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何勞持戒?虛雲老和尚:月裡嫦娥赤身抱你,動心嗎

2021-02-08 溯源法語


【虛雲老和尚開示】


用功辦道首要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


《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


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方,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它,總沒法把它趕跑。


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


眾羅漢問那僧人用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的,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


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


或雲,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


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裡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


統統做得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善知識!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總要步步立穩腳跟,遠離妄想執著,便是無上菩提,古德所謂「平常心是道」。


佛法也是一樣,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才不至徒託空言。


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痴、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是為最上根人說。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於惡。


若是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心平」二字談何容易!境風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名為八風。


行人遇著利風,便生貪著;遇著衰風,便生愁懊;遇著毀風,便生嗔恚;遇著譽風,便生歡喜;遇著稱風,居之不疑;遇著譏風,因羞成怒;遇著苦風,喪其所守;遇著樂風,流連忘返。如是八風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敵?


曷若恆時步步為營,從事相體認,舉心動念當修十善。事相雖末,攝末歸本,疾得菩提。


佛門戒律,各宗皆須嚴持。識主伴如行路知方向,持戒律如行路有資糧,宗趣雖然不同,到頭還是一樣,所謂「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也。


現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淨土與禪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學,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


你與哪一法門相宜,便修持哪一法門,切不可贊此毀彼,妄想執著。而最重要的,還是戒律的遵守。近來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嚴守戒律,還說持戒是執著。那種高調,是多麼危險!(摘自《虛雲和尚開示》)



【宣化上人開示】


偈頌說:「心平何勞持戒」:平,就是沒有貪嗔痴。為什麼你要持戒?就因為有貪嗔痴。你守持戒律,不被三毒所害。


所以你心裡若平了,就是心裡沒有波浪,沒有波浪,就是沒有無明;沒有無明,所以又何必再辛辛苦苦持戒律呢?


「行直何用修禪」:你行為公平正直,就是禪;禪,也就是教你把這一切的毛病去了。


所以有的人說:「心平何勞持戒,我就不持戒了。」但是你心裡平沒平呢?他也不管心裡平沒平,他就先要不持戒。


你心平,才可以不持戒,你心裡沒平,怎麼可以不持戒呢?


他就騙人說:「我心平了!」心平?他做出事情來,最不公道,又自私、又自利、又小氣、又妒忌、又障礙,你說那怎麼能行?(摘自《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妙祥法師開示】


佛說:我不聽不持戒的人去誦經(涅槃經: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持是典),包括這種念佛、修禪、修密,我都不聽。


為什麼呢?因為你不懂得怎麼來使用這些東西,最後造成了佛法的毀滅。


不是經不好、禪不好,也不是念佛不好,不是這個意思。是由於他沒有戒律的保證,沒有戒律的指導,最後會陷進泥坑。


所以佛說,「非我弟子,我不聽」,是愛護他們,是救他們。


特別有一些人說:「我現在修大乘,不拘不檢,無持無犯,心平何勞持戒?」他把六祖的話也用上了,「我是大乘,不拘小節。我是大象,不走小道。」一堆的詞全上來了。


最後扒開他的皮,看他的心,鬧半天是什麼呢?都是一個東西在作怪——那就是愚痴。他根本就不懂——不持戒,是不斷地傷害著別人,而且也傷害著自己。


這樣的人,佛說都是魔的眷屬。(摘自《沙彌律儀講記》)(可參考:這種誦經念佛的人,是魔眷屬)



溯源法語

微信公眾平臺

由在家信眾個人創建並管理

不代表任何組織和機構

所發內容

多選自大悲寺 - 溯源佛教網


關注本平臺,請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六祖惠能大師的心平何勞持戒 ?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選自良因法師導讀《南山律在家備覽導讀·宗體篇》第三課 略明戒德 甲二 戒有大用  以前佛學院的上達下理老和尚,曾經講過一個例子,他說佛學院以前曾經一方面開講《六祖壇經》,談「心平何勞持戒」,一方面又同時開講《比丘戒》,告訴我們「寧可捨棄生命,也不可犯戒、破戒……。」
  • 許介川書禪宗六祖《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書法作品欣賞
    禪宗六祖《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是一篇佛教修身文章圖文:許介川許介川,筆名許彥。1961年生於福建詔安。畢業於北京大學首屆書法藝術研究班。慧能大師《無相頌》全文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 禪堂開示 | 虛雲老和尚圓寂紀念日特別推文
    便因此墮落.作了五百年野狐精.沒法脫身.請和尚慈悲開示。」百丈說.「你來問我。」那老人便道.「請問和尚.大修行人還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禮謝道.「今承和尚代語.令我超脫狐身.我在後山巖下.祈和尚以亡僧禮送。」第二天百丈在後山石巖以杖撥出一頭死狐.便用亡僧禮將他化葬。我們聽了這兩段故事.便確知因果可畏。雖成佛也難免頭痛之報。報應絲毫不爽.定業實在難逃。
  • 虛雲老和尚《辭世詩》
    少小離塵別故鄉虛雲老和尚,從小就喜歡佛教(自幼喜三寶物),父母並不很信佛。但是他的出生,是其父母求佛的結果。虛雲老和尚是佛的孩子,為佛教而來。他從少年就愛好佛教,不喜歡吃肉,喜歡清淨。不染而離開形式「兩妻」。很早就遠離了紅塵,19歲出家離開了家庭和故鄉。 天涯雲水路茫茫。
  • 紀念虛雲老和尚圓寂日文: 虛空無盡,雲心無我;禪宗泰鬥, 百年傳奇! ​
    ☉1953年夏,虛雲老和尚赴北京參加中佛協成立大會,於廣濟寺主持浴佛法會1959年10月13日(農曆九月十二),虛雲老和尚在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安詳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戒臘一百零一。歲暮一日,煮芋釜中,跏趺待熟,虛雲老和尚自入定去,待醒來,已半月之久,釜中熟芋已黴高寸許,堅冰如石。以智慧明鑑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淨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此為虛雲老和尚嘉言,亦是其受九磨十難後的所思所得。
  • 虛雲老和尚圓寂後,宣化上人在香港時追思虛老的事跡
    這套《大般若經》目前在慈興寺藏經樓  【後記1】1959年10月18日(己亥年九月十七日)星期日,《星島日報》:  住世一百二十載 虛雲老和尚圓寂  佛教人士昨舉行法會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之高齡一百二十歲之虛雲老和尚,已於本月農曆十二日安詳圓寂於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
  • 虛雲老和尚年譜(52)
    (四)【附錄】虛雲和尚蒞滬時之各界言論  1、虛雲大師印象記  聖 璞︽錄覺有情專刊十四卷第一期︾  在一個不平凡的晚上。十二月十一日下午六點多鐘。在上海北站。我第一次見到了虛雲老和尚。那天傍晚。我懷著肅穆的心情。隨同一百多位歡迎代表。前往到了北站。
  • 虛雲老和尚:禪修中的參話頭是什麼意思?
    答:關於參話頭,我們看看虛雲老和尚的介紹。他說:「參話頭是怎麼參法呢?先念佛幾聲,看此念佛的究竟是誰呢?若說是口念的,我死了口還在,何以不能念呢?若說是心念的,這個心是不是我這肉團心呢?若說是我這肉團心,則我死了這肉團心還在,何以不能念呢?故知念佛的不是肉團心。
  • 九華山肉身菩薩和虛雲老和尚弟子具行上人都是服務大眾,一心念佛
    你看,這樣一個要念佛的人,最後,分配她去做護法,她又沒做過護法。說句實在話,外邊的念佛堂,總有五大念佛堂吧,其中,她那個念佛堂是做得最好的。她一個,演菩師一個,還有幾個人,非常負責任。分享的時候就知道,很多人走出來了,這個不能做假的。你看,她就非常安心,而且非常盡責。她就已經從一個完全照顧自我的人,變成一個照顧大眾的人,而且非常的認真負責,沒有任何煩惱的人。
  • 持戒
    今天略略談談持戒。 持 戒 佛法包括戒、定、慧三學。戒律乃定慧基礎,是佛門弟子防非止惡的行為規範。戒有出家戒、在家戒,但五戒是一切世出世間諸善法的根本。 弘一律師開示說:「『持戒』二字的意義,我想諸位總是明白的吧!我們不說修到菩薩或佛的地位,就是想來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一、不殺生。「不殺群生,悉養物命,令眾得安。」成就慈心美德,獲得長壽之果。
  • 虛雲老和尚語重心長:露水般的道心,怎能了生死?
    開示 / 虛雲老和尚昨夜說的黑月白月誦兩重戒法,這是世尊金口所宣。佛將涅槃時,阿難尊者問佛,未來比丘以何為師?佛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波羅提木叉,華言別解脫,謂身口七非、五篇等戒,不犯則能解脫。
  • 當代得道高僧:虛雲老和尚傳奇
    同時,也想藉此為紀念老和尚圓寂四十周年,獻上一片微薄的心意,以酬報他老人家對我的法乳之恩。由於本人修行很淺,佛法水平有限,若有錯誤或不到之處,還請諸方大德們慈悲指正。 我是於一九五六年八月,從安徽省含山縣到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真如寺,投*虛雲老和尚求出家的。當年我十九歲,高中畢業後就離開家裡到雲居山去。
  • 文殊菩薩化身乞丐,兩次救助虛雲老和尚
    相傳虛雲禪師當年為報母恩,從普陀山三步一拜朝禮五臺山過程中,曾有兩次處於生死關頭,得到文殊菩薩化身搭救,這件故事廣為後人傳頌,也記錄在《虛雲和尚事跡》《虛雲和尚年譜》等著作中。老和尚是在清鹹豐八年(歲次戊午十九歲)離家逃至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老人為披剃,次年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戒。光陰過得真快,老和尚割愛辭親,不覺轉瞬就是二十多年。
  • 虛雲老和尚: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錯路 !
    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歡迎關注祖道影來源:虛雲老和尚《雲居山方便開示》
  • 虛雲老和尚:吾人本來是佛 , 何以佛有無量智慧 , 而吾人無之?
    來源:《虛雲老和尚開示錄》◎十六日,師開示云:『學佛一法,亦易亦難。從言教上解悟,此理甚為容易,所謂言下頓悟。如用功得當,即親見到自己本來面目,亦不為難。
  • 佛教:這四種人,身上自帶福氣,看看是你嗎?
    下面這四種有福氣的人,看看是你嗎?第一種,知福惜福之人。世人都說路不齊,別人騎馬我騎驢;回頭看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衣食無憂,家庭和睦,本來是莫大的福氣,但世間最難的就是把心放平,有太多的人是「心無厭足,惟求多得」。所以,追名逐利、趨炎附勢者,不可勝計,把原來的安穩日子,也過得惶惶不安。佛家將周遭一切稱作「緣」,心沉溺在俗世的五欲六塵,就叫做「攀緣」。
  • 虛雲老和尚:菩薩戒是體,比丘戒是用,內外一如,則身心自在
    戒律條文多少,怕你忘記,所以每月二戒都要誦二次。菩薩戒是體,比丘戒是用,內外一如,則身心自在。誦戒不是過口文章,要說到行到。講到持戒,也是實在為難,稍一彷佛就犯了戒。持戒這事,如頭上頂一碗油似的,稍一不慎,油便漏落,戒就犯了。半月誦戒,誦完要記得。口誦心惟,遇境逢緣,就不犯戒,不起十惡,佛制半月誦戒之意在此。
  • 虛雲老和尚: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
    十善者,戒貪、戒瞋、戒痴、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淨土之機樞。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是為最上根人說,上根利智,一聞道法,行解相應。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善相且無,何有於惡?若是中下根人,常被境風所轉,心平二字,談何容易?
  • 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一、和尚:現今社會,一說起和尚,大家的慣性思維認為是稱呼出家人的,在現代人心目中覺得這個稱謂很普通,甚至會拿它開玩笑,這是末法時期眾生不敬重法、不明佛法的緣故。因為此稱謂是如今人們對於佛教稱謂誤解最多的一個,所以筆者將它放在開頭。首先要提醒的是這個稱謂不是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專指男性出家人的,只要是修行佛法的大德,無論出家在家,男性女性都可以用這個尊稱來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