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名為《奔跑吧兄弟》的韓國真人秀節目被浙江衛視引進後,掀起了陣陣熱潮。「跑男」把輕鬆歡樂的節目做成了潮流風向標,給國內綜藝生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案例。
類似這種熱播的引進節目模式的綜藝節目,目前在國內電視市場有很多。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有的引進節目只是曇花一現,或是做了兩季、三季之後就出現了疲軟的收視狀態,而這些節目通常在國外已經成功播出了許多年,有的甚至是十幾年的王牌節目。是否是用力過猛?抑或是水土不服?導致海外引進節目在國內市場的「壽命」如此之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值得我們去思考。
模式引進,更要讓節目接地氣
從2010年《中國達人秀》開始,中國進入海外節目模式引進的全盛時期。尤其是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成功撈金,讓多家衛視看到版權引進的利益,紛紛加入「海淘」大軍。2013年更是被稱為歷史上「海外綜藝節目模式引進井噴年」,引進節目數量高達50多檔。大浪淘沙後的2014年引進節目量與2013年基本持平,有些成功節目繼續開播,有些則銷聲匿跡,同時又有一些新的引進節目模式注入,形式更為多樣化。
從目前來看,觀眾對於室外真人秀節目模式的接受度與多年前相比,審美距離有所變化,更加能夠接受。比如,2014年深圳衛視引進了美國室外競速真人秀The Amazing Race(《極速前進》),一開播就受到了較大關注。究其原因,網絡時代的發展促使大眾對這種節目形式已經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審美期待。按照伊瑟爾提出的「隱含的讀者」的概念,在引進一檔新型綜藝節目時,同樣存在隱含的受眾,《極速前進》已經在美國播出13年,在中國擁有了大量的鐵桿粉絲,很多受眾已經是在節目播出前就開始關注並鎖定這檔節目。再比如,浙江衛視去年開播的《奔跑吧兄弟》的韓國版《Running Man》同樣在中國擁有大量的粉絲,節目還未播出在網上就已經有大量的關注和討論。
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決定了買進的電視節目模式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符合中國受眾的收視習慣才可以,因此就回歸到一直存在的本土化問題上。如何讓節目真正落地?這是引進節目在中國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不可否認,國外的經典未必能成為國內的熱點,一些在多個國家播出時引起收視熱潮的王牌節目拿到中國卻遭受冷遇的現象就是現實的證明。不符合國情的節目註定失敗,比如2013年出現了兩檔明星跳水節目,儘管收視成績不錯,然而卻不符合中國國情,引發社會問題,觸及政策底線,僅僅播出一季就銷聲匿跡。同時,我們發現文化相似度高的節目模式更容易成功,從韓國引進的節目比歐美節目更容易改造,2014年取得較好成績的《我是歌手》(第二季)、《爸爸去哪兒》(第二季)、《花兒與少年》,由於韓國與中國相鄰,且同屬於東亞文化,在文化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契合度,因此在節目的本土化改造上就更容易實現。
內容為王,更要讓觀眾有期待
當然,引進了形式,內容卻無法填充,同樣會致使「期待視野」的喪失。如東方衛視在2013年引進的王牌節目模式《美國偶像》,然而卻表現平平,主要是因為從2004年開始的選秀節目《超級女聲》已經在觀眾的心裡根深蒂固,多年來大量的選秀節目如此雷同,與《中國夢之聲》的形式、賽制、手法幾乎相同,觀眾的審美疲勞,導致審美距離過小,沒有新鮮感,致使其無法突破。
中國選秀節目也有類似的問題。已經走過10年曆程,如今出現選秀節目選手匱乏的問題,導致受眾對於節目中選手人物設定失去興趣,從第三季《中國好聲音》來看,選手問題已然成為決定節目存活的大問題,這樣不健康的節目生態必然導致節目質量下降。
當代大眾的浮躁,導致收視忠誠度不高,關注度也不夠持久。一方面,受眾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在擴大;另一方面,受眾的審美疲勞時間在縮短。海外引進節目投入過大,而受益的節目其實只是鳳毛麟角,很多節目一經試水,如果失敗就立刻下馬。其實,對於觀眾的培養有時需要一個過程,但是在經濟利益面前,卻沒有機會去培養觀眾群。
未來是創意經濟的時代,想要真正做到「拿來主義」,一是要激活電視節目業態,完善制播分離制度;二是要利用好網絡平臺,考慮到媒介融合後電視節目的多元化,尤其是社交媒體的傳播對審美距離造成巨大影響,要充分抓住注意力經濟的特點;三是不能趨之若鶩和過度依賴境外模式,原創節目研發才是長久之計。
事實上,一些有實力的電視臺紛紛開始推動原創節目的研發生產。比如,湖南衛視2014年重磅打造的大型校園紀實原創節目《一年級》,就實現了中國電視由「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儘管此節目的質量和生命力還有待時間去考量,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觀念上的進步。
從境外引進節目模式的行為本身對國內綜藝節目的長遠發展是有益的,也是中國電視綜藝節目製作的進步表現,是通往原創自製節目的必經之路。海外製作的先進經驗可以提高我們的電視製作水平,無論從內容的策劃還是形式的呈現上都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但是我們仍然看到,外來節目不是中國電視業發展的救命稻草,創作者的觀念在改變,中國觀眾的接受程度也在變化。在目前的綜藝節目熱潮中,我們還需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長久發展之路。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