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一輩留下來很多俗語,看似很普通,但仔細琢磨以後,發現這些俗語可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在裡面。雖然裡面難免有些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多數都是通過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能流傳至今。下面筆者繼續給大家分享三句俗語。看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第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其實這句話非常通俗易懂,人們天生對竹子有好感,認為竹子是有氣節的象徵,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稱為君子,所以寧可吃的飯裡面沒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應有的氣節,人爭一口氣,所以人活著應該有骨氣。尤其過去的人更看重人的氣節。很多民族英雄就是寧願英勇犧牲,也不要丟掉自己民族應有的氣節。
第二句,寧可一思進,不可一思停。
這句話是指兩個人在爭鬥過程中思考片刻,寧可上去進攻,也不能在猶豫中停下來,所謂的兩強相遇勇者勝,在關鍵時刻誰能夠更勇猛一些,氣勢上就把對方給嚇到了。
如果在關鍵時刻思量停頓,當然就會失去機會。這句話用在工作上也是應該迎著困難上而不能猶猶豫豫,被困難所壓倒。越是在逆境的時候越不能放棄,咬牙挨過去,前方就是一片明朗的天。就如同那野草一般,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頑強的生存下去,這就是「思進」。
第三句,寧打墳園壩上住,不打空屋門前過
過去人們的交通不便利,而出門遊玩的話,想要住宿也沒有現在的旅館酒店,都是到人家家裡去借宿,如果借不到,多數都是住在破敗的廟裡。所以出門在外沒有固定休息的地方,都是走到哪裡看著合適的地方就休息一下。
有的人說寧打墳園壩上住,不打空屋門前過。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墓地裡面人跡罕至,住在那裡其實是最安全的,而且很少有人打擾,也不要去打擾別人。空屋子反而是容易被壞人盯上,一般住在那些破壞屋子裡的人都是過路的外鄉人,不是本地人,容易被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盯上,造成財產損失。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這三個俗語說的有道理嗎?你們還有什麼好的俗語,歡迎留言跟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