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再過幾天,春節就要到來了,各地百姓也都為過年忙的不可開交,不少表演紛踏而至,其中最熱鬧的當屬舞龍表演了。舞龍作為我國傳統民俗之一,不但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而且熱烈、歡快的場面,也為春節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那麼舞龍到底起源自哪裡,其發展形勢又經歷過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我國,人們對於龍的崇拜由來已久,從原始部落開始,龍就成為了華夏民族的圖騰。在我國的神話中,龍被定義成興雲布雨掌管天氣的神明,正是因為人們賦予龍擁有降雨的能力,巫師才會模擬龍的動作起舞,祈求神龍降雨保佑風調雨順,這也是舞龍活動最早的雛形。早在夏商時,人們就已經有了「舞龍」的概念,只是當時祭祀活動中的龍,是用泥巴堆成的,主要以靜態形式呈現。春秋戰國的龍開始由以前的細長變成了粗壯,並為龍賦予了鬍鬚,鱗片,龍角等,讓龍開始有了騰飛的感覺。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國力鼎盛,祭祀一度成為國家頭等大事,宮廷開始在舉辦祭祀儀式上表演舞龍,連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可以參加。此時舞龍的技巧,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後世舞龍多有唐代時的影子。從宋代開始,雖經歷過元明清等封建王朝,直到今天為止,舞龍的造型也一直沒有多大變化。只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龍的形象變得越來越繽紛華麗,不僅看起來更加威猛霸氣,又蜿蜒曲折具有觀賞性,在年節活動中更能烘託起熱烈氣氛,符合大眾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的舞龍都是用竹篾或鐵絲紮成,節數為三到十節不等,也有為了烘託節日氣氛,製造出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龍身。龍頭與龍身用彩綢連結而成,由色彩繪出龍麟,眼睛及鬍鬚等。為了讓龍的形象更加逼真,有時會在龍身加上蠟燭,夜晚時從遠處看去,猶如真龍一般上下飛舞,場面極為盛大。舞龍活動一般需要十人以上,各自身穿彩衣,由一人持寶珠,一人持龍頭,其餘人持龍身及龍尾。舞龍時,持寶珠之人將寶珠高舉,在鑼鼓喧天中逗弄龍頭,隨之帶動龍身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包括「神龍戲珠」,「龍擺尾」,「金龍盤玉柱」等,場面可謂是熱鬧至極。
如今,全國各地的舞龍主要分為兩大派系,即南龍與北龍。南龍特點以龍身厚重,氣勢威武為主,追求形式多樣,雖不夠靈活卻聲勢浩大,其中代表流派為楊店高龍與黃陂舞龍等。北龍特點為龍身細小輕巧,故而相比來說,要比南龍動作輕盈靈動,做出的花樣翻捲動作更多,舞龍人體力耗費也不太大。北龍的形象在世界很出名,東南亞不少國家都在沿用北龍,用於表演與慶祝。對於我們來說,其實無論是南龍還是北龍,表現的都是春節時喜慶的氣氛,這不僅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更是華夏子孫對於龍的「執著、進取和百折不回」精神的一種借鑑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