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到底是什麼?
人的一生,牽絆於貪嗔念痴,「人無至人」,則必然有夢。然後,才有周公解夢、莊生夢蝶、黃粱一夢、夢筆生花、南柯一夢等等說法
在儒家理論裡,古人們一度靠夢來卜吉兇,總讓人覺得虛無縹緲。而現代人類心理學,則認為:夢本身是一種生理活動之一,本身更不會分好人壞人,也不會分聖賢愚魯,若腦子沒被燒壞,你我這一生都會做夢,甚至,有時候就連動物也會做夢。
人或動物,睡眠時,若發生做夢的過程,自己的眼球也會跟著快速移動。在學術裡,這種行為稱之為:快速眼動睡眠(Rapid Eye Movement,簡寫為 REM)。當然,動物不會像人類這樣會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人有時候會「夢話連篇",甚至醒來的第一時間,有時候會依稀記得自己夢裡所發生的神奇故事。而古人,用《周禮》更將其分為六類,可在現代心理學、醫學上,夢只是睡眠期間的,大腦皮層在某一個意識狀態下,自我整理記憶碎片、片段的過程,是一種自發性的生理活動。
也有專家曾形象地做了一個比喻:做夢,實際就是一種腦部的VR技術!它會將人腦中已記錄下來部分記憶,在做虛擬的實體模擬。在這個模擬之中,記憶片段雖然只起「素材原料」作用,但十分重要,人在夢中有時候會虛虛實實,甚至出現十分荒誕的事情發生,但我們卻處之泰然。人之所以做夢,也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衛,不僅重新將情緒調節到平衡態,更通過代謝、整理大腦那些複雜的信息,優化我們的大腦記憶」內存條「的存儲。
最新的關於夢的研究
而據一項最新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夢的質量和複雜性,其實是會隨著我們睡眠的不同階段而改變。在過去,我們通常以為夢只發生在快速眼動睡眠( rapid eye movement REM)期間,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們有時甚至在從非 REM 睡眠階段,醒來時也能回憶起夢境。
這兩種類型的夢是否天生不同,神經科學家也正想方設法試圖去搞清楚他們的差異。
研究表明:當患者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被喚醒時,他們通常能夠回憶起精心製作、栩栩如生、情感豐富的夢境。相比之下,那些在非快速眼動階段醒來的人記得的夢更少,而且夢本身更像是在思考。
不過,這些重要的發現,目前也是處於理論階段,還沒有足夠的證據它們的事實性,更多偏向於專家們的主觀報告。
在科學領域,有關人腦、夢和睡眠的科學研究,還有很長的路子
不過,巴西的研究人員,為此而特地開發了一種有效的睡眠分析工具,可定性進行分析報告,用更客觀的圖表形式顯示出來,兼容夢境的長短、各地域的語言差異等。
經過系列科學觀測後,巴西聖保羅大學的神經科學家西塔爾 · 裡貝羅,將這兩類夢形象地描述:
一、快速眼動睡眠的夢更長,更像電影,與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相比,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夢境報告要複雜得多,並且充滿了相關的信息。
二、而與 REM 睡眠相比,N2睡眠階段——深度的、非 REM 的、慢波睡眠階段——的夢更短,回憶次數更少,強度更小,更像是在思考。
最終得這個結論,不僅是他們在研究、分析過程中首次使用了定量測量,將這些細微的結構性差異,能最大化地識別和記錄。並且,與傳統的解析詞義的方法相比,這種非語義圖分析方法,還能夠轉而專注於所說內容的整體語氣。
為此,他們特地篩選了20名處於不同夢境階段的參與者,通過約133份的夢境報告,並繪製出這些夢境詞彙的圖表,並用圖表上的節點標註代替。
通過分析夢境信息所表達出的內容結構,這個新的分析工具發現:與非快速眼動睡眠期相比,快速眼動睡眠期的夢境報告要複雜得多,並且充滿了相關的信息。
就如柏林洪堡大學的神經系統科學家約書亞 · 馬丁所說那樣:這也是科學第一次,利用圖論證明 REM 夢境比非 REM 夢境,具有更多的結構連通性。
連貫、沉浸、故事化的夢境體驗,可能更容易組織成一個具有更大連通性的報告,而支離破碎、孤立的夢境體驗相對來說更難在精神上組織起來,因此在結構上聯繫較少。
研究的結果,不僅補充了現有的關於夢的報告和 REM 睡眠的文獻,也支持了最近和更客觀的夢庫資料庫的測量。
2020前所發表的一項研究,就僅使用一種算法,卻篩選了24000個夢,然後也發現了各種「統計標記」 ,支持我們的夢是日常生活的延續這一假設。
顯然,一個算法不足以解開這個謎團,如今多種像這樣的數學工具,不僅可用來評估我們的睡眠和夢境,也儘可能地減少的偏見,能讓科學研究有更多的選擇與考慮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