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2021-02-08 讀首詩再睡覺




 題圖 / 神坂雪佳

點擊看組圖,關注「美好畫片碎碎念」




 配樂 / 關大洲-老拙

點擊可聽往期朗讀




於潛僧綠筠軒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哪有揚州鶴?


作者 / [北宋]蘇軾







某一次,王徽之暫借別人的房子小住,也要急急令家人種上竹子。有人問他:「不過是暫住一下,何必這麼麻煩呢?」王徽之長嘯許久,看著竹子,反問道:「何嘗一日無此君?」


王徽之愛竹成癖,是出了名的,凡有竹園之處,他絕不會錯過。蘇東坡顯然也是愛竹之人,他又更進一步,總結道:「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這首詩寫於於潛縣寂照寺綠筠軒,「不可居無竹」是與綠筠相切題,「可使食無肉」自然是對僧居生活的奉承了。不過,我疑心其時他也在想著戰國的馮諼:「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彼時,因為與王安石相齟齬,蘇軾便從京城離開,調任杭州通判,其懷才不遇的心境和馮諼是大致仿佛的,而這才只是仕途上的第一次小挫折,他心境上頗為樂觀,所以還能寫出「人瘦尚可肥」這樣充滿希望的話來。


蘇東坡頗有竹緣,從小便是「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後來他又表示「此身分付一蒲團,靜對蕭蕭竹數竿。」儼然是要與此君共度一生了。不過,與王徽之對竹的痴愛不同,蘇軾愛竹,愛的是其清幽的氣質,就像愛他自己一樣。他有一篇《記承天寺夜遊》,寫得極好(我忍不住把它分個行,改成新詩的樣子):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即便世間無竹,心中亦有,這才是愛竹人的大境界。作這篇遊記已是十年以後,蘇東坡經歷了「烏臺詩案」的摧殘,心境反而更加澄澈了。「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小船閒遊,卻仿佛翱翔太空,這是何等的快意瀟灑?再想想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既要名利又要成仙,這樣的「揚州鶴」,實在俗得不能再俗,就算有了,又有何用呢?



薦詩 / 陳可抒

進讀睡圈子,寫三行詩,參與抽獎

三行詩:初雪降臨的日子

送出五本白先勇先生最新作品集

《八千裡路雲和月》






詩作及本平臺作品均受著作權法保護

相關事宜請聯繫 bedtimepoem@qq.com




相關焦點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於潛僧綠筠軒宋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國學書苑(1199):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張潮《幽夢影》中有這樣一段話:
  • 無肉令人瘦 無竹令人俗——經典竹雕展出欣賞
    請關注微信公眾號:shgudong本文轉自公眾號文人空間導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由口至腹周布錦地蕉葉,上飾獸面紋、鳳鳥紋、禪紋,其餘光素,疏密有致,竹筋如絲雨漫灑,有雨打芭蕉之境,意蘊無窮。此器融匯古青銅器紋飾,構思巧妙,且雕刻精細,幾無瑕工,留存至今,品相不減,古韻尤添,難得珍品。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竹子所代表的堅貞不屈、凜凜氣節,讓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詞,為它寫下無數詠嘆詩篇。詩面寫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哪裡都可以清高自立。《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唐·錢起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只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
  • 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
    無竹令人俗,多竹令人野。一徑數竿,亭亭如畫。要似倪雲林羅羅清疏,莫比吳仲圭叢叢煙雨。(明)吳從先《小窗自紀·竹》明清兩代之清言小品,堪與唐詩宋詞元曲並肩媲美。清言《竹》一則,就出自《小窗自紀》。江南之竹挺拔蒼翠,終年碧綠如玉,即使身處寒風凜冽、雪壓霜凍的嚴冬時節,也不凋零褪色。古時候的士大夫們自詡清高,常常以勁竹自喻,把它和梅、蘭一起稱為「歲寒三友」;又因為竹子「虛心有節」,更是贈給了它「君子」的美譽。東晉名士王徽之一生好竹,自從他指著竹子說了「不可一日無此君」之後,植竹賞竹、吟竹畫竹便成了文人雅士們的趣聞韻事。
  • 矛盾的蘇東坡:食無肉與居無竹,到底該如何選擇?
    蘇東坡喜歡竹子,說沒有竹子就讓人粗俗不堪,而要是沒有肉,頂多讓人瘦下來,相比瘦,俗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 蘇東坡: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
    忽就有了一點瞭然,中國人為何對竹格外偏愛:它疏朗有致,自在優雅;它虛心有節,風骨錚錚;它凌雲直上,志存高遠;它又無懼風雨,堅韌不拔。而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在竹身上找到自己的精神映照:杜甫借其志,「素有凌雲志, 堅韌節節高」;蘇軾愛其雅,「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鄭板橋贊其堅,「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是屹立天地之間中國人的風骨,也蘊含著這個民族的審美與性靈。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做人如竹——虛懷若谷,中通外直
    劉禹錫在《令狐相公見示贈竹二十韻,仍命繼和》中亦以竹比喻君子胸襟:「峻節可臨戎,虛心宜待士。」意思是那中空的竹心恰如禮賢下士的謙虛襟懷。竹,不僅外表剛直,更有容納海川的開闊胸襟。與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相當。吾生有涯,而學無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君子不恥下問,充盈自身,與竹之中空一脈相承。 (來自:國館丨ID:guoguan5000)
  • 操場那片竹
    竹枝杆挺拔,修長,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國人喜愛,與梅、蘭、菊並稱為四君子,與梅、松並稱為歲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愛竹詠竹者眾多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其實兩種意思不同的農村老話,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或者說是陽光白雪與下裡巴人不同的觀點,具體是什麼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 竹上的水墨風華——陳建雙竹刻作品賞析
    墨分五色,竹亦能之。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些竹子做盆景真的很美
    導讀竹子,四季常綠,枝條挺拔清秀,具有獨特的風韻,所以是很多文人墨客筆下所讚揚的對象,而且還有著很好的象徵,「高清、氣節、堅貞」所以就有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這樣的說法。方竹竹子在南方很是常見,因為都是在戶外栽種,所以長勢非常強健,有些能長到10-20米高,而且分生能力很強,輕鬆就能長成一片,其實竹子我們可以將其製作成盆景,擺放在室內很有雅趣。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 「梅 蘭 竹 菊」花中四君子,大飽眼福!
    ▼梅花,蘭花,竹,菊花。被人稱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質分別是:傲、幽、堅、淡。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 十首詩詞寫竹:竹林清風,沁人心脾
    詩面寫竹,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千村萬陌,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那裡都可以清高自立。《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隱娘說:這是一首題畫詩,其中描寫竹子堅勁不折的精神。它深深地立在腳下的土地,不管風吹雨打,依然堅挺,這樣的精神,是很多人的嚮往吧。
  • 5種盆栽竹,最適合家裡養,快看你家有沒有?
    蘇軾有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這幾句詩簡單直白,道出了居家生活中竹子的好處:令人脫俗。竹子也確實如此,竹竿挺拔,竹葉青翠,一叢叢栽在牆邊,給人以清逸出塵的感覺,見之即可忘俗。
  • 四首詠竹詩詞,人當如竹,有君子之風
    這首詠竹詩,詩人鄭板橋以竹的品格來自比。無論外界環境如何,詩人都決心如竹子一樣,不為所動,不為所染,堅持自己的品格,不隨波逐流。詠竹唐·白居易不用裁為鳴鳳管,不須截作釣魚竿。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裡看。挺拔的竹子,既不需要把它做成音色宛如鳳鳴的蕭,也不需要把它做成釣魚竿。且等到寒冬降臨,花花草草全部凋零,只有竹子依然傲立雪中,不改青翠。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臥室古典中式裝修主臥,寬敞大氣,木香沁心,吊頂處的水墨畫,更是別出心裁,使空間詩情畫意,緩緩流淌在居者懷古的深情中。露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中式陽臺,山石流深,翠竹蔥蔥。詩意棲居,方顯高雅,居者乃賢者矣。你是不是也在為怎麼去做一套漂亮實用的中式裝修而煩惱?
  • 閱讀•品竹︱何可一日無此君
    「王子猷嘗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王子猷,就是王徽之,字子猷,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史載子猷性情放達,不受拘束;率性而為,特立獨行。        王子猷一生喜愛竹子,竹子也成為他不羈個性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