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亞特王朝,基本相當於17世紀的英國,是一個相對來說沒什麼故事的朝代。跟前朝比,它沒有金雀花時代的傳奇英雄,沒有玫瑰戰爭時的家族恩仇,也沒有都鐸時代的宮鬥秘聞。跟後代比,它離日不落帝國還差得遠。17世紀,歐洲的中心是被稱為太陽王的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與之相比,斯圖亞特家族的國王們,實在是太普通了。甚至連東方的蠻夷,俄國的彼得一世的光芒,都比他們閃耀。估計好萊塢也這樣想,描繪斯圖亞特王朝的影視作品比較少,2000年後更難看到。大家如果想要輕鬆地了解這段歷史,可能需要去找BBC紀錄片了。
但是,在我們中學歷史教科書中,它卻是被著墨最多的一個(但沒什麼卵用,相信大家對這個名字還是沒什麼映像)。我們的教科書中用整整一章的篇幅來說這一段歷史,因為在這一時期發生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事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書上的敘事邏輯基本上是這樣的:
圈地運動-->新貴族(資產階級)崛起-->貴族地主階級(國王派)與資產階級(議會派)矛盾-->英國內戰,議會派獲勝-->英王查爾斯一世被處決,克倫威爾護國-->詹姆士二世復闢-->光榮革命,查爾斯二世的女兒女婿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繼位-->英國實現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完成。
以上這條線索可是當年歷史考試的重點內容,相信我這麼一說,多多少少能喚起大家一些早已被甩在記憶垃圾桶裡的片段和殘骸。我們書上的表述無疑是正確的,我從不質疑教科書的正確性,但這樣的唯物史觀,階級鬥爭邏輯太生硬,太乏味,太簡單,太空洞。我們嘗試著把這條線索補充得更生動一些。
我們先簡單說一下斯圖亞特家族的來歷。伊莉莎白一世女王無後,導致都鐸家族在英格蘭徹底斷根。英格蘭人不得不從都鐸家外嫁的女兒的後裔中尋找繼承人。亨利七世的女兒(亨利八世的大姐)嫁給了蘇格蘭國王斯圖亞特家族的詹姆士四世,而此時年輕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便是這位當年遠嫁公主的後人。英格蘭的王冠便這樣落在了他的頭上,詹姆士到倫敦登基,是為英格蘭的詹姆士一世,同時也是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如果大家以後到英國,在倫敦和愛丁堡看到這樣不同的表述,請注意,他們說的是同一個人。
從此之後,蘇格蘭和英格蘭就共用一個國王了,這為日後兩國合併打下了伏筆。不過要注意的是,此時兩國雖然共主,但仍然互相獨立,真正的合併要等到一百年後兩國議會合併之後。
蘇格蘭國王南幸帶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宗教。我們前面說過,都鐸王朝時期,在王室的倡導下,英格蘭社會開始了從天主教向新教的轉變。到斯圖亞特王朝開始時,英格蘭社會信新教的比例已經很高了,特別是新興階層的資本家,新貴族們,新教徒的比例佔多數。然而蘇格蘭並沒有發生什麼宗教改革,蘇格蘭王室依然篤信天主。而且長期以來為了制衡英格蘭,蘇格蘭跟法國以及歐洲大陸走得很近(這點一直到現在都很明顯,看看這次脫歐公頭蘇格蘭一水的留歐結果),使得蘇格蘭王室一水的法蘭西做派。這樣以來,英格蘭的宮中(王權)府中(議會)可就不是「俱為一體」了,日後衝突的禍根也就此埋下。
也許有人會問,新教和天主教到底有多大區別,至於為此產生衝突嗎?我對宗教沒有研究,不過看看伊斯蘭教裡的什葉,遜尼那個水火不容的樣子,大概多少能想像出當時的英國社會看國王有多不順眼。
詹姆士一世還是比較低調的。對宗教問題也抱著「不爭論」的小心態度。後世有人評價他碌碌無為,但也有人說這正是他的精明之處:不做不錯嘛,我什麼都不幹,你們隨意,總行了吧。
但是到了他的兒子查爾斯一世就不行了,這哥們身上法國人習氣太重。所謂法國人習氣,我們可以理解為那種法國式的絕對君主制,君權神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和做派。這和英國自大憲章以來那種國王領導,議會(大貴族)當家的制度格格不入。查爾斯一世屢次問議會要錢被拒,於是一怒之下解散議會了之。那邊議員們也不是善茬,揭竿而起造起反來。英國歷史上自玫瑰戰爭後的又一輪內戰爆發了。
此時的戰爭已經完全擺脫了中世紀的樣式。步兵以火槍手和長矛手組成的方陣為主。火炮也開始成為必不可少的一員。
戰爭的經過和結果這裡就不多說了,幾經波折,議會軍取得了勝利,查爾斯一世被公開處決,成為英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處決的國王。值得一提的是支持國王和議會的都是些什麼人。
這便要說「圈地運動」了。「圈地運動」從都鐸王朝時期就開始了,說白了,就是隨著毛紡織業的進步,英國人發現,單位土地面積上養羊的利潤要大於耕種。於是,一些精明的地主(中小貴族)開始改變土地用途,從農業用地變成了畜牧用地,財富增加變快。而一些不那麼精明的地主(大貴族)或抱著舊有的莊園經營模式,財富增加變慢,甚至倒退。這個很好理解,在現代社會環境中,小公司應對科技,市場等方面的變化,反應往往比大公司快得多。當原來的中小地主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後,他們就會要擴大生產,也就是向大地主買地,而大地主缺錢就會傾向賣地。漸漸地,一個所謂新貴族階層就慢慢崛起了,而原來的大貴族變得空有頭銜,在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上,反而弱了很多。
而另一方面,那些被解除租約的農民們,流落到城市中,成為最早的城市工人。可以想像那個時候的工人的生活,肯定比種地差多了。而那些開辦毛紡織加工廠的最早的工廠主,資本家們可是發了財了。他們有錢了之後,或是擴大生產,或是返回鄉村買地再養羊。然後又是一批農民工進城受剝削。
這樣一來,「圈地運動」在英國形成了兩個利益對立的階層聯盟:一個是利益受損的大貴族和貧民,他們更希望回到以前的王道樂土,乾死那幫暴發戶;一個是利益增加的新貴族和資本家,他們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限制國王亂加稅。而英國議會的多數正是這群利益增加的人,同時,他們還是新教徒,甚至比新教還新教的清教徒。
議會軍領袖奧利弗 克倫威爾就是清教徒
所以當國王要加稅的時候,由於此時英國的財富已經發生轉移,社會財富從老貴族轉向了新貴族和資本家,稅收的負擔也就同樣發生了轉移。如果我們跟約翰國王大憲章時期做個對比的話,我們就能發現了。同樣是國王要花錢,以前是要貴族出錢,所以貴族反對;現在是要資本家出錢,所以貴族不反對了,資本家反對。
我們沒法用簡單的階級鬥爭來概括這場內戰,王軍的陣營中有貴族階級,也有無產階級。議會軍陣營中有貴族階級,也有資產階級。你一定要說誰先進誰落後嗎,很難一概而論。雙方就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幹。舉個例子,就好像中國當年的國有企業轉制賣給了私人業主,然後大批工人下崗,性質是一樣的,當年下崗工人對民營老闆的敵視程度絕不會少於對原國企領導。只不過中國沒有發生這麼激烈的社會衝突而已。
後面的故事就比較簡單了,查爾斯一世死了以後,議會一商量:要不我們就不要國王了,大家共和吧,於是推舉戰鬥英雄克倫威爾為護國。沒曾想這一介武夫搞獨裁,還搞父死子繼這一套,議會一看不對頭,還是找個國王來吧,於是便把查爾斯二世請上王位。這哥們比較機警,小心地與議會平衡周旋,在位期間沒惹什麼簍子。
查爾斯二世死後,由弟弟詹姆斯二世繼位。這位老兄頗有乃父遺風,不把議會放在眼裡,還要給他爹平反。議會就又不幹了,這會沒流血,把詹姆斯廢黜,趕到了法國,並迎回詹姆斯二世的女兒瑪麗和女婿荷蘭的奧倫治(沒錯,就是Orange)親王威廉繼位,是為瑪麗二世和威廉三世。這一時期英格蘭和蘇格蘭有一對王。這邊是光榮革命。
問題來了,詹姆斯二世是有兒子的,為什麼要把他女兒女婿從荷蘭找過來呢,這是我當時上歷史課時產生的疑問。後來想明白了,荷蘭是新教國家啊,瑪麗和威廉都是新教徒。英格蘭人民已經再也受不了天主教國王了。瑪麗與威廉無後,由詹姆斯二世的另一個女兒安妮找來當國王,是為安妮一世。安妮在位時期,蘇格蘭議會與英格蘭議會和並,不列顛聯合王國正式成立。英國王室的徽章上,也出現了象徵蘇格蘭的熊和象徵愛爾蘭(愛爾蘭在內戰後被克倫威爾徵服)的豎琴。
安妮女王也無後,她去世後,斯圖亞特家族的男丁們心說,這總輪到我了吧。不曾想英國議會通過法律:自此之後英國國王必須信奉新教。這一下把所有斯圖亞特家的男人們出局了。跟當年都鐸王朝結束時一樣,英國人又開始從斯圖亞特家族外嫁的女兒的後裔中找合適的繼承人。這一找,繞了一大圈,找到了德意志漢諾瓦大公喬治。從此,斯圖亞特王朝結束,漢諾瓦王朝開始。
斯圖亞特王朝是一個發生巨大社會變革的年代,隨著技術的進步(理工科祖師爺牛頓就是這個時代的人),社會的經濟和權力結構也發生了劇烈的調整。我們在分析這種調整和變革時,那種簡單粗暴地一刀切式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某個階級是進步的,某個階級就是腐朽的;某種制度就是先進,某種制度就是落後的;某個人是好人,某個人是壞人。這種方法看似簡介明了,一語中的,其實什麼都沒說。我們更應該看的是變革背後的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多方面的原因,回到過去,從當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對歷史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理解,才談得上吸取教訓或是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