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海洋佔地球表面70%的面積,但迄今為止人類對深海的勘探還不足5%。蔚藍的大海美麗而神秘,它的深不見底也讓人浮想聯翩。
在這伸手不見五指的深海裡聚居著各種各樣的「奇葩」生物。有網友們說,深海裡生物的長相跟水的深度有關,距離海面越深,長得就越醜,那是因為海底太黑不用拼顏值啊~~!
額!~這個說法滄海妹覺得不太靠譜哦?
我們今天就來見識一下~~其實混在深海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在深海,想吃東西是要拼絕技的!
深海中滿是海盆和海山環境。而這些環境中的生物相對稀少,因此有人將深海稱為「海洋中的荒漠」。這裡的動物雖然個體稀少,但種類卻不少。
閒話少敘,先來張圖。您見過這個麼?
這是歐氏尖吻鮫,深海中的一種鯊魚,看上去有點憂鬱。
由於食物非常稀少,能夠在深海生活的動物大都身懷絕技,才能在尋找食物時各顯神通,獲取自己生存必須的能量。比如深海魚類大多數都有一張巨大的嘴巴、又尖又長的牙齒和一雙特別大的眼睛,一旦有其他魚類或者動物被它們咬住,便在劫難逃。它們會死死咬住獵物不放,直到將獵物吞噬消化掉。一頓大餐之後,它們可以很長時間不用進食。
這是深海斧頭魚,是滄海妹目前見過最絕望的魚了。
你知道嗎?有的深海魚是自帶誘餌的!它們平時將身體埋在泥沙中,在嘴巴上方長出一根長柄,在柄的末端有一個發光的小球,作為誘餌不停地擺動,吸引小魚或者其他小動物前來,一旦進入它的攻擊範圍,它便突然躍起,張開血盆大口將小魚一口吞掉。由於深海生物貧瘠,這些魚類獲得食物的機會也很小,因此它們被稱為「機會主義者」。
還有一些深海動物靠濾食海水中的食物顆粒生活,如一些海綿、珊瑚、海葵等。由於深海的海水中食物顆粒非常缺乏,因此,很多濾食性的深海動物和上述機會主義的捕食魚類的新陳代謝率都很低,生長非常緩慢,所以很多深海動物的壽命都非常長。如有的海綿,經過上萬年才長到一兩米長。
這是蛟龍號在深海中拍攝到的海葵。已知世界上共有1000多種海葵,多數棲息在淺海和沿岸的水窪或石縫中,少數生活在大洋深淵,最大棲息深度達1萬多米。科學家們發現,海葵的壽命很長,有些深海海葵年齡竟能達到一兩千歲。海葵沒有中樞神經系統,其觸手長滿了微小的倒刺,這種倒刺能夠刺穿獵物的肉體。它的體壁與觸手均具有刺細胞,會分泌毒液,用來麻痺其他動物以自衛或攝食。
這個是啥???別緊張,這不是外星人,人家只是長得比較酷而已。暫時它還沒有名字啦……是深海端足類。
現在來看看深海動物的形態有多奇葩。
為了適應深海環境的特殊性,深海動物也衍生出很多特殊的形態。由於它們獲得食物的機會很小,許多深海魚除了捕食需要的大嘴巴、長牙齒,以保證不讓到口的獵物逃掉,它們的腹部等其他部位都很小或者退化。再如前述的冷泉和熱液口的生物群落優勢種潛鎧蝦,由於其食物來源正是在它們的身體上生長的化能微生物,因此潛鎧蝦不再需要視覺去尋找食物,因此其眼睛也已退化。更有一些海綿動物,其形態看上去很像巖石。
這是深海幽靈鯊。據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專家介紹,在距今大約4億年前,幽靈鯊從其最親近的親屬——鯊魚家族中分離出來。為了在漆黑一片的深海中發現獵物,幽靈鯊頭上進化了敏感的受體,可以捕捉到其他動物電場的變化。有些幽靈鯊的頭部還有更為獨特的「機關」:例如,科學家在東太平洋發現的黑色幽靈鯊,前額就長出了性器官。
這是深海的十字蛸,在其頭部兩側生有耳狀構造,與其淺海親戚可是很不一樣的哦。
鮮為人知的是,深海生物的身體顏色也能當武器。深海在海水的真光層以下,完全沒有光線,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黑暗世界。因此,有的深海動物為了更好地求偶和尋找同伴,逐漸讓自己的體色呈現為在海水中傳播最遠、最容易被同類發現的大紅色,而這類生物往往具有發達的視覺和比其淺海親戚更大的眼睛。如紅色的深海底棲魚類。
由於深海的食物稀缺,而製造體色的色素需要能量,也有許多深海動物選擇不需要色素的白色來節省能量。有時候,同種深海動物的生活範圍小,聚在一起,也不需要靠視覺去尋找同伴和食物。因此,有的深海動物的體色也是純白色的,如披著白色外套的雪人蟹。
為了躲避天敵,有的深海動物身體大部或者全部呈透明色。
有的深海動物在其生活史的某個階段,如繁殖階段,還會發出五顏六色的生物光。
有些奇特行為是深海動物獨有的。
由於深海環境的特殊性,深海動物也衍生出很多適應環境的、不同於其淺海近親的特殊行為。如長牙大口的深海魚類,多數靠伏擊獵物,或者用誘餌引誘獵物。再如,淺海的所有海參種類都不會遊泳,只能在巖石或泥沙質海底爬行,但在深海,卻有一類海參會遊泳,而且泳姿相當婀娜。是不是看上去很美?
還記得那個醜萌的水滴魚麼?這種被稱為「全世界表情最憂傷」的魚,其實人家是適應了深海的壓力,來到海面上才變成這個樣子的。
那深海動物到淺海或者海面後會不會脹爆?這點您不用擔心。深海動物的身體構造都是內外通透的。例如蠕蟲類的動物海參,其身體是一個囊狀,但有口和肛門兩個通道使其皮囊內外相通,這樣深海水壓雖然很大,但海參身體內外的壓力是相同的,因此即使到了淺海或者海面,其身體內外的壓力同時變小,內外壓仍然相同,因此不會爆裂。
快看,這個有四條腿的紅唇蝙蝠魚,這是滄海妹見過最性感的魚了。呵呵。
甲殼動物的蝦類和蟹類,其甲殼與身體的結合處本來就有很多軟組織作為通道,平衡身體內外的水壓。而海綿動物、腔腸動物等,其身體上有大量的小孔作為通道,也不會因此而受到損傷。至於動物體最小的組織單元細胞,雖然是一個微型的囊狀體,但其細胞膜上也有無數的小孔作為物質交換的通道,可以傳遞水壓使細胞內外的壓力平衡。
這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抹香鯨。為了追蹤獵物,它們可以在幾十分鐘內一口氣從海面潛到2000多米深的海底,是絕對的潛水冠軍。雖然抹香鯨與人類一樣,也是用肺呼吸,但它們已經適應了海洋的捕獵生活,水壓驟然巨變也能毫髮無損。
深海是神秘的,深海生物更有大量亟待解開的奧秘。隨著深海海洋科學調查研究的深入開展,未來一定會揭開更多的謎底。(來源:綜合知識就是力量、知乎等)
(編輯:李嚴 審核:金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