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智慧生物是太空人的後代
第五章 遠行的天堂
第二節 地軸朝向偏移與古代雄偉建築朝向之謎
本文是中長篇章節連載,前後內容關聯。若要更好理解文章內涵,敬請翻閱前後篇章。
在閱讀本章節之前,為了不重複繁述,並且能加深理解,特別推薦各位讀者先閱讀第四章節地極挪移(另類解讀神話之十六)。
《淮南子·覽冥訓》: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
《淮南子 ·天文訓》: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從以上兩則古籍記載中可以看出,顓頊時期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引發大戰。月球(天)飛離地球,致使地球地軸一度在太空指向紊亂。之後地軸在太空指向確定後,人們卻發現以前處於東南方上空的星辰,卻出現在西北上空。
遠古時代,停留於青藏高原上空月球中的外星人(即天神)創造了地球萬物與人類,青藏高原是中華民族的起源地。後來部分先民沿高山雪地向巨型「蘑菇」房(詳見第一章第一節)外簷四周擴散。
其中一部分先民順著青藏高原東南豁口走出青藏高原朝東來到黃河長江流域,遍及中原、北荒及東夷繁衍生息。與華夏其他部落共同發展壯大遠古中華民族。這部分從青藏高原遷徙的中華民族,以神(太空人)為尊,以祖為尊,所以他們以青藏高原及其空域月球(天)之太空人(神)為尊。其他遠古華夏民族,是太空人在第三試驗區中華大地上的試驗品(詳見第二章第二節),他們同樣以神為尊,以神所居青藏高原及其空域月球為尊。
同理,在青藏高原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的遠古先民,同樣以神為尊、以神所居青藏高原及其空域月球為尊。
所以他們所創造的城市及其他雄偉建築,布局無不背靠青藏高原及西域外圍環形山脈圍成的區域。
在東西方向上,在青藏高原之東,則表現為坐西朝東大格局,如浙江良諸古城;
在青藏高原之西,則表現為坐東朝西大格局。
在南北朝向上,在青藏高原和西域之北,則表現為坐南朝北大格局;在青藏高原之南,則表現為坐北朝南大格局。
在東北西南朝向上,在青藏高原之東北,則表現為坐西南朝東北大格局;在青藏高原之西南,則表現為坐東北朝西南大格局。
在西北東南朝向上,在青藏高原之西北,則表現為坐東南朝西北大格局;在青藏高原之東南,則表現為坐西北朝東南大格局。
而在以青藏高原和西域(今新疆一帶)組成「太極陰陽魚」圖案區域,反「~」形走向神秘的崑崙山脈偏東方向上的崑崙山(墟、丘)是太空人在地球上的都城(帝之下都),是神人聚集之地。
從高空俯視,以「太極陰陽魚」圖案中心點崑崙山脈上的「帝之下都」崑崙山(墟、丘)為原點劃東南西北方位坐標,「太極陰陽魚」與其外圍八方建築群,構成一幅形象逼真的八卦圖案。
話說遠古某日,「天皇」伏羲受昊天上帝之邀,乘飛行器暢遊天空。天清雲淡,和風日麗,仙鶴伴飛,神龍同行。兩人東瞅西望,仰視俯睽,天穹地漫,景色無限,相互大悅。不知不覺間飛行自月球極頂上空,望人間繞月球覆蓋之外四面八方,房屋簇簇,巷陌分明,井然有序,絲毫不亂。伏羲天竅突開,神思頓悟,以巨型「蘑菇」房內太極之象作中心,按在其之外八方建築朝向及巷陌成卦象,遂作八卦之圖。
伏羲以伏羲氏部落活動中心陝西一帶為中心,定八卦方位:東為離(火),南為乾(天),西為坎(水),北為坤(地),西北為艮(山),東北為震,東南為兌,西南為巽(音順,風)。
公元前76世紀伏羲創造先天八卦,公元前25世紀盤古開天。之後天傾西北,地陷東南。
公元前11世紀中華文明已進入周朝文王時代。周文王活動中心地帶同樣是陝西長安一帶。站在與古人同樣的地點,抬頭仰望,西方上空那碩大混沌如雞蛋的「天」已不存在,廣袤無垠的天空中早已鬥轉星移。文王后天八卦按文王時代地球上的點或面在太空中所對應的立體幾何位置,將伏羲先天八卦方位調整為如此排列:乾(西北),坤(西南),離(南),坎(北),艮(東北),巽(東南),兌(西),震(東)。
乾由南方移位西北,坤從正北移位西南,離從東方移位南方等等,足見盤古開天后的乾坤挪移是如此的巨大。
月球飛離地球,引發全球海嘯大洪水,低地勢文明全部毀滅。青藏高原華夏先民再次走出高原,往四周擴散。
圍繞著青藏高原及西域周邊國家如緬甸、尼泊爾、不丹、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蒙古國等國家民族與中華民族一樣擁有共同的祖先,即青藏高原先民。
在之後上古時代與古代,太空人仍常在地球上活動,太空人仍發揮著很大作用,影響著地球上人類的發展進程。如表現商末周初《封神榜》的神人混戰,傳說秦始皇也得到了神助。
所以直到漢朝中華民族還以天神為尊、以青藏高原華夏先民為尊、以青藏高原為尊。如在青藏高原之東的長安(今西安)古城坐西朝東大格局。
隨著時間的流逝,太空人來地球活動的逐漸減少,古人類與太空人接觸的日漸減少,先民對「天神」的印象漸已「模糊」。
到了漢代後期,中華民族已經佔據西至「西海」(如今青藏高原最大鹹水湖泊的青海湖的擴大版。詳見第三章第二節)及其外圍廣大區域、
北至北海(今俄羅斯境內。北海以前叫蘇武牧羊地,也就是現在的貝爾加湖。貝爾加湖面積廣闊,因為其足夠大,所以和南海對稱,稱之為北海。原屬匈奴,後匈奴敗而降漢)及其比鄰區域、
東到大海的大面積東亞大陸中北面區域了,
接下來主要擴張方向是南蠻。
之後候中華先民總體意識以自我為尊、以高地勢北面為尊。所以之後重要城市布局、皇宮建築無不體現坐北朝南大格局。如古城落陽、北京故宮等。就連原本坐西朝東的長安(今西安)古城總體布局也被改型,成坐北朝南格局。(西安古城朝向請參考劉瑞:《漢長安城的朝向、軸線與南郊禮制建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從星系中類磁軸相互平行推導可知,在完美狀態下,地球地軸與地球磁軸及地球類磁軸同軸,即三軸合一。不存在轉軸傾角,三軸在太空中指向相同。
地類磁軸始終與太陽類磁軸平行,只有當太陽類磁軸改變的情況下(何種情況下改變在之後篇章中論述)發生相應變化,所以地類磁軸在太空中指向一般情況下始終如一,不會改變。
盤古開天之前,地軸北極在太空方位(上北下南)指向是正「北」,即太陽北極指向的平行方向。
月球飛離地球後,中華大地「天傾西北,地陷東南」。除了地心、地類磁軸沒有發生原有位置或指向改變外,地軸、地磁軸則發生了偏移。
地軸發生了兩種情況的改變。一是在太空方位指向出現了向東大偏移,二是地軸與地球南北兩個交點發生了改變。造成了地軸當今偏移角度為23度26分,也即轉軸傾角。
也就是說,當今的地球以地軸朝向經緯度為依據的南北朝向,是遠古時代「東北一西南」朝向;
遠古時代的南北朝向,是當今的「西北一東南」朝向。
「三」軸分離,地磁軸也出現了偏移。現今地磁軸與地軸形成11.5度夾角,那麼地磁軸與地類磁軸同樣存在著一個夾角。
中華是個歷史攸久的文明古國,對風水、墓葬等很有講究。「皇」「帝」「王」陵墓穴朝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貴族墓地則大多坐西朝東。根據陪葬器具等其他綜合分析,考古學家將遠古時代杭州良渚遺址中的反山墓地定為「王陵」,是有依據的。
反山王陵總體以「北鬥」星座排列,代表至高無上的權貴,在遠古時代應是南北朝向,由於之後在中華大地「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因而形成如今的偏「東北一西南」朝向。
太空人設計月球成為地球衛星的目的或許有多種。但最為比較合理的解釋,那就是保護他們在地球上的子孫後代們。讓地球回歸合理的生態環境,使地球無限趨向於盤古開天前的完美狀態演變:地軸、地磁軸與地類磁軸三軸合一,不存在夾角,在太空中指向一致;與太陽軸、太陽磁軸與太陽類磁軸平行;地球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在同一平面上;地球自轉速度恢復原有狀態。
太空人設計月球呈螺旋形不斷擴大的軌道遠離地球,地球受回復力(一種總是要把物體拉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可以是合外力,也可以是單一的力)的作用下,開始緩慢恢復原有狀態的進程。地軸緩慢地與地類磁軸縮小著夾角,從而使地類磁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極點類N極點與類S極點的運行軌跡呈現螺旋形不斷縮小的趨勢,從當前的北緯66度34分及南緯66度34分緩慢地不斷的呈現向高緯度運行,無限接近90度這一高緯度極點。即地軸北極點和南極點無限接近地類磁軸類N極點和類S極點。地球緩慢地不斷的趨於「站直」進程中。
以經過東半球中華大地陝西長安(今西安,東經107.40度~109.49度;北緯33.42度~34.45度)的東經線中點值108.45東經線作地球東半球的中心經線,則以東經線18.45度(108.45—90=18.45),西經線161.55度(180-18.45=161.55)為分界線分割成東西兩半球。
地球在恢復原有狀態進程中,地軸與地球兩個交點也會作相應恢復變化,地軸在太空方位指向也會相應變化,與地類磁軸23度26分夾角逐漸變小,處在東半球的中華大地領域必須是逐漸地「地傾西北,天陷東南」。也就是說,當今中華大地領域上的南北朝向的物體(包括原有神、人建築等),同步向當今的「西北--東南」朝向轉變。
地磁軸也會作相應變化,與地類磁軸、地軸無限靠近重合,它們之間的夾角正緩慢減小。
可以肯定的是,上古時代、中古時代、古時代等東半球先民許多偉大建築,原本南北朝向已向「西北--東南」方向傾斜偏移。
這樣的現象,無論是以能反映地磁場的指南針指向為依據的南北方位,還是以地軸指向為依據的南北方位,都可以反映出古代雄偉建築朝向的偏移。
如北京故宮、長安(今西安)城市總體格局、古落陽城市布局等,在地圖上就能很清晰地展現出來。
盤古開天之後,在中華大地背後在以西經71.55度(180-108.45=71.55)為中心經線的西半球區域,則「天傾西南、地陷東北」,遠古時代南北朝向的物體(包括原有神、人建築等)突然向『西北--東南』方向改變。但之後其區域物體的南北朝向,隨著地球在太空方位朝向逐漸地「恢復」,同步向「東北--西南」朝向逐漸轉變。這從上古時期瑪雅文明的偉大建築上就可以看出。
原正北朝南瑪雅建築已出現6度左右角度朝「東北--西南」方向偏移。
因此,古時王陵朝向偏移、雄偉建築朝向偏移及城市格局朝向偏移等等眾多普遍朝向偏移現象,其來源於上古時代地球東半球「天傾西北,地陷東南」及其之後地球受「回復力」影響逐漸恢復原有狀態的進程。
現在的地球相對於太陽,就好比站著的一個人面對火源往前傾身而定格的畫面。北極點與日間距小於南極點與日間距,南極溫度低於北極溫度。
地球以地心為支點,在重新逐漸擺正太空位置的進程中,地軸北極會緩慢遠離太陽,緩慢擴大與日間距,光照越來越減少,北溫帶、特別是北寒帶溫度會逐漸降低。歐亞大陸大部分處在北溫帶上,所以溫度會緩慢下降。
而地軸南極剛好相反。它會緩慢接近太陽,緩慢縮小與日間距,光照越來越增強,南溫帶、特別是南寒帶溫度會逐漸上升。
處於赤道兩邊的熱帶,因為地心與太陽的距離和原本一樣,不產生變化,所以光照時間與強度基本不受影響。
當今因為工業汙染及其他汙染,地球出現「溫室效應」。氣溫上升,冰川融化,會引起海平面上升,許多島嶼會淹沒於汪洋大海,許多島國不復存在。大陸面積會因沿海陸地遭海浸而縮小,壓縮著人類賴以生存的陸地及空間。這僅僅是「溫室效應」所表現的破壞生態環境的一個方面。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更應愛惜地球,保護環境。
未完待續
編輯於 2020-02-19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