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1-01-18 農耕記錄

農村老一輩留下來很多俗語,看似很普通,但仔細琢磨以後,發現這些俗語可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在裡面。雖然裡面難免有些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多數都是通過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能流傳至今。下面筆者繼續給大家分享三句俗語。看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第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其實這句話非常通俗易懂,人們天生對竹子有好感,認為竹子是有氣節的象徵,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稱為君子,所以寧可吃的飯裡面沒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應有的氣節,人爭一口氣,所以人活著應該有骨氣。尤其過去的人更看重人的氣節。很多民族英雄就是寧願英勇犧牲,也不要丟掉自己民族應有的氣節。

第二句,寧可一思進,不可一思停。

這句話是指兩個人在爭鬥過程中思考片刻,寧可上去進攻,也不能在猶豫中停下來,所謂的兩強相遇勇者勝,在關鍵時刻誰能夠更勇猛一些,氣勢上就把對方給嚇到了。

如果在關鍵時刻思量停頓,當然就會失去機會。這句話用在工作上也是應該迎著困難上而不能猶猶豫豫,被困難所壓倒。越是在逆境的時候越不能放棄,咬牙挨過去,前方就是一片明朗的天。就如同那野草一般,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頑強的生存下去,這就是「思進」。

第三句,寧打墳園壩上住,不打空屋門前過

過去人們的交通不便利,而出門遊玩的話,想要住宿也沒有現在的旅館酒店,都是到人家家裡去借宿,如果借不到,多數都是住在破敗的廟裡。所以出門在外沒有固定休息的地方,都是走到哪裡看著合適的地方就休息一下。

有的人說寧打墳園壩上住,不打空屋門前過。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墓地裡面人跡罕至,住在那裡其實是最安全的,而且很少有人打擾,也不要去打擾別人。空屋子反而是容易被壞人盯上,一般住在那些破壞屋子裡的人都是過路的外鄉人,不是本地人,容易被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盯上,造成財產損失。

各位朋友,你們覺得這三個俗語說的有道理嗎?你們還有什麼好的俗語,歡迎留言跟大家一起分享。

相關焦點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其實兩種意思不同的農村老話,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或者說是陽光白雪與下裡巴人不同的觀點,具體是什麼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 農村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你了解其中深意嗎?
    俗語是在農村最為廣泛的一種文化,無論年輕的還是年長的人都了解很多俗語。因此這樣一種文化也就隨著大家的喜愛慢慢傳承了下來,很多的小孩子,在很少的時候還不具備理解俗語的知識的時候,就已經被老人們灌輸了很多的俗語,小孩們也就會因為這些了解俗語,那慢慢長大過後,也就理解了長輩告知俗語的意義了。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竹子所代表的堅貞不屈、凜凜氣節,讓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詞,為它寫下無數詠嘆詩篇。詩面寫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哪裡都可以清高自立。《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唐·錢起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只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臥室古典中式裝修豪宅臥室,有種如臨自然的優美和雅趣。香蘭木格,素雅軟裝配飾,皆在燈光熹微中變得清雅飄逸。臥室古典中式裝修主臥,寬敞大氣,木香沁心,吊頂處的水墨畫,更是別出心裁,使空間詩情畫意,緩緩流淌在居者懷古的深情中。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竹子做盆景真的很美
    導讀竹子,四季常綠,枝條挺拔清秀,具有獨特的風韻,所以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所讚揚的對象,而且還有著很好的象徵,「高清、氣節、堅貞」所以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樣的說法。方竹竹子在南方很是常見,因為都是在戶外栽種,所以長勢非常強健,有些能長到10-20米高,而且分生能力很強,輕鬆就能長成一片,其實竹子我們可以將其製作成盆景,擺放在室內很有雅趣。
  • 矛盾的蘇東坡:食無肉與居無竹,到底該如何選擇?
    追求雅致的生活,才是蘇東坡的選擇,這既是蘇東坡的選擇,也是包括蘇東坡在內的有宋一代文人的普遍追求。比如,蘇東坡的弟子兼兄弟黃庭堅就是一個追求雅的人,他的態度甚至比蘇東坡更為激進,他說:「餘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把俗看成是無藥可救的疾病!——宋代是把一切都雅化的時代。一個社會的審美態度,與時代有關。
  • 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這是為何呢?有道理嗎?
    導讀:農村俗語「門前不栽竹,屋後不種樹」,這是為何呢?有道理嗎?農村的很多俗語和老話,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也是由於其中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有的俗語直到現在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所以也被叫做十句俗語九句真。
  • 農村俗語:「寧可夜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什麼意思?
    在農村是有很多俗語的,這些俗語也讓我們很收穫了很多經驗,也可以知道很多古代人生活的一種現象的。農村俗語是我們的一種文化,老一輩的思想很好地展現在裡面了,但是夜不是所有的俗語對於我們都是有作用的,因為時代在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大家的思想也是在不斷進步的。
  • 農村俗語「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是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分析,小編發現,農村的一些俗語大部分上都有一些告誡和鼓勵意味:告誡、警告我們什麼事不能做,鼓勵我們什麼事做了就可以交好運,交財運。感情色彩大於科學依據,因此,大家最好是可以帶著辯證的眼光去看。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句俗話就是:「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一起來看看吧!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於潛僧綠筠軒宋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農村俗語:離家千裡,勿食枸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離家千裡,勿食枸杞,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生活在農村免不了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有的俗語雖然很簡單,但是仔細想一下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沒有有沒有出過遠門呢?大家遠門的時候,有沒有聽過:男人行千裡,切莫吃枸杞這句話呢?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題圖 / 神坂雪佳點擊看組圖,關注「美好畫片碎碎念」 配樂 / 關大洲-老拙點擊可聽往期朗讀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
  • 農村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平日裡生活禁忌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可借屋停喪,不可借屋成雙」,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農村老人說「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這話有啥道理
    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說男女婚嫁中,寧可男性大女性七歲,也不能讓女性大男性一歲。在以前,肯定有一定道理的,不然也就不會傳誦成為一條俗語,念叨至今。以前農村男女的婚姻基本都是靠相親,媒婆撮合時就是靠生辰八字、門當戶對、屬相和年齡的差別來進行匹配了,每一個指標都有說道,年齡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以前社會女性地位較低,一般在結婚之前都不讓拋頭露面,雙方之間根本無法在結婚之前了解彼此,只能通過這些信息來了解彼此的一些基本情況。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是什麼意思?
    農村人簡單純樸,也喜歡總結生活經驗,所以生出了很多發人深省的俗語和老話。其中不乏很多富含哲理的經典。當然,很多農村老話也一直流傳至今。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下「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這句老話,對於題主的問題,我有以下見解:01 從傳統觀念的角度看從字面理解,這句話是說:在選擇配偶時,寧可男比女大七歲,也不要女比男大一歲。當然,這裡的「七」和「一」是指代,不一定就是7歲和1歲。
  • 蘇東坡: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
    忽就有了一點瞭然,中國人為何對竹格外偏愛:它疏朗有致,自在優雅;它虛心有節,風骨錚錚;它凌雲直上,志存高遠;它又無懼風雨,堅韌不拔。而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竹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映照:杜甫借其志,「素有凌雲志, 堅韌節節高」;蘇軾愛其雅,「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鄭板橋贊其堅,「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是屹立天地之間中國人的風骨,也蘊含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與性靈。
  • 農村俗語『寧可讓狗咬,不敢讓鵝擰』,什麼意思呢?有啥道理?
    鵝是農民養殖家禽的一種,它們外表的樣子非常漂亮,白色的羽毛,紅色的額頭,在水裡優雅的遊著,可是鵝可是一種對領地佔有欲極強的動物,一旦有人踏進它們的領土,它們就會追著跑著去『擰』人,而且咬住住不鬆口,農村有句俗語『寧可讓狗咬,不敢讓鵝擰』,又是啥意思呢?
  • 《蜀道風流》第五集《不可居無竹》播出 與自然較量 與自然共生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大文豪蘇東坡。7月3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臺、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十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第五集《不可居無竹》播出,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蜀道的誕生,是人與自然不斷較量,但同時也是共生發展。
  • 農村俗語:「寧可男大七,不可女大一」,啥意思?如今還適用嗎
    在農村俗語永遠是不缺少的,很多的老話至今還在被沿用,像我們平時有時候做錯什麼事之後。就會有人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確實有的老話雖然時間久遠,但擱到現在依然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是值得我們去參考和借鑑的,但也有很多的老話俗語,在歷史長河之中應該被沉澱下去,沒有了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