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謾罵聲和吐槽聲中,張一山版的《鹿鼎記》終於收官了。
從開播到大結局,《鹿鼎記》的評分一直都不高,或者說是偏低,但是令人驚訝的是,《鹿鼎記》的播放量僅次於《狼殿下》,位列排行榜第二。
一邊是口碑撲街,一邊是播放量節節攀升,這讓我想起了教科書式「差評營銷」的電影《富春山居圖》。
換句話說,張一山版《鹿鼎記》的播放量之所以節節攀升,不過是迎合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因為大家都很好奇這部劇能爛到什麼程度。
以往電視劇的大結局應該是一部劇的高光時刻,但是在《鹿鼎記》中,我們真的沒看出來,反而是時時刻刻存在的搞笑成分,讓我們誤以為是在看「喜劇小品」。
在大結局的時候,張一山離開了官場,帶著一家十幾口人遊走於江湖,但是十幾口人只坐一輛馬車,我笑了。
不僅如此,殺進皇宮的天地會竟然只有三個人,在韋小寶的三言兩語之下落荒而逃,難道天地會的刺客只是來逛菜市場的?
在劇中,這樣的片段還有很多,甚至在臺詞上也出現了很多喜劇化的成分。
魔改的劇情與原著背道而馳,難免讓很多人心生厭惡,有棄劇的想法也是正常的。
但是看到該劇的大結局,作為觀眾,對於該劇的種種不滿,我釋懷了,不為別的,只看它半悲情式的收場。
韋小寶雖然玩世不恭,但是他義字當頭。
他與康熙有君臣之義,與天地會之間有同袍之情。
但是康熙與天地會之間,勢同水火。
自古忠義不能兩全,所以韋小寶與其夾在康熙與天地會之間,倒不如去江湖遊蕩,自得其樂。
所以,我們看到韋小寶關上宮門的那一刻,略帶悲傷。
結合康熙之前的那句話,「我們回不去了」,整個大結局看起來還有幾絲悲情的成分,甚至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很多人稱《鹿鼎記》結局爛尾,康熙沒有去找韋小寶,而韋小寶的去處也成為一個謎團。
但我個人認為,這不屬於爛尾,反而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局。
我們看到,韋小寶的離開雖然是不想夾在天地會與康熙之間,但是在這之外,還有其他的考量。
小桂子與小玄子雖然是「兄弟」,康熙主政後,韋小寶也曾一度位極人臣,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於韋小寶而言並非好事。
而且,康熙一天天變得老成持重,他修煉的終究是帝王心術,而韋小寶作為人臣,自然是伴君如伴虎,一旦有一天康熙認為韋小寶功高蓋主,那麼就是韋小寶的末日。
所以,韋小寶離開是自保,去處成謎依然是自保,《鹿鼎記》設置這樣的結局,剛剛好。
小桂子與小玄子一路走來,打怪升級,韋小寶最終功成身退,康熙則成為一代少年帝王,這樣的結局,並非大團圓式的美滿,反而多了些許的悲涼。
但也正是這樣的氛圍,觀眾才得以忘記此前的「喜劇小品」,對整部劇也就釋懷了,沒有吐槽,也沒有回憶,有的可能是追憶自己的過往,或許身邊也有一位陪自己功成身退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