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口語表達力」的關鍵5堂課

2021-03-02 親子天下資訊平臺

從事文字工作的林小姐,女兒在幼兒園時,口齒伶俐,上臺落落大方。沒想到前年剛上小學,由於學習環境的轉變,對於舉手發表意見、上臺說話都變得畏縮退卻,失去原有的自信。林小姐為了挽救女兒的上臺恐懼症,除了幫她報名口語表達訓練班,還找了女兒的好朋友一起參加小小說書人比賽。她和女兒一起找書、編腳本、一起資源回收動手做道具,兩個孩子還各自立定上臺要做到的幾個目標:聲音要夠大、要講完內容、要微笑等。

雖然上臺比賽時,排場比不上其他參賽者,但他們質樸認真的表現,最後還是得到佳作獎,三個人開心的一起吃火鍋慶祝。經過這場考驗,林小姐的女兒有了重大突破,不再害怕公開表達,還會爭取上臺的機會。

就如溝通專家黑幼龍所說,口語表達是可以學習培養的,而且就像學遊泳,一定要實際演練。

《親子天下》綜整學者專家建議,提供口語表達關鍵五堂課,父母、師長可以經常帶領孩子做練習,將有助於孩子提升口語表達的能力,甚至達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禮的最佳境界。


(Photo by kodomut @ flickr)

第一堂課

教孩子自我介紹

從小到大,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次自我介紹的機會,但自我介紹其實很抽象,很多人即使讀到大學,自我介紹也只說得出:「我的名字叫〇〇〇」一句話,就再也沒有內容可說了。

其實從很小開始,就可以教孩子自我介紹。新店小學校長吳淑芳建議,老師在請小朋友自我介紹前,可以先跟他們玩些遊戲。例如,請他們畫五根手指頭,一根上面寫姓名、其他幾根可以寫上一些好玩點的內容,例如:想三個自己的優點、介紹家人,或一些有趣的聯想,例如:「我的名字叫吳淑芳,不是五十分喔!」

請學生自我介紹前,老師可以先做示範,常常這樣訓練,學生上臺就不會無話可說。

除了自我介紹,也可以讓學生練習彼此互相介紹。讓兩人一組,互相訪談幾分鐘,在這幾分鐘內,學生要能問到關於對方的五件事,然後上臺介紹對方。這不只是口語表達訓練,也是一種人際溝通的訓練。

擔任兒童口才訓練講師多年的楊美貞提醒,父母師長可以用問話、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思考、表達,但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如何介紹,要儘量讓孩子用自己的話來說,這樣才會自然。

黑幼龍則指出,自我介紹的要訣,其實就是要能簡短的說出自己的故事,讓人家記得你的名字,這個原則從小到大都適用。


(Photo by kodomut @ flickr)

第二堂課

創造孩子提問、討論的正向經驗

許多教學現場的老師發現,年紀愈小的孩子愈勇於提問、表達意見,年級愈高的孩子反而愈不敢表達。

兒童口才訓練專家楊美貞觀察,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會不敢開口,主要是因為害怕講出來被糾正或取笑,結果就愈來愈不敢講。

要避免這種現象,除了不要在大庭廣眾下糾正孩子的表達方式,師長正向的回饋與引導非常重要。

例如,要鼓勵學生發問,不是問一句:「還有沒有問題?」就好,而要多運用邀請、補充的話語。例如:「還有沒有要補充的?」、「有沒有不同的看法?」當學生發表想法時,老師還可以追問:「能不能說明你這麼說的理由?」

如果老師、父母常常運用這些邀請話語,孩子會知道他盡可以放心的提出任何問題或不同觀點。

黑幼龍也指出,鼓勵孩子發問,與其問:「有沒有問題?」還不如問:「誰要問第一個問題?」老師還要做出舉手、期待的神情,來鼓勵發問。一旦有學生舉手發問,老師要立刻給予讚美、鼓勵。

除了鼓勵孩子發問,讓孩子獲得正向的小組討論經驗也很重要。雖然有不少老師會讓孩子進行小組討論,但如果沒有引導,結果往往只會看到教室亂成一團,討論變成吵架,或有人在一旁休息、打混。

香港的小學有一些做法很值得參考,例如在香港宣基小學的校園裡,顯眼的掛著一幅學校的聲量規定:

1聲量:一個密號給自己聽

2聲量:為了他人好,聲音不出組

3聲量:你我齊發聲,和諧又動聽

4聲量:清晰又響亮、悅耳聲悠揚

在他們的閱讀課裡,聲量控制是小組競賽中,很重要的一個項目。小組討論時用2聲量,上臺發表時用4聲量。聲量控制得體,也是透過不斷練習才能養成習慣。

除了聲量控制,小組討論的分工合作,也需要老師用心引導。新店小學校長吳淑芳指出,國外文獻研究,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經過四人小組的討論,很難進入六人小組的討論,所以建議從四人小組討論開始,而且要讓每個學生都輪流發表意見,這樣才不會出現有學生在當「客人」的現象。「萬一有小孩卡住,老師要助他過關,避免小孩被指責,」吳淑芳提醒。

帶領學生小組討論的要訣在於:跟學生一起定出小組討論的原則,引導討論聚焦、深入、提醒學生不搶話、不插話,而且要能照顧到一些比較弱勢孩子的需求。老師要儘量給予正面回饋,並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


第三堂課

創造上臺練膽機會

許多人臺下一條龍,臺上一條蟲。上臺說話要能自在得體,需要靠大量的練習,上臺練的不只是說話技巧,更重要的是鍛鍊面對大眾的膽量、臨場應變能力。而且有練,絕對有差。

南投育樂小學老師王文華以他帶學生的經驗指出,即使鄉下孩子只要多說多上臺,自信是可以在鼓勵裡培養出來的。

要讓孩子上臺練膽的機會其實很多,TED x Youth策展人之一彭宣璟,回憶小學在馬來西亞檳城就讀英國小學時,每周一都要上臺分享一周發生的故事。當時還不太會說英文的彭宣璟,每次遇到要分享,都躲著不敢出來,直到有一次,老師規定他下周一一定要上臺報告。那個周末爸爸特別帶他去環島,媽媽特別帶他去剪頭髮,周一來到學校,他很開心的分享這兩件事。從此之後,他變得很喜歡周一的分享時間,發現連家裡換了一條水管,都可以很有趣的分享給同學聽。

在新店小學,從小一到小六,每周三的晨光時間,各班小朋友都要輪流到別班上臺說故事練膽。六年訓練下來,即使表達有困難的孩子,都不再畏懼上臺。

臺中明道中學則特別在初一上學期設計了一門「閱讀表達課」。在這堂課裡,老師既設計問題搶答遊戲,鼓勵學生發表想法,也會邀請同學上臺用心智圖畫出閱讀文本的重點。除了練習抓關鍵詞,學生還要練習表達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聯想。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教授遊梓翔指出,在美國口語訓練都很生活化,各種主題都可以變成上臺演講的題目。例如,要學生上臺扮演老師,教大家學會一件事,例如:教大家學會「臉書怎麼用?」

或是出一個跟生活經驗相關的演講題目,例如:「假如你買了一樣東西,你想要同學也去買,請你上臺講三分鐘,說服你的同學。」

遊梓翔說,這是一種比較實用的口語表達訓練。如果要訓練孩子上臺辯論,不必辯論太複雜的問題,可以從,「壓歲錢要不要交給爸媽?」、「小學生帶手機到學校好不好?」、「穿制服或不穿制服好?」這類學生會有興趣的題目開始,讓他們從辯論中去了解,看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角度。

遊梓翔也提醒,在增加孩子上臺經驗的同時,還要教導孩子充分準備、專注意念、放鬆身心的方法,使孩子上臺的經驗是正面而非負面。因為失敗的經驗不但無法改善怯場,還會加重這種恐懼。


(Photo by MIKI Yoshihito @ flickr)

第四堂課

跟孩子一起學習傾聽

仔細觀察,口語表達能力好的人,都是善於傾聽的人。遊梓翔指出,在美國的演講訓練,都是從訓練傾聽開始,因為「聽人講話也是一種口才,你的眼神、回應都傳遞出你的聲音。」

王文華老師也發現,孩子聽的能力不好,會影響他們答非所問,表達的不知所云。他建議老師多在課堂帶入問題討論,不要只有單向的溝通,自然能讓孩子培養傾聽,進而完整論述自己的意見。

新店小學校長吳淑芳也觀察到,學生提問時會經常變成打岔,這時候老師也要教,什麼時候該問、什麼時候不該問,提問的技巧也要訓練。告訴小朋友,當別人說話時,如果有問題,可以先把問題記到本子上,記下關鍵詞。老師問問題時,就可以提問了。

培養孩子傾聽的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大人要先學會傾聽。兒童口才訓練專家楊美貞就提醒師長,儘量讓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打斷他。孩子因為說話慢,常常話還沒說完,大人的注意力已經轉移了。這種不耐煩的態度,會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久而久之就不開口了。

吳淑芳說,她曾碰過功課很好、很愛講話的孩子,卻都沒有朋友。吳淑芳問這孩子:「在家裡,誰聽你說話?」這孩子說,媽媽都是一邊炒菜一邊聽她講話。所以這孩子很會說,可是他從來不知道要停下來聽別人講,因而交不到朋友。

「孩子跟你說話時,你一定要把頭轉過來,看著他,絕對不要一邊打電腦一邊聽孩子說話,」黑幼龍說積極聆聽才能創造良好的溝通。他指出積極聆聽的四部曲包括:專注、回應、讚美、追問。

如果大人示範出積極聆聽的態度,孩子自然能學會這種態度。


(Photo by MIKI Yoshihito @ flickr)

第五堂課

培養得體的應對、EQ

訓練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絕對不是要訓練出一個辯才無礙,卻讓人討厭的人。在多所大學教導口語表達溝通的王淑俐指出,好的口語表達,不只是傳達出自己的情意,還要去思考:「你說這些話跟他人有什麼關係?口語表達,是為了溝通,為了與他人連結。」

因此得體的應對、社交智慧也是口語表達能力很重要的一環。

新店小學校長吳淑芳曾在大學長期教導溝通課程,她發現有些大學生不只是口語表達能力不好,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上臺報告連問候語都沒有,報告結束,也沒有謝謝。這些都要教,如果不點破,學生就沒學到。」

除了說話的禮儀,得體的穿著、態度的掌握,也是口語表達很重要的一部份。成淵高中田徑隊教練潘瑞根訓練運動員專題報告,要求報告的學生要穿著正式服裝,主持人要避免搞笑、耍寶,為的是要教導學生認清楚不同場合,該有不同的拿捏,該正經就要正經,該歡樂就要歡樂,這是社交智慧。

遊梓翔教授則提醒,口語表達除了訓練IQ,也要培養EQ。例如辯論比賽,除了訓練學生邏輯思考,也要有EQ的訓練,也就是「當別人說出不同意你的意見,你必須有雅量理解他的經驗,而不是用吵架、失控、或用難聽的話罵人。」

在這個軟實力致勝的時代,學會表達、懂得溝通,不僅可以讓孩子發展更好的人際關係,更能讓孩子自信的迎向未來的挑戰。

【如何鼓勵害羞的孩子表達?】

即使是害羞、退卻的孩子,透過正向的鼓勵引導,也能逐步培養他的口語表達能力。以下提供師長几點建議:

可以讓較害羞的小朋友多跟幾個人一起上臺報告,用同儕來壯大聲勢,會有較佳的效果。

可以讓他先多看看其他小朋友上臺說話、報告的內容,他可以邊看邊學。

講評儘量鼓勵、講優點,或提出他比上次進步的地方。

儘量不要當眾糾正,對於害怕口語表達的小朋友,不要把注意力一直放在他身上。

可以事先協助他多練習,給予具體建議,一步一步幫助他。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注作者及出處,出處為親子天下微信公眾號(微信號:cn-parenting)

★點擊標題下方的【親子天下資訊平臺】就可關注我們,隨時收到最新、最實用的親子好文

★若您喜歡本文,可以點擊右上角的【‧‧‧】選擇【發送給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小學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途徑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小學口語表達能力培養的途徑《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開發與發展。」還明確地將「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確定為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交際能力,就能為學生將來的語文素養的形成打下基礎。進行口語表達,這是學生與他人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一個重要途徑。
  • 有心的媽咪這樣培養孩子,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語言表達能力
    這說明了語言表達能力的強弱,已經成為一個人生活及事業優劣成敗的關鍵因素。當今社會人際交往對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今天的口語表達訓練已不同於過去地說話訓練,它是一種動態地言語實踐活動,因此,口語表達能力地訓練,絕不能紙上談兵,我們必須精心設計大量地言語實踐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口語表達的水平和能力。那如何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 注重青少年口語表達能力培養,超級演說家2020首屆年度盛典在京舉行
    注重青少年口語表達能力培養,超級演說家2020首屆年度盛典在京舉行 作者:逍遙子 發布時間:
  • Speak Up | 他們為了上好一堂課,打了個飛的去了趟澳洲!
    全程由外教授課,透過閱讀、實踐、遊戲和模仿等課堂教學,深度了解西方思維文化,培養孩子英文表達能力,養成自信、樂觀、善於合作的領導力。在課堂外,孩子每周需要完成一定量閱讀、聽力、技巧練習作業,以鞏固學習成效。並在教學結束後,通過演繹莎士比亞劇目、英文辯論賽等,展現自己學習成果!
  • 如何提高孩子英語口語水平?阿卡索CEFR課程助力孩子英語綜合能力培養
    據《2020年中國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行業研究報告》調查顯示,中國孩子學英語的年齡大多始於3-6歲,甚至還有1-2歲就開始進行英語啟蒙的,與上一代相比,英語學習呈現低齡化趨勢。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不少家長都儘早將孩子的英語學習提上了日程。
  •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愛說話會表達善溝通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說會道,善於溝通,一個會說話的人在生活中往往更受歡迎,為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除了跟先天的遺傳因素有關,受環境因素的影響更大,家有二胎的父母應該很有感觸,往往老二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比老大的更強一些!
  • 成功的關鍵--Grit堅毅力
    讓我們家長了解和學習,如何培養孩子的堅毅力。一、決定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在天賦與智商,而是堅毅力!就是熱情(zeal)加上努力(hard work)。二、若用公式來表達成功,努力佔了兩倍:才華(Talent) X 努力(effort)=技巧(Skill);技巧(Skill) X 努力(effort)=成就(Achievement)。
  • 提升孩子自控力的關鍵,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讓孩子用心做事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專注》引用了一個研究結論:專注力比起智商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而另一組研究結果表明,幼年時專注力越強的孩子,他們成年後越容易取得成功——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方面。專注力是許多關鍵能力的基礎,比如自我管理,比如同理心。它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也會影響我們的社交活動。
  • 口譯學長幫你培養英文思維!英語口語更地道!
    但大部分英語口語學習者還未能將全部事物用英文思維來思考,這就是我們學習英語口語中的難點。如何培養英文思維?當時在學習讀書時,老師有說過幾個方法,這裡我將我自身經歷和老師的方法結合起來,給大家提供一套比較全面的培養方案。生活中:1.
  • 24堂積極品格養成課思辨力②|重視思辨力培養 讓孩子在未來社交裡...
    他說這些學生具備過人的技能和高超的智商,卻沒有任何思辨力可言,離開書本幾乎是半個「廢人」。那麼擁有思辨力的孩子究竟是什麼樣的?品格特徵五個特徵發掘孩子的思辨力潛能第一,獨立思考能力強。思辨力強的人必定是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在學習中遇到疑難,在生活中遇到困難,都能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主動尋找答案。第二、思維敏捷且靈活。
  • 積極人生大學郭宇宸:培養孩子真正的競爭力
    教育觀點(4):培養孩子真正的競爭力關於培養孩子,如果你讀了前面三篇談教育觀點的文章,我曾說兩個培養的秘密,99%的家長都未做到,那就是: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一定要培養人生的關鍵能力!具體說,有兩個極為重要的能力...第一是思想力;第二是演說力。這是99%的家長沒有意識到,也沒有培養的。思想和演說是人的兩大核能競爭力同樣的能力,會演說的人更勝人一籌。
  • | 美劇口語表達(六)
    學英語不能靠死記硬背,一定要嘗試培養起對這門語言的興趣看美劇其實就是培養對英語興趣一個很好的方式。以後我每周會在公眾號上更新1-2期美劇中的口語表達,大家可以用碎片化的時間輕鬆掌握一些實用又有趣的美劇口語。本期選用的是美劇《摩登家庭》,這部劇是生活風的劇,可以學習大量地道的日常生活口語,希望大家喜歡哦~
  • 從「關鍵第一步」開始,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既然自律等行為對成年人來說都是一件難事,那麼對孩子來說同樣是一件痛苦的選擇,很多時候要求將學習習慣、運動習慣納入到自律的行為中,會引起孩子的強烈的逆反心理。並且,家長如果不斷地提醒孩子做這做那,很快就會讓孩子養成依賴的習慣。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讓他們主動、獨立地完成學習、運動等活動呢?
  • 培養娃的口語表達,怎能缺這套王牌「語言圖鑑繪本」!
    經常有媽媽留言問,「OK媽,我家小孩表達能力不好怎麼辦,有什麼繪本可以推薦嗎?」每次都想說,「有的,多著呢,很多繪本都可以!」話是這麼說,但關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具體應該怎麼做,不同年齡段該從哪裡下手,我之前沒有跟大家分享過特別系統的操作方法。
  • 職場常用英語詞彙和口語表達分享
    最關鍵的是,歸根結底。這個含義有一部分和「in conclusion」重疊了,但是它比「in conclusion」更有一種強調意義,比如:The bottom line is, the project failed.(但關鍵的是/歸根結底,這個項目失敗了。)B.
  • 《演說家》總冠軍:孩子逆襲的關鍵並非智力,而是另一項關鍵能力
    沒有一個強的學習力,孩子付出再多也只會是廉價的努力。學習力是學霸制勝的關鍵 :清華大學宋少衛老師曾經做過一個關於高考狀元的調研,調研發現:這些高考狀元能快速學習,抓到重點,是因為有著驚人的學習力模式。
  • 這5類孩子,天生就是「學霸」,父母好好培養,別毀了孩子的將來
    這5類孩子,自帶「學霸」基因,父母要好好培養,別毀了孩子的將來一、獨立自主當今社會由於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越來越嚴重了,很多孩子從小就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感覺,導致孩子年紀輕輕就喪失了生活能力。因此這類孩子往往更容易成為學霸,將來就算步入工作也會特別努力認真,而知道努力的人,運氣永遠不會太差。像我在孩子3歲多一點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最初給他報名了幾個專注力訓練班,但是價格昂貴,效果有沒有很明顯,於是我便自行購買了一些訓練工具,在家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 演講中口語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
    良好的口才,往往是經過嚴格的口語訓練培養出來的。演講口才的訓練,不僅要勤練、苦練,而且要巧練。要練習得法,摸清規律,掌握要領。朗誦和演戲是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綜合運用的最佳形式。  一、口語表達技巧的基本要求  演講的語言從口語表述角度看,必須做到發音正確、清晰、優美,詞句流利、準確、易懂,語調貼切、自然、動情。
  • 這5種口語表達才最地道!
    說起告別,你想到的英語表達是什麼?是 Goodbye?還是更為簡單的 Bye~bye?上大學時,我也曾傻傻地用「goodbye」跟外教說再見,她當時若有所思。沒想到第二天,她就在課上認真講起了「再見」的英文表達。原來「goodbye」真的是太過正式的口語表達。
  • 蔣勳:培養孩子的審美力,就是養成孩子的格局和修養
    一個缺乏審美力的人,是沒有生活態度的,也沒有生活感知力,給再多的錢,再富足的物質,他們也過不好自己的生活。更不要談社交、禮儀、競爭力水平等等。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救國」的口號。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