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喜竹「寧可食無肉」 文同繪竹「胸有成竹」

2020-12-23 騰訊網

文同,字與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鹽亭縣)人,畫家、詩人。

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摯交好友,他經常坦言:世無知己者,唯子瞻(東坡的字)識吾妙處。東坡也公開表示:與可於予親厚無間,一日不見,使人思之。

值得一提的是,兩人也同樣喜歡竹子,擅長繪竹,傳出過許多佳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語「胸有成竹」。

在陝西洋州(今陝西省漢中市洋縣)任知州時,文同經常到城北的篔簹谷,因為這裡竹子眾多,「自謂偷閒太守,人呼竊綠先生」。

因為文同對竹子在不同時節、不同形態的細微變化瞭然於胸,所以在繪畫竹子的時候,總是揮筆而就。米芾稱讚他「以墨深為面,淡為背,自與可始也」。

喜歡竹子的還有蘇軾,他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蘇軾同樣也畫得一手好竹。

據《鹽亭縣府志》記載,文同與蘇軾談及畫竹心得,「畫竹者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這段文同畫竹的感悟,經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轉述而廣為流傳,後來成為成語「胸有成竹」「成竹在胸」。

二人的友誼,不只在畫竹這一件事上。另一個典故「失笑噴飯」也源於二人的往來。文同在任洋州時,一天與夫人到篔簹谷觀竹,晚飯僅有竹筍下飯。正吃間,收到蘇軾一封書信,裡面寫道:「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文同讀罷詩句,忍俊不禁,放懷大笑,噴飯滿桌。

記者 祖明遠 整理

相關焦點

  • 蘇軾喜竹「寧可食無肉」文同繪竹「胸有成竹」
    文同與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摯交好友,他經常坦言:世無知己者,唯子瞻(東坡的字)識吾妙處。東坡也公開表示:與可於予親厚無間,一日不見,使人思之。值得一提的是,兩人也同樣喜歡竹子,擅長繪竹,傳出過許多佳話,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語「胸有成竹」。
  • 「胸有成竹」主人翁竟然是綿陽人……
    是中國著名的畫家、詩人,而且他與蘇軾還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與表弟蘇軾詩詞往來唱和,確立了四君子題材。其畫竹,"深墨為面,淡墨為背",其後畫竹者多從其學,世有"湖州竹派"之稱。《圖畫見聞志》說他的墨竹"富瀟灑之姿,逼檀欒之秀"。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竹子所代表的堅貞不屈、凜凜氣節,讓文人墨客不吝溢美之詞,為它寫下無數詠嘆詩篇。詩面寫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哪裡都可以清高自立。《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唐·錢起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殘,黃鶯的叫聲幾乎聽不到了,迎春花早已開過,只有片片杏花飛落芳塵。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其實兩種意思不同的農村老話,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或者說是陽光白雪與下裡巴人不同的觀點,具體是什麼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 玉雕裡的竹文化了解一下!
    千百年來,玉,以其清雅為世人所喜,竹,以其淡泊名利為人所鍾愛,竹堅韌不拔的品質,玉源遠流長的歷史,已經成為一種精神文化的象徵。 邱啟敬 虛竹 君子相交淡然如水,四君子即是超然淡漠之物,不愛爭鋒,不喜浮華,不論世事如何變遷,君子怡然顧我
  • 和竹相關的詩詞
    和竹相關的詩詞宋.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八首竹子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紮根碎巖中,飽經風吹雨打,卻仍堅持不懈、無所畏懼。
  • 十首詩詞寫竹:竹林清風,沁人心脾
    詩面寫竹,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千村萬陌,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那裡都可以清高自立。《竹石》【清】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隱娘說:這是一首題畫詩,其中描寫竹子堅勁不折的精神。它深深地立在腳下的土地,不管風吹雨打,依然堅挺,這樣的精神,是很多人的嚮往吧。
  • 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都聽過,但講的是什麼故事?在哪發生的知道麼
    但有些成語,比如望梅止渴、胸有成竹講的是什麼故事?又在哪發生的?知道麼?其實,提起胸有成竹這個成語,那還真有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胸有成竹這句成語出自陝西漢中洋縣。最早見於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與可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振筆直遂,以追其所思……」,講的是北宋文學家、畫家文同喜歡詠竹、畫竹,以竹言志表其氣節的故事。北宋熙寧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
  • 竹,君子不惑.
    竹,冬生草也不知在何時何地飄下秋天的第一片落葉只道用力盛放的夏已經漸漸頹敗當萬物凋零竹,卻常綠於秋冬春夏竹,四季常青,經冬不滅。竹有節,節節為空,比誰都來得通透。用一顆「空心」笑看人間煙雲,繁花落盡。遼遼天地間,遺世獨立,寧折不彎,一身的清高傲骨。
  • 竹,最高境界的風骨!
    蘇軾更是把君子與竹的相互關係推到了極致: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道盡了多少人的內心。  窗內這廂,鋪一桌紙硯,筆慢慢浸透墨,橫豎撇捺敘說著世間百態;  窗外那側,望無邊竹林,風緩緩搖過葉,雲淡風輕闡述著虛懷若谷。  在這種環境裡薰陶的人,怎會不溫潤如玉?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於潛僧綠筠軒宋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國學書苑(1199):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謝朓寫「但能凌白雪,貞心蔭曲池」(《秋竹曲》),刻畫的是竹之堅貞。張九齡寫「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和黃門盧侍御詠竹》),描寫的是竹之虛心勁節。劉禹錫寫「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宜」(《庭竹》),展現的是竹之君子風度。
  • 說不盡的竹文化,會多少「竹」成語,到鯨魚溝竹海「秀」起來!
    竹,秀逸有神韻,纖細柔美,長青不敗,象徵青春永駐,年輕;春天(春山)竹子瀟灑挺拔、清麗俊逸,翩翩君子風度;竹子空心,象徵謙虛。品格虛心能自持。竹的特質彎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徵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凌雲有意、偃而猶起。竹節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風亮節;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節,視為氣節的象徵。
  • 我愛故鄉的竹
    故鄉的山水讓我魂牽夢縈,但我獨愛故鄉的竹。   蜀地多竹,農舍的房前屋後常被一叢叢的茂林修竹環繞。我到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風景,但每次行走在故鄉的竹林下,心境都倍感寧靜。白居易在《養竹記》曾說:「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
  • 知竹常樂丨剛竹、淡竹、紫竹、方竹、毛竹、孝順竹、湘妃竹、龜甲竹、佛肚竹、哺雞竹、鳳尾竹、菲黃竹、鵝毛竹、闊葉箬竹與金鑲玉竹等
    關於竹子,歲寒三友「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竹林七賢,鄭板橋的竹畫,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揚州個園,清明上河圖的竹作等。、烏哺雞竹、桂竹、淡竹、龜甲竹等,以上都為剛竹屬;當然,竹稈的稈型高矮也可參考,分為6類:大型竹、中型竹、小型竹、矮型竹、低型竹及地被竹。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飯糰|封面|竹,最高境界的風骨!
    竹,中通外直,生而有節,秀逸而富有神韻,中國人最是欣賞竹子這堅韌的性格,也常常拿竹子來自喻。蘇軾更是把君子與竹的相互關係推到了極致: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無花,卻常綠於春夏秋冬;竹有節,節節為空,持空心看塵世煙霞。碧落瓊夢,繁花驚灩,無求自是品高。竹子大有我自獨笑蒼風中的清骨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