玄宗明白武惠妃的心思。他愛這個女人和她生的兒子,但他更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他所做的一切首先要為他的朝廷和朝廷的將來著想。
唐玄宗記得殺太子李瑛之前,宰相張九齡告訴他,武惠妃派人給他傳話,如果想把宰相做得長久,就和自己合作,支持壽王李瑁當太子。耿直的張九齡斷然拒絕。
後來,武惠妃和李林甫輪番說張九齡的壞話,唐玄宗也厭倦了張九齡的過分耿直,厭倦了宰相天天挑皇帝的毛病,就把張九齡貶到地方。
再後來,李林甫當了宰相,極力推薦李瑁當太子。外有李林甫,內有武惠妃,很顯然,兩人串通好了。但唐玄宗最忌諱宰相與內廷勾結,更何況李瑁也沒有表現出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如果立李瑁為太子,各種勾心鬥角和後遺症說不定會應運而生。
所有的這一切,旁觀者高力士看得很清楚。他早就替唐玄宗想過了,只是不便明說。如今,唐玄宗問起來,他趁勢提出自己的建議:推長而立。
嫡長子繼承制是古人選太子的基本原則,既然唐玄宗沒有嫡長子,長子繼承誰也說不了什麼。
高力士一句話驚醒了夢中的唐玄宗,他連連點頭稱是。就這樣李璵,後來改名李亨,成了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
高力士會權衡各方面關係,還替唐玄宗考慮的很周到。他的能力和他對唐玄宗的忠誠由此可見一斑。而他被後人稱為千古賢宦,看來真不是白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