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欖有一位老攝影師
生於小欖,長於小欖
經常穿梭於小欖的大街小巷
用相機記錄著家鄉小欖的變化,
同時,也表達著他對欖鄉的一份濃情。
他,是小欖攝影協會會長——謝有權
2016年,他沒有停止腳步
一直用鏡頭記錄著小欖的變化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作品
感受那份濃濃的欖鄉情
《醉美村莊盡畫意》
文、攝影/謝有權
小欖西部,有一條蜿蜒曲折、自西至東的河流,它流經多個村莊,績西村是其中的一個。緊依河流右邊是一條古老村道,(現已有多處被寬闊的環鎮路橫叉開),沿途兩邊整齊有序地栽滿洋紫荊和異木棉。登高俯瞰及遠眺,河流與村道連著宛如一條臥雲欲騰的巨龍。
每到深秋,洋紫荊、異木棉,花開簇簇,曳滿枝頭。此時,行走在落瓣如氈的村道,看著逆光照射下的花兒,你定有像置身仙境中的夢幻感覺;從河邊及村道外延處,更可看到鱗次櫛比的簇新樓房,你一定不相信這是村莊,定會說是新城市的時尚花園。
可記否,昔日的績西村是何等的貧困落後,除了桑基漁塘,就是零星可點的磚瓦舍;是時代進步改變了她的模樣,農民過上了富康生活。河流,綠樹,樓房……疊彩的景致讓人神往,醉美村莊盡畫意!
《江濱之春》
文、攝影/謝有權
一年四季,江濱的景色都是怡人的,尤其是春天的早晨,江堤邊好些樹木都老葉盡褪,隔遠看去只剩下了樹幹和丫枝,走近卻見嫩綠在枝頭萌芽,點點珠露,欲滴還懸。
那時,不管天氣是霧是雨,是陰是晴,枝頭下的人和景,都顯得那麼生機勃勃,意氣風發。枝頭下,我看見了歡歌的小鳥、情深的母子、垂釣的漁人……
春天的景色如夢似幻,醉得令人分不清——究竟是春天潤澤了人們,還是人們點綴了春天!
臉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確是人生的一大愉悅……
《芷海夕韻》
文、攝影/謝有權
欖鄉地勢有「五星聚境」、「旗鼓把門」、「九龍入洞」之美說。「九龍入洞」源頭在西江,流經小欖謂小欖水道(沙口河),古時雅稱芷海。芷海隔著兩岸,東邊東鳳,西邊小欖。
昔日芷海,堤圍低矮,雜亂荒蕪,堤裡堤外,除去田野,儘是荒灘……幾乎沒有房屋,更沒有高樓與大橋,渡河靠木船擺渡,如遇洪潮,兩地恐慌……
今日芷海,虹橋飛渡,車水馬龍,高樓對望,萬家燈火,朝陽夕霞,鳥語花香……
其實,大自然的芷海,天還是一樣的天,水還是一樣的水;同樣日紅日白,霞飛霞落,水漲水退……
時下品韻,並非因為現代妝點了自然,而是自然襯託了時代。
——願生活更甜,美自心生!
《火舞鳳凰醉南天》
攝影、文/謝有權
初夏的欖鄉,剛送走染紅半天的木棉花,又迎來了火舞豔陽的鳳凰花。鳳凰木,鄉中人習慣稱楹樹,那是一種一年四季都各具特色的風景樹。春天,嫩綠點點,搖枝拂翠;夏日,花團錦簇,火舞豔陽;秋時,一樹彎刀,繪聲繪色;冬令,疏雲散雨,月掛枝頭。
記得兒時的欖鄉,公園、學校、街道……幾乎無處不栽植鳳凰木。鳳凰木的花與果,都是我們孩童時代的玩物。尤為印象深刻的是:當鳳凰花盛放不久,隨之又落英滿地,於是——內瓣,貼在半握拳的虎口上,一掌下去,響個清脆;外瓣,揉皺膜衣,置於唇上,奏成曲歌。到了秋冬,那花兒結成果實,像彎刀狀的大莢豆,夥伴們都管它叫「關刀豆」。褐色的關刀豆搖著沙沙作響,揮舞著它穿街過巷,儼然都成了「南徵北戰」的英雄!——這就是我們孩童時代的「鳳凰花歲月」、「關刀豆年華」!多麼願歲月不老呵,至少多留住些美好的童年記憶……
鳳凰花——我錦簇的夢,燃燒的情!
《公益英語角》
攝影、文/謝有權
每逢學校新學期開課後的周末上午,鳳山公園鳳凰臺前,總會呈現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大群孩子簇擁著幾個金髮碧眼、白膚粉臉的年輕外籍教師,他(她)們一起用英語會話、唱歌、遊戲,活躍的氣氛深深地吸引著遊客的側目和駐足。
這活動叫「公益英語角」,屬於文化公益,是小欖某外語培訓學校於2003年始創,目的是為在校學生打造一個正宗、有趣的英語口語學習平臺。由於該校的堅持,不經意已有十多年的歷史。活動開展以來深受家長、學校、社會的好評。
小欖是個愛文化、重藝術的地方,且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沉澱,文化的傳承和交流需要更多的公益和奉獻。
《東堤夕眺》
文 、攝影/謝有權
欖鄉近幾十年的發展,變化之大真可謂有天淵之別。記得兒時的欖鄉,縱橫數裡儘是桑基池塘,房屋很少,分布稀疏,就是人口居住較密集的鎮區,超兩層高的樓房也幾乎沒有。站在老街街中,抬頭便可看到鳳山、圓欖、半邊欖……
尤其是大老遠就可看到圓欖駐軍的雷達天線,像個方框夾層的籬笆,緩緩地旋轉著。
時代變遷,舊貌新顏。昔日欖鄉「五星聚境」的欖碇山(俗稱石崗)、鳳山(又名欖山)、飛駝山(俗稱大欖崗)、龍山(舊稱半峰、半邊欖、旗山)、圓峰(俗稱圓欖、龜山)已快被遮沒在像雨後春筍的樓宇當中……
只有登高遠眺,或是親臨其境,方可尋覓或一睹那「五星」的各自尊容,也順便領略一下今日欖鄉的風採!
《墟市拾趣》
文、攝影/謝有權
欖鄉有個五埒墟市,歷史悠久,是中山市三大墟市之一,逢農曆一、四、七墟,場面熱鬧。所謂墟市,並非是每日固定擺賣的街市,只在約定時間賣者買者才向這裡匯聚的集市,「趕墟」、「趁墟」成為一道有趣的風景。
墟市的商品可謂琳琅滿目,從農副產品到食品、服裝、家電……應有盡有。現代生活物質並不稀缺,這裡的商品也不搶手,可價格較之大商場著實便宜,好些人到這裡趁墟並非志在便宜貨,而是湊個人氣熱鬧,或許順便也會買些實用的東西。
墟市,我見到了樸實的農民,見到了溫馨的家庭,見到了需要品味的生活……
《芷海新歌》
文、攝影/謝有權
欖鄉的沙口河古時雅稱芷海,是西江匯海流經小欖的水道。該水道左連深圳右接珠海,是珠三角水上交通的大動脈,也是孕育河道沿途兩岸數代人的生命之源。
兒時所見和感覺的芷海兩岸,大多是村野之地,總給人有荒涼的感覺。時代進步,村野之地現已變得繁華熱鬧,且具現代氣息——跨江路橋、高層樓盤、時尚酒店……
更能體現時代經濟特色的是繁忙的貨櫃港口及穿梭的進出口貨運船舶(見圖),而這行業在小欖早運營多年。由於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經濟發展的突出,自然小欖將要成為中山的北部中心。
——願家鄉更美,芷海新歌!
《春·紅棉》
文、攝影/謝有權
春天的天氣幻變無常,乍暖還寒,時雨時晴。可有一種英雄花,卻開在春濃之際,初春時只見老葉褪盡,蒼幹曳枝,花蕾點點;可到天氣回暖,花兒卻一夜之間盛放燦爛,燦爛得紅透了半邊天——這就是南粵的紅棉。
每當紅棉盛開,許多攝友都對她情有獨鍾——偏愛那樹幹蒼勁,枝梢飄逸;偏愛那花朵色彩燦爛,苞蕾累累。於是,在紅棉盛開的時候,經常看到好些影友圍轉於樹下,拍攝得那麼用專注、用心。拍攝紅棉極受天氣影響:好天氣(晴朗),花未開;花開了,天陰雨(灰暗)。惟守候,待天晴;天晴時,花已稀。雖然如此,但這時的枝梢,卻萌出了嫩綠,很快便長成透明似的葉子,隨著風,襯著僅剩的花兒,力挽著春的容顏……
《水鄉拾夢》
攝影、文/謝有權
盛夏的欖鄉河湧,綠蔭掩映,碧波蕩漾,小鳥歡歌……雖然少了昔日的艇舸穿梭,埠頭浣衣,孩童嬉水;但是卻多了岸上的車水馬龍,衣香鬢影,耄耋弈棋……
小欖本是水鄉之地,昔日河湧交錯,環連成網。那河,是交通要道;那水,是生命之源。過去的河湧,雖然已變成了如今的道路,但是保護完好的水色匝風採依然。
那河,那湧,仍流淌著多少人的童年回憶。
《公園裡的石獅子》
文、攝影/謝有權
鳳山公園(曾稱人民公園)牌坊內涼亭前,有一對高大威猛的石獅子。那對石獅子連著座臺,足有兩米多高,白花崗巖石雕鑿而成,工藝精湛。更為巧妙的是石獅子口內都含著一顆大石珠,只能用手搗動,搗動起來咯咯作響,但不能取出,真不知昔日石匠是怎樣雕鑿而成的。石獅子分雄雌。雄性獅子左前爪按著球子,雌性獅子右前掌扶著幼兒。
那石獅子在公園的設計布局中顯得恢弘大氣,威風凜凜。雖然如此,但它並不威嚴得可怕,相反卻因其可愛而吸引著許多遊園的孩子,非得爬上去一坐而快——那可是好幾代人都曾經爬過、坐過的石獅子呵!據查,那石獅子是上世紀解放初(一九五零年)人民公園改造時,由欖鄉盧氏樂謙祠捐獻。
時代變遷,獅子依舊。它見證了欖鄉的變化和發展,見證了好幾代人的成長……
謝有權是小欖攝影協會會長
他利用業餘時間經常外出採風創作
關心家鄉小欖的變化和發展
用鏡頭記錄了很多家鄉變化發展的精彩瞬間
如果你也被這位老攝影師的熱情與執著感動
歡迎「寫評論」告訴我們!
編輯 | Berry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朋友圈
要報料可掃下方二維碼或致電報料熱線:2214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