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有一部著名的漫畫《我從十一樓跳下》,裡面講述了一個跳樓者的心路歷程。當她被世界滿滿的不順所填滿時,感到無法呼吸般的絕望。
此時此刻,死似乎是解決一切的最好辦法,於是她計劃起自己的死亡之路,最終選擇了跳樓。
然而當她跳下去時,看到每一層不同的家庭裡發生的事情:有的家庭正在發生爭執;有的人待業在家找不到工作;平日裡堅強的朋友竟然在偷偷哭泣。
這一刻她才發現,生活好像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大家各有各的難處,只是平日裡我們都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罷了,眾生皆苦。隨著離地面越來越近,她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那麼懼怕死亡。
人為何選擇跳樓來結束生命?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難題,有的人擁有高強的心理素質,可以憑藉自己的抗壓能力,熬過那段無助的時光,更或者幸運地遇到懂自己的人給予靈魂上的慰藉,幫助其度過困難。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笑對人生,有些本身心理素質就比較差,恰巧身邊也沒有能支持自己的人,所以,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被自己的思維鎖在定式之中,認為世界太殘酷,人生沒有希望。
他們以為離開是對生命的救贖,可自殺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大多數人都會選擇跳樓呢?
從潛意識層面來說,人類自古以來都有飛向天空的渴望,因為天空象徵著自由,人在選擇死亡時也是希望能夠擺脫現實的韁繩,釋放自己真正的靈魂。
跳樓可以讓人體驗從高處降落,感受身體在空中的虛無,這種感覺是大多數輕生者所嚮往的。
除此以外,跳樓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快速達到死亡的目的,若是吃藥還得等待藥效發揮,上吊要經歷窒息的折磨,割腕也需要等待血液的流逝,唯有跳樓才是最快的解決辦法。
半空中的人後悔過嗎
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生命的人,通常對世界充滿絕望,可這背後也藏著好好活下去的渴望。
馬丁海德格爾曾經說過: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時,才能深切體會生命的意義。
那些真正經歷過生死的人,才會更加明白生的可貴,自殺,更多是對生命的無可奈何。
從生理學來說,當人跳下樓的瞬間整個身體都在變化,大腦迅速充血,血壓不斷上升、心率加快,會開始感到呼吸急促,全身僵硬,失去借力點的自由落體運動太過難受。
出於生的本能,人一定會產生活下去的想法。可那時,只能面對冰涼的地面。
很多時候,人不是真的想結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為了躲避生活裡讓他們痛苦的事情,沒有勇氣去正面應對,只有選擇以死來解救自己。
生命是世間最公平不過的,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機會。從腳一離開地面那刻起,人們便不得不面對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只有在生死時刻,你才會把煩惱都拋之腦後,真正思考活著的意義。那些在半空中的人,只有跳下去才會了解生是多麼美好,可世間從來沒有後悔藥,一切都為時已晚。
學著接納自己
既然自殺行為會令我們產生害怕、後悔的情緒,那麼為何不著眼於當下的自己呢?學著與現實妥協,也學著接納自己。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我們一生都在花時間對人格進行修煉。生活固然充滿苦難,可為難的又不是你一個人,每個人都會遇到難事,也曾想過死亡。
但只有真正熬過去的人,才能涅槃重生。發現自己過得很難時,為什麼不再熬一熬,多給自己一次生的機會?畢竟,當一個人熬到困境底端時,等待他的一定是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