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巖刻是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陰山巖刻成功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它是河套文化重要的元素,是反映我國古代北方各民族文化歷史的千裡畫廊,是河套先民留給後人的一部無字天書!
從發現、發掘,到保護、傳承
人們對這部無字天書
充滿太多好奇與關注
也曾上演過太多傳奇和驚嘆!
上圖是巴彥淖爾市陰山山脈中一條叫做「幾公海勒斯太」的峽谷,蒙古語意為:東榆樹溝。
風雨滄桑的巖石上
鐫刻著遠古時期的狩獵畫面
這些簡單的線條中散發著
來自遙遠歲月的神秘氣息
那是遠古中國北方河套人的呼喚!
其實,早在公元3世紀,生於戰國時代的著名哲學家韓非子就在其作品中有過對巖刻的描述。
700年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精確地記錄了穿越西北山脈時見到的巖刻。
20世紀20年代末,陰山巖畫又被人們重新發現。
諾敏·何攝
故事要從1960年講起······一個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對於「陰山巖刻」這一久遠的謎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決心找到那些影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圖畫。
他的名字叫:蓋山林
他按照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所做的記載,開始了這條漫長探索之路。
陰山山脈橫亙與內蒙古中部,西起杭錦後旗狼牙山,中段為烏拉山、大青山、灰騰梁山,東段為壩上高原的大馬群山,東段進入河北省西北部,綿延1200多公裡,是黃河流域的北部界限。
諾敏·何攝
1962年,蓋山林從銀川調往呼和浩特的內蒙古文物工作隊,也就是今天的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
1976年夏秋之交,在一次去烏拉特後旗考察的途中,他搭乘的汽車遇到故障,他們只好住在附近的招待所,也是這偶然的機遇讓他認識了蒙古族青年吉仁吉茹嘎。
在閒聊中,蓋山林向吉仁吉茹嘎詢問是否見過石頭上有鹿、馬、牛、羊之類的圖畫。
吉仁吉茹嘎滿臉畏懼的說:「在距我家不遠處的河溝畔,有一塊巨石,上面刻著幾個齜牙咧嘴的鬼臉像,每逢放羊經過那裡,那些鬼臉都瞪大眼睛注釋著我,為了不被魔鬼吞噬,每當太陽快落山之前,我們便匆匆把羊群趕回家了」
而聽這話的蓋山林卻欣喜異常,第二天一早,他便在吉仁吉茹嘎的帶領下前往山裡一探究竟。
終於···在一塊碩大的臥牛形巨石上,他看到了尋找多年的巖畫。
這幅巖畫也正是陰山山脈中最古老、也最具典型意義的太陽神和月亮神巖畫。
在遙遠的河套人和他們子孫生活的年代,充滿了對自然敬畏,這種敬畏逐漸變成了崇拜,對天體的崇拜,其中太陽的形象被描繪的最多。
這些人格化了的太陽神是有著人類面孔的人面像,環繞畫像有散射的光芒,形態猶如升空的太陽,細看則又似人面,周邊有大大小小的星星環繞。
這次發現徹底改變了蓋山林的後半生,也拉開了它從事巖畫考古生涯的序幕。
在巴彥淖爾境內東西340公裡,南北40至70公裡的陰山山脈的廣闊區域裡,蓋山林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幾年的努力,發現並記錄了153個巖畫分布群,約5萬餘幅畫面。
毫無疑問
蘊藏在陰山山脈中的巖畫
已經成為世界上
最大的巖畫寶庫之一
這些巖畫最遠可以追溯到中古石器時代,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我國北方各個民族的先民們都留下了自己的作品。
據了解,在陰山山脈中,目前發現數量最多,鑿刻最精的是動物和狩獵的巖畫。
狩獵圖中表現了形形色色的獵手、武器、狩獵方式等等生動場景。且創作者總能捕捉到狩獵過程中最緊張的那一剎那,活靈活現的反映了原始人類文化藝術來源於人類作為徵服者的這一現實生活景象。
「
陰山巖畫
這部被歷史留存至今的「無字天書」
無時無刻在向我們無聲的訴說著
那些不為人知的過往
如今
散落在陰山山脈中的
神秘巖畫還在不斷的被發現
對於陰山巖畫的研究和探尋
也將繼續下去
這是河套人刻在石頭上的史記
也是祖先留給後人無比珍貴的遺產!
」
- the end -
來源:巴彥淖爾市文化旅遊廣電局
編輯:屈加曼
校對:石政勇
審核:馬若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