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玄禮發動馬嵬坡之變,卻能活到善終,唐玄宗有三點理由不動他

2021-01-08 江流兒歷史故事

「前因」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史之亂徹底爆發,這場軍事政變迅速讓大唐由盛轉衰。河朔三鎮除安祿山之外,其餘節度使均起兵謀逆。他們嘴裡說著——清君側,誅殺楊國忠、楊玉環這對奸臣佞賊。可天下大亂之後,四海諸侯並起,其本質還是想推翻李家王朝。在此危難之際,郭子儀挽狂瀾於既倒倒,扶大廈之將傾,用了近9年時間平定叛亂。

可悲可嘆,彼時的大唐遍野,家家戶戶門前掛白幡。然而安史之亂爆發初期,唐玄宗與宰相楊國忠、寵妃楊玉環,以及一幹禁軍從長安慌不擇路的準備逃向巴蜀。行至馬嵬坡時,天策軍大將軍陳玄禮縱容屬下斬殺奸相楊國忠,還逼迫唐玄宗縊死了楊貴妃。不過安史之亂結束後,陳玄禮跟隨唐玄宗回到長安,居然還得到一等公爵封賞,且得以善終而亡。

那麼,楊玉環難道不是唐玄宗最愛的寵妾嗎?一個小小的禁軍統領陳玄禮縱容屬下殺死楊國忠,又逼死楊玉環,為何還能得到善終?其實以下三個方面原因,乃唐玄宗沒有將陳玄禮就地正法的重要細節。

「後果」

將時間撥回千年前的唐朝,公元756年,東都洛陽淪陷,眼看著安祿山帶著數十萬雄兵直逼京師長安。唐玄宗帶著內閣、寵妃楊玉環、太子李亨,意欲從陝西省興平市一路向巴蜀逃竄。行進至馬嵬坡時,陳玄禮與太子李亨,宦官李輔國商議——必須要將楊國忠、楊玉環這對兄妹倆就地正法,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開元天寶遺事安祿山事跡》記載:「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隨後士兵衝將上去,把楊國忠亂刀砍死,陳玄禮繼而再三請求(脅迫)唐玄宗誅殺楊玉環。結果大家也都清楚了,馬嵬坡前楊玉環香消玉殞,唐玄宗也是無可奈何。

太子李亨至此與唐玄宗李隆基分道揚鑣,年逾古稀的李隆基帶著高力士、陳玄禮,一路向西北進發。公元757年,唐玄宗結束了為期近兩年的逃亡生活,由成都返回長安。居住於長安外郭東城,春明門內的興慶宮。

據《舊唐書》所載,回到長安之後,唐玄宗日夜思念楊玉環,他多次希望高力士、李輔國,將楊玉環的遺柩從馬嵬坡運往長安,以緩解日思夜想之情,卻遭到這兩位宦官的拒絕。可是,那位一手殺死宰相楊國忠,又逼死寵妃楊玉環的罪魁元兇陳玄禮卻依然活蹦亂跳。唐玄宗之所以對這個「仇人」既往不究,無非也就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李隆基識大局

李隆基並非是不明事理之人,公元710年,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徹底剿滅韋後。榮登大寶之後,李隆基設計除掉日漸膨脹的太平公主,無論對內對外,唐玄宗於我國歷史上並不算太過昏庸的帝王。然而大家想想:陳玄禮為何要迫使唐玄宗縊死楊貴妃,這一切難道真是陳玄禮一人所為,還是背後另有主使?

原因並不複雜,楊國忠作為天下頭號大奸臣,上至百官下至黎民都清楚,安史之亂乃是楊國忠一手促成。楊國忠和楊玉環在當時情境下是非死不可,陳玄禮只不過當了個「傳話者」,其幕後主使則是太子李亨。

不少名人大家早已經將安史之亂的細節研究得無比透徹,他們覺得李亨想效仿唐玄宗青年時期的壯舉,來一場翻版的唐隆之變。除掉楊國忠等於削去唐玄宗一臂,縊死楊玉環便能徹底擊潰這位古稀老人最後心理防線。君不見,楊國忠、楊玉環殞命歸天之後,太子李亨立馬跑到朔方靈武即位。唐玄宗清楚,想要楊國忠、楊玉環命的人並不是陳玄禮,太子李亨才是其幕後主使。陳玄禮不過是一介武夫,也並非世家門閥之後,這點唐玄宗還是拎得清。

陳玄禮乃李隆基的「救命稻草」

陳玄禮雖官職不顯赫,可陳玄禮乃是天策大將軍,天策軍就是唐玄宗的「私人保鏢」,唐玄宗還要倚仗陳玄禮一路庇護,才能安全逃往巴蜀成都。回到長安,朝堂之上早已改換門庭,且李隆基早身邊也只有陳玄禮手中這二三百人天策軍。

至少唐玄宗活著時,他還要倚杖陳玄禮手中這批人以防萬一。風雲詭譎的長安,可不是那麼好混下去,陳玄禮就是唐玄宗身邊為數不多的助力。

楊國忠、楊玉環之死,與唐玄宗也有脫不開的干係。

奸相楊國忠數十年如一日魚肉百姓,驕奢淫逸,李隆基不可能不清楚。然而唐玄宗需要楊國忠頂在最前方,吸引大家的火力。究其根本,唐玄宗也並非善茬,從50歲之後李隆基便樂不思蜀,每日不想上朝,養了一幫子歌舞伎,尋歡作樂。唐玄宗需要像楊國忠這樣的奸相,不僅可以平衡朝堂之爭,還可以將楊國忠當成最堅實的擋箭牌。加之安史之亂的爆發,李隆基也要負60%以上的責任。當安史之亂徹底來臨之際,唐玄宗也必須要拿出雷霆手腕。擋了這麼多箭,挨了這麼多刀的楊國忠終於沒有利用價值了。

性命攸關之際,即使是寵妃楊玉環也沒有什麼不可捨棄的。與其說陳玄禮是逼迫唐玄宗殺掉楊氏兄妹,倒不如說唐玄宗被這二人推波助瀾完成了此事。

「總結」

以下是《舊唐書》兩段截取。

嗜飲博,數丐貸於人,無行檢,不為姻族齒。年三十從蜀軍,以屯優當遷,節度使張宥惡其人,笞屈之,然卒以優為新都尉。罷去,益困,蜀大豪鮮于仲通頗資給之。久之,調扶風尉,不得志。」

刑部尚書顏真卿上疏,以為:「……昔林甫雖擅權,群臣有不諮宰相輒奏事者,則託以他事陰中傷之,猶不敢明令百司奏事皆先白宰相也。陛下儻不早,漸成孤立,後雖悔之,亦無及矣!」載聞而恨之,奏真卿誹謗;乙未,貶峽州別駕。

筆者雖未有從史料中找到楊國忠和唐玄宗不和的記載,這兩段《舊唐書》的節選已經明確告訴後人:唐玄宗非常清楚楊國忠的所作所為,並沒有立即追究楊國忠的罪過。唐玄宗正等待一個時機,這個時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國忠、楊玉環成為李隆基最為結實的擋箭牌。將他們二人推出去,便能讓唐玄宗與安史之亂擺脫干係。

綜合以上幾點,唐玄宗沒有必要對忠心耿耿的陳玄禮痛下殺手。一來,回到長安之後,陳玄禮是唐玄宗身邊為數不多的既戰力。二來陳玄禮頂多算是個幫兇,真正想要楊國忠、楊玉環性命的則是太子李亨,還有其他一幹宦官。可是,死掉兩個擋箭牌對唐玄宗又有何大影響呢?

參考文獻:唐書、百家講壇

相關焦點

  • 【匹夫讀史】大唐職場達人陳玄禮
    04 馬嵬之變:力挽狂瀾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東都洛陽陷落。隔年安祿山進逼長安,唐玄宗逃入四川,到了今陝西省興平的馬嵬坡,途中將士飢疲,六軍譁變不發。陳玄禮與太子李亨、李輔國謀,請殺宰相楊國忠等人,以平軍士之憤。結果楊國忠被亂刀砍死;陳玄禮又請誅楊貴妃,玄宗不得已命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一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羞花女士——楊玉環同志光輝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馬嵬之變後,陳玄禮表示對玄宗盡忠,護送玄宗入蜀;太子李亨不得已與唐玄宗兵分兩路,後在今寧夏靈武即位。
  • 追隨玄宗45年無怨無悔,陳玄禮為何在馬嵬坡下落井下石?是背叛?
    說馬嵬坡兵變沒人策劃,這些士兵能有那麼高的政治覺悟?殺丞相、斬草除根。又有幾個人能指揮的動這些玄宗專門挑選的親兵?這背後有人煽動是公認的看法。主流看法是:馬嵬驛事變背後是太子李亨,主要發起者和實施者,是領兵的陳玄禮。陳玄禮在玄宗二十多歲時已任果毅都尉,馬嵬驛兵變時很可能也在70歲左右。
  • 陳玄禮發動兵變逼死楊貴妃 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其實他的身份很不簡單,照白居易所說的那樣,他家三代都是金吾衛的官員,根正苗紅!其爺爺更是逼死楊貴妃的直接兇手,事後非但沒有被唐玄宗清算,反而一直很重用!這倒是為何?說到這部電影,不得不吐槽一下,本來看著這部電影的畫風、介紹覺得很不錯,於是到電影院看了下,誰知道在電影中有一些可恐怖的情節,真是有點小失算!
  • 楊貴妃慘死馬嵬坡:一場弄錯了主角的悲劇
    一提到馬嵬坡,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楊貴妃慘死。白居易《長恨歌》寫著:「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辭海》中對「馬嵬坡」一詞也是這樣解釋的:「唐安史之亂,玄宗從長安西奔成都,縊死楊貴妃於此。」很多人認為這場兵變是有預謀的,幕後導演不是太子李亨,就是高力士。這涉及到統治階級內部,太子與宰相或內廷與外朝的權力之爭。這些爭鬥在封建王朝非常普遍,他們也確實有矛盾,但體現在這件事上卻缺乏有力的史料為證。所以,此事更像是正史原本記載的那樣,是一場突如其來的軍隊譁變。其中,禁軍頭目,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起了很大的作用。
  • 《妖貓傳》背後的歷史:楊貴妃自縊馬嵬坡,白居易作《長恨歌》
    從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到武周代唐,再到後來唐隆政變,所幸大唐王朝在一次次動亂之中,依然高歌猛進。唐玄宗李隆基就是唐隆政變的獲利者,通過這次政變將老爹推上了皇位,自己順理成章地當了太子。再後來,子承父業,將大唐王朝發揚光大,史稱開元盛世。
  • 馬嵬坡的真相是什麼?
    劇中,以妖貓復仇為主線索,牽引出了幾十年前的一樁陳年舊案——那就是唐玄宗最為寵愛的楊貴妃,當年在馬嵬坡兵變的過程中,究竟有沒有死去?影片中給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楊貴妃並非自縊而亡,也非被高力士勒死,而是被一個江湖術士忽悠住後,來了個安樂死。當然,影片終究是影片,對於這種魔幻大片,編劇在劇情方面盡可以天馬行空,盡情地發揮著自己的想像力。
  • 奪妻之恨,被唐玄宗搶了媳婦的壽王李瑁是如何反擊的?
    作為父親的唐玄宗搶了自己兒子李瑁的妻子,而後來自己的兒子李瑁又尋找時機報復父親,大家說這叫什麼事,難搞啊。案件簡述:歷史上的壽王也算是個悲劇的人物,本來他早已與楊玉環成了親,也算是奉了御旨,得到了父親唐玄宗的認可,日子過的還算美滿。
  • 唐玄宗那麼長壽,如果沒有馬嵬坡兵變,唐肅宗根本沒有機會做皇帝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時期,也正是因為安史之亂,楊貴妃才死在馬嵬坡,馬嵬兵變由此而來。 在此次事件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重要節點——唐肅宗成功登基,唐玄宗被迫成為太上皇。
  • 唐肅宗李亨和父親唐玄宗的恩怨
    唐玄宗李隆基比楊廣幸運,在兵變時,宇文化及成了首領,帶頭把皇帝楊廣給殺了,而陳玄禮卻一心向著皇帝,最後時刻,犧牲楊貴妃保住了李隆基的命。李隆基活了下來,太子李亨就坐不住了,當天夜裡,帶著大太監李輔國和一幫親隨,遠走沙漠,希望進入甘肅,找到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東山再起。今天歷史崔要講的,就是關於李亨離開馬嵬後的故事。
  • 從醜聞到佳話:唐玄宗楊玉環的「真愛」演變史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天寶十四載(755)冬,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西指長安。 次年,皇帝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等人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譁變,將楊國忠寸斬。唐玄宗讚揚軍士為國除奸,但陳將軍等力主處決楊氏。
  •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給出3大理由,卻沒有1個是真實的
    唐朝時我國歷史有名的一個朝代,這個統治中原近300年之久的大唐王朝,曾經有過許多的輝煌時刻,歷史有名的就是唐玄宗時期的「開元之治」,還有唐太宗時期的「貞觀之治」。大多數人認為唐玄宗李隆基是個開明的皇帝,但也是他導致唐朝的沒落,就覺得他也是存在一定的人生汙點。而唐太宗當政之後,就一直促使朝廷蒸蒸日上,沒有犯下過什麼特別大的錯誤。
  • 從《妖貓傳》到《長恨歌》,解析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長恨歌》的三個部分,可以按照詩文內容進行區分,第一部分,「漢皇重色思傾國」到「驚破霓裳羽衣曲」,從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起源經過講到安史之亂爆發;第二部分,「九重城闕煙塵生」到「魂魄不曾入夢來」,講述馬嵬驛之變,楊貴妃之死,以及唐玄宗對她的思念;第三部分,「邛道士鴻都客」到「此恨綿綿無絕期
  • 唐玄宗李隆基:開創大唐盛世又親手毀掉盛世的雙面君王
    而李旦被降為皇嗣後,仍然有人告發他謀反,後來太常工人安金藏大義剖腹,證明皇嗣不反這才是李旦一家躲過災難。驕奢淫逸導致安史之亂開創盛世後,李隆基逐漸地開始滿足,逐漸沉溺於享樂之中,先前的勵精圖治和節儉之風早已拋諸腦後。開元二十五年,因寵妃武惠妃的讒言,李隆基一次性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和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武惠妃死後,他又看中了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他也不顧什麼禮節將楊玉環召入宮中,從此開啟了一場不倫之戀(但這在大唐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
  • 唐玄宗有個親信是高句麗人,生個兒子被賜五品官,為何親信被賜死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爭議比較大的皇帝,因為唐朝的盛世頂峰就是在唐玄宗時期,他的前半生經過無數艱難險阻,數次政變,以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身份憑藉能力,最終成為皇太子以及皇帝,但到了後半生,卻像變了個人似的,寵信奸人,愛好美色,最終葬送大唐盛世。
  • 周末 | 唐玄宗愛楊貴妃,和普通男人愛美女有什麼區別?
    唐玄宗和楊貴妃因之而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 《長恨歌》的誕生,由一次閒談而起。  時在元和元年十二月。離周至縣城不遠,有座仙遊山,山上有個仙遊寺。白居易、王質夫、陳鴻(後兩人是貞元年間的進士,白居易的好朋友),三個男人遊寺,枯樹下曬太陽、喝茶、傾聽鳥鳴;又喝酒,談古論今。三人已屬舊交,彼此很隨便。
  • 楊貴妃在馬嵬坡沒死,而是秘密逃到了日本?日本女星:我是她後人
    期間楊貴妃和唐玄宗感情並不是一往情深,根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九載,貴妃復忤旨,送歸外第」,楊貴妃曾經因為得罪了唐玄宗,隨機被遣送回兩家,但是此後玄宗飲食不進,隨機又讓高力士將她送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