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是春節的娛樂節目,傳承自漢朝,還有這些流派!

2021-01-18 歷史店

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再過幾天,春節就要到來了,各地百姓也都為過年忙的不可開交,不少表演紛踏而至,其中最熱鬧的當屬舞龍表演了。舞龍作為我國傳統民俗之一,不但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而且熱烈、歡快的場面,也為春節增添了不少喜慶氣氛。那麼舞龍到底起源自哪裡,其發展形勢又經歷過什麼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我國,人們對於龍的崇拜由來已久,從原始部落開始,龍就成為了華夏民族的圖騰。在我國的神話中,龍被定義成興雲布雨掌管天氣的神明,正是因為人們賦予龍擁有降雨的能力,巫師才會模擬龍的動作起舞,祈求神龍降雨保佑風調雨順,這也是舞龍活動最早的雛形。早在夏商時,人們就已經有了「舞龍」的概念,只是當時祭祀活動中的龍,是用泥巴堆成的,主要以靜態形式呈現。春秋戰國的龍開始由以前的細長變成了粗壯,並為龍賦予了鬍鬚,鱗片,龍角等,讓龍開始有了騰飛的感覺。

到了隋唐時期,由於國力鼎盛,祭祀一度成為國家頭等大事,宮廷開始在舉辦祭祀儀式上表演舞龍,連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可以參加。此時舞龍的技巧,已經發展到一定高度,後世舞龍多有唐代時的影子。從宋代開始,雖經歷過元明清等封建王朝,直到今天為止,舞龍的造型也一直沒有多大變化。只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龍的形象變得越來越繽紛華麗,不僅看起來更加威猛霸氣,又蜿蜒曲折具有觀賞性,在年節活動中更能烘託起熱烈氣氛,符合大眾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的舞龍都是用竹篾或鐵絲紮成,節數為三到十節不等,也有為了烘託節日氣氛,製造出上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龍身。龍頭與龍身用彩綢連結而成,由色彩繪出龍麟,眼睛及鬍鬚等。為了讓龍的形象更加逼真,有時會在龍身加上蠟燭,夜晚時從遠處看去,猶如真龍一般上下飛舞,場面極為盛大。舞龍活動一般需要十人以上,各自身穿彩衣,由一人持寶珠,一人持龍頭,其餘人持龍身及龍尾。舞龍時,持寶珠之人將寶珠高舉,在鑼鼓喧天中逗弄龍頭,隨之帶動龍身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包括「神龍戲珠」,「龍擺尾」,「金龍盤玉柱」等,場面可謂是熱鬧至極。

如今,全國各地的舞龍主要分為兩大派系,即南龍與北龍。南龍特點以龍身厚重,氣勢威武為主,追求形式多樣,雖不夠靈活卻聲勢浩大,其中代表流派為楊店高龍與黃陂舞龍等。北龍特點為龍身細小輕巧,故而相比來說,要比南龍動作輕盈靈動,做出的花樣翻捲動作更多,舞龍人體力耗費也不太大。北龍的形象在世界很出名,東南亞不少國家都在沿用北龍,用於表演與慶祝。對於我們來說,其實無論是南龍還是北龍,表現的都是春節時喜慶的氣氛,這不僅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更是華夏子孫對於龍的「執著、進取和百折不回」精神的一種借鑑與學習。

相關焦點

  • 傳承傳統文化 趣玩舞龍舞獅
    一次偶然的散步時光,孩子們發現了在幼兒園大廳有許多關於新年的事物,如:那色彩鮮豔、活靈活現的舞龍、舞獅道具,他們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摸一摸、看一看、甚至想拿下來體驗一番。這些舞龍舞獅道具引起了小朋友們的興趣,在和小朋友團討的過程中,他們一致決定玩一玩舞龍舞獅的遊戲。為了滿足孩子需求,我們把舞龍舞獅的道具請進教室,關於舞龍舞獅的活動由此生發。
  • 舞龍百年傳承:八達嶺鎮石佛寺舞龍入列延慶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月十五鬧花燈」,在每年這一傳統節日期間,具有數百年歷史的石佛寺舞龍表演都會「亮相」在花會展演的活動現場,精彩的舞龍表演吸引了不少本地市民、外地旅客跟隨觀看。值得慶賀的是,今年石佛寺舞龍項目也被列入延慶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 竹馬、高蹺、舞龍……臺兒莊古城春節大廟會精彩不斷
    威風鑼鼓、竹馬、高蹺、舞龍、火龍鋼花等非遺節目依舊如火如荼,深受遊客和當居民喜愛。竹馬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舞蹈,騎著竹馬表演。竹馬是用竹篾紮成馬的形狀,外蒙綢布或紅、黑、赤、青、花、白等多種顏色,繪成了一匹匹活靈活現的「竹馬」。"竹馬會"的顯著特點重在跑:以跑入場,以跑收場,貫穿始終,即跑中見陣、陣中有情,跑出姿態、跑出陣勢。整個演出輕鬆、歡快,令人愉悅。
  • 舞龍之鄉:一條銅梁龍背後的脊梁精神
    去年5月,我市啟動第八屆鄉村文藝匯演,按要求,各區縣都必須選送節目。如何在這一市級舞臺上秀出銅梁特色?在國家級舞蹈編導、市舞蹈家協會顧問高興以及銅梁本土文藝工作者的幾番交流下,《龍把子》的故事漸漸浮出水面——一群銅梁舞龍人在老一輩「龍把子」的帶領下,刻苦而快樂地學習舞龍技藝,歷經歲歲年年,最後都成了一等一的舞龍高手,成為新一代的「龍把子」。
  • 舞龍舞獅武術融入大課間
    文件中提到了「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並針對此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深入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讓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綻放光彩。
  • 別再被所謂的氣功騙了,先看懂這些傳承流派再說
    前文回顧:現代社會還能修仙嗎,你需要先了解這些基本知識(一)現代社會還能修仙嗎,你需要先了解這些基本知識(二)現代社會還能修仙嗎,你需要先了解這些基本知識(三)現代社會還能修仙嗎,你需要先了解這些基本知識
  • 豫園燈會昨晚試燈 新天地春節舞龍獅
    「龍」亦成為市內各主要景點今年春節遊主題。新天地推出傳統的舞龍舞獅表演,並安排了兩條路線。年初二的15:00-17:00,舞龍舞獅路線為新天地北裡-南裡-新天地時尚;年初八的11:00-13:30,路線為瑞安廣場大堂-新天地北裡-南裡-新天地時尚-企業天地。植物園推出「迎春花展——龍年生肖植物展示」。上海歡樂谷將舉辦「2012新春歡樂盛典」活動。
  • 「女子舞龍隊」舞出鄉村振興新能量
    珠水溪村「母子龍」作為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自1988年組建以來,迄今已歷經五代傳承和突破, 無論是舞龍造型、色彩、技藝都作了系列改良升級。珠水溪村男女老少都喜舞龍,平時在村文化禮堂、曬穀場、農家天井裡,經常有演練舞龍的隊伍,只見龍在飛騰,人在翻舞,龍身迎風,呼呼有聲,忽而騰躍,忽而翻滾,煞似蛟龍出海,龍遊九霄……
  • 春節「年味」漸失及對春節習俗傳承與保護
    傳統的民俗,如:轉糖餅、皮影、鬥雞、踩高蹺、舞龍燈等民間絕活表演,歷來都在中國的春節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普遍流傳於大眾中的貼春聯、貼門神、貼福字、守歲、祭財神等春節必有的活動,是每家必參與的春節活動。「爆仗」、「炮仗」、「鞭炮」,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正因有了這些,才算是有了「年味」。
  • 央視《2018春節戲曲晚會》潮州分會場活動29日晚舉行,精彩節目搶先看!
    今天下午,濱江長廊廣濟樓前一派繁忙的景象,中央電視臺《2018春節戲曲晚會》潮州分會場節目彩排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活動將於29日晚上在我市舉行。  潮州大鑼鼓、布馬舞、舞龍、潮劇等節目在中央電視臺導演的指導下,輪番配合彩排。「來,布馬舞的演員到城門的位置開始變換隊形,舞龍隊往兩側跑。」「大鑼鼓結束後,大家保持秩序帶上樂器迅速撤離。」
  • 惠州人,這些年俗你知道嗎?|春節|萬盧村|橫瀝鎮|惠州|迎春花市|...
    春節將至惠州的年味也越來越濃大紅的春聯福字琳琅滿目的年貨還有鋪天蓋地的春節信息無不提醒人們真的要過年了年前惠州人要逛花市、買年貨、貼春聯為過一個熱熱鬧鬧的年做好準備買年新春佳節,留在惠州過年的您,不知道下面這些有傳統年俗活動,你經歷過嗎?從春節到年二十,幾乎每天都有熱鬧的節慶活動!大年初一西湖元妙觀頭炷香所謂頭炷香,即是第一爐香,有說新年的第一爐香功德最大,可以得到最佳的祝福和好兆頭。
  • 【體教融合】舞龍舞獅武術「WU」進大課間
    文件中提到了「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並針對此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深入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讓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綻放光彩。
  • 舞龍舞獅的前世今生
    可是儘管不願意承認,我們確實有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在國內飛速的消失,比如小編今天要說的舞龍與舞獅。龍乃中國四靈之首,(龍、鳳、麒麟、龜乃中國四靈)中國人對之敬而且畏。舞龍是由來於祭龍習俗活動,古人認為一年的水旱都與龍、與雲有關,於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通過舞龍來祈求風調雨順。舞的龍一般為草龍,龍舞完後要燒掉。到了五月,南方發生「端午水」,即洪水,人們祭祀水中之龍,要划龍舟,驅趕逆龍。人們所以要舞龍,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受熱捧 舞龍舞獅武術融入大課間
    文件中提到了「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認真梳理武術、摔跤、棋類、射藝、龍舟、毽球、五禽操、舞龍舞獅等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因地制宜開展傳統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活動,並融入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機制,形成中華傳統體育項目競賽體系,並針對此提出了「增強文化自信」,深入開展「傳承的力量——學校體育藝術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展示活動」,讓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在校園綻放光彩。
  • 王露露近日在四家荷蘭全國和地方性新聞聯播電視和廣播節目中介紹春節慶典中的中國文化
    夫妻來欣賞中國節目,品嘗中國美食,父母帶著小孩子來體驗中國氛圍。現在中文已成為荷蘭一些中學的選修課,使得父母覺得有必要帶著孩子來參加春節慶典。我有法國好朋友,曾是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結婚後相夫教子,丈夫是家庭醫生,他們五歲的兒子,在巴黎上一所著名的幼兒園。在那裡,孩子們從小學習中文。我的印象是,能夠讓孩子打小學中文逐漸成為巴黎上層社會與時俱進人士的一個象徵, 成為一種時尚。
  • 【網絡述年】莎車:村民舞龍興致高 載歌載舞迎新春
    臨近春節這段時間,是村裡的舞龍隊最忙的時候,大家抓緊時間練習每一個動作,力求完美。  春節期間,這支舞龍隊將在兩場演出中亮相,第一場是1月20日舉行的莎車縣春晚,第二場是在縣城舉辦的元宵節社火活動中。今年莎車縣的春晚,將在艾力西湖鎮9村設置分會場,作為全縣9支舞龍隊的優秀代表,他們的表演將會被直播。
  • 臨潁:鼓樓春節傳統文化廟會開幕式啦,好吃好玩好看的都在這裡
    2020年春節即將來臨,為了活躍群眾節日文化生活,宣傳臨潁優秀歷史文化,推進臨潁縣鼓樓商業步行街市場建設,讓廣大群眾感受春節氛圍,1月20日下午,在鼓樓廣場,2020年鼓樓春節傳統文化廟會開幕式啦。此次鼓樓傳統文化廟會皆在傳承中華民俗文化,挖掘潁川古郡文化藝術、人文、絕活、特技、美食、特產,宣傳臨潁人民積極向上、安居樂業豐富的文化生活,健康活潑的精神面貌。開幕式在《鼓上舞》中拉開序幕。節目紛呈,讓我們一起欣賞節目精彩瞬間。
  • 王國欽:從「娛樂」到「文化」還有多遠?
    從「漢字聽寫大會」「成語英雄」到「中華好詩詞」以電視形式展露芳容,再到「中國詩詞大會」在春節期間第二季冠亞軍決賽的熱播,以央視為代表的電視媒體,先後為全國觀眾奉獻了以傳統文化為主要表現內容的視覺盛宴,大大提高了電視節目娛樂文化暨文化娛樂的品位。        剛過去的丁酉春節,無疑是值得紀念的。
  • 「小王彬彬」傳承錫劇「彬彬腔」 老流派綻放新活力
    中國傳統藝術的口傳心授,既離不開拜師學藝、師徒傳承,也同樣離不開戲曲世家的父業子承、代代相傳。王建偉的父親王彬彬是著名的錫劇表演藝術家,周恩來總理曾稱讚其唱腔抒情優美、柔中帶剛、朗朗上口、字字清晰。這樣的藝術成就使無數人迷上了錫劇,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王建偉的人生軌跡。
  • 見文化、見情懷、見年味,這些春節特別節目有亮點
    在剛剛結束的新春佳節裡,除了一臺臺合家歡晚會營造春節氛圍,許多特別節目也為這個假期賦予了更多「年味兒」:日常節目的特別策劃、針對各地年味兒的直播觀察、對過年文化的挖掘呈現……以春節為題,這些特別節目為牛年新春營造出濃濃的年味兒。對原有節目類型進行選擇性的保留與改編,「春節特輯」的命題嵌入多檔綜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