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你了解其中深意嗎?

2021-01-18 咱們農村的事

俗語是在農村最為廣泛的一種文化,無論年輕的還是年長的人都了解很多俗語。因此這樣一種文化也就隨著大家的喜愛慢慢傳承了下來,很多的小孩子,在很少的時候還不具備理解俗語的知識的時候,就已經被老人們灌輸了很多的俗語,小孩們也就會因為這些了解俗語,那慢慢長大過後,也就理解了長輩告知俗語的意義了。俗語在農村生活中是第一個幫助村民們生活的第一個知識,很多家中的老長輩雖然是不識字,但是卻懂很多的俗語。這就足以證明俗語在農村中的重要性。

今天則是要給大家講一句有關於農村生活的話,是一個關於農村居住的講究,也是老人時常掛在嘴邊的說的,這一句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給我們強調了竹子在農村中住房是很重視的程度

有一些農村通常是依山而立的,山中自然是由很多樹木了。那竹子是很受大家喜愛的一種植物,我們的國寶熊貓最喜歡吃的食物就是竹子了。如果是在農村中,竹子的寓意就是平安,並且因為竹子是一節一節的,很多的家庭也認為是家庭節節上升的運氣。因為竹子有這麼多好的寓意,所以農村中的很多人是十分喜愛的,有些人甚至在院裡種植這些竹子。

今天說的這句話是比較容易讓人懂得,就是在說,即便是生活中吃飯不吃肉,但是住房也不能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這句話就充分體現了對竹子的重視程度,那竹子在中國古代象徵的是氣節的意思,比如形容公子是素雅,有一種自然無暇的氣質,那很多古人在考取功名的時候,就會覺得竹子是有好運的感覺。如果將竹子種在自家院落周圍,也可以體現自己家庭追求美滿生活的一種期望。

農村中很多人都是希望通過自己的知識來改變自己的家庭生活,那其實富有與否其實也不是很在意,只是希望家庭能有一個好生活,即便是在竹子上寄託了美好的願望其實很多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過自己的生活。

那竹子這麼好的一個東西,自然是人人喜愛了。不過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習俗,並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打擊其實對這句話也不能保有太大的迷信的程度哦,每個人還是按自己的節奏過自己的生活了。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老一輩留下來很多俗語,看似很普通,但仔細琢磨以後,發現這些俗語可包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在裡面。雖然裡面難免有些是封建迷信的東西,但多數都是通過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大部分還是有道理的,所以才能流傳至今。下面筆者繼續給大家分享三句俗語。看看是什麼意思,有什麼道理呢?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其實兩種意思不同的農村老話,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或者說是陽光白雪與下裡巴人不同的觀點,具體是什麼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客廳臥室古典中式裝修主臥,寬敞大氣,木香沁心,吊頂處的水墨畫,更是別出心裁,使空間詩情畫意,緩緩流淌在居者懷古的深情中。露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中式陽臺,山石流深,翠竹蔥蔥。詩意棲居,方顯高雅,居者乃賢者矣。你是不是也在為怎麼去做一套漂亮實用的中式裝修而煩惱?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竹子所代表的堅貞不屈、凜凜氣節,讓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詞,為它寫下無數詠嘆詩篇。詩面寫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哪裡都可以清高自立。《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唐·錢起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只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竹子做盆景真的很美
    導讀竹子,四季常綠,枝條挺拔清秀,具有獨特的風韻,所以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所讚揚的對象,而且還有著很好的象徵,「高清、氣節、堅貞」所以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樣的說法。方竹竹子在南方很是常見,因為都是在戶外栽種,所以長勢非常強健,有些能長到10-20米高,而且分生能力很強,輕鬆就能長成一片,其實竹子我們可以將其製作成盆景,擺放在室內很有雅趣。
  • 矛盾的蘇東坡:食無肉與居無竹,到底該如何選擇?
    比如,蘇東坡的弟子兼兄弟黃庭堅就是一個追求雅的人,他的態度甚至比蘇東坡更為激進,他說:「餘嘗為少年言,士大夫處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把俗看成是無藥可救的疾病!——宋代是把一切都雅化的時代。一個社會的審美態度,與時代有關。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於潛僧綠筠軒宋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題圖 / 神坂雪佳點擊看組圖,關注「美好畫片碎碎念」 配樂 / 關大洲-老拙點擊可聽往期朗讀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
  • 《蜀道風流》第五集《不可居無竹》播出 與自然較量 與自然共生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大文豪蘇東坡。7月3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臺、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十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第五集《不可居無竹》播出,聚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蜀道的誕生,是人與自然不斷較量,但同時也是共生發展。
  • 蘇東坡: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
    而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竹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映照:杜甫借其志,「素有凌雲志, 堅韌節節高」;蘇軾愛其雅,「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鄭板橋贊其堅,「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是屹立天地之間中國人的風骨,也蘊含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與性靈。
  • 國學書苑(1199):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張潮《幽夢影》中有這樣一段話:
  • 蘇軾喜竹「寧可食無肉」 文同繪竹「胸有成竹」
    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摯交好友,他經常坦言:世無知己者,唯子瞻(東坡的字)識吾妙處。東坡也公開表示:與可於予親厚無間,一日不見,使人思之。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也同樣喜歡竹子,擅長繪竹,傳出過許多佳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語「胸有成竹」。
  • 蘇軾喜竹「寧可食無肉」文同繪竹「胸有成竹」
    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摯交好友,他經常坦言:世無知己者,唯子瞻(東坡的字)識吾妙處。東坡也公開表示:與可於予親厚無間,一日不見,使人思之。值得一提的是,兩人也同樣喜歡竹子,擅長繪竹,傳出過許多佳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語「胸有成竹」。
  • 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 - 多肉植物百科
    去年夏天死的只剩下一根的佛珠,今年春天逆襲成功,又滿滿一盆了,換了個大缸給它,開心大普貨,朧月虹之玉不紅,一直窗臺養的天劍座買回來是這樣的,呵呵噠說是皮石蓮馬庫斯小球玫瑰分享養肉技巧,分享多肉生活!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多肉和夢想!如果覺得不錯,記得關注並轉發收藏哦也歡迎通過抖音@多肉植物百科 分享您的多肉短視頻!(多肉植物百科官方抖音號:duoroubaike)
  • 居無竹?不能忍!盆栽這4款,好看又好養,還能慰藉心靈
    導語:在古人墨客的眼中,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由此可知,竹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據著如何重要的地位,而發展到至今,居無竹依舊是不少人無法忍受的事情,而且+-有些人對其賦予了美好的祝福。如常見的富貴竹、龜背竹等等,它們寓意著招財進寶,財源廣進等等。
  • 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
    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一徑數竿,亭亭如畫。要似倪雲林羅羅清疏,莫比吳仲圭叢叢煙雨。(明)吳從先《小窗自紀·竹》明清兩代之清言小品,堪與唐詩宋詞元曲並肩媲美。清言《竹》一則,就出自《小窗自紀》。江南之竹挺拔蒼翠,終年碧綠如玉,即使身處寒風凜冽、雪壓霜凍的嚴冬時節,也不凋零褪色。古時候的士大夫們自詡清高,常常以勁竹自喻,把它和梅、蘭一起稱為「歲寒三友」;又因為竹子「虛心有節」,更是贈給了它「君子」的美譽。東晉名士王徽之一生好竹,自從他指著竹子說了「不可一日無此君」之後,植竹賞竹、吟竹畫竹便成了文人雅士們的趣聞韻事。
  • 玉雕裡的竹文化了解一下!
    當竹遇上和田玉,更是就了一份禪意,今天說一說玉雕裡的竹文化。 竹之雅,在其韌,玉之美,在其潤,竹常成片出現,微風拂過,繁茂的枝葉宛若波濤一般,在竹海中翻騰,無數的竹葉像一片片堅韌的利劍,即使在寒冷的冬季,竹被壓彎了腰,帶冬雪化開,竹依然如舊。
  • 幽幽竹景……竹子盆景惹人愛
    宋人蘇東坡對竹子特別鍾愛,曾語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食無肉使人瘦、居無竹使人俗。」他在詩中也寫到自己愛竹行為:「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足見愛竹之深。古人贊竹愛竹之詩文舉不舉勝,今人贊竹之語也不鮮見。如「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