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個「窩囊」衙門,看似威風八面,其實沒人拿他們當回事

2020-12-24 歷史店

在現代人的印象中,古代的官差個個肥得流油,是封建社會時期的「上等人」。可是您也許不知道,在清代時,有一個特別窩囊的衙門,這裡的官差看似權力很大,其實任務只是閉著眼睛蓋章,並且每個人都撈不到油水。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封建社會時期的衙門內,怎麼會有如此可憐的官差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古人有一句話說的好,叫做「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書生寒窗苦讀十餘載,無不是為了金榜題名,在朝廷中撈取個一官半職,因為封建時期的官僚地位極高,權力越大撈取的油水便越多,這就是當時人人想做官的理由。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在清代時期,凡是有功名之人,都期盼著能有老官員退休,自己可以頂補空缺。可是有一個衙門口卻不同,幾乎沒有人願意來到此地工作,因為它是全國公認的「最窩囊衙門」。當然,在介紹最窩囊衙門之前,我們還是要說一說清王朝最闊氣的衙門——內務府。

內務府全稱是「總管內務府衙門」,它是一個獨立而又龐大的機構,下設10個分部,分別是「七司」與「三院」。「七司」分別是廣儲司、都虞司、掌儀司、會計司、慎刑司、營造司、慶豐司、而「三院」則是上駟院、武備院、奉宸院。內務府制度,起源於包衣制度,是一處專門負責皇室成員生活用度的機構,其管理範圍有皇家用膳、皇家服飾、皇家禮儀、皇家工程、皇家安保、以及皇家畜牧等等。

俗話說得好,叫作「宰相家丁七品官」,作為一處專門為皇帝辦事的機構,內務府可謂是「肥的流油」。在清朝時期,一直流傳著「坑主子」的道德觀念,即在絕對忠於主人的情況下,可以在一定限度內坑主子的銀錢,主奴之間存在一定的默契,相互之間也都心照不宣。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皇帝對於內務府的管轄並不嚴格,因此內務府官員個個腦滿腸肥,並且權力極大,甚至連朝廷大員都要看其臉色辦事。

既然是皇家用度,其消費數額必然十分巨大,每日都要開出一大套帳單,並由專人進行核對審查,皇帝本人也偶爾會對帳單進行翻閱,但是他們日理萬機,難以對內務府形成有效的監督。有鑑於此,皇帝便想出了一個「合理合法,公開透明」的好辦法,即設立專門的機構,對內務府的花銷進行監察,而這個機構名字就叫作「稽查內務府御史衙門」,亦被稱為是「稽查內務府御史處」。

如果乍一聽名字,「稽查內務府御史處」似乎存在著很大的權力,因為它是專門監督內務府的機構,有權限對內務府的各項開支進行管制。不過事實並非如此,內務府機構龐雜巨大,僅在職官員就有3000多人,並且每日所從事的事務極為繁多,需要記下的帳目更是數不勝數。「稽查內務府御史處」卻完全與之相反,其佔地面積雖大卻人員極少,只有區區5個人,而在這5人之中,居然還有2個人是兼職的官吏,真正幹事的人僅有3個。

綜上數據進行對比,我們就能得出大致的結論,以3個人來監督3000人每天的勞動量,並且還要進行核對、審批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內務府人員都是直接伺候皇帝的「爺」,如何會任由外人監督?因此,稽查內務府御史處的3個人,幾乎被當作空氣處理,沒有人會將他們放在眼裡。

「稽查內務府御史處」的官吏們,不僅沒有任何的實權,反倒是成為了內務府的「下屬」機構。按照宮廷規矩而言,凡是內務府的帳單,必須當日理清,並在每月的初五與二十五日進行核對、審批、銷毀,之後蓋上「銷毀」印章,表明一套流程正式完畢。不過有趣的是,內務府的官員們,往往會在帳單上做假帳,而「稽查內務府御史處」的官吏卻敢怒不敢言,更可氣的是,這一套繁瑣而又多餘的流程,還需要他們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

正是因為如此,「稽查內務府御史處」自成立起,就一直是清宮中「多餘」的機構,唯一的作用,便是負責機械般的蓋章將帳單作廢,掩飾皇家內部的奢靡之風,保住皇帝本人及朝廷的臉面。封建王朝之中有一個規律,權力越大,官員的貪心越大,「稽查內務府御史處」毫無權力可言,更不可能有「外撈」,因此一點油水都得不到,加之清代時期官員的薪俸普遍較低,因此該部門的官吏,經濟條件都相當困難,久而久之,不免人人面露菜色。不過有趣的是,皇帝似乎很體諒這些官員,規定其只能在該部門任職三年,一旦任期將至,則會被迅速調離,從此不再復職此機構。

不得不說,「稽查內務府御史處」是封建時代的特殊產物,也是令人感到無奈的機構,所幸的是,到了今天,這種制度終於不復存在了。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焦點

  • 關於清朝「師爺」和衙門的那些事
    在電視劇中涉及到清朝的話總會出現這麼一種劇情——那就是一個縣令身邊總會有師爺,而且如果這個縣令是個反派角色的話,兩人往往都是沆瀣一氣、狼狽為奸,師爺還會經常被描述成為一個縣之中除了縣令之外的「二號人物」,人人三緘其口,談之色變。所以我就對「師爺」這個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長大之後才發現原來真正的「師爺」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清朝因為大體上承襲明朝的制度,所以縣一級的主官仍然是叫縣令。
  • 《大宅門》的白二爺:一個看似窩囊卻大智若愚的男人
    《大宅門》是我們國劇中的經典,讓人看了多次仍然意猶未盡。電視劇主要講述了百年老字號百草廳的發展以及白家三代人之間的恩恩怨怨。第一代白老爺白萌堂,他有三子一女,白景琦的父親白穎軒排行老二,妻子是白文氏,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二奶奶。那麼二爺是一個怎樣的一個人呢?為什麼他的老婆做了當家人呢?
  • 清朝真實老照片:1850年清朝子民仍在做美夢,圖八是總理衙門大臣
    這一年道光皇帝駕崩,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打算推翻清王朝,此時西方列強對中國也是虎視眈眈,這組珍貴清朝老照片就拍攝於1850左右,記錄了清朝的衰敗和市井小民的平凡生活。圖一:一位裹小腳的女人,這畸形的腳和晚晴政府一樣,搖搖欲墜站立不穩。
  • 賤役不賤:支撐清代衙門臨時工腰包的「五路財神」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裡,經常會看到「吏」的身影:那些手持「水火無情棍」,站立在衙門大堂兩側,官老爺升堂問案的時候「喊堂威」,打板子、施刑具的人,就被稱之為衙役或者衙差。這些衙差其實也是分類別、等級的,專門負責偵查案件、抓捕人犯、剿匪擒賊的,叫做捕快(原來是分為捕手和快手的,後來合成捕快)。
  • 細數清朝時期的赤峰「衙門」
    赤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過著以定居農業為主,兼事畜牧、漁獵的生產活動。《清實錄》記載:赤峰踞大松山北麓,扼西遼河之上源,南下渤澥,北通藩部,東接遼洮,為內蒙古天然之中樞。
  • 英國人的疑惑,破敗的鄉村和豪華的官府衙門,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
    之所以被稱為是第一次正式接觸,是因為在這之前通過在廣州十三行的貿易,中英雙方已經有了許多的非正式接觸。當然,按照當時天朝上國自然而然的優勢地位和自給自足的閉關修煉政策,英國人在與廣州地方衙門的交往過程中總是處於十分不愉快的下風地位的。
  • 清朝的內務府有多腐敗?看完後明白了!
    為了這碗面片湯,皇帝需要專門開設一個衙門,組建一個機構,委派一任大員,再拉起一班人馬…… 一碗麵片湯為何讓內務府的大爺們如此煞費苦心? 難道全然是因為對皇帝主子的孝敬嗎?
  • 此案不遜於清朝十大奇案,嘉慶年間「殺夫煮湯」案,實情讓人唏噓
    此案不遜於清朝十大奇案,嘉慶年間「殺夫煮湯」案,實情讓人唏噓譁然「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這兩句詩出自清代著名的詩人朱彝尊的代表作,從這兩句中能讀出作者對故人的思念之情。背後的故事也令人唏噓,朱彝尊思念之人便是他妻子的妹妹,而朱彝尊是一個上門女婿。
  • 清朝八大總督的差距有多大?一個被人搶破頭,一個沒人看得上
    公元1644年,清軍正式入關,由此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正式誕生,雖然清朝在之後一直想和之前的明朝分割。不過熟悉歷史的人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行政體制幾乎是換湯不換藥的。明朝時期為了便於管理全國,在全國設立了若干個總督,而總督一詞也成為了」封疆大吏「的代言詞彙,當時總督的權力究竟有多大呢?
  • 官大一級壓死人,清朝的 山東巡撫為何高出一個級別?
    按照清朝制度,巡撫的級別為從二品,與布政使屬於一個級別。不過,令人不解的是,山東巡撫卻是正二品,比其他巡撫高出一個級別,與總督平起平坐。這是怎麼回事呢? 山東巡撫級別高於其他巡撫,是從明朝時期就有了的做法。 1368年,明朝設置山東布政使司,即山東省。1440年,明朝在山東布政使外,還設立了山東巡撫一職,這個職務的全稱是「巡撫山東等處地方督理營田兼管河道提督軍務」。山東巡撫最初與山東布政使合署辦公,後來逐漸開府建衙,擁有獨立的山東巡撫衙門。
  • 過度的忍讓,其實是「窩囊」
    一個人沒有肚量,心中容不下事,就是小肚雞腸的人,並不是好事。一個人太大度了,一忍再忍,就會變成「軟柿子」,也不是好事。任何事情,都要有底線,當你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更何況你是堂堂正正的人?過度的忍讓,其實是「窩囊」。忍是一種修養,讓是一種智慧。
  • 古代在衙門當捕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為什麼會受到百姓的厭煩?
    前言:一提到捕快,我們就會想到電視劇中那些威風八面的衙門捕快,帶刀前行,四處捉捕犯人,讓犯人聞風喪膽。捕快的起源已經無從考證,但是大概在奴隸社會的前期,就出現了擁有類似捕快職能的人,他們的工作任務也是追捕犯人,調查證據等等,是最初捕快的雛形。
  • 《九品芝麻官》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官老爺」
    這部經典影片的爆笑劇情背後,其實是清王朝龐大的候補官群體的悲慘命運,更是大清政治史中一個讓人不得不重視的現實問題。一.買賣官職這事兒在古代的中國,朝廷賣官鬻爵是件稀鬆平常的事,其在秦始皇時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候「以爵換粟」,以應對蝗災和瘟疫;朝廷出賣的只是官爵,也就是「鬻爵」,購買者有爵無權。
  • 《九品芝麻官》的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的「官老爺」
    這部經典影片的爆笑劇情背後,其實是清王朝龐大的候補官群體的悲慘命運,更是大清政治史中一個讓人不得不重視的現實問題。二.候補官到底有多苦命按理說,這官職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挖好了的——買官的人那麼多,但是官位畢竟有限,所以,買官買的只是一個候補,要真想有實權就得排隊等,於是就有了清朝龐大的候補官群體。要想得以補缺,要去投供,也就是向吏部報導,再用抽籤決定去哪裡候補。候補期間,他們或當差,或署缺,或賦閒,大多生活悽苦。
  • 清朝的轉折之戰,3萬騎兵殺敵5人,專家:幸虧沒打贏
    慈禧太后命他守衛通州地區,用清朝精兵好好教訓英法聯軍。僧格林沁手中有3萬騎兵,均是精銳的滿八旗和蒙八旗,據說擅長騎射、以一敵百。而英法聯軍共有8千士兵,英國和法國各4千人,均是國內超募的士兵,戰鬥力並不強。按常理推測,清朝軍隊4倍於敵人,就算再窩囊,打個平手或者守住城池,應該完全沒有問題。
  • 各種古建築保留至今,還有完整的古城,為什麼很少看到古代衙門?
    很多古代建築保留下來,可是卻很少看到衙門不過,在國內我們雖然有著許許多多代表著古代文文明的特色建築,然而在古代,則有一種建築有著好幾百年的歷史,幾乎歷朝歷代每個地方都擁有有,可在今天已經很少看到完好無損的了,這類建築就是古代官府審案判決的衙門。
  • 有一種窩囊,叫任勞任怨
    沒事,我給老劉打個電話,他一會兒就到」……看似風光無限的老劉,就這樣成了車間裡的紅人,所有人都覺得老劉能幹,技術好,如果要選中層幹部,絕對有他的份。就在年底,車間領導填寫員工績效考核評估,老劉的評語是這樣的:該同志對工作認真負責,技術嫻熟,能熟練地掌握車間的各項工藝、設備,做事任勞任怨,從不埋怨,希望在今後的工作中加強對同事的交流,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犧牲精神。
  • 《九品芝麻官》的爆笑劇情背後,是清朝一群苦命的「官老爺」
    這部經典影片的爆笑劇情背後,其實是清王朝龐大的候補官群體的悲慘命運,更是大清政治史中一個讓人不得不重視的現實問題。二.候補官到底有多苦命按理說,這官職也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挖好了的——買官的人那麼多,但是官位畢竟有限,所以,買官買的只是一個候補,要真想有實權就得排隊等,於是就有了清朝龐大的候補官群體。要想得以補缺,要去投供,也就是向吏部報導,再用抽籤決定去哪裡候補。候補期間,他們或當差,或署缺,或賦閒,大多生活悽苦。
  • 「嫁了一個窩囊善良的男人,我過得一點都不好」
    真心不建議要強的女孩子嫁給太窩囊的男人。因為對生活的追求完全不同。另外,作為一個男人,保護妻子該是責任,不管你多窩囊,當妻子受到傷害的時候,都該挺身而出。「我不得不承認我嫁給他的時候,心裡是開出了花的。他是個很善良的人,路上遇到流浪狗了,都會買點吃點給狗吃。我們在一起20年,他不管多生氣都從來沒跟我動過手。他善良這一點,毋庸置疑。
  • 安家:這看著"窩囊"的男人,藏著多少秘密?
    熱播中的《安家》已逐漸進入尾聲,雖然說羅晉與孫儷把男女主的形象塑造的很豐富,同時也把他們的個性展示好淋漓盡致,但還是受到很多人的質凝,說現實當中真的會有這樣的人出現嗎?特別是羅晉飾演的徐文昌,別人都說他也太過窩囊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