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夢:伴我同行》,因為主角是哆啦A夢,是機器貓,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是一代又一代人心裡都想擁有的朋友,說實話,都想擁有「想有什麼就有什麼」的口袋,都想不勞而獲便能美夢成真罷了。
哆啦A夢是能讓中國人放下民族情結用心欣賞和讚美的日本原產文化標誌之一,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實在是有太多的中國人在大義凜然面前喪失了稱讚和學習的理智,繼而吞噬了進步的機會。哆啦A夢不僅俘獲了太多中國人的心,還讓太多中國人感嘆日本人的創意屌炸天,更是讓太多中國人為它落淚,原因很簡單,哆啦A夢代表著夢想、奮鬥和友情。
《哆啦A夢:伴我同行》並非原創,而是將藤子·F·不二雄原作的單行本中的七段經典故事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段完整的故事,從哆啦A夢如何來到大雄身邊說起,說到大雄抱得美人歸,說到哆啦A夢離開,說到玩笑似的再見,用短短95分鐘的篇章延展出連載27年的童年記憶。
導演能做到這點並不容易,首先,95分鐘裝載27年,這是一大挑戰;其次,不二雄先生五花八門的奇思妙想還需囊括其中,這是二大挑戰;再者,原作中的許多漫畫手法並不適用3D,比如人物嘟嘴時和大雄摘下眼鏡眼睛的「3」形技法,如何原汁原味表現出來,這是三大挑戰;最後,如何在95分鐘內喜劇與催淚並存,這是四大挑戰。
幸運的是,我們看到的成片滿足了這四點:前30分鐘,短促有力的情節剪輯將哆啦A夢的神奇寶貝展現一二,這是每個人都想要哆啦A夢的根源;後面開始進入核心情節,大雄改變本不幸福的未來,哆啦A夢完成使命,這也是《哆啦A夢》漫畫的核心主線;「3D+CG」的特效把2D平面的漫畫改造得栩栩如生,貼近當下趨勢,至少在這一點上,沒有愚弄觀眾。導演山崎貴和八木龍一都是哆啦A夢的超級粉絲,估計他們既在謹守職業操守的同時,也在尊重偶像的精雕細琢。
從未來回到現在,告知故事主角未來的實際發生,繼而在當下努力,改變慘澹的未來,這個情節在日本動漫中早已用爛,就連美國人也在《X戰警:逆轉未來》中薪火相傳。當然,這並不是《哆啦A夢:伴我同行》的重點。《哆啦A夢:伴我同行》借著作者不二雄先生誕辰80周年而推出,紀念的是哆啦A夢帶給我們的珍貴記憶。
對於大雄而言,伴我同行有兩點:一是哆啦A夢,這是朋友,是友情,是鼓勵,是幫助,是失去更懂珍惜,是刻骨銘心於心,二是靜香,這是戀人,是愛情,是奮鬥的原動力。友情和愛情,哪個更重要?單從《哆啦A夢》的主角定性來說,作者更偏向友情,但是,沒有靜香,又何來大雄的後來?這種套路也被井上雄彥用於《灌籃高手》,那個男人叫櫻木,那個女人叫晴子。
一家三口不妨看看這部電影,孩子看童趣,大人看成長;年輕戀人不妨看看這部電影,「伴我同行」並不是那麼容易兌現的諾言;一個人不妨看看這部電影,走吧,走吧,人總要學會自己長大。不管怎麼看,哆啦A夢都是婦孺皆知,老少鹹宜,單論這點,便已證明了它的經典和永恆,何需過多解讀與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