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流浪貓,追夢之旅,科恩兄弟用《醉鄉民謠》談人生

2021-02-21 桃桃淘電影

本文轉自豆瓣:電影解刨師 小站

攝影師布魯諾·德爾邦內爾(Bruno Delbonnel)和調色師Peter Doyle通力合作,為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

《醉鄉民謠》在紐約電影節進行放映之後,有人問了科恩兄弟這樣一個問題:電影裡那隻貓被取名為「尤利西斯」是否有什麼深意。其中一個科恩面無表情地回答道:「我們想拍一個尤利西斯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主角哪兒都不去。」

《醉鄉民謠》的故事背景設置在上世紀60年代,主角是一個努力奮鬥著的民謠歌手Davis(Oscar Isaac扮演)。他在朋友的沙發上過夜,偶爾在咖啡館演出。他追求朋友的朋友Jean(Carrey Mulligan扮演)。在一隻貓從別處逃到他這兒之後,他就一直照顧著這隻貓。Davis還搭了順風車到芝加哥去,他找到一個知名音樂製作人,他想靠他來開始自己的音樂生涯。

電影畫面效果靈感來源專輯封面


儘管幽默迭出,但憂傷和悲觀的情緒還是貫穿了整部電影。電影裡又冷酷又溫柔的氛圍,正是攝影師Bruno Delbonnel一手創造的。事實上,Bruno Delbonnel把電影裡的氛圍描述成,送給Mike的「一首安魂曲」。(Mike是Davis先前唱歌的夥伴,在電影故事開始前就已自殺死去)「我第一次讀完劇本時,我覺得整個故事都很像是一首民謠。在我看來,美國民謠裡的故事好多都是悲傷的。這就是這部電影背後的理念了,問題是,我們要怎麼樣才能把這種悲傷的情緒傳達出來呢。」

Bruno Delbonnel回憶道,科恩兄弟想要的畫面效果非常簡單的。「他們說,他們要的是一個泥濘的紐約。於是我想起了Bob Dylan的《The Freewheelin』》的專輯封面,他們說,他們也是這麼想的。」在Dylan的那張專輯的封面上,天色陰沉,Dylan和一個女人在紐約的街上走著。他穿著一件看起來並不太厚的夾克,看起來無力抵抗這寒冷。雪開始化了,他們走著骯髒的雪上。「我們要感受那冬天的氣息,還有雪開始融化後所帶來的骯髒的感覺。」。

還有一個靈感來源是另一位民謠歌手Dave Van Ronk。他有張專輯叫做《Inside Dave Van Ronk》,專輯封面上也有貓咪。Dave Van Ronk的回憶錄《the Mayor of MacDougal street》裡的關於環境的描寫,也被他們用到《醉鄉民謠》裡,也就是電影裡,在Dylan還未登場並革新民謠前的格林威治村的風土人情。

攝影師Bruno Delbonnel與攝影系統
拍攝的時候,Delbonnel用的是35mm膠片,而膠片負片、攝影機以及鏡頭,都是他這五年一直堅持使用的:Kodak Vision3 500T 5219,American Studio and Lite, 還有Cooke S4。 「我還帶著一臺24-290mm Angenieux [Optimo],以防萬一嘛,」他說,「其實我不喜歡變焦鏡頭,但有時候它們的確比較實用。」

科恩兄弟一般都是和固定的劇組一起拍片的,但由於攝影師羅傑·狄金斯(Roger Deakins)當時正忙著拍《007:大破天幕殺機》,又由於Delbonnel和燈光師William O』Leary和場務領班Mitch Lillian也都很合得來,於是科恩兄弟就把Delbonnel叫來了。根據Lillian的回憶,Delbonnel很快就「成為了這個大家庭的一員。」

一開始,Delbonnel還想著要帶一名攝影師助理來的,但是科恩兄弟希望他親自來操作攝影機,「就像Roger Deakins那樣。」Delbonnel很開心地聽話了。在準備階段時,Lillian還建議他在裝備裡帶上Mo-Sys的遙控攝影頭和搖臂,但Delbonnel拒絕了。「我跟他說,我不是Roger Deakins,所以我不需要那些,」Delbonnel回憶道,「後來,開始拍攝的第一個星期裡,科恩們經常會說,『我們把攝影機稍微往這邊移一下看看怎麼樣吧。』於是我們就得重新再排一次軌道了。一個星期之後,我跟Lillian承認,我終於理解他的用意了,我們的確需要加一個搖臂!」

「Roger Deakins和Mitch Lillian已經創造出了非常方便非常省時間的系統,」Delbonnel繼續說道,「你都不需要精確到米地來擺軌道,因為可以用搖臂重新構圖。搖臂還給了我們六米的範圍,我們可以比軌道走得更遠。我們也經常這麼做。」

「我們拍攝的時候,每天至少要開一次遙控攝像頭——科恩兄弟習慣這麼做,因為以前Roger Deakins經常用遙控攝像頭和搖臂,」Lillian說道,「我們用搖臂,演員們就不用一定得在軌道上走啦。攝影機也可以做很多複合運動,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方向。搖臂還有一個好處,讓移動車和操作攝影機的人不至於幹擾到燈光。」

Delbonnel和科恩兄弟都鍾意喜歡使用廣角鏡頭。「整部電影我們幾乎都是用21mm和27mm鏡頭拍的,」Delbonnel說道,「科恩兄弟還告訴我,他們很多電影都是只用27mm鏡頭拍好的。」Delbonnel補充說,在拍汽車場面的時候,他們也用了40mm和50mm鏡頭,因為「它們比較實用。」電影的場面調度也顯簡單直接,對話場面就用簡單的反打鏡頭來實現,很少用其他古怪視角的鏡頭。Delbonnel還用了一個法語詞彙來形容科恩兄弟的分鏡頭:「他們的decoupage(剪輯)非常簡單,非常古典,沒有其他華而不實的東西。」

儘管《醉鄉民謠》的剪輯是非常古典的,影片還是有著許多炫目的長鏡頭,特別是裡面音樂演唱現場的長鏡頭們,拍攝的時候,可都是沒有間斷的。Lillian還提到,有科恩兄弟在,「許多鏡頭的拍攝就都在他們的掌控之中了。大師通常都傾向於拍攝那些複雜的東西。」影片裡還有些快速運動鏡頭,為數不多,都是因調皮的貓咪尤利西斯而起的。Lillian在紐約的街道上推著移動車跟著Davis跑了33米,Davis追著那隻淘氣的貓咪。幸好,Lillian說,操縱移動車的Rick Marroquin「是個跑得很快的馬拉松選手。」

攝影師Delbonnel的用光偏好
Delbonnel偏好於使用柔光。「我一般都用雙重漫射,有時候我還會使用三重漫射。這樣的話,我會加一點填充光在裡面,有時候不加。如果加了的話,那麼光就會顯得非常柔和。一般就是用聚苯乙烯的反射板,或者其他一些簡單的東西。我很少用硬光,不過我在《醉鄉民謠》的某幾場戲裡還是用了硬光。」

Lillian還提到Delbonnel很經常用書式布光,「先是用一個反射板,然後把另一個漫射板放成45度。一般的話,我們就把光瞄準到Ultra Bounce上,然後再用一個Light Grid Cloth把它漫射開。」

在拍室內戲的時候,Delbonnel更喜歡呆在攝影機旁邊,然後把打光的細節工作都留給Lillian和O』Leary來搞定。「我會先告訴他們,我希望光從這裡打過來然後穿過這裡,或者說,我需要這個角度的光。告訴他們完畢之後,我就會讓他們去幹」,Delbonnel說道,「之後,如果漫射不夠的話,或者漫射太強了的話,我就會讓他們換一下漫射材料什麼的。」

「一般來說,我會先用很足的光源開始,因為如果發現不對了,馬上加Grid Cloth,或者調小一檔兩檔的話,會比較快,也比較簡單。一般我都是先從18K開始的,旁邊還會有升降機,因為我說不定突然就想往上升高6米什麼的。我的光源,一般開始時都比較難以適應,但最後你總會發現它的高效。這就是大光源的目的:你可以很快地工作。」

在室內戲裡,Delbonnel想讓背景顯得稍微暗一點。「我的想法是,在給演員們打光時,就給背景很少的光,並讓那些光慢慢衰弱。因為光源離演員們相對比較近,所以那些光就會很快地衰退下去。我的基本理念是,在每一個畫面裡,總要保持某些地方是黑色的。」在每一場戲裡,比起其他人,他通常都會給主角以更高的對比度。

如何用DI打造《醉鄉民謠》中獨特的畫面質感
《醉鄉民謠》的畫面質感也是獨一無二的。皮膚有著獨特的光澤,影片有著黯淡的光線,顏色還有點去飽和度了。Delbonnel在拍攝之前,通過拍攝測試以及和Technicolor的數字上色師Peter Doyle一起交流之後,決定了這些畫面的特質。「所有我工作的電影,我都會事先有個概念,然後這個概念會貫穿電影拍攝的始終,每當在拍攝現場調曝光值時,我都曉得自己要的是些什麼。」Delbonnel說道。

Delbonnel說道,Peter Doyle對於影片的質感是至關重要的,正如Peter Doyle在《黑暗陰影》和《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等影片裡起到的作用一樣。至於Peter Doyle本人,他倒是很欣賞Delbonnel和科恩兄弟一起合作以及探討的過程。「Delbonnel和科恩們認真地進行著交流,他們不需要那些風格指南那樣的東西,而不需要潘通色卡的樣板,」Peter Doyle說道,「這部電影,要的就是一種情緒。」

Doyle繼而解釋,35mm負片後來先是在Spirit Datacine用4K被掃描,然後再用Technicolor的傳統算法將它轉成2K。就在製作的過程中,他們收到了「DI樣片」。(DI:Digital Intermediates 數字中間片)這讓科恩兄弟可以剪輯以顏色為時間點的影片。「這意味著,我們坐下來做DI的時候,我們就對於什么正在被做著什麼沒有有著很清楚的概念,」Doyle說道,「這更像是一個修改潤色的過程,而不是發展的過程。」

Delbonnel和Doyle是在紐約的Technicolor Postworks做的最後一次2K。他們用了Baselight,以及「很多的自定義工具。」這些自定義工具有些是ASC準會員Joshua Pines開發的,Joshua Pines也是Technicolor顏色成像部門的前主席。整個片子的DI用了兩周時間完成。

Doyle對於數碼漸變的方法是,把自動校正放在合適的位置,讓它對畫面的曝光產生反應。他還拿錄音做了個類比:「如果你在聽古典音樂的錄音時,要是混音器一直和調整器作對的話,那你是會感覺出來的。但如果他們用了真正好的麥克風了,然後放手不管了,聲音的表現會更真實。在數字漸變的過程中,我們有時候會說:『你是可以感受到漸變的。』你可以感受到色彩師對於黑白兩色的幹預,如果調試得好的話,那的確會顯得很美。但對於《醉鄉民謠》這樣的電影,表演才是一切,而其他的東西都是為它而生的。我知道我們的數字漸變可以弄得很好,不過我倒不是逐個鏡頭弄的,我也不是用手來畫出這些陰影的。因為這是Delbonnel的工作所在。」

Dolye馬上就補充道,他們這樣的DI方法只適用於有像Delbonnel這樣精準的人才存在時的情況。「我們的方法可以用,主要是因為Delbonnel對於他攝影時的曝光非常精確,非常小心翼翼。他明確地知道在DI時會發生些什麼,所以他能依此來打光。不過,如果我一再改變我的灰度係數,或是在每個鏡頭裡改變某些參數,他其實也不會知道對比度該是怎麼樣的。我為他的打光而作漸變,他也按我的漸變而打光。」

Delbonnel把他和Doyle在數字上的合作比作一種奇特的實驗過程,ENR。「簡直是一模一樣的過程,你在用ENR的時候,你就不會以正常的方式曝光,而是按著ENR進行曝光。」

《醉鄉民謠》中一些特殊質感的製作秘密
關於《醉鄉民謠》裡的柔和的色調和人物暗淡的膚色,Doyle解釋了幕後的秘密:「我把藍通道去掉了,最近我經常這麼做。然後我把顏色進行了重新映射,於是皮膚的色調變得不那麼真實,而顯得有些浪漫色彩,就像回憶一樣。再來,如果把皮膚去飽和度的話,會顯得不那麼自然。於是我們拉彎了負片的RGB弧線,這樣的話,皮膚的顏色就會和Delbonnel的曝光對的上了。這是一件蠻精細的工作。」

「這部電影的質感不能是賞心悅目的,也不能是金燦燦的——得讓人看起來感覺不舒服,」Delbonnel說道,「問題就是,要怎麼得到非常憂傷而骯髒的畫面,又不過度使用藍色的天空呢——如你所知,『黃即是暖,藍即是冷。』於是我們用了骯髒的品紅色和藍綠色,這是兩個互相對立的顏色。」

Delbonnel和Doyle還在畫面上加進了些暈光。「這種感覺是為了讓畫面看起來更加順暢,而且也是我所追求的悲傷氣氛的組成,」Delbonnel說道,「我想要那種老式鏡頭的感覺,有著光暈和光斑。你感覺到白色就快爆炸開了。我和Doyle一起討論了不少,科恩兄弟也覺得有趣,他們被這種老式的古怪的畫面所吸引。」

Delbonnel故意拍出了有著有限的對比度、灰色系的畫面。「還是有黑色的,但是大多是灰色系,白色不多,」他說道,「為了得到那麼大範圍的灰色,我們得打很多光,因為曝光了,才能得到灰色嘛。」

對於對比度,Delbonnel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解。到了拍外景戲時,困難就加大了。「大多數場景裡,對比度都很低,黑白之間只隔著5左右吧,」他說道,「有時候我們沒辦法達到想要的效果,比如加油站那場戲。我加了很多前景燈,但對比度沒有變。於是我們只好在DI的過程中,把畫面調暗。」

舉例說明各場景的布光
室內戲:Jean家的對話場面
在室內戲裡,Delbonnel就用了很多簡單的柔光來打光。電影開始不久,Davis到了Jean的家,和Troy見了面。這裡的對話場面,科恩兄弟用了兩個角度來拍攝。一個,從Jean到Troy,後面有一扇窗戶;另一個只有Davis,背景比較暗。Delbonnel把1.8米的原色棉布掛在魔術腿上,然後用掛在Leko裝置上的Joker 800 HMI來作為反光燈。Delbonnel喜歡Leko的小平面快門,有了它,光可以被切掉,但不會改變光的質量。「你都不需要去對它進行漫射,因為它本身就已經足夠了。我們都不用加進填充光了。」他這麼注意到。

為了適應變化著的日光,Delbonnel還調整了光線的強度。「幸運的是,那天的天色本來就比較暗淡。我們只要旋轉棉布,就可以改變的光線的強度了。我們還用了第二個光源,讓它照著棉布。這樣的話,就像外面的光線一直在變化的話,我也可以隨機應變啦。」他還在Jean的右側臉龐加了些填充光。

在換個角度拍攝Davis之前,日光突然變暗了。於是Delbonnel讓劇組人員在窗戶上掛了一個LED燈箱。一旦日光變暗了,它就充當從窗戶外照進來的光。Delbonnel還加了個小Grid Cloth在演員旁邊,為的是將LED的硬光漫射掉,光就會消解到背景裡去了。「在他的身上的燈光比較難打。我希望打在他身上的光顯得硬一些。」這樣的硬光,讓Davis顯得在眾人之中顯得格格不入。

室內戲:咖啡館戲的布光
拍Jean在咖啡館遇到Davis這場戲時,情節發生在窗戶旁邊的一張桌子上。此時,光源主要是由兩盞低Arri 18K HMI反射到外面的Grid Cloth的光(Grid Cloth在窗戶上)。Delbonnel他的團隊身手就得快啦,才能匹配得上窗戶外的建築。「為了保持對比度不變,我們還在外面加了光源,」Delbonnel回憶說,「因為室外有點過曝,街道上沒有黑色,只有灰色。」

「他們兩人身上的打光方式是一樣的,不過Jean多了那麼一點填充光——我還是有照顧女演員的嘛!她上方有白色漫射框,把光線漫射了一些。我們把Davis弄得比較暗,他離窗戶比較近。」

白天外景戲:華盛頓廣場公園
在白天的外景戲裡,Delbonnel為了降低對比度,加進了柔和的前景燈。當Davis和Jean在華盛頓廣場公園相遇的時候,他們擺了四個3.6*3.6米的Ultra Bounce,上面蓋著原色棉布,把它們放在Jean的周圍,每個攝影機旁放兩個。「反射板離Jean很近,大概就離3米遠,」Delbonnel回憶道,「那天天色很暗淡。」為了調節填充光,他還改變了反射板的角度,或是減少了反射光。打在Davis身上的光也差不多,不過填充光要少一點。「這是我的原則,我喜歡用非常柔和的光線。」Delbonnel說道。

在後來的兩場戲裡,他就用了硬光。一場是在Gaslight咖啡館,Davis進行了一場表演,他坐在觀眾之中。另一場戲是在芝加哥的Gate of Horn,Davis為一個音樂經紀人Bud Grossman做了一場即興試音。Gaslight咖啡館那場戲裡,Delbonnel在天花板上掛了2000盞15瓦的燈泡,作為填充光。「這就是我的填充光的基礎,我就不用再花時間做填充光了。我可以操縱這些燈光,靠開關。這些填充光是我曝光時的參考。」

當Davis站上了舞臺,Delbonnel還增加了兩個硬光光源。一個是1K Par 64,從上面直接照射下來,一個是一盞800瓦的燈泡,從側面照來,但並沒有直接照射到Davis身上。Delbonnel用煙來填充後面的背景,讓這些黑暗的空間看起來更加耐人尋味。

Gaslight還有一場戲,Davis和Jean坐在觀眾之中。Delbonnel用畫面右側的1K Dedoflex Octodome照亮了桌子。「光非常柔和,而且是四處漫射的。」背景的光,是由一盞打開了的2K Blonde提供的。「其實還有些隱藏著的光源。」

Davis到了芝加哥之後,他和Grossman進行了一次意義重大的會面。Grossman讓他演唱他的歌。科恩兄弟對於這場戲該怎麼拍,並無打算。Delbonnel回憶道:「我和科恩兄弟說起這場戲的時候,他們會說:『我們也不曉得怎麼拍,但是我們希望這場戲和電影的其他戲都不一樣。我不喜歡那個片場,因為太暗了。但是喬爾·科恩想在那拍,就因為那裡足夠暗。」

後來,Delbonnel架了兩盞20K,作為從門外射進來照在經紀人身上的日光。這個光沒有達到Davis的臉上。一個6*6米的Mattflector把光反射到房間裡,作為最主要的填充光。Delbonnel還給Davis加了點填充光,用的是把放在地板上的原色棉布來反射10K的光。最後的成果就是,和影片其他地方不同,這裡有著超高的對比度,以及很深的陰影表現。

回顧和科恩兄弟的合作,Delbonnel說道:「能和他們一起拍片,我既開心,又感覺榮幸。從頭到尾,他們都給我創作的自由。Doyle和我一起做DI時,他們也沒有幹涉——他們就是這麼信任我們。」

「我們完成了DI之後,我們一起看了這部電影。他們就評論了兩三次吧。有那麼一兩個場景,他們覺得太暗了。比如Davis在Gate of Horn唱歌的時候,他們覺得可以再亮點。我覺得他們是對的。」

技術規格
畫幅比例:1.85:1
獲取格式:35毫米膠片
攝影機:Kodak Vision3 500T 5219,
American Studio and Lite
Cooke S4
後期:Digital Intermediate

相關焦點

  • 一把吉他,一隻流浪貓,一段追夢之旅,科恩兄弟《醉鄉民謠》用影像談人生
    攝影師布魯諾·德爾邦內爾(Bruno Delbonnel)和調色師Peter Doyle通力合作,為科恩兄弟的《醉鄉民謠》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視覺效果。《醉鄉民謠》在紐約電影節進行放映之後,有人問了科恩兄弟這樣一個問題:電影裡那隻貓被取名為「尤利西斯」是否有什麼深意。其中一個科恩面無表情地回答道:「我們想拍一個尤利西斯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主角哪兒都不去。」
  • 科恩兄弟的有史以來「最好聽」的電影《醉鄉民謠》
    ,我便因此愛上了《醉鄉民謠》這部電影。在電影《醉鄉民謠》中奧斯卡·艾薩克飾演就是這樣一個無法適應自己生活的人。《醉鄉民謠》也是科恩兄弟迄今為止最傷感的電影,我們看到了一位民謠歌手在錯誤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成功的感人旅程。他不能從過去的歌中創造未來,他矛盾地活在當下。
  • 《醉鄉民謠》:人生和故事,都在民謠裡
    人生兜兜轉轉,大多又回到起點。《醉鄉民謠》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我們經歷的大多數人生,何其相似。《醉鄉民謠》的編劇導演是偉大的科恩兄弟。科恩兄弟偏偏愛拍loser的故事,這個讓人替他狼狽揪心、看著又確實很討厭的勒維恩,抱起吉他唱一首民謠就能融化你,真是又愛又恨。
  • 【X燒影評】醉鄉民謠
  • 電影推薦-《醉鄉民謠》
    ,生活困頓的他無家可歸亦沒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們的救濟才得以尋得安身之處。這就是兩個導演科恩兄弟的高明之處,其實如果換成任何其他的好萊塢導演,那麼不能免俗的最後總會有一種黃金年代前夕夢想被無情的黑暗現實踐踏的無奈,可是從頭到尾的黑色幽默和粗口,最主要的是導演對其他小角色的選擇,讓人看完之後除了唏噓,還有一種坦然:如果路就是這樣走的,你還有選擇麼?
  • 美國哥譚獎揭曉 《醉鄉民謠》擊敗《為奴》登頂
    《醉鄉民謠》  搜狐娛樂訊(文/耷子)美國當地時間12月2日晚,第23屆美國哥譚獨立電影獎(Gotham Independent Film Award)揭曉。由科恩兄弟執導的《醉鄉民謠》獲得最佳影片大獎,之前曾領跑提名名單的年度熱門電影《為奴十二年》顆粒無收,今年年初在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登頂最佳劇情片的《弗魯特維爾車站》(Fruitvale Station)雖然沒有殺入最佳影片決賽圈,但最終拿下年度突破導演和年度突破演員兩項大獎,成為贏家。
  • 一部經久不衰的《醉鄉民謠》,你的人生和故事都在這裡
    《500 miles 》此曲由Hedy West創作,原唱是美國老牌民謠樂隊之一The Brothers Four(四兄弟演唱組),後有日本搖滾歌神忌野清志郎改編日文版的《500 miles 》,被松隆子和忌野清志郎本人唱過。這首傳統的美國敘事歌曲,又名「鐵路員工的悲歌」。據說產生於1962年,作者海迪·韋斯特。
  • 雲瀚電影《醉鄉民謠》
    雲瀚電影|《醉鄉民謠》以民謠歌手戴夫·范·朗克的經歷為藍本,講述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位名為勒維恩·戴維斯的歌手的奮鬥歷程,再現了那個民謠音樂全盛時代的氛圍。科恩兄弟在拍攝《醉鄉民謠》時,戴夫·范·朗克的遺孀在拍攝前期向科恩兄弟提供了一些諮詢,而片中最明確的一個援引應該是主人公的那張單飛唱片,神似範容克的專輯」Inside Dave van Ronk」(雖然範容克這張專輯發行於1963年)。此段文字作者:Movie's
  • 《醉鄉民謠》:每一幀都如60年代畫冊封面唯美
    也許這一刻終於找到還不錯的安身之所,但是明早眼睛睜開又不知應該何去何從。    主人公魯恩·大衛早前與他人組建過民謠樂隊,頗有名氣。但是電影開始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沙發客了,破爛的穿著邋遢的形象,因為他玩的音樂沒辦法為他賺錢。他接受著一些朋友和音樂人的贊助過活,吉姆(賈斯汀·汀布萊克飾演)也是其中之一。
  • 科恩兄弟與《500哩》,「求求你上帝,別讓我這麼沒臉」
    》DVD封面就是頂著科恩兄弟的名聲,電影《醉鄉民謠》的開頭也讓人看的昏昏欲睡。這是一首著名的美國民謠,賈斯汀·汀布萊克領銜演唱的《500哩》是眾多翻唱版中最好聽的一首,沒有之一。先說說電影《醉鄉民謠》,主人公Llewyn Davis的原型,來自Dave van Ronk,中文翻譯叫戴維·范容克。
  • 在科恩兄弟的電影中 是如何營造出孤獨感來的?
    科恩兄弟電影孤獨感的營造科恩兄弟創作的電影《冰血暴》獲得過奧斯卡和坎城影展的褒獎,影片故事發生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州,正值寒冬,白茫茫的一片,給整部影片帶來肅殺氣氛,人和人都仿佛隔著莫大的距離。說到寒冬和雪,科恩兄弟創作的《醉鄉民謠》也發生在冬天。整個片子的氣氛不用多說,主人公搭檔去世,事業無望,生活落魄,夢想擱淺,紅顏反目,一個拿著行李四處借宿,懷揣夢想卻連活路都沒有的人,極寒的天氣可以讓一切打擊有了翻倍的力度。
  • 科恩兄弟導演作品
    題圖:電影《醉鄉民謠》劇照科恩兄弟是美國獨立電影人的代表,他們長期游離於好萊塢體制之外,作品都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從
  • 科恩兄弟. 電影原聲精選
    由於他們作品的編劇、製片及導演都是兩人共同合作完成,故被稱為「科恩兄弟」。他們的電影作品獨具特色,其情節不落俗套,往往強調命運的某種不確定性。 從1984年第一部電影[血迷宮]在第一屆聖丹斯電影節獲得最佳電影獎以來,科恩兄弟一直在好萊塢堅持獨立製片,每一部電影從劇本創作到最終剪輯都牢牢把持著自己的控制權。
  • 《醉鄉民謠》:民謠Loser激活指南
    在格林尼治村,範·容克(Dave Van Ronk)是馬路之王,這裡的最高統治者。」這句話摘自鮑伯·迪倫(Bob Dylan)的自傳,一位功成名就的民謠之神在出道半個時間後重新回憶撫育他的那個時代,範·容克就是《醉鄉民謠》男主角勒維恩·戴維斯(Llewyn Davis)的原型,但跟迪倫形容的一點都不像。
  • 獨立電影宗師科恩兄弟,最具影響力電影top10
    美國獨立電影圈最著名的「兄弟檔」科恩兄弟,哥哥喬爾·科恩和弟弟伊桑·科恩,他們被譽為好萊塢的鬼才導演。 從犯罪懸疑到荒誕喜劇,再到文藝傳記,科恩兄弟的作品幾乎涉獵了所有的類型,腦洞大開,黑色幽默,另類離奇,他們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備受影迷的喜愛。
  • 科恩兄弟從影30周年—縱橫影壇的那些事
    科恩兄弟從此成了坎城重點培養的種子選手,但凡有新作問世,必入選主競賽單元,甚至包括最為商業化的《難耐的殘酷》。而他們此後的戰績也讓一眾美國獨立電影圈的同行們不服不行,1996年的《冰血暴》與2001年的《缺席的人》,讓科恩兄弟從坎城又拿了兩次最佳導演。去年一部情懷之作《醉鄉民謠》又讓他們捧回了評審團大獎,不得不佩服兄弟倆的棕櫚緣。
  • 盤點獨立電影宗師科恩兄弟,最具影響力電影top10
    3、《謀殺綠腳趾》1998年科恩兄弟電影裡的怪咖人物一直很迷人。這部電影中,「督爺」這一角色,可謂漫畫式人物的經典。穿著睡衣、髒T、皺巴巴的短褲的無業游民,但買一瓶牛奶也要開支票,每天的愛好就是和朋友打打保齡球,活的松松垮垮,但又自有一套人生哲學。就是這種的怪咖,會讓我們產生熟悉的陌生感。
  • 盤點獨立電影宗師科恩兄弟,最具影響力電影top10
    美國獨立電影圈最著名的「兄弟檔」科恩兄弟,哥哥喬爾·科恩和弟弟伊桑·科恩,他們被譽為好萊塢的鬼才導演。從犯罪懸疑到荒誕喜劇,再到文藝傳記,科恩兄弟的作品幾乎涉獵了所有的類型,腦洞大開,黑色幽默,另類離奇,他們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備受影迷的喜愛。
  • 坎城專題>金棕櫚雙煞科恩兄弟
    過去24年裡,科恩兄弟一共八次入圍主競賽,獲三次最佳導演(1991年《巴頓•芬克》、1996年《冰血暴》、2001年《缺席的人》),一次金棕櫚(1991年《巴頓•芬克),一次評審團大獎(2013年《醉鄉民謠》),是目前為止得獎次數最多的導演。
  • 因為一首歌愛上一部電影,這也是一部最好的民謠電影
    在電影《醉鄉民謠》中奧斯卡·艾薩克飾演就是這樣一個無法適應自己生活的人。《醉鄉民謠》也是科恩兄弟迄今為止最傷感的電影,我們看到了一位民謠歌手在錯誤的時間、正確的地點成功的感人旅程。他不能從過去的歌中創造未來,他矛盾地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