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對於死亡,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界定,即便是醫學,對於死亡的界定也是有爭議的,比如:科學家就發現,人類的心臟停止跳動時,大腦還會繼續運作。因此,目前比較主流的看法,死亡指的是腦死亡,也就是說,大腦停止了運作。懼怕「死亡」是生物的本能,所以怕死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人怕死其實有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不清楚人死到底會去哪?
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解釋。這回我們主要聊一聊從科學上,應該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人大概就是肉體+意識。有的文化認為是肉體+靈魂。當然,由於科學上無法證明靈魂是否存在(這裡並不是說靈魂不存在,只是說我們沒辦法證明它存在)。因此,我們姑且就論證一下肉體和意識在死之後到底去了哪裡?
人死後,肉體去哪兒?
如果我們從微觀的角度看待人體,人體主要就是由原子構成的,其中氧的質量佔比最高,其次是碳。這些原子會構成分子,比如:水分子,有機分子等。這些分子構成一些基礎物質,比如:蛋白質,水,脂肪等等,這些物質最終構成了人,這是人的物質基礎。在自然界中,各種生物都是如此。
在古代,主要是依靠土葬。依靠這種方式,那人體的肉體實際上是會被微生物所分解,最後留下一副骸骨。微生物分解後,原本的肉體會進入到大自然當中,碳原子和氧原子會參與到碳循環當中,當然也有一部分的氧原子會進入到水循環當中。最終,人死後的肉體實際上會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是依靠火化,實際上在火化的過程中,構成人體的碳原子就會直接進入到碳循環當中,這和土葬雖然過程不一樣的,但結果是類似的。
可能更多的人是好奇:意識(或者說是靈魂)到底去了哪裡?
人死後,意識去哪兒?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在研究人的意識。科學家發現,如果我們讓0~2歲的小孩子來照鏡子,他們是很難區分出鏡子中的是自己,意識不到「我」的存在,也就是說,他們很可能是沒有自我意識的。
要知道,對於絕大多數成年人而言,認識到「我」的存在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科學家還發現,有一部分的自閉症患者是無法意識到「我」的存在,他們很難描述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很難使用「你我他」這樣的人稱代詞。而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意識到「我」的存在,逐漸擁有自我意識。
類似的實驗,科學家還在許多動物身上進行過。其中科學家戈登·蓋洛普就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鏡子實驗」。他先對一個猩猩進行麻醉,然後在猩猩的臉上畫了一些紅點。然後他讓猩猩醒來之後照鏡子。結果,蓋洛普就發現猩猩可以很快地意識到自己臉上出現了紅點,並且試圖去抹去。
類似的實驗,許多科學家還在許多其他的動物身上實驗過,結果,他們就發現絕大多數的動物是不具有自我意識。
比如:獼猴哪怕是照上好幾天的鏡子,也無法看出鏡子裡的是「自己」。常見的寵物,比如:貓和狗都無法意識到鏡子裡的「自己」,因此,它們其實也屬於沒有自我意識的。
目前,科學家僅僅發現有10種左右的動物是能夠意識到鏡子的「自己」,比如:海豚。
那自我意識和什麼有關呢?
科學家就發現,自我意識的物質基礎很可能是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細胞大多分布在控制運動的控制區。正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我們才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不過,客觀地說,目前科學家也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鏡像神經元的工作原理。他們是通過檢測動物在識別各種動作時大腦的電信號而得出的結論,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不過,這也是人類對於「意識」研究走得最遠的一步。如果「自我意識」的物質基礎真的是鏡像神經元。
那麼,當一個人死後,由於大腦已經停止工作,這也就意味著此時的人就不具有自我意識。也就是說,當人死後,意識就消失了,它並沒有去哪,也不能獨立於肉體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