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三個意境美好的成語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2020-12-20 千面略懂先生

一說到佛教,很多人就會想到深山古寺,想到一卷經書,一盞青燈,僧人漫長艱苦的修行。也有人會想到晦澀的經文,高深的禪理,還有晨鐘暮鼓的意境。

人們對佛教總是抱著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因果」和「萬物皆空」等等言論,慈悲善目的高僧禪師,都增加了佛教在人們心中的神秘感。

其實,這只是人們沒有抬頭去看佛,而是把佛教當成頂禮膜拜的一種信仰後,產生的一種對佛的不了解。

佛也是人,不過是覺悟的人,佛法是教導眾生開悟的法,是平易近人,能夠讓眾生入門修行的法門。

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這兩千年,不是如大家看到的這般高高在上,神秘莫測,而是已經融入了人們的生活之中。

且看一些隨處可見的諺語:「不看僧面看佛面」;「無事不登三寶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

還有口頭上常說的「報應」「解脫」等,都是佛教的術語,都是佛教融入生活的一種體現。

這些語言有些是約定成俗,有些其中有很深的典故、禪理,弄明白了不僅能讓自己增長佛教知識,更能讓自己解開佛教的神秘面紗,與佛更親近。

如這三個意境無比美麗的成語,原來就來自佛教,看完心境都美了。

01心心相印

心心相印這個詞大家應該都聽說過,自己可能也都說過。這個詞出自佛教,來源於《黃櫱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自如來付法迦葉已來,以心應心,心心不異。」

這句話講的是如來傳法與弟子迦葉時心靈上的一種默契,如來說什麼,迦葉立馬就能理解,並不會與佛的法產生分歧。

佛教因以「心心相印」謂不依賴言語,以心互相印證佛理。

唐朝裴休在《唐故圭峰定慧禪師傳法碑》也說:「但心心相印,印印相契,使自證知光明受用而已。」心心相印是「傳佛心印,」以心來互相驗證,覺悟眾生本有之佛心,然後自證佛道。

因此,心心相印在佛教中表達的是佛法的傳授,光靠語言講解是不行的,光靠念經也是不行的,一定要通過心靈來驗證修行。

迦葉只要聽佛一點,就悟,但眾生沉淪苦海太久,心智已被障蔽,很難一點就透。就像現在說一句「善惡有報」,眾生聽到這個道理就能諸善奉行,諸惡莫作了嗎?

大多數人不行,只有通過驗證,從心靈上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才能明白這句話是對的。所以眾生需要別人傳法,修行,然後以心相互驗證,感悟,這就是心心相印。

隨著佛教的深入人心,許多術語漸漸流傳開來,發揮了別的作用。心心相印這個詞向著默契,彼此心意心照不宣,相互知曉。

同時,也慢慢成為情侶之間,美好愛情的一種願望,結婚的祝福語上常會寫著祝兩人心心相印,白頭偕老。

因而,心心相印愛如今完全成為了兩個人相知相愛的一種體現,意境慢慢變得美好。

02天花亂墜

天花亂墜這個詞語出自《心地觀經.序品偈》:「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華(花)亂墜遍虛空。」形容的是佛講法玄妙時出現的一種異相,與之同義的還有遍地生蓮等。

天花亂墜這個詞語還有一個典故:

南朝時期的梁武帝非常信仰佛教,有一天他邀請雲光法師講法,雲光法師講到《涅槃經》的時候,繪聲繪色,天上的香花紛紛落下,隨風飄揚,場景非常美麗。梁武帝也因此感嘆佛教的奇妙高深,於是更加信仰佛法。

故而,天花亂墜這個詞開始時,表達的是佛門僧人講法的一種高深境界,只有說得好,說到了點上,才會造成這樣的景象。

隨著這些詞語的傳開泛用,人們漸漸的也就拿來形容別人說話巧妙動聽,但是中國語言的藝術很有趣,有時候誇人是為了反諷,或者以他人的厲害來襯託自己的更厲害。

於是出現了「任你講的天花亂墜,我也……」的一種句式,以此來諷刺別人,或者表達自己堅決不動搖的一種決心。

久而久之,天花亂墜這個意境無比美麗的詞又在形容人說話巧妙,與「花言巧語」成了近義詞。

表達一個人的語言雖然動聽,巧妙,但是虛妄,空洞,不著邊際,都是一些沒實質的東西,脫離了佛教原來的典故和含義。

03拈花一笑

拈花一笑這個詞語出自《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這句話中蘊含著一個公案:

曾經世尊在靈鷲山講法,大梵天王率眾人把一朵金婆羅花獻給世尊。世尊拈起金婆羅花,意態安詳,卻一言不發。種比丘尼菩薩不明佛意,皆面面相覷,唯有摩訶迦葉破顏一笑。佛祖見此道:「我有普照宇宙、包含萬有的精深佛法,熄滅生死、超脫輪迴的奧妙心法,能夠擺脫一切虛假表相修成正果,但其中妙處難以言說。所以我只能於教外別傳一宗,現在傳給摩訶迦葉。」

這就是禪宗「拈花一笑」的出處。

拈花的是佛祖,笑的是迦葉,拈花一笑則是指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時候迦葉能夠意會得法。

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語言的表達能力有限,這世上許多的東西本就是文字和語言很難說明白的,只能盡力去讓人理解,但是能不能理解就看個人了。

因此,佛祖拈花,而眾人中只有迦葉懂了,佛就把自己的法傳給了迦葉。

這句話在如今也有會心的意思,表達的也是兩個人之間的一種玄之又玄的默契和意會,有些話說不清,但是彼此都能懂,這就是拈花一笑。

佛門經典流傳於此,許多術語成了民間耳熟能詳的俗語。多了解其中蘊含的故事和其本身的含義,有助於佛法的理解,能夠從中得到一些感悟,使心境越來越美麗,越來越清淨自然。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

相關焦點

  • 來自佛教的十個智慧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佛教自西漢傳入我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翻譯和流通,逐漸融進我們的傳統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也使得我們的漢語詞彙更加豐富多彩,生活中常用的成語,很多都是來自佛教,充滿人生智慧。一,八風不動佛教中常說「八風吹不動」,八風分別指的是「利益、衰耗、毀謗、榮譽、稱讚、譏諷、受苦、受樂」,這八種生活境遇,像風一樣隨時隨地吹動人的身心,所以叫「八風」。佛教認為,八風不動,是對一個修行人的基本要求,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不為所動,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內心不會為外境所轉。
  • 寶寶起名:成語起名,高雅有意境的好名字
    圖片來自網絡借鑑成語起名,要注意以下注意事項:取音律優美的字取名字的時候不能光看意境有一些字的音律感其實很強,而且會有不一樣的內涵,有詩意的名字一般音律感都是比較強的。選取意境高雅的字採用成語取名使得名字自帶一種詩意美,而選取成語中有意境高雅的字眼取名,更加凸顯出名字的美感和氣質。
  • 超有意境的成語,用來起名會有多好聽?
    那麼就來看看成語中有哪些超有意境的成語,又能起出多美的名字呢?意境唯美的成語起名【瀾珊】燈火闌珊這是一個非常美,且具有畫面感的成語,燈火稀疏,人煙稀少,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句詩出自《青玉案·元夕》。以闌珊,為音,起名瀾珊,做為女孩名字,非常的好聽。
  • 用意境深遠的成語給孩子取名,好聽還有內涵!
    中國優秀的文化太多太多,其中成語更是豐富多彩,像成語一般是來自古代的詩文典籍和一些有名的典故中,不僅精簡,而且寓意深刻,含蓄雋永。所以父母們用成語來給孩子取名,不僅好聽,而且體現了名字的文雅含蓄,以下是好聽而意境深遠的成語取名。父母們在運用詩詞來給孩子取名時,是否有想過用成語來給孩子取名呢?
  • 這20個智慧成語,原來都來自《出師表》
    這是諸葛亮寫給蜀漢後主劉禪的表文,全文言辭懇切,飽含著對國家、對君主的忠誠與美好期待。《出師表》只有741個字,卻成為千古傳頌的表文。其中包含了許多成語,詩詞君總結了其中的20個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諸葛亮的智慧與對國家的情感吧!
  • 四個成語組成一部佛教中土禪宗發展史
    從南北朝開始中國佛教進入興盛發展階段,從杜牧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寺廟何其之多。在梁武帝時期,南朝佛教發展到最鼎峰,僅南京城就有佛寺五百多,但也經歷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三次滅佛運動。
  • ➹難倒九成中國人的七個成語,看完後我信了!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也就是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內。
  • 15個常用成語,都源自佛教,看看你知道幾個?
    佛教雖然起源於印度,但自漢朝時期傳入我國以來,經過兩千年來與中國本土文化儒、道的融合,已經深深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逐漸與儒道兩家合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並在漢語詞彙中,留下了濃厚的佛教文化氣息。
  • 韓國2019年度成語共命之鳥,象徵分裂的社會,起源佛教故事
    視頻截圖韓國《教授新聞》15日報導稱,11月25日至12月9日期間,通過電子郵件和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向1046位教授進行「年度成語」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共有347位教授(33%)選擇了「共命之鳥」這一成語,比例最高。韓媒評論稱該成語讓人想到政黨間爭得你死我活,卻不知其實是共生死的社會現狀。
  • 難倒九成中國人的八個成語,看完後我信了!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2)娑婆世界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善哉,善哉!佛祖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天下第一駢文,全文773字包含40個成語,句句都是絕唱,成為千古名篇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成語的誕生,一般都是來自於古代的經典歷史和文學作品,還有一些源於廣泛流傳的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成語的形式大多數都是四個字,但是也有三個字和多個字組成的,它們的結構固定,形式固定,不能隨意變動詞語中的字詞和順序。成語的意思也非常豐富,往往背後都是包含著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深刻的哲理。
  • 感情裡最美好的三個成語
    感情裡最美好的三個成語莫過於久別重逢、失而復得、虛驚一場。小蘭和高志是高中朋友,很好的那種。高志一直不知道小蘭喜歡過他,很喜歡的那種。因為高志有了自己的感情,她也只能去做那個最近的朋友。就這樣,四年平淡的過去了。
  • 八個形容愛情美好的成語,原來出自這裡
    形容愛情或是表達愛意時,常會藉助成語,言簡意賅,直白明了,又避免尷尬。在引用某個成語的時候,可曾想過它的出處?今天就為朋友們介紹八個常用來表達愛意的成語,以及它們的出處。1.之死靡它:到死也不變心,形容愛情專一,也形容立場堅定。詩經 鄘風 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
  • 你知道嗎,原來這些詞都來源於佛教!
    漢語發展史上,漢語大規模吸收外來語共有三次:一是戰國時期,主要是匈奴、西域來源的詞;二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主是梵語系統來源的佛教詞語;三是明清時期,主要是來自西方語源的詞。其中來自佛教的詞是對漢語影響最大的一次。據梁啓超先生統計,日本人所編的《佛教大辭典》共收佛教用語「三萬五千餘語」。
  • 這幾個霸氣的成語,都來自楚
    事實上,武漢人的精氣神不單單是從他們的日常方言中可以看出,還有不少我們熟悉的成語典故,也正是出自這片土地。 篳路藍縷、一鳴驚人、百步穿楊……那些歷史深處的人物個性和豪言壯語,穿越千年影響至今,我們不妨來看看這些霸氣的成語,和楚地有怎樣的關係。
  • 20個三字成語,沒看之前:一個不會;看完之後:我還能說出200個
    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彙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它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從字數上看,數量最多的是四字成語,其次是七字成語、八字成語,另外還有少量九個字、十個字,甚至十個字以上構成的成語。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成語,是生活中比較常用,但卻又不太為人注意的三字成語。三字成語有多少?據粗略統計,應該在600個以上。
  • 三個字的成語?兩個字的成語?開眼了!
    說到成語,大家腦子裡面首先蹦出來的可能是這樣的——大家比較容易脫口而出的應該就是四個字的成語了吧?騎白馬的不一定是王子,還有可能是唐僧。成語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但卻沒有人規定過成語一定是四個字的。生活中很多詞語你會脫口而出,簡單的用幾個字就能形象地表達出意思,你以為它們是大家口口相傳的俗語,其實它們是正兒八經的成語。 醜八怪出處:源於「揚州八怪」。
  • 文雅有意境的古風男孩名,個個都溫潤又俊朗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風仙俠風格類的影視劇瘋狂大熱,所以,在這種文化氛圍的薰陶下,我們對古風元素的喜愛度也隨之增加,並且這也逐漸的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從起名來說,給孩子起一個文雅有意境的古風名字,既給人一種儒雅文藝的感覺,又會令人很舒服,通常也會呈現出一種令人欣賞的狀態。
  • 佛教10個大智慧的成語,令人大徹大悟!
    我國佛教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煙海的佛家典籍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在諸多佛典之中,有許多蘊含佛家大智慧的名句。尤其有些名句轉化為成語之後,可謂至精至簡,令人肅然起敬,百讀不厭。1.鏡花水月鏡中的花,水中月亮的倒影,看似有,其實沒有。
  • 這都是什麼神仙書?三分鐘看完一本!
    前面還有xx個號。」假期出去玩、逛商場等電影免不了排隊,出門串親戚還沒開飯又不想聊天,這麼多碎片化的時間看點什麼顯得很忙很認真呢?小蝸幫你篩選了一批短小有趣的書,3分鐘、5分鐘、10分鐘就能看完!(小蝸親測)關鍵還好看又有趣,看完就可以和親戚朋友好好嘮一嘮,不愁沒話題:一、3分鐘組鍋底黑臉貓、赤紅臉貓、粉白臉貓、三塊瓦花臉貓,這些貓都是京劇好角色;而封面這隻大臉又平又圓,眼睛、鼻子、耳朵都那麼小的普普通通一隻貓,能幹啥呢?有大用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