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國家電視臺推出年度收官大戲《伊凡雷帝》,美劇式拍攝手法、高水準服道化、明星演員加盟使該劇在俄境內擁有超高人氣。
伊凡雷帝即留裡克王朝的皇帝伊凡四世,正是他開啟了俄羅斯歷史的沙皇統治時代。
伊凡四世是俄羅斯沙皇專制的建立者,也是「第三羅馬論」的實踐者。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後,拜佔庭帝國末代公主逃亡到莫斯科公國,嫁給了伊凡四世的祖父伊凡三世,莫斯科公國便開始以拜佔庭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奉拜佔庭雙頭鷹徽記為國徽。伊凡四世通過具有東正教聖禮性質的加冕禮,改稱「沙皇」,正式接掌拜佔庭帝國的衣缽。「沙皇」一詞源自拉丁語「凱撒」,是羅馬帝國皇帝的家族名,象徵著無上的榮耀。伊凡四世加冕沙皇,使莫斯科公國從教理上成為沙皇俄國,名正言順化為東正教世界的精神領袖。自此,「第三羅馬」的大旗高高飄揚在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上。他善用賢臣,銳意改革,強勢結束貴族割據,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新法典,建立常備軍,治下的國家井然有序,法制嚴明,國力蒸蒸日上,向歐亞大陸的強國奮進。時勢造英雄。
伊凡四世站在歷史的洪流之上,把握大勢,以雄霸天下之志掀開俄羅斯歷史的輝煌一章。他劍指喀山,凱旋而歸,莫斯科地標性建築——佇立在紅場的聖瓦西裡升天大教堂,便是紀念沙皇兼併喀山的豐碑;他徵服阿斯特拉罕汗國和西伯利亞汗國,徹底終結蒙古金帳汗國在伏爾加河流域長達三百多年的統治;他揮師北上,進行長達25年的立窩尼亞戰爭,誓要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這一夙願直到百年之後才由彼得大帝實現)。伊凡四世確立的大規模軍事擴張路線為日後俄歷代沙皇所繼承,至一戰前夕,沙俄已成為地跨歐亞大陸,領土面積2280萬平方公裡的龐大帝國。伊凡四世八歲時淪為孤兒,他所經歷的,是一個飽受欺侮、無人關愛的孤獨童年。二十三歲時,一場重病險些奪去伊凡四世的性命,也讓年輕的沙皇看到「忠心耿耿」的親信們在君主行將就木時首鼠兩端、見利忘義的嘴臉。相伴十三年的愛妻突然離世,周邊強敵的虎視眈眈,前朝貴族的投敵叛變,骨感的現實不斷扭曲……這些都拷打著伊凡四世天生敏感的神經,莫諾馬赫王冠的重壓帶來的不是權力的榮耀,而是愈發強烈的懷疑和敵意。
沙皇日復一日更加暴躁、多疑、殘忍,宮廷爭鬥在他幼時心中埋下的仇恨迸發出來,他將貴族傾軋欺侮和血腥殘殺的手段加倍奉還,暴政變本加厲。
沙皇暴政最終以宮廷慘劇激烈收場。
其興也勃,其亡也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