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初中畢業當麵包學徒兩年,竟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麵包,經歷還被拍成電影

2021-02-26 原生素

健康生活方式互動平臺

每一個麵包,

都蘊藏了豐富的知識。

在臺灣高雄,

有一家麵包店,

似乎擁有魔法。

在店門口,

每天都能看到長長的隊伍。

愛吃麵包的人紛至沓來,

只為吃到那想念許久的味道。

這家店,叫做「吳寶春麥方店」。

顧名思義,吳寶春,

就是這家店的主人,

也是這家店的麵包師傅。

其實這已經是一家開張數年的老店了,

卻依舊不斷吸引著四海八荒的吃貨們,

魔力究竟在哪裡呢?

原來,吳寶春師傅有個稱號,

叫做「世界冠軍麵包師傅」,

很多人正是慕名而來。

而店裡最暢銷的兩款麵包,

莫過於這兩款獲獎麵包:

「酒釀桂圓麵包」(2008年麵包大賽的亞軍之作)

「荔枝玫瑰麵包」(2010年麵包大賽的冠軍之作)

(左圖為酒釀桂圓麵包,右圖為荔枝玫瑰麵包)

做麵包是一門手藝活,

需要長時間的磨練和紮實的基本功。

待手法純熟後,才能做出好吃的麵包。

而吳寶春師傅長達二十多年

做麵包的經歷告訴我們,

專注、堅持和腳踏實地的努力,

才是成就自我的秘訣。

吳寶春,1969年出生,

在臺灣屏東鄉下長大。

小時候的他家庭並不富裕。

家中有八個孩子,他是最小的那個。

從小他就是一個熊孩子,

對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心。

每當和小夥伴一起去放牛,

他總會把鞭炮塞在牛糞裡,讓牛糞炸開。

但是對於讀書這件事情,

他卻沒有太多的興趣,

考試也總是最後一名。

吳寶春師傅的父母,

是當時臺灣社會裡辛苦勞作的普通農民。

他們每天在田裡種鳳梨,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除了自身對讀書不感興趣外,

父親的一個壞毛病,

也是他不願上學的原因之一。

父親愛喝酒,但每次喝醉,都會打母親。

這對於年幼的他來說,

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他不想讓它發生,但又無能為力。

每當看到這一幕,他就一個人躲在角落裡,

默默地哭泣。

母親被打的第二天,事情就傳開了。

走在去學校的路上,就能聽到同學的言論,

「吳寶春,你爸昨天又發酒瘋了」。

慢慢地對於這件事情,

他開始選擇逃避。

每當父親開始喝酒,

他就假裝生病不去學校。

當時的他並沒有太多的想法,

他覺得不去學校上課、不認識字沒有什麼,

在鄉下只要懂得種地就可以了。

小學五年級時,父親去世了,

家裡就只剩下他和母親兩個人相依為命。

臺灣是個多颱風的地方,

小時候他家住的是茅草屋,

颱風來的次數多了,把茅草屋也給吹倒了。

無奈之下,他們只能把茅草屋修建成水泥屋,

為此母親向別人借了很多錢。

為了能夠還得起這筆錢,

母親開始打好幾份工。

白天在田裡種鳳梨,

晚上還要出去做零工。

看到如此辛苦的母親,

他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他在心中默默的發誓,

以後一定要成功和出人頭地,

讓母親不用再那麼累。

國中畢業後,對於不喜歡讀書的他,

同學給了一個建議:去臺北當麵包學徒。

他當時沒有多想,帶著簡單的行李,

就搭火車去了臺北,這時候的他17歲。

而在當麵包學徒的過程中,

他遇到了最大的困難:不識字。

因為不認識字、看不懂磅秤,

他經常受到師傅的責罵。

這時候的他才明白,有知識是多麼的重要。

做麵包是個體力活,

一開始忙了就很難停下來。

因為個子小、烤盤重,他的手臂就經常被燙傷,

留下各種各樣形狀的傷疤。

每當覺得辛苦時,他就會想起母親。

想到母親在田裡辛苦地種鳳梨,

他渾身頓時又有了力量。

而正是這股力量逼迫他讓他一直向前走去。

在當了兩年的學徒後,

他發現了麵包行業的一個規律:

到40歲可能會面臨失業,

因為年紀大體力不濟。

這時他對於自己的人生開始有所思考。

此時他剛好19歲,到了當兵的年紀。

還沒來得及細想,他便先去當了兵。

但正是這次當兵讓他的人生開始有了轉機。

在軍隊中,他遇到生命中的貴人—一名大學生。

這名大學生教他識字,他開始有一點知識。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他就要退伍了。

是時候該好好想想自己的未來了,他心裡想。

在決定未來的路之前,

他決定先回家看一眼母親。

到家後他發現,母親蒼老了許多。

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布滿皺紋,

似乎在訴說著這些年的辛勞。

他決心要努力賺錢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看望完母親後,他回到了臺北。

此時的他對做麵包已經是輕車熟路,

市面上大眾麵包的做法也都掌握其中。

他覺得做麵包並不需要太多的思考。

然而這世上並沒有什麼是停滯不前的

不斷突破、不斷挑戰才是人類的使命

因為一次食品展,他的思維被打破。

在這次食品展上,他吃到了刺激味蕾的麵包。

他突然意識到,只有用心去做的麵包,

才能散發出麵包獨特的魅力。

在這之後,他便下定決心,

要不斷提升技能、學習新的做法,

讓自己做出更好吃的麵包。

2006年,一個機會悄悄地來到他身邊。

在一本雜誌上,他看到了

樂斯福杯麵包大賽,

他,決心挑戰自己。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不幸的是,還沒等到比賽,

他先等來了母親病重的消息。

放下手頭的工作,他匆匆忙忙地回了家。

在母親過世的那個晚上,

他跪在母親身邊,

緊握她的手,不禁淚流滿面。

他不斷在心裡「拷問」自己,

還能為母親做什麼。

這時一個想法在他腦子裡一閃而過:

用母親的名字成立一個基金會。

2008年,如願以償,他與曹志雄、文世成

參加樂斯福杯麵包大賽。

因為創造出的「酒釀桂圓麵包」,

他們獲得亞軍。

這款麵包選用東山百年古法龍眼乾,

透過六天五夜不斷火的燻焙而成,

再加上培養10年的老面和

至少發酵3天的天然葡萄菌種,

並融合法國紅酒製作。

而這款麵包的靈感正是來自於母親。

小時候家境貧窮,孩子數量又多,

母親就會經常給他們做

桂圓糯米糕讓他們補身體。

每當吃到桂圓糯米糕,他就會想到母親。

如今,他創造出這款麵包,

就是想告訴全世界的人,

他有一個愛他的母親。

因為這次大賽榮獲的亞軍,

2010年,吳寶春繼續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

首屆世界盃麵包大師賽。

而這次比賽,他把目標對準了冠軍。

在比賽前的練習中,他火力全開,

投入到忘我的地步,一人分身三人:

評審人,教練和選手。

他用三層標準嚴格要求著自己。

經過數百次失敗、不斷調整,

歷時12個月,鑽研出麵包的獨特層次,

他創造出了「荔枝玫瑰麵包」,

需要至少15小時發酵的麵團

加上在荔枝酒中浸泡一夜的黑葉荔枝與玫瑰。

最終,這款散發著荔枝與玫瑰清香的麵包

打動了現場所有的評委。

他們不禁讚嘆,吳寶春

做出了最好吃的歐式麵包。

冠軍之位,實至名歸。

更出乎人意料的是,

比賽後,吳寶春公開了獲獎麵包

「荔枝玫瑰麵包」的製作過程,

讓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做。

真正的大家,從來不吝嗇分享。

有了自己的技術後,他開始創業。

2010年11月,他在臺灣高雄

成立了第一家麵包店—「吳寶春麥方店」。

「麥方」,即麵包的意思。

他說,我喜歡以麵包閱讀世界

同年,機緣巧合,

吳寶春在一場座談會上認識了

榮獲第5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最佳導演銀熊獎的林正盛導演。

當林正盛聽聞他的個人經歷後,

他決定將其拍成一部電影。

這部電影叫做《世界第一麥方》,

講述了吳寶春師傅奮鬥的經歷。

在開了自己的麵包店後,

各路吃貨們就蜂擁而至。

終於在2011年,他實現了對母親的承諾:

用母親的名字成立基金會。

這個基金會叫做「陳無嫌教育基金會」,

「陳無嫌」,就是他母親的名字。

他想借這個基金會來幫助

更多因家庭貧困而沒接受教育的孩子。

他說,唯有知識才能改變一個人的未來

拿到過冠軍,有屬於自己的店,

換做一些人可能就就此止步了。

然而吳寶春師傅卻把眼光放得更遠。

為了加強自己的管理能力,

他決定攻讀EMBA碩士學位。

但因只具備國中學歷,

他申請的所有臺灣高校都拒絕了他。

這件事情當時還驚動了臺灣的領導人馬英九,

為此馬英九讓教育部放寬報考資格,

但最終他還是沒能參加考試。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在被當地高校拒絕後,

新加坡國立大學向他發來了面試通知,

他順利地通過了。

2013年,吳寶春如願去

新加坡攻讀EMBA碩士學位。

通過3年的努力,2016年,

他獲得了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碩士學位。

同年,因為優秀的大賽成績

和對麵包事業的不斷追求,

他獲得了」UIBC2016年世界最佳烘焙師」榮譽,

同時也是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亞洲人。

故事到這裡,並沒有結束。

在臺灣的高雄開了麥方店後,

他在臺北也開了一家。

接下來,他會來大陸做調研,

研發特色產品,做開店準備。

很多時候,看到別人的成功,

我們習慣地把原因歸結為運氣或者天賦。

殊不知,運氣和天賦,只能是錦上添花,

真正讓他們發光的,

唯有那顆不曾停止追逐的心。


投稿及合作郵箱:info@51lsll.com

往期精彩回顧

失傳已久的素食音樂,直擊靈魂,一曲終了,無欲肉食!

62歲的年齡,30歲的身體,奶奶級名模竟憑牛油果顛覆了整個歐美時尚圈

明星流行素食,第89屆奧斯卡影帝影后都是素食者,頒獎晚宴都成了全素宴

41歲的梁詠琪,吃素7年,生胎裡素寶寶,一心向素,為混血素寶寶素宴慶生

你吃的可能是「偽素食」,這15種食物看起來是素食但實際不是

相關焦點

  • 初中畢業的他做「荔枝玫瑰麵包」成了世界冠軍,還將個人經歷拍成了電影
    在當了兩年的學徒後,他發現了麵包行業的一個規律:到40歲可能會面臨失業,因為年紀大體力不濟。這時他對於自己的人生開始有所思考。於是他突然意識到,只有用心去做的麵包,才能散發出麵包獨特的魅力。在這之後,他便下定決心,要不斷提升技能、學習新的做法,讓自己做出更好吃的麵包。
  • 故事|培養出多位世界麵包冠軍,他的麵包暢銷臺灣10年!
    在這35年裡,他曾培養多位學生成為世界冠軍;他在臺灣創立的麵包店——野上麵包坊(Boulangerie Nogami)是鼻祖級網紅店,至今已運營超過10年;他撰寫的教學書籍《名店麵包大公開》成了許多烘焙愛好者心中的經典教程。菠蘿包如今,除了經營自己的麵包店以外,野上老師將近一半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麵包教學上。
  • 1家麵包店,1年賺1億!他只有初中學歷,卻是世界麵包之王,還被全球一流大學破格錄取!
    有一位中國匠人,靠做麵包享譽全球。中國有很多麵包師傅,卻只有他拿下過「世界麵包冠軍」因此獲封「麵包之王」他就是臺灣吳寶春麥方店的創始人吳寶春他的麵包好吃到什麼程度?堅持自學,21歲成麵包大師傅!吳寶春來到臺北,在一家麵包店當學徒,雖然供吃供住,但鄉下來的少年依舊免不了吃苦:與4個人擠住在6㎡的板房裡,環境又髒又亂,時不時蟑螂就爬上身!每天工作18小時:從凌晨3點到晚上9點,工作包括削馬鈴薯、切蔥、備料,還要幫師傅烤麵包。因為個子小,他端鐵烤盤非常吃力,還經常被燙傷。但他相信師傅說的:不燙幾次怎麼學做麵包?!
  • 他是「臺灣麵包天王」,20年來用最「笨」的方法做麵包,讓北京的一家店天天排長隊
    林育瑋覺得,麵包甜甜軟軟的味道,正是代表幸福的滋味,「我要做最好吃的麵包。」頂著麵包學徒的名聲,林育瑋做到卻是雜工的工作,老闆讓他洗盤子,扛麵粉,拖地。初中畢業後,父親為林育瑋安排晚上夜校讀書,白天在汽車行修車工作。比起那些髒兮兮的汽油,他還是忘不了麵包夢。
  • 一個麵包師傅的人生(值得學習)
    中國做麵包的師傅數不勝數只有他拿下「世界麵包冠軍」,經歷還被拍成電影。
  • 【素活】臺灣麵包天王,20年來用最「笨」的方法做麵包,北京的店天天排長隊...
    林育瑋覺得,麵包甜甜軟軟的味道,正是代表幸福的滋味,「我要做最好吃的麵包。」頂著麵包學徒的名聲,林育瑋做到卻是雜工的工作,老闆讓他洗盤子,扛麵粉,拖地。初中畢業後,父親為林育瑋安排晚上夜校讀書,白天在汽車行修車工作。比起那些髒兮兮的汽油,他還是忘不了麵包夢。
  • 武子靖麵包課 | 一切都只是為了做出好吃的麵包,如此而已
    、【L'atelier  du  Bon  Pain 】共同創辦人兼主廚從走進麵包的世界起,經歷各種訓練、大小比賽、創業.他有了自己的一番麵包哲學。在武子靖老師看來,「麵包是食物,你得放進嘴裡才能斷定好或不好」,為了追求極致的口味,武子靖老師沒有停下過學習的腳步。拿了甜酥包冠軍後,又深入研究傳統歐式麵包的精髓,並且出版了《歐式麵包的下個世代:極致風味的理論與實務》,與大家分享一些獨家的歐包方子及對歐包的見解。在武子靖老師的眼裡,一切都只是為了做出好吃的麵包,如此而已。
  • 歐洲人不得不把世界麵包冠軍給這個中國人︱吳寶春麵包
    他們做出的麵包充滿和牙齒玩遊戲的活力難怪外國人不得不給他們獎 國中畢業去當學徒的他每次想放棄想起媽媽還在拼他就更拼 他決定以桂圓為主角研製出酒釀桂圓麵包他想重現冬至溫暖的親情讓全世界知道他有一位偉大的媽媽麵包是獻給她的
  • 新書發售 | 麵包是什麼?世界麵包冠軍陳永信寫書告訴你答案……
    在麵包界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學徒的黃金年齡是17、18歲。阿信師傅在決定做烘焙後直到敲響了第7家麵包店的門,才獲得了成為麵包學徒的機會。因為牛頭太重,在成功之前作品倒了5次、牛角做了50次;更辛苦的是,好不容易做好的作品在長途搭機抵達發過比賽前夕全部碎裂…這些無窮盡的狀況都是助他奪得世界冠軍的磨鍊。從懵懂的學徒開始,到參加世界麵包大賽,一路上的跌跌撞撞,對阿信師傅來說是磨鍊也是成長;遇到失敗挫折時,他學會了用樂觀的心態、細心觀察,然後冷靜的接受未知的挑戰。
  • 他20年來用最「笨」的方法做一款麵包,卻讓一家店天天排長隊,月銷售額破百萬
    林育瑋覺得,麵包甜甜軟軟的味道,正是代表幸福的滋味,「我要做最好吃的麵包。」頂著麵包學徒的名聲,林育瑋做到卻是雜工的工作,老闆讓他洗盤子,扛麵粉,拖地,什麼活都幹,就是唯獨不讓他碰麵包。初中畢業後,父親為林育瑋安排晚上夜校讀書,白天在汽車行修車工作。
  • 麵包錦鯉僅此一條!2018中國焙烤展冠軍論壇VVVIP席位最後一席虛位以待
    這是臺灣麵包學徒制的傳統,製作麵包前,需要大量的基礎工作,只有在數萬次的累積和新的學徒進店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即製作麵包的第一步——稱料。原麥山丘每一季都推出新品麵包,推出新品時研發部要先做出10多款麵包,在內部經歷7次測試,反覆調整、修改、淘汰,選出6款麵包。最後邀請評論人、美食專家、媒體人、真愛顧客來參加新品品鑑會,從 6 款麵包中投票最終選出 3 款新品。如何用好的產品持續做出品牌力,林育瑋在冠軍論壇上告訴你。
  • 世界麵包冠軍線上帶你開啟「味覺」探索
    ▲ 寶春師傅的自述(滑動閱讀)翻閱寶春師傅的履歷,這位出生貧寒的大師,從17歲學徒做起,和麵粉打交道30多年。在麵包界闖蕩,他的冠軍並非一蹴而就。到了決賽現場,他又將麵包取名為「荔枝玫瑰」,並告訴評審靈感來自他刻骨銘心的愛情回憶,他說:「麵包裡有玫瑰,是為了讓對方感受到,她是最幸福的人。」奪冠之後,寶春師傅將這款麵包配方不藏私與所有人分享,讓更多人做出好味的麵包,分享這來之不易的感動。 「一個麵包能有幾種味道?」
  • 他靠揉面賺1個億!林青霞都為他打call,拿下世界冠軍,卻把秘訣全部公開
    ▲電影《世界第一麥方》裡,吳寶春與母親分別看著母親一路辛苦走來貧窮讓吳寶春發誓要出人頭地從16歲上臺北做學徒到今年已經將近30年了吳寶春的手沒有停下來過所以,在吳寶春16「每到冬至,媽媽就會親手做桂圓米糕那是我記憶中最香甜的味道如今媽媽不在了這份味道就成了我最懷念的味道我希望全世界都能品嘗到這屬於我童年的好味道」然後他的酒釀桂圓麵包就獲獎了
  • 世界上最好吃的麵包在德國,為何德國人對麵包如此著迷呢?
    電影場景的確不錯,但是當你真正開始做生意時,你會發現,世界上最好的麵包來自德國。因為在那裡,麵包是一種文化。麵包是德國大多數餐點的主食。早餐、或中餐的麵包叫做Pausenbrot,晚餐叫作Abendbrot。在德國有句諺語,「像切片麵包一樣流行」,常用來形容快速銷售的商品。德國郵政系統還在2018年發行了一個標有「德國麵包文化」口號的郵票。
  • 他靠揉面賺了1個億!初中學歷卻被頂級大學破格錄取,拿下世界冠軍,卻把秘訣全部公開了
    中國做麵包的師傅數不勝數,只有他拿下「世界麵包冠軍」,經歷還被拍成電影。靠著這股子忍耐勁兒,吳寶春熬過四年半的學徒,他終於當上師傅,還破格當上了臺中三家大麵包店的主廚。 這時候,吳寶春開始思考怎麼讓自己的麵包突破傳統,更好吃。這時候,他遇到了陳撫光。跟第一個師傅不同,陳撫光一開始根本瞧不上吳寶春的麵包。 陳撫光出身醫生世家,算的上是個富二代。
  • 揉了27年的麵團,拿下世界冠軍,開店一年賺一億,初中學歷被頂級大學破格錄取,他的秘密是專注!
    林青霞與吳寶春 中國做麵包的師傅數不勝數,只有他拿下「世界麵包冠軍」,經歷還被拍成電影。靠著這股子忍耐勁兒,吳寶春熬過四年半的學徒,他終於當上師傅,還破格當上了臺中三家大麵包店的主廚。▼ 這時候,吳寶春開始思考怎麼讓自己的麵包突破傳統,更好吃。這時候,他遇到了陳撫光。跟第一個師傅不同,陳撫光一開始根本瞧不上吳寶春的麵包。 陳撫光出身醫生世家,算的上是個富二代。
  • 38位麵包人的故事,那個能感動到你
    我記不清實驗了多少次才有個麵包的模樣,期間做得很多麵包都被爺爺奶奶吃掉了 因為他們捨不得麵粉,當時我就在心裡暗暗的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 那是我的動力 我一定要做到一個好吃的麵包。(字數限制 分二次留言啦) (2)《世界第一麥方》3裡的吳寶春為了做出一個好吃的紅豆麵包也是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很單純的想法只願做出一個好吃的麵包 卻需要很多汗水和執念才能保留。
  • 在家做麵包,掌握3個關鍵點,做出的麵包比麵包店賣的好吃多了
    說到麵包,製作很簡單,只需要一個烤箱就可以完成。很多小夥伴們可能都嘗試做過,但做出的麵包並不像麵包店賣的鬆軟可口,往往是口感有些硬,這是怎麼回事呢?其實自己在家做麵包的過程中,有3個關鍵的環節,掌握了它,你做出的麵包一定比外面賣的好吃。
  • 麵包也有靈魂!上海「00後」技能大師做出的麵包,「真香」的秘訣是...
    若是來得巧,正趕上一波選手作品完成打分,你還有機會現場品嘗到這些代表著全國最高技能水準的烘焙大師們做出的美味。烘焙,一項十分貼近生活的技能,技能大師們做出來的麵包,和自家廚房烘焙的有何不同?「真香」的背後又有何秘訣?「00後」的上海選手鍾保根給出的答案是:麵包也有靈魂。
  • 麵包上抹什麼醬最好吃?
    麵包上抹什麼醬最好吃?當然是papi醬,爆胎草莓醬,開個玩笑啦,嚴格意義上的「最好吃醬」還真沒有。開個玩笑,因為麵包分很多種,但是對於麵包大類,的確是有它相對應的經典搭配的醬料的。(西式)麵包的分類有很多種,按照食用方式分類主要分成四大類。一、主食麵包又叫做「佐餐麵包」,油和糖的比例比較低,通常是與其他食物(比如菜餚)一起吃,所以本身沒有添加其他餡料。比較典型的是法棍、白吐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