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是空華 · 即無輪轉
歡迎關注祖道影
選自良因法師導讀《南山律在家備覽導讀·宗體篇》第三課 略明戒德 甲二 戒有大用
以前佛學院的上達下理老和尚,曾經講過一個例子,他說佛學院以前曾經一方面開講《六祖壇經》,談「心平何勞持戒」,一方面又同時開講《比丘戒》,告訴我們「寧可捨棄生命,也不可犯戒、破戒……。」這時有比丘同學很疑惑,就問參禪的上達下理老法師說:「那到底要不要持戒?」達公長老就問他說:「你心平了沒有?」同學說:「我心沒有平!」達公喝道:「那你還不好好持戒!」
我們初學者,未證到空性,心沒有平,所以要努力地持戒。而賢勝們的心平了之後,是不是就不需要持戒呢?不是的,因為他們已經多少分證了五分法身的戒法身,因此對他們而言,戒的調伏力量,已經是任運地現前了,所以他們是任運地持戒。
所以《六組壇經》說:「心平何勞持戒」,重點在這個勞字。當心已經像大地一樣,安住在法性當中時,五分法身的接發審或者隨順、或者親證,就不用像初學者的時候,那麼費力地持戒,常常由於到底要持還是不持?不持又過意不去,持了又想犯戒,老是人天交戰。
當心任運地跟法性相應時,自然能生起調伏煩惱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道共戒」,自然地諸惡不造。那時就不用勞頓、辛苦地去保護戒體了,這才是「心平何勞持戒」的真義。
因此,藕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說:「有禪者曰:定共戒,道共戒是務。茲(持戒)在所緩矣。予不屑答也。嗚呼!儱侗瞞盰,病痛斯世,解文識義,能復幾人。若在所緩,應雲定奪戒,道奪戒。共之一字云何通。」所以賢聖的依止,自然也是戒,乃至最後成佛,徹證五分法身,全體是戒矣!
所以從因到果,從自利到利他,都必須要持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