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告是贏得關注的最後一招。
中國人講究死者為大,移情到品牌、產品上,竟也有類似效果。
11月29日,微博認證用戶(前華納音樂/環球音樂中國區市場總監)相徵發布微博稱,「江湖傳聞,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
在蝦米音樂官方給出了「不予置評」的回應後,該條新聞迅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
在各大社交平臺和新聞評論區裡紛紛留言寫下自己與蝦米之間的情懷依戀。
整挺悲壯。
01 我懷念的當然,不是每一個人死的時候都能迎來大家的懷念。
你多少還是得有點價值,或者曾經有過價值。
懷念蝦米這種事,也可以成為一種身份角色的自我認證。
畢竟在當年的鄙視鏈上,蝦米曾站在頂端。
蝦米用戶瞧不起網易雲,網易雲瞧不起百度,百度瞧不起酷狗,酷狗跟前面幾位大哥一起,共同瞧不起QQ音樂。
對這批人來說,我悼念蝦米=我很懂音樂。
但對另一批入場較早的高素質音樂愛好者來說,蝦米更像是其自己親手搭建的一座音樂城堡。
蝦米誕生於2006年,那年中國最火的歌叫《秋天不回來》,再往前倒兩年,國民的心頭好是《老鼠愛大米》。
在這樣的背景下,蝦米秉持著尊重音樂、看見更大的世界來做一個社區,單靠它自己的力量根本難以維繫。
拉美音樂、北歐樂隊,funk、jazz、bossanova,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音樂,相關的圖片,上傳,簡介維繫等瑣碎工作,其背後很大程度上都依靠網友自發的去用愛發電。
多年來,愛好音樂的朋友們一磚一瓦地讓蝦米豐富起來,在大量「資料控」的努力下,蝦米逐步被打造成了嚴謹的音樂圖書館。
如今,說蝦米已死那是造謠,但其日漸落伍甚至邊緣化,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從音樂聖堂到全網悼念,蝦米衰落的這口鍋,又該誰來背?
02 可惜沒有如果高曉松。
2013年,阿里巴巴收購蝦米,成立音樂事業部。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將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合併組成阿里音樂。
2015年7月15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高曉松、宋柯已正式加盟阿里音樂,分別擔任董事長、CEO兩大要職。
彼時的高曉鬆手中的牌面是這樣的:
1、兩大播放器平臺。天天動聽用戶量超兩億,蝦米雖只有千萬級的用戶數,但卻是當之無愧的頭部精英樂迷平臺;
2、華納、環球、索尼、滾石、寰亞等一眾國內外大牌唱片公司的戰略夥伴;
3、阿里的大文娛戰略,強力的版權支持,從五月天到卓文萱到李宗盛,老中青三代的大多數歌手版權,幾乎都已收入囊中;
而外部環境是這樣的:
2015年7月,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7月31日前,無版權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一切都如蝦米創始人王皓決定賣出蝦米時所預測的那樣:「未來會是一個大資本進入巨頭遊戲的時代,蝦米作為獨立音樂平臺會比較危險,跟一些大的集團,大的平臺在一起,會安全一些。」
回頭來看,當年阿里音樂的戰略部署,可以有三種選擇。
上策:應積極響應正版保護,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版權版圖。
同時,在上遊通過資本的方式逐步滲透唱片公司,形成自己的製作勢力,並利用宣發渠道優勢,鞏固成果;
中遊繼續堅持蝦米的初心,持續挖掘扶持自由音樂人;
下遊穩步探索多元化變現模式。
除了會員體系的持續挖掘之外,在大文娛戰略的統一指導下,阿里音樂的版權優勢,將有機會在音樂綜藝、音樂遊戲、電影配樂等多個領域多點開花;
中策,那大可以垂拱而治。
用不了多久,正版保護的風潮就會清理出一大批中小型競爭對手。
屆時,手握版權的阿里音樂將面臨非常簡單的競爭格局。
蝦米守逼格,對剛網易雲;天天動聽守大盤,頂住TME(騰訊音樂娛樂集團,QQ音樂、酷狗音樂等)。
戰略上也簡單,對手買版權,我也買版權;行業會員提價,我也提價;別人引入音樂社交搞社區氛圍,我也引入音樂社交,搞社區氛圍......
講究的就是一個跟隨。
具體拼的,是執行,是微操,是財力,以阿里的決心和資金儲備。
二分天下,問題不大。
下策,那索性不考慮什麼「大文娛」。
咱就在商言商,不搞事業,只談生意。
阿里一盤棋,核心在電商。
音樂是數字商品,數字商品,他也是商品。只要是商品,那阿里就懂你。
用淘寶店主的邏輯去套用歌手,把音樂專輯的評論區,搞成專業的買家秀基地。
此外,兩億用戶也不能閒著,在免費音樂的封面、評論區、登錄首頁上,沒事兒就推幾條相關的商家連結。
嘻哈專區推oversize和大金鍊子;英倫專區推小西裝和卡其褲子;
冬日戀歌下面推餓了麼熱咖啡和天貓的圍巾,失戀專區直推萌寵照片和貓糧狗糧;
耳機、HiFi音箱更是隨時隨地使勁推。
你們不是老說我阿里是流量的吸血鬼嗎?
我就堂堂正正地吸給你們看。給你們同樣的流量,你們能對接到這麼精準的商務資源嗎?
用戶吃著火鍋聽著歌,順手在我這買瓶麻醬怎麼了?不行嗎?
我自己花錢買的2億用戶,我就圖這點流量,有錯嗎?
然而,阿里音樂的董事長,憑藉《曉說》系列登上人生之巔,影響力和自信心均處於頂峰的高曉松老師,面對所謂的「上中下策」,均沒有採納。
不出奇招,不足以彰顯其才華。
不玩大的,不足以伸展其個性。
我要這江湖,按我想像來轉動。
我要這世界,如同羔羊般順從。
我將推出的,是承載著我全部眼界和格局的使者,是註定會顛覆文娛,重構內容規則的猛獸。
去吧,阿里星球。
03 星球墜落2016年,阿里音樂舉行盛大發布會,高調宣布阿里星球的推出,娛樂圈眾多明星前來捧場,風光無量。
隨後,高曉松一門心思撲在這一業務上,志在打造一個「在線音樂交易全產業鏈平臺」。
而蝦米音樂則在整個集團的戰略規劃中退至邊緣地帶。
然而,一經推出,阿里星球就遭到了用戶的大規模抵制。
這就要誇一誇高主席的騷操作:直接在天天動聽的基礎上強行改版。
超兩億的天天動聽用戶,在點了一次更新後,發現天天動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顆紫色的球(阿里星球圖標)。
OK,UI層面的改動也沒什麼關係,用戶點開這個球後,驚奇地發現「聽歌入口找不到了。」
「仿佛進到了一個購物網站」。
同時,再也不能重回天天動聽的事實也嚴重傷害了原有用戶。
這時幾乎就沒人願意再繼續探索這個紫球是幹嘛的,直接就是一波「卸載差評」。
天天動聽搞沒了,蝦米音樂徹底被忽視。
「全產業平臺」看不到影,在音樂播放的主戰場上更是節節敗退。
2016年9月,阿里意識到不能再這麼xjbg,俞永福在內部信中宣布,原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擔任阿里娛樂戰略委員會主席。
這一人事調動,被外界看來是「架空」。
然而,一步慢步步慢,在版權大戰中喪失先機後,阿里音樂的後續工作步步掣肘。
阿里星球的失敗,除了浪費了巨大的財力精力之外,還使得整個阿里音樂錯過了行業的關鍵窗口期。
巨輪沉沒之際,蝦米終究難以倖免。
04 大藝術家有人說,高曉松的失敗,是因為他不懂網際網路:意在指高曉松雖然有傳統音樂行業從業沉澱,但沒能跟上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潮思路。
但復盤高曉松在阿里音樂的職業表現,我們並不能說他不懂網際網路,甚至可以說,他的問題其實就在於太懂網際網路了,以至於神話了網際網路的部分特性,又忽略了現實世界對網際網路行業的客觀束縛。
是時候給阿里星球一個客觀評價了。
在平臺目標上,阿里星球希望打造一個「可交易的粉絲娛樂交互平臺」。
在用戶定位上,阿里星球希望大家都是「粉絲」,而不是愛音樂的人。
在商業模式上,阿里星球希望成為娛樂圈的「瓜子二手車」,不要經濟公司來賺差價。
具體做法上:品牌商來阿里星球發起活動,粉絲們轉發品牌商的推廣頁面,達到一個量級後,獲得相應的應援費用。
應援費用幹嘛?給自己的愛豆打call。
在整個產業鏈上,藝人從品牌商這掙錢,品牌商直接對接粉絲群體掙錢,粉絲們出錢出力,替自家愛豆掙錢。
而平臺產生的商業價值在於:給粉絲更高參與感,大數據分析哪家的粉絲更匹配哪家的產品,以及取代經紀公司,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這是一個過於宏大的幻想。
正如音悅臺的創始人張鬥所評論的那樣:「阿里音樂高曉松、宋柯要做的事情不叫野心,叫夢想甚至妄想,那是十年後才能做的事情。」
不難看到,在阿里星球的構想裡,不追星的人不可能成為他們的有效用戶。
粉絲經濟對應在商業世界,其力量的具現無外乎兩種:聲量和購買力。
長期以來,粉絲們通過高強度的刷榜,通過自詡為「數據女工」的方式,在普通人群體中間形成一種難以躲避的聲量。
他們的戰場在微博、朋友圈、超話、熱榜。
你把他們都圈在阿里星球,除了為民除害之外,我實在是看不出有什麼商業上的好處。
就這種設想,充分表明了高曉松老師作為一個藝術家大於企業家的天賦。
小說中我們是可以這麼寫的:
在遙遠的2031年,我們的音樂娛樂高度依存於阿里星球。
所有人都不再有眼前的苟且,人們紛紛擁抱音樂與遠方。
具體的擁抱方式就是打榜。
粉絲如賞金獵人般穿梭於品牌商之間,一次又一次的轉發在整個世界中爆發出極大的影響力。
因為這個世界中全是粉絲。
人們微小的、個體的力量在這裡匯聚成大江大河。
在愛豆的成功裡,人們小小的轉發,也閃爍著大大的幸福。
不知道您喜不喜歡這樣的故事。
也許有趣,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是現實題材。
替蝦米不值。
從左至右:阿里音樂的曾任董事長、CCO、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