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多日的燒腦文,大家讀的有點辛苦,今天分享點兒輕鬆的東西。
昨晚的留言區,有位朋友問:遇到枯燥無味的書籍,該堅持還是放棄?
正巧,前幾天順著書房讀者@cold 的洛陽鏟,我撈起了自己2008年8月發表的一篇文章。文章記錄的是老唐和小區鄰居一起打麻將的小事,以及由此觸發的一點感想。其中有段內容寫到:麻將也好,讀書也罷,那是前半截為享受,後半截為結果。若是張張牌只因快樂,本本書都為喜歡,往往進入口袋空空、腦殼昏昏的假快樂,聽任他人囂張。以下是2008年8月31日發表的原文,一字未改常打的,落差大,興趣是核心原因之一,方法自然是另一個核心原因了。 老唐讀書還算馬虎,麻將卻基本屬於落花流水類,十賭九輸雖是誇張了點兒,卻也離事實不遠。 看群裡幾大麻壇高手對戰,卻發現麻將和讀書的幾處共通之處,記來搏大家一笑。高手A那是痛風拄雙拐都要大家扶著出來搓兩把的:兩耳一聞麻將聲,雙腳便無鑽心痛。高手B被譽為麻壇靈魂,基本屬於不缺席類型。他們對麻將的喜好和投入自然是其屢有斬獲的首要法寶。讀書也是如此,無論成年人還是孩子,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感興趣的,不需要你督促,爭分奪秒的「擠海綿裡的水」來讀。 十歲的兒子,已經發展到需要我這個做老爸的與其約定「匪日」的狀況了。匪日者,指「一周內必須有一天不讀任何書,只能和小朋友們去匪」。 父子倆差不多,讀起自己感興趣的書,常常會一坐數小時不動,不時「拈花微笑」或捧腹爆笑,惹得爺爺常探頭來看,以為發生何事。 興趣的重要性如何高估也不為過。孩子的興趣只要不是不良嗜好,最好不要多加幹涉,一個有濃厚興趣的孩子就是一個準天才。 打彈弓的也許是未來的世界射擊冠軍,玩遊戲的誰知道是不是下一個蓋茨,亂寫亂畫的也許是未來的貝聿銘,滿世界海跑的不知道會不會比博爾特還快……關鍵是,他自己非常enjoy,即便最後誰也不是,他不還是享受了快樂嗎?知道很多人打麻將目標是贏錢。但高手A和B還有麻幫很多人其實最高目的是「醫」到某某人。將高手A和高手B丟翻一直是我打麻將的主要動力,可惜總是被丟翻的時候多,」醫」到他們的次數不及一掌之數。 高手A常常在贏錢後請所有輸家吃飯,結局常常是贏數不夠買單,大呼賠本之餘,其「英雄感」或曰「成就感」躍然臉上。掛一個牌匾「打遍西區無敵手玉樹臨瘋專醫某某人」稍顯誇張,卻「雖不中亦不遠矣」!讀書學習也是一樣,獲得別人的誇獎和敬佩常常會使我們「中英雄感之計」在某一領域或科目痛下苦功,來回報「識英雄者」。 提前一天做了功課,抄了一大堆夾帶,考試時一陣狂抄。監考的黨老師是準備帶我們初二的地理老師。一看之下,大加讚揚,以為老唐是地理尖子。交完卷子還特意留下我多聊了幾句,給同堂監考的老師推薦這個考生記憶力好的超群。 被表揚的老唐無處倒苦水,不得不狂讀地理課本,並在以後的課堂上全神貫注,以對付黨老師的欣賞性提問。結局可想而知,不但常在課堂上大出風頭,更是在初二初三領跑全校地理。工作後數年,路遇黨老師,談起此事,師生相對大笑。記得物理課也是類似情況。工作時,金錢和事業的成敗算是衡量知識與能力的標尺。 退下後,其實朋友小圈子裡的認可及欣賞,往往使老唐「中英雄感之計」,挑燈夜讀。那個時間基本不用考慮別人手頭是什麼組合,正是適合囂張的時候。可以說怪話、搞批判、顯幽默、左搖右晃、空中轉體、摸出假牙咬人,那是高手A最enjoy麻將的時刻。 後半截高手開始謹慎,常常握住一張牌若有所思,進入考古狀。我常笑其在分析「這張牌打出去會有九種可能,一百零八種變化」。對他人每張牌的出入開始異常關注,甚至「破口大罵」別人吵到他了。可以理解,前半截各人手中花哨,模式未定,露面的牌太少,可能的組合猶如恆河沙之數,根本無法推理。而後半截,清一色還是暗七對,方向已定。露面的牌也近半,其排列組合的可能性已經可以由人腦來思索了。高手只向概率較高的地方組合。時間一長,勝率自然頗高,絕非手氣論可以解釋的。摸不清楚方向的時候,不妨將可以接觸到的領域都可拿來「好讀書,不求甚解」,看看興趣何在。 一旦定下方向,便需開動大腦精密儀器,細細思索,研判目標領域的精髓及變化。但求在當前條件下,做出一個超豪華,即可收穫金錢,亦可享受成就感的樂趣。 讀書做學問,若要與眾不同弄個超豪華的清大對帶根槓上花,那是一定要進入高手A推算「九種可能一百零八種變化」的狀態,痴迷一陣才能有收穫的。 此時方知,麻將也好,讀書也罷,那是前半截為享受,後半截為結果。若是張張牌只因快樂,本本書都為喜歡,往往進入口袋空空、腦殼昏昏的假快樂,聽任他人囂張。讚賞是最真誠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