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

2021-02-08 世界竹藤通訊

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

一徑數竿,亭亭如畫。

要似倪雲林羅羅清疏,

莫比吳仲圭叢叢煙雨。

(明)吳從先《小窗自紀·竹》

明清兩代之清言小品,堪與唐詩宋詞元曲並肩媲美。清言《竹》一則,就出自《小窗自紀》。

江南之竹挺拔蒼翠,終年碧綠如玉,即使身處寒風凜冽、雪壓霜凍的嚴冬時節,也不凋零褪色。古時候的士大夫們自詡清高,常常以勁竹自喻,把它和梅、蘭一起稱為「歲寒三友」;又因為竹子「虛心有節」,更是贈給了它「君子」的美譽。

東晉名士王徽之一生好竹,自從他指著竹子說了「不可一日無此君」之後,植竹賞竹、吟竹畫竹便成了文人雅士們的趣聞韻事。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先生,更是竹的鐵桿粉絲,他曾經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甚至發出了「無竹令人俗」的感慨。

江南之竹遍布山野,隨處可見。人們不禁會問,如此平凡之物,何以會受到歷朝歷代士大夫們如此祟高的讚譽呢?

古時候的讀書人,尤其是晚明時期的文人們,他們在精神上追求的往往是「瘦到竹枝應有骨」、「不辭清瘦似梅花」的高尚境界。清雅秀美的竹不僅具有蒼翠悅目的外形,更具有堅貞不屈的節操品質,它既是耐歲寒的仁人,也是寧折不屈的正人君子。竹子所具備的這些特徵,正是讀書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化身。

也不排除一部分人愛竹,或用於粉飾自己的門面,以滿足飾偽的虛榮心;或附庸風雅,裝出一副與他人格格不入的清高,從而獲得某種利益或達到某個目的。

倪瓚 《竹枝圖》

而對於那些深懷亡國之痛的仁人志士來說,竹就成為了一種象徵,象徵著千千萬萬不願意受奴役的人的不屈精神了!明代畫家吳鹿友曾官至御史,明朝滅亡之後不願仕清,隱居山野竹林間,表現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他所畫之竹從來不畫土坡,其寓意和宋末畫家鄭思肖畫蘭不畫根一樣,寄託了作者無限的亡國之痛。

前人品鑑竹,多贊其美在忠貞的氣節。吳從先賞竹卻獨闢蹊徑,他認為任何美好的東西,未必就多多益善,竹也是如此。疏疏朗朗的一徑數竿,才顯得「亭亭如畫」,如果同類的東西太多太密,反而給人以擁擠和雜亂的感覺。這種擁擠和雜亂,往往致人心煩意亂,氣滯神呆。

吳鎮 《墨竹圖卷》

吳從先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便用前人所作之畫來表述。元代大畫家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子)擅長畫水墨山水,作畫講求「逸氣」,意境清遠蕭疏,他畫的竹木總是疏朗有致,簡中寓繁。吳從先認為竹之美,當如倪雲林的畫意,「羅羅清疏」,才能充分顯現出它的挺拔蒼翠和清新脫俗之氣。

元代另一個大畫家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也擅長畫水墨山水,他喜歡用溼墨來表現山川林木鬱茂的景色,其畫筆力雄勁,墨氣沉厚,所畫松竹,遒勁挺拔,被明代大畫家董其昌評為「蒼蒼茫茫,有林下風」。這說明藝術的濃與淡、疏與密、清朗與渾厚,可以相應成趣,如日月同輝,都可以達到至聖至美的境界。

吳從先先生之論竹,頗多真知灼見。可惜,他把吳仲圭畫中的「叢叢煙雨」譏為「多竹令人野」,卻有失偏頗,將藝術之美絕對化了。

竹藤文化

相關焦點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王徽之長嘯許久,看著竹子,反問道:「何嘗一日無此君?」王徽之愛竹成癖,是出了名的,凡有竹園之處,他絕不會錯過。蘇東坡顯然也是愛竹之人,他又更進一步,總結道:「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首詩寫於於潛縣寂照寺綠筠軒,「不可居無竹」是與綠筠相切題,「可使食無肉」自然是對僧居生活的奉承了。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於潛僧綠筠軒宋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國學書苑(1199):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張潮《幽夢影》中有這樣一段話:
  • 無竹令人俗,看中國人如何玩竹
    竹還是高雅、純潔、虛心、有節的精神文化象徵。與「梅蘭竹菊」組成四君子,亦是「松竹梅」歲寒三友之一。古今往來,「人生貴有胸中竹」已成為眾多文人雅士的偏好,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品德的鑑戒,如當代詩人周天侯的《頌竹》:苦節憑自珍,雨過更無塵。歲寒論君子,碧綠織新春。
  • 蘇東坡: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
    忽就有了一點瞭然,中國人為何對竹格外偏愛:它疏朗有致,自在優雅;它虛心有節,風骨錚錚;它凌雲直上,志存高遠;它又無懼風雨,堅韌不拔。而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竹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映照:杜甫借其志,「素有凌雲志, 堅韌節節高」;蘇軾愛其雅,「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鄭板橋贊其堅,「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是屹立天地之間中國人的風骨,也蘊含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與性靈。
  • 矛盾的蘇東坡:食無肉與居無竹,到底該如何選擇?
    蘇東坡喜歡竹子,說沒有竹子就讓人粗俗不堪,而要是沒有肉,頂多讓人瘦下來,相比瘦,俗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竹子所代表的堅貞不屈、凜凜氣節,讓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詞,為它寫下無數詠嘆詩篇。詩面寫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哪裡都可以清高自立。《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唐·錢起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只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其實兩種意思不同的農村老話,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或者說是陽光白雪與下裡巴人不同的觀點,具體是什麼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 和竹相關的詩詞
    和竹相關的詩詞宋.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竹子做盆景真的很美
    導讀竹子,四季常綠,枝條挺拔清秀,具有獨特的風韻,所以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所讚揚的對象,而且還有著很好的象徵,「高清、氣節、堅貞」所以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樣的說法。方竹竹子在南方很是常見,因為都是在戶外栽種,所以長勢非常強健,有些能長到10-20米高,而且分生能力很強,輕鬆就能長成一片,其實竹子我們可以將其製作成盆景,擺放在室內很有雅趣。
  • 無肉令人瘦 無竹令人俗——經典竹雕展出欣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hgudong本文轉自公眾號文人空間導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由口至腹周布錦地蕉葉,上飾獸面紋、鳳鳥紋、禪紋,其餘光素,疏密有致,竹筋如絲雨漫灑,有雨打芭蕉之境,意蘊無窮。此器融匯古青銅器紋飾,構思巧妙,且雕刻精細,幾無瑕工,留存至今,品相不減,古韻尤添,難得珍品。
  • 七月知竹,人生知足
    竹染茶色,茶借竹幽,相映成趣。吹上一陣山間小風,感受竹林下的微涼和清新,此般快意,大概是非竹不得。如果你來到樓觀,你會看到北方最大的觀賞竹園。百竹園佔地223畝,是我國緯度最高、北方面積最大的觀賞竹園。周至,自古以來就有栽植竹子的歷史,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有「渭川千畝竹」的記載。漢魏以來,歷代朝廷都在這一帶設置「司竹」的官職,截止到今天,周至仍然有許多與竹有關的地名。
  •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菟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裡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 知竹常樂
    筆者愛竹(圖1),嘗試以竹為主題製作竹草盆景多年,現將一些體會與愛好者共享。竹草盆景不受場地空間所限,也無需什麼經濟實力,只要愛好盆景藝術,不是以營利為目的(因竹草盆景賣不到好價錢),都可以嘗試培植製作,普通老百姓也能玩得起,因而可以走進百姓家。竹草盆景形似簡單,但要做出一件成功的作品,卻也並不容易。想要做好竹草盆景,作者必須先了解其主角,也就是要先知竹,知竹的秉性特質。「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熊文愈)。
  • 幽幽竹景……竹子盆景惹人愛
    宋人蘇東坡對竹子特別鍾愛,曾語曰「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食無肉使人瘦、居無竹使人俗。」他在詩中也寫到自己愛竹行為:「不問人家與僧舍,拄杖敲門看修竹。」足見愛竹之深。古人贊竹愛竹之詩文舉不舉勝,今人贊竹之語也不鮮見。如「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
  • 竹,君子不惑.
    竹,冬生草也不知在何時何地飄下秋天的第一片落葉只道用力盛放的夏已經漸漸頹敗當萬物凋零竹,卻常綠於秋冬春夏竹,四季常青,經冬不滅。竹有節,節節為空,比誰都來得通透。用一顆「空心」笑看人間煙雲,繁花落盡。遼遼天地間,遺世獨立,寧折不彎,一身的清高傲骨。
  • 糖果鳶尾的四原色:野鳶尾與射幹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糖果鳶尾的親本射幹與野鳶尾。野鳶尾 ▲野鳶尾野鳶尾(Iris dichotoma)為鳶尾科鳶尾屬植物,因其花莖呈二歧狀分枝,所以又常被稱為二歧鳶尾。外花被片寬,倒披針形,上部向外反折,無附屬物。內花被片狹倒卵形。野鳶尾能夠持續開花二十天左右,但單朵花的花期只有一天都不到,每天下午兩三點鐘開花,到了晚上七八點鐘便又閉合捲起來。
  • 關於竹的成語
    品竹彈絲品:吹弄樂器;竹:指簫笛之類管樂器;絲:指琵琶、二胡之類弦樂器。指吹彈樂器。敲竹槓比喻利用別人的弱點或以某事為藉口來訛詐。磬竹難書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後泛指事實多,寫不完。勢如破竹勢:氣勢,威力。形勢就象劈竹子,頭上幾節破開以後,下面各節順著刀勢就分開了。比喻節節勝利,毫無阻礙。絲竹管弦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
  • 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
    李賀自幼聰慧,卻體弱多病,不到18歲就頭髮斑白。他很早就立志報國,更是才思敏捷、妙語天成,但其一生卻仕途艱難,也經常在他的作品中,含蓄地表達才不經用的愁悶。下面介紹李賀的一首詩,全文無一竹字,卻句句寫竹,更顯脫俗品質。竹唐代:李賀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露華生筍徑,苔色拂霜根。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
  • 梅、蘭、竹、菊,國人的精神寄託
    《秋思》馬戴亭樹霜散滿,野塘鳧鳥多。蕙蘭不可折,楚老徒悲歌。《芳蘭》李世民春暉開禁苑,淑景媚蘭場。映庭含淺色,凝露泫浮光。但令無剪伐,會見拂雲長。《竹徑》李得裕野竹自成徑,繞溪三裡餘。檀欒被層阜,蕭瑟映清渠。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田家故人少,誰肯共焚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