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就美麗——土家族服飾

2020-12-24 封面湘西

織就美麗

吊腳樓裡的女人,用銀亮的牛角梭,把每一枚日子織成一掛飛瀑,把每一段思念編成一匹繾綣。靈巧的雙手,絲經棉緯,將日月山川、花鳥魚蟲、水車磨盤……或扎或挑,夢魅般地幻化為詩畫:翠鳥兒站在枝頭啁啾,海棠花兒凝露吐蕊,柳條兒擺弄窈窕柔美……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玉翠輔導姑娘織錦(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提供)

未婚的女子,盡情地打扮自己。她們大紅大綠,花枝招展。頭裹刺花巾帕,衣為大襟,盡繡花邊。逢那節慶和趕集,土家的女兒盛裝前行。「舉步動裙搖鈴響,多姿女兒有金聲。裙鈴本是儂情系,誰欲解鈴當細聽。」妹兒走過,就是一道移動的風景:女兒水靈,裙兒燦爛,鈴兒細碎,音畫一體,俏麗風情。一個個結伴而行,在小橋流水間留下倩影,在柳陌街巷中飄逸彩雲。然而,最具香豔和誘惑力的還是妹兒做新娘子時穿戴的「露水衣」:上穿土紅避邪長衣,下抹多褶直綴的八幅羅裙,腳著花鞋錦襪。明璫紅妝,珠光寶氣,豔溢香融。

女人結婚後,除了打扮自己,還得打扮男人。土家俗語「男人妻,身上衣」。清雍正前,男女皆穿花衣,服飾大體相同,只不過男裝雄健豪放,女裝清新雅麗。土家地區,山高林密,刀耕火種,平日勞作,素樸簡潔,不尚衣冠,短衣跣足,或著一雙偏耳草鞋。男人以青布包頭,以防芒葉、荊棘刺傷頭顱;上山時興打綁腿,將褲筒裹成人字路,既顯利索又顯精神——這種兵戰裝束,帶有明顯的「兵農合一」的歷史印痕。為便於洗滌,色調以青藍為主。男衣為「琵琶襟」,褲腳短而大。當然,在前胸、後背、衣襟、膝部等顯要地方,也要以花卉圖案點綴,這樣不僅美觀而且耐磨。

天上起了五彩雲,情姐穿了五彩裙,為郎捆起五彩帶,五彩帶子配羅裙。土家族盛裝(田仁利 攝)

有了孩子,女人便將大部分心思傾注於孩子身上。土家崇虎,如生下男孩,帽為虎頭帽,鞋為虎頭鞋,寓意虎頭虎腦、虎虎有生氣,生龍活虎。此外,還有兔兒帽、菩薩羅漢帽、八仙帽、貓兒襪、觀音兜、繡花勒子、抱裙、圍裙等。孩子的帽兒、鞋兒、衣兒,哪怕一塊兜肚,一片鼻涕帕,一雙布襪,也會費盡那母親的心思。她要選那吉祥喜慶的喜鵲、紫燕、鳳凰、牡丹等或是福祿壽喜類字樣,描錦挑絲,把自己的想像、期待、歡樂、母愛,一針針,一線線,殷殷地密密地織繡進去。家裡一旦有妯娌鄰居上門,她定會搬出疊放整齊的孩子的衣物,一件件展示給客人,任由客人品頭評足。客人的欣羨和誇讚,會讓她心田蓬勃起一種驕傲和滿足。

遠古的土家先民,同其他民族一樣,也曾以草蔓、樹皮、野獸皮毛簡單加工製作成衣,以禦寒護身。後來學會以麻織就「蘭幹細布」,彩繡如綾錦。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如五代時,江西酋彭瑊就率千餘工匠進入土家山區,大力促進土家地區的服飾文化的發展,進而出現「女勤於織,戶有機杼」之景象。當然,內在的因素還是主要的。土家山歌道:「白布帕子四隻角,四隻角上繡雁鵝;帕子爛了雁鵝在,不看人才看手腳」。土家人是把織繡視為了智慧的象徵。女子出嫁,得自己織繡嫁妝;新娘的父母也以精美的織繡,特別是土花鋪蓋為榮耀。當一種習俗日華月暈、霧罩雲遮時,當一種念頭進入心靈潛滋暗長、盤根錯節時,土家的女子便理所當然地視織繡為事業而傾注心力了。就這樣,土家女人靠著一雙傳承千古的巧手和一顆七竅玲瓏的心,把古老的織繡工藝培育得花團錦簇、碩果纍纍。土家的這種服飾,一旦誕生後,就猶如醇濃的美酒,儘管藏於深巷,而其香能隨風而走,竟然逗引得封建朝廷為之垂涎,視之為玉露瓊漿,必得索半瓢飲而後已,故自宋代始便作為朝廷的貢品,號為「賨布」。

而今,隨著土家山門的敞開,土家女人織就的美麗,更加花樣翻新、旑旎動人,象紛飛的花蝶,色塊流動,芳香四溢。土家織錦以及挑花刺繡、扎染蠟染已變成走俏的商品,甚至飄洋過海,去裝點更多人的生活。

(一)遠古土家先民服飾

土家族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本民族文字,漢文記載的土家族服飾隻言片語,且多系轉抄;土家族地區考古發掘所得與服飾相關的文物不豐;土家族口頭文學中尚未搜集到專門吟唱服飾的長篇;徵集到的為數不多的清末民初的土家族服飾,受滿、漢服飾的影響,僅保存了自身部分傳統因子。這一切,為土家族服飾的研究設置了種種障礙。儘管如此,我們仍可從紛繁雜亂的古籍及實物資料中撥開雲霧,梳理出土家族服飾的發展紋理,傾聽它從遠古走來的足音。

在土家族口頭文學中,「初作衣」者叫做「媚」。在神話《恩和媚》中,僅有廖廖三字——「媚管織」,為我們提供了這一信息。媚所處的時代為洪水淹天后人類再次繁衍,媚為人類始祖母。媚用何物「織」衣,如何個「織」法,「織」成何種式樣?我們不得而知。人類再次繁衍後,人多了要分家,「擺手歌」唱述土家先民從十迷洞沿酉水而上遷徙到洗洗口時,岸上有一群人,他們「身上捆的芭蕉葉,頭上戴的芭茅草」,把自然形態的草茅之屬披戴在身上,聊以改善赤身露體的狀況。這種信手拈來之物,未經「裁剪」「縫紉」,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服裝」,只能算是「手編織物做衣服」。「手編織物做衣服」,至今還在土家族中活生生地保存著,這便是「茅古斯」表演中的「茅古斯服」。其服多以棕葉、棕片、稻草編結。每服由5塊組成:一塊扎在腰間成裙狀;一塊圍脅下,前遮胸,後蓋背;兩塊搭在左右肩上;一塊作頭套以蒙面。頭套上扎有2~5條辮子,象徵犄角。「茅古斯」為表現土家先民漁獵、農耕生產、生活內容的祭祖性舞劇,其服飾本身就是對遠祖的懷念。土家人將眾多技藝的鼻祖都歸功於魯班,卻將縫紉和篾匠的始祖認定為魯班的妹妹。這與「媚管織」是相吻合的,說明服飾是由女性始創的。

毛古斯服(盧瑞生 攝)

考古發掘所得,對土家族服飾研究大有裨益。

1993年,在石門縣燕兒洞第四層遺址中,發掘出舊石器晚期的智人化石,同層還出土有骨器錐、鏟、裝飾品。這說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湘西北的古人類即已用骨錐縫製衣物,用骨作裝飾美化自身。用骨錐縫製,只能是獸皮一類的材料做成的衣服。獸皮縫製衣服,揭開了服飾文化史上最早的篇章。

1998年6月,在吉首市河溪大橋遺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骨器有針、錐、鑿。古人縫製衣物的技術又前進了一大步,掌握了使用骨針。

在湖北枝城「城背溪遺址」中,發現有陶紡輪,代表了原始紡織的存在。服飾材料由天然賜予上升到了人工加工。在湘西北地區所發現的陶紡輪時代相對較晚。2000年4月,在永順縣不二門一號洞穴遺址中,出土器物有1件陶紡輪,為夾砂黑陶,寶塔狀,高2.3釐米,周代遺物。用這類紡輪織成的紡織品,目前發現最早的是1987年在慈利縣石板、零溪兩村發掘清理出的戰國、西漢墓中出土的絲織品。

遠古土家先民的服裝式樣是怎樣的?1987年,在永定城區武陵大學工地發掘清理的西漢墓中,出土一銅質跪式男俑,通高15.6釐米。男俑頭戴編織帽,兩眼正視,雙耳長且寬,頸部肥粗;上身裸露,見兩乳,胸略前傾,肩寬腰粗;下身著裙,兩腿前屈跪地,兩手前伸置膝,臀貼腳跟;頭和兩肩各立一空心短圓柱,柱徑1釐米,可插燭;左肋佩長刀,佩帶挎右肩,刀後端環手銜短把。有學者將其稱為「三燭青銅燭臺西南蠻夷鑄像」。「頭戴編織帽」「下身著裙」「左肋佩長刀,佩帶挎右肩」,這便是遠古土家先民服飾的縮寫。

永定西漢墓出土西南蠻夷鑄像:頭戴編織帽、下身著裙、左肋佩長刀,佩帶挎右肩——漢代土家先民服飾縮寫。(周明阜 攝)

髮式又是怎樣的?1981年,在永定區出土錞於2件,重14公斤,盤上刻鑄有手心紋、椎結人頭紋、魚紋、梭子形竊曲紋、船形紋等。學者認為這是巴人的遺物。巴人是土家族的重要來源。可見土家先民在戰國時期的髮式為「椎結」。

在戰國墓葬中,出土了眾多的玉佩、琉璃器、滑石器耳環、銅帶鉤等,反映了這一時期土家先民的佩飾文化。

關於遠古土家先民的服飾,我們撮集於此,以此說明土家族服飾的產生和發展,是自成體系的。

(二)「改土歸流」前土家族服飾

秦漢以降,直至宋元一千多年間,湘西北土家族地區先後實行的是「羈縻制度」「土官制度」和「土司制度」,形成割據式的相對穩定的社會秩序,中央王朝包括服飾在內的等等改革,對土家族地區的影響不大,土家族服飾仍沿著自身的發展軌跡緩慢地發展變化著,一直沿襲到清代「改土歸流」之前。

明代土家族服裝樣式。清乾隆《永順府志·卷十風俗》引《明統志》:「土民服五色斑衣」;卷六地理志亦引「短衣垂髻」。乾隆《永順縣誌·卷四風土誌》引明正德《永順宣慰司志》:「土司舊志曰:重崗復嶺,陡壁懸崖,接壤諸峒,又連漢土,苗土雜居,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斕服色……婦女喜垂耳圈,兩耳之輪各贅至十;飾項圈、手圈、足圈以示富。」明末土家族詩人田圭是這樣描寫土家族少婦裝束的:「高髻螺鬟盡野妝,短衫穿袖半拖裳。兒夫不習衣冠語,逢著遊人只道卬。」

清朝遷都北京至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前,土家族服飾沿襲舊制。清乾隆《永順府志·卷十二雜記》載:「土司時,男女服飾不分,皆一式:頭裹刺花巾帕,衣裙盡繡花邊。」卷十風俗載:「土民散處山谷間,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頭,服斑斕之衣……喜垂耳圈,兩耳累累然;又有項圈、手圈。性耐寒,雖隆冬止單衣。」至乾隆年之前,土家族服飾的特點可歸結為:

(1)短衣短裙明時規定,庶民衣長去地五寸;婦女為遮天足,長裙曳地。清時著長袍,拖長裙。與此相差甚遠者,即被視為「短衣短裙」。其實,土家族著交領短衣、短裙(桶裙),尚未有褲,衣長過臀,裙長過膝,以布纏腿,便於勞作。衣領右開襟。裙腰不封口,在後腰相超後以帶系之。因「工具機低小,布絹闊不盈尺」,故裙為多幅相拼而成,俗稱「八幅羅裙」。

(2)衣裙盡繡花邊正因為花邊眾多,色澤變化,而被視為「五色斑衣」或「斑斕之衣」。男、女服飾的區別,正是在這花邊上。

(3)頭裹刺花巾帕夏則以巾勒額,冬則以布裹頭。勒額巾分二式:一為棉布,白底,黑線刺繡;一為織錦。裹頭布亦為棉布,白底,黑線刺繡。看來,遠在秦始皇時即已推行的統一服飾,平民一律裹黑頭巾,俗稱「黔首」和近在明初規定的庶民頭戴「四方平定巾」或「六合一統帽」,在土家族地區並未得到貫徹落實。

根據館藏文物和文獻記載仿製的清代「改土歸流」前土家族服裝(田仁利 攝)

(4)高髻螺鬟男女垂髻,把頭髮挽起高束於頭頂腦後,以巾綑紮,或用絲網束之。清乾隆《永順府志·卷十二雜記》載:「清順治四年,保靖宣慰彭朝柱『蒙賜龍牌,許以舊管職,並男不披剃,女不改妝等諭』。」清初清兵入關,遷都北京後,為強使人民臣服,不久就有薙髮易服的法令。但是,當時傳有「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等說法。而在土家族地區,「薙髮易服」一項,實屬「男女都不降」。清王朝對民族地區只能採取寬鬆的無可奈何的政策。

(5)喜垂耳圈兩耳累累然,各贅至十。又有項圈、手圈、足圈,象徵富貴。質地多為銀器,次為玉器,金器不多。

(6)赤足尚不知制履。

(7)服裝用料為葛為麻,為棉為絲,為皮為毛。

(三)「改土歸流」后土家族服飾

「改土歸流」後,土家族服飾被強令改制而逐漸發生了變化。

雍正八年(1730),永順第一任知府檄示《詳革土司積弊略》,共21條,其中第20條為「服飾宜分男女」,化導土民「分別服制」。還在這之前一年,保靖第一任知縣就頒布了五條禁令,有「示禁短衣赤足」,他認為:「保邑代隸土司,是以居民多有不知禮節,惟服色一項,更屬鄙陋,不拘男婦,概系短衣赤足,恬不為羞。」明令:「限一年,爾民歲時優臘,婚喪宴會之際,照漢人服色:男子戴紅帽,穿袍褂,著鞋襪;婦人穿長衣、長裙,不許赤足。」還有「示禁白布包頭」:「保靖男婦人等,頭上皆包白布,宴會往來,毫不知非。夫白布乃孝服之用,豈可居恆披戴?令行嚴禁……若冬日禦寒,以及田桑之際,或用黑、藍諸色。」居集鎮者,為避「鄙陋」,為趕時髦,服飾迅速照漢人服色。而散處山谷間的土民,大概直到嘉慶年間才逐漸「分別服制」,向「漢人服色」靠攏。這時,土家族服飾的特點為:

男性服飾變化最快的是包頭白布改為黑布,後進化為青絲帕,但額前仍保留「人」字形,有的地方還在左耳留兩寸長的帕頭。其次是著鞋襪。上衣早先為「琵琶襟」,後改為老年男人內穿對襟衣,外罩滿襟衣;中青年男子著對襟衣。

清代土家族四喜衣(唐宏吉 攝)

中年人多黑色,袖口、襟沿、衣下擺貼天青色布條,腰飾如意勾。湘西自治州博物館現藏1件清末土家族男子「四喜衣」,寬衣大袖,對襟立領,黑色,襟沿、下擺壓淺藍條,兩肩前後、胸、衣角、兩腰開叉處均飾如意頭,為大鑲大沿如意頭馬褂。青年男子多為藍色,鑲花邊。男裙改為褲,不論老中青,均是青、藍布褲管上白布褲腰,褲口處青年鑲花邊,中年貼異色布,老年素色。衣袖長而小,褲筒短而大。中老年男子腰纏板帶,青年男子捆織錦彩帶。

女性服飾

頭飾。姑娘垂長辮,扎紅頭繩,搭挑花方巾,是為未嫁的標誌。有民歌贊姑娘的長辮:「阿妹頭髮二尺八,梳個盤龍插鮮花」;也有這般戲謔的:「大姐大姐你好雀,尾巴長到後腦殼,一動三搖風擺柳,又刷屁股又刷腳。」又贊挑花方巾:「細布手巾四四方,紅花綠葉繡兩行,四角繡起萬字格,八勾哥哥繡中央。」土家姑娘出嫁之前要「上頭」。上頭的髮式一般有三種:一種是挽「粑粑鬏」,二種是纏「麻花頭」,三種是盤「太極頭」。頭髮盤成後,罩上青絲網頭套,包黑布帕或青絲帕,成「鍋螺圈」形,一直伴隨她到中年、老年。

清末土家女裝(何相頻提供)

上衣。上衣為短領右開襟,根據花色繁簡分為「銀鉤」「外託肩」和「內衣」三式。「外託肩」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在「銀鉤」「外託肩」上,貧窮人家貼1~3條異色布條,中等人家鑲花邊,殷實人家還在異色布條上繡花。這花邊,古老的當有織錦花邊。南宋·朱輔《溪蠻叢笑》釋「溪布」曰:「績五色線為之,文彩斑斕可觀,俗用為被或衣裙,或作巾,故又稱為峒巾。」乾隆《永順府志》載:「土錦或經緯皆絲,或絲經棉緯」。織錦昂貴,土家人大多用於被面,可用兩三代人。衣、裙全用織錦,想必只有富有人家才享用得起,一般人家只能用織錦帶子來鑲邊了。清·彭施鐸《無愁女兒》贊曰:「無愁女兒正垂髫,結伴機窗織錦絛。忽報深山峒菌長,背籠同過自生橋。」「錦絛」,即為絲線編織的帶子。中老年婦女通常在外衣上罩一件圍裙,「青布兜兜綠布邊,月藍衫子外託肩。不是我姐愛打扮,祖宗埋在風流山。」這「青布兜兜」指的就是圍裙。關於圍裙,有許多傳說,皆反映的是土家族婦女的聰明才智。青少年婦女盛裝多罩柳葉式小雲肩或四合如意式大雲肩。

清末土家族披肩(田若然 攝)

民國土家族數紗八幅羅裙(田若然 攝)

下裳。婦女下裳先為裙,款式有八幅羅裙、筒裙、百褶裙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八幅羅裙。湘西自治州民族古籍辦藏八幅羅裙,時代為民國初年。底色為素白色,以細黑布條勾稜成8幅,下擺與大平幅中下部貼稍寬黑布條。每幅下大上小用數紗工藝繡3組花,前後對稱,左右勻衡。整件裙黑白相間,稜角分明,主題突出,莊重樸實,繡工精細。婦女下裳後逐步以褲取代裙。褲短而大,喜在褲腳邊綴3條異色邊或梅花條,講究的以十字挑花來美化褲腳。

2017年,為建州60周年州慶活動而新研製的土家族服裝。(田仁利 攝)

鞋襪。土家族製鞋的歷史比較短。清嘉慶《龍山縣誌·卷七風俗》載:土婦「向不知制履,市之肆中。近皆自製,與客婦等。」一旦土家婦女學會了製鞋,便把衣裙中的挑花繡朵運用於鞋面,做出各種精美的鞋。女式花鞋有船頭鞋、氣筒鞋、鯰頭鞋、圓口鞋、翁鞋、釘釘鞋等。能否做鞋,是衡量一個姑娘心靈手巧的標準之一,這正如民諺所說:「姑娘長得乖不乖,就看一雙繡花鞋。」她們常穿著自製的繡花鞋而炫耀,「田家峒畔社場開,姊妹雙雙赴會來。一尺雲鞋花滿口,也裝蓮步上歌臺。」(清·彭勇行《竹枝詞》)土家族姑娘定婚後,為情郎贈送的禮物除荷包、彩帶外,最珍貴的就是布鞋;出嫁前,日夜趕製鞋,留予父母兄弟,贈送夫家長輩。冬季,土家族婦女多纏裹腳,少女穿紅襪。

土家族繡花釘鞋(田若然 攝)

兒童服飾幼兒的衣褲一般用花布做成,有講究者在素色布上繡花。帽子很講究,春季戴「紫金冠」,夏季戴「蛤蟆帽」「圈圈帽」,秋季戴「冬瓜帽」「八角帽」,冬季戴「虎頭帽」「狗頭帽」「魚尾帽」「鳳帽」。帽圍用絲線繡「喜鵲鬧梅」「鳳穿牡丹」和「長命富貴」「易養成人」「福祿壽喜」等花鳥文字,釘銀制飾品。項戴「長命鎖」。胸前圍花兜兒。手腳戴銀圈,圈上掛響鈴。腳穿「虎頭鞋」「貓兒鞋」,繡五色花。兒童4歲後服飾方有男孩女孩之別,男孩趨素,女孩趨花。頭髮變化最為明顯,男孩頭頂從天門心至髮際留方塊頭髮,俗稱「塔點兒」。女孩則蓄蓋蓋頭髮,俗稱「馬桶蓋」,或蓄滿頭長髮,打小辮,或紮成一把「朝天椒」,或束成一對「羊角角」;5歲,穿耳吊黃臘坨;7歲,戴瓜子耳環;也有到12歲才穿耳朵的。穿耳朵的日子一般在農曆二月的花朝節。據傳說,這天穿耳朵不化濃,因為有花神保護。

清代土家族刺繡童衣(唐宏吉 攝)

土家族服裝的顏色,喜青、藍、白色。布料多為自家紡織的棉布,俗稱「家機布」,未經印染為米黃色,特別經久耐用。

(四)土家族服裝紋飾

溪州女兒最聰明,錦被絲挑腳手靈,

四十八勾不算巧,八團芍藥花盈盈。

——清·彭勇行《竹枝詞》

土家族服飾分盛裝和常裝(便裝)。常裝的製作較為簡單,裝飾較少。而盛裝就大不一樣,除了質地講究、製作精細以外,其部位的裝飾十分突出。紋飾部位有衣袖、套袖、盤肩、衣襟、衣擺、雲肩、圍裙、褲腳及褲膝、頭帕、鞋面等。傳統紋飾圖案有200多種,大致可分為九類。

土家族特色紋飾——四十八勾(劉能樸提供) 土家族特色紋飾——陽雀花(劉能樸提供)

(1)花草類芍藥花、金勾蓮、澤茶妹、蓮花、韭菜花、卡堤米、嬌山梅、蓮蓬花、牡丹花、絲瓜花、梅花、石榴花、龍船泡花、籬笆花、楓葉花等。

(2)鳥獸類陽雀花、鳳凰花、孔雀花、燕子花、虎腳跡、西蘭鳥、蝴蝶花、蜜蜂花、秧雞花、魚龍會、天狗花、野雞花、金雞花、竹雞花等。

(3)家具類棋盤花、椅子花、桶蓋花、桐八妹、帳鉤花、神龕茶几、磨盤花、茶盤花、玉簪蓋、窗梅花、豆腐架、稜子花、黃布花、鋸子花等。

(4)鉤花類四鉤花、單八鉤、雙八鉤、妥畢八鉤、單十二鉤、雙十二鉤、二十四鉤、四十八鉤、秤鉤花、如意鉤等。

(5)幾何類 「十」字花、「卍」字格、「井」字花等。

(6)天象類雲紋、滿天星、月亮花、太陽花、開勾花等。

(7)地興類 澤羅馬、巖牆花、千丘田、涼亭花、水波紋等。

(8)意象吉祥類 佛手、二龍搶寶、雙鳳朝陽、四鳳抬印、八鳳祝壽、土王五顆印、老鼠嫁女、神仙過海、鯉魚跳龍門、喜鵲鬧梅、龍鳳呈祥等。

(9)字花類 福祿壽喜、一品當朝、福字花、祿字花、壽字花、喜字花、工字花、五字花、天書等。

上述之「花」,其實已不限於植物之花,而是包羅萬象,無所不有,落在畫面上的一切皆稱之為「花」。花,紋飾矣。

土家族傳統紋飾圖案最具代表性或最具特色的,一是陽雀花,陽雀是勤勞善良的象徵,被土家人視為吉祥鳥;二是八鉤花,據說八鉤花是從一種鉤狀植物衍化而來的,由八鉤而擴展到十二鉤、二十四鉤、四十八鉤,鉤鉤相扣,象徵族人的團結與興盛;三是家具類入花,反映了土家婦女超凡的想像力。

(五)土家族首飾

永順縣老司城是土司、土官及其眷屬的集中墓地。在已開挖的30多座墓中,隨葬品十分豐富,特別是土司夫人墓葬裡,勘稱金匣銀箱,有金花、金簪、發插、耳環、手鐲、蓮蓬等金銀飾物,還有多種玉器等。

土司夫人披金戴銀、鑲珠嵌玉自不必說,土家族平民百姓亦特別看重首飾,將其視為吉祥、光明、美麗和富有的象徵。首飾中以銀器為主,次為玉器、銅器,金器不多。

婦女首飾

頭飾。有蓮蓬花、撇簪、銀梳、插簪、瓜子針、茉莉針、芭蕉扇等。頭飾中最珍貴的是銀帽,俗稱「箍箍帽」,帽前是一個銀寶花,銀寶花兩面釘一對龍,龍後一對鳳,鳳後又一對龍,龍後還有一對銀帽襟,襟下綴9隻鳳,鳳口各含3顆銀擺墜,行動搖晃,閃閃發光。

耳飾。有龍耳環、一包針、燈籠、單環、連環、吊船、瓜子、鼓槌等。

項飾。多為輪圈,有粗細之分。

手飾。分銀質與玉質手鐲,戒指有銀三鑲戒、一顆印、單股子等。

胸飾。掛牙籤、扣花、紐扣和新娘專用的狀元花,上面吊有銀鏈、銀牌、銀鈴、銀牙籤、銀珠子等一大串。1961年,湘西自治州博物館從龍山縣徵得一件民國初年的銀質狀元花。此佩飾是土家族新娘出嫁時戴於胸前以避妖邪之物。其造型以一朵大荷花為主,下吊兩鏈,鏈子上吊有蝴蝶、石榴、菊花、蟬、銀繡花鞋、銀針、圓筒、掛鏨、刻有「E」「E」造型的銀牌等。銀扣重63克,造型美觀,工藝精湛,堪稱土家族銀飾中的珍品。

永順老司城出土的明代土司夫人金首飾(唐宏吉 攝) 土家族銀飾(盧瑞生 攝)

兒童首飾帽飾造型有八仙、壽星、十八羅漢、方形算盤、獅頭耳鏨、銀鏈、銀牌、銀鈴。項飾為輪圈。胸飾有銀鎖、銀牌,其上刻有「長命富貴」「富貴雙全」等吉祥之詞或花草、八卦等圖案。手飾有金瓜、鈴、瓢、石榴、仙桃、四方印等物,印上多刻「狀元及弟」等文字。

進入新世紀後,湘西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組織專家學者對土家族、苗族服裝進行多次設計審定。其總體構想是:保持傳統特色,吸收現代氣息,具有明顯標誌,參入民間工藝。確定土家族女子服飾特徵為:織錦頭飾配銀器;上衣立領右開襟,雲肩、襟沿、袖口、下擺滾花邊,以陽雀花為主題圖案,腰飾如意圖;下裳為八幅羅裙。土家族男子服飾特徵為:人字形青絲帕,對襟衣配長褲,罩織錦馬夾,以八勾和如意為主題圖案。與此同時,龍山縣人民政府亦請長沙「隆唐服飾」設計土家族服裝。土家族服飾,這一重要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各類研究人員、商家所重視,而被挖掘利用。

素材來源:《湘西民族風情》

來源:湘西州民族宗教事務局門戶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儘快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hy0743@foxmail.com

·END·

監製/角角

責編/麻麻

編輯/王向遠 李艾家

審核/尚欣 黃沙沙

更多資訊

持續關注!

相關焦點

  • 土家服飾欣賞 | 勇敢的「布老虎」
    土家服飾欣賞 | 勇敢的「布老虎」 2020-05-13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又挖到一位來自土家族的寶藏小姐姐
    」,但沈夢辰猛然知道同屬土家族的阿朵也會加入節目,所以連夜將「土家族之光」改成了「土家族之花」……於是「花光」CP成了!「西蘭卡普」製作而成的火鳳凰紅裙,登上坎城紅毯,極其有特色的民族服飾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明豔又動人。
  • 我又挖到一位來自土家族的寶藏小姐姐
    其實這背後還有個故事,勳帶上原本寫的是「土家族之光」,但沈夢辰猛然知道同屬土家族的阿朵也會加入節目,所以連夜將「土家族之光」改成了「土家族之花」……於是「花光」CP成了!「西蘭卡普」製作而成的火鳳凰紅裙,登上坎城紅毯,極其有特色的民族服飾立即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明豔又動人。
  • 土家族姑娘:面對愛情我們從來都不含蓄
    、還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土家族的生活習性(耕種、節慶、迎親習俗等)。這次與深入土家族的生活,是我第二次與土家族文化的親密接觸。讓我感觸特別深的是,土家族人民的淳樸、接地氣。在濯水古鎮,你可以看到農耕文化的蓬勃痕跡,同時,從古鎮街道邊的雕塑也可以看出商品經濟的萌芽,一名小販正在稱貨,稱杆高翹,證明不缺斤少兩。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淳樸的勞動人民在古鎮中心所樹立的一塊道德碑。
  • 錦裡溝,中國第三階梯上唯一的土家族社區,充滿土家族情懷
    大家可以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走進土家族的家中,享受美好時光。說起錦裡溝,武漢人和湖北人可能不陌生,但外地遊客可能會問,錦裡溝是什麼溝?300年前,也就是清朝雍正年間,湖北恩施土家族隨著當時的土司從恩施向東遷徙到黃陂,並生根發芽,久而久之,土家族在這裡繁衍了幾代人,成為中國第三階梯上唯一的土家族社區,如今,錦裡溝就坐落在這裡,成為武漢唯一的土家風情景區,既然是在土家族的邊界上,錦裡溝的特色當然離不開土家族的民俗風情,除了風景優美,景色宜人,在鬱鬱蔥蔥的山坡上,清澈的河濱,精緻簡約的吊腳樓點綴其間,所有的土家族姑娘都很有價值,走在錦裡溝
  • 沈夢辰調侃土家族?盤點正能量的民族文化傳播人:佟麗婭 鄧超予
    是不是很多人都對初舞臺中沈夢辰的「土家族之花」造型印象深刻?不得不說沈夢辰的舞臺的確夠搞怪夠趣味,用這種方式推了一把土家族也是很有想法了!說到底這些成績,還是因為鄧超予身上絕美的土家族傳統服飾與非凡的氣質的加成!
  • 走近蕾絲,欣賞蕾絲服飾的魅力(服飾文化)
    自從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發明的蠶絲製品就走向了西歐,這為蕾絲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最原始的蕾絲是用絲線,通過鉤針按照花紋圖案編制出來的手工製品,精美的花紋通過網狀絲織部分勾連而成,稱為蕾絲花邊。其次,高跟鞋解決了王子的身高問題,可還有一個不足的地方突顯了出來,那就是胳膊肘就顯得更加短小,非常不對稱,而且影響了舞姿的施展,路易王子靈機一動,吩咐裁縫們把織好的蕾絲縫到他的衣袖口上,加長的衣袖和高跟鞋讓這位王子看起來高挑修長,平添了幾分瀟灑和浪漫的氣息。
  • 民族常識|56個民族服飾——黎族服飾!
    古代黎族服飾古代典籍有不少有關黎族服飾的記載,如《漢書》卷28《地理志》載:「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師古曰:『著時從頭而貫之』。」美孚方言黎族婦女有傳統的纈染技術,蘇軾在《峻靈王廟記》所說的「織花黎」指的就是美孚方言黎族。
  • 鹹豐縣土家族民俗體驗館開館
    鹹豐縣土家族民俗體驗館開館康小玲供圖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21日電 (杜迪納 饒迅)12月21日,筆者從鹹豐縣文化館獲悉,鹹豐縣土家族民俗體驗館已面向公眾開放。康小玲供圖據了解,該館位於鹹豐縣唐崖鎮,本著展示和體驗鹹豐縣土家族歷史文化特色,共劃分8大展區10大版塊,即土家婚俗區、生活作坊區、生活場景區、農耕區、石刻區、土家吊腳樓專題展區、非遺超市區、飲食體驗區等。館內各類展品及布景不僅供遊人參觀了解歷史,也可現場體驗,如推石磨、舂碓、榨油等土家族特有的生活方式。
  • 豬八戒飾演者馬德華湖北長陽為土家族群眾演唱歌曲
    9月24日,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隊走進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與土家族群眾相約美麗清江邊,攜手歡慶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國家一級演員周煒現場主持並演唱歌曲,為豐收現場的農民帶來了一場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的精彩演出。國家一級演員馬德華現場演唱歌曲《敢問路在何方》。馬德華,1986年因在古裝神話劇《西遊記》中飾演豬八戒而獲得關注並開始影視生涯。
  • 土家族的舞蹈——擺手舞
    擺手舞作為一種祭祀舞蹈,酬報祖先,所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人類起源、神話傳說、民族遷徙、古代戰爭、狩獵捕魚、刀耕火種、生產勞動、飲食起居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土家族歷史演變的活化石。擺手舞分為小擺手和大擺手,小擺手數十人至數百人,大擺手數千人甚至數萬人,酉陽擺手舞屬於小擺手舞。擺手舞是土家族歷史文化的縮影,但是關於擺手舞的起源卻是一個不解之謎。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蘇虎豹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江蘇虎豹 旗下品牌卡蔓 所在地區廣東-東莞 天津市芭而蒂服飾有限公司創立於1990年,是一家專業研發、生產中高端男、女服裝及皮草服飾的公司,公司已建成芭而蒂服飾生產園區,園區佔地面積六萬餘平方米,擁有生產員工近1000餘人。
  • 土家族民俗事象的影像書寫與文化迷思——基於電影《1980
    民俗事象中重要的一類——物質形態部分,在電影敘事中往往被直接引用,比如建築、器具、服飾、飲食、生產等民俗事象,也有部分社會民俗和語言民俗在電影中被直接使用,比如民謠、方言、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等,往往被直接借用過來嵌入電影敘事之中。對電影而言,直接複製這些民俗事象能夠有效地構建一個原生態的民俗環境,為故事情節營造一個植根真實民俗文化的現實情境。
  • 除了觀演出、吃米豆腐,還可以穿上土家族特色服裝拍照打卡
    一家人從常德過來,穿上土家族特色服飾拍照打卡除了在五裡長街穿梭的遊客外,芙蓉鎮景區內大廣場的一角,擺放著五顏六色的土家族服飾,這也吸引了一些遊客前來換裝、體驗。" 手再上去一點,對,放在自己的頭髮上,這個姿勢非常好。" 在一旁的擺手堂,一名女子對四名穿著土家族服裝的遊客說道。
  • 電影中的美麗與妖嬈《黑豹》服飾賞析
    電影中的美麗與妖嬈《黑豹》服飾賞析編輯| Aiko 鳴謝:MFS字幕組先前呼聲最高的《寵兒》中的服飾就非常符合奧斯卡評委們的傳統審美,但不代表《黑豹》的服裝設計擔不起「最佳」的稱號。這些美麗的線條和蕾絲圖案以一種柔韌材料列印,方便演員穿脫以及長時間穿著。
  • 繼《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後,央視這次把目光放到了服飾上
    11月7日,央視大型服飾文化節目《衣尚中國》迎來首播,首期主題為「錦繡之美」,通過「歷史空間」、「匠心空間」、「創演空間」,用故事、幽默、歌聲、真實歷史等多種形式,詮釋了中華兒女對服飾紋樣和手工藝技巧的極致追求。
  • 「東方織娘」織就黎錦傳奇 探秘奇巧技藝
    一雙手,驚豔了時光……  「東方織娘」織就黎錦傳奇王秀蓉提供  怎麼就能織得剛剛好?會不會拆了又織,織了又拆呀?王秀蓉接過話,初學者自然會反覆拆拆織織,而像符林早這樣的織娘,基本一遍就能過。這也是黎錦好織娘的特點,織工越好,返工的可能性就越小。  記者試了一下,且不說手忙腳亂,不知如何運用功能各異的竹針與棉線,只是坐一小會兒,腰部便隱隱發酸。看來,織錦不僅僅是技術活,更是一項體力活。
  • 明朝的服飾
    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劇中的明代服飾十分驚豔,使大家對明朝服飾有了更多認識。明朝服飾是指明朝時的衣飾,專指這段時期的漢服,即明制漢服。
  • 【博大客家】客家傳統服飾,你了解多少?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客家研究熱潮的興起,客家傳統服飾文化研究也日益深入,內容涉及客家傳統服飾的形制、色彩、紋樣、製作材料、工藝技術和民俗文化等。關於涼帽的來歷,閩西有個美麗的傳說。唐朝仙人呂洞賓與客家農婦鬥智,自愧不如,稱讚客家婦女真了不起,並送頭巾一條留念,保佑終生聰明美麗。農婦將頭巾掛在鬥笠的邊沿,成為笠披,更顯得伶俐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