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雨似
生活中,你會對別人說「不」嗎?
對比較熟悉的人,我可以做到直接說「不」,但對不熟的人,很難開口說「不」。
今天下午心情不太美麗,來了一個星期的同事二話不說,拿起我辦公桌上的東西就用,感覺有冒犯到我。我當時真想懟他一句:不問自取叫偷,想想還是算了。
雖說是小事,但還是鬱悶了一下午。說實話,我是真的不會處理人際關係,直接說「不」,別人心裡有想法,搞得彼此很尷尬;沒有拒絕,自己心裡又不好受。
其實,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以下3個問題:
1)、不會拒絕別人;
2)、要求別人達成共識;
3)、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
以上3個問題我都有。那麼,我們到底怎麼才能擺脫人際關係的影響,成熟起來呢?這就需要知道自我在人際關係中發展的三個階段。
01第一階段:以自我為中心
在這個階段,總認為世界和他人都是圍繞我們的需要來運轉的,把自己的需要和願望當作別人的需要和願望,覺得自己就是舞臺的正中心,其他人圍著自己轉。
這種想法看起來很幼稚,但真實存在著。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更多地是關注自己,別人不可能圍著你轉,你不是太陽。
02第二階段:他人階段
很快,我們就意識到世界和他人都不是圍繞著自己在運轉,對同樣的事情每個人都存在不同的看法。因為一棵樹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我們彼此都存在差異,於是以為這種差異是一種衝突,想去化解。
這就是進入了第二階段,這個階段有2個標誌。
1)、他人決定我們的行為,很被動
為了別人可以委屈自己,習慣順從別人,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來獲得安全感和愛。
但這很有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當你從別人那裡得不到你想要的安全感和愛時,你會怎麼做?
你會反抗,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順從。
通過反抗別人來表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最明顯的就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和老師都希望他們好好學習,但他們偏不。孩子們沒有得到更多愛,所以把自己當作憤怒的工具,反抗父母和老師。
2)、難以容忍差異
受不了別人和自己的差異,可能改變自己去迎合別人,或者試圖改變別人,讓別人認同自己。
這樣強迫式的做法,在人際關係中,常常會造成很多煩惱。
比如,夫妻之間的差異,總有一方堅持自己的意見或想法,不肯妥協,吵架在所難免,關係也會緊張起來。
其實,讓別人放棄自己的觀點,就意味著他們要否定自己。但沒有人願意否定自己,太痛苦了。
以上種種都屬於「自己的鍋自己不想背,而是讓別人背」,自己的人生要別人負責。顯然不靠譜。
03第三階段:獨立階段
在《了不起的我》一書中,陳海賢老師告訴我們:「有了自我負責的能力和容忍差異的能力以後,我們就不會在人際關係中輕易掉入順從或反抗的陷阱,逐漸進入人際關係的獨立階段」。
可以利用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來解決,分清楚什麼是別人的課題,什麼是自己的,這樣做能夠理解他人,同時尊重自己。
回到前面提到的3個問題,這時可以找到答案。
不會去拒絕別人:別人提出要求,那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怎麼做,是自己的事,別埋怨提要求的那個人。如果你拒絕了,那麼別人怎麼想同樣是別人的課題。
要求別人達成共識:觀念差異很正常,我們彼此不理解,但不妨礙彼此的關係。
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嘗試:害怕失敗其實是害怕別人的評價。別人怎麼評價我們,不應該成為我們的行事準則。
只有經歷過自我階段,他人階段,到達獨立階段,我們才能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
結語
當我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以應該思維去想別人應該對自己好時,我們會明白別人沒有必要對我們好,所以我們會感恩。
一個獨立的人,遇到麻煩或心情不好,就會明白,此時可以求助,這是他自己的事。至於別人幫不幫忙,是別人的事,至少不會被別人的情緒所影響。
仔細想了下午不開心的原因,覺得自己還是不夠成熟,下次再發生這樣的事時,果斷拒絕就好,別人心裡怎麼想我們真的管不了,自己要學會微笑著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