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長江流域12省市廣電機構通力合作的紀錄片作品,《長江之戀》用鏡頭記錄下了長江兩岸古風與今韻交織、保護與發展並進的時代圖景。
「大水天來,一瀉萬裡。浪似山高,勢如卷席。」古往今來,歌頌長江的名篇佳作總是層出不窮。繼《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後,2019年國慶期間又一部關於長江的紀錄片《長江之戀》引發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通過全景式、浸潤式、立體式的記錄,帶領觀眾領略大美長江。
10月25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與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紀錄片《長江之戀》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提到,《長江之戀》是國慶期間播出的一個重點紀錄片,也是總局扶持的一個重點項目,它是由中央領導點題、廣電總局組織協調、上海局臺牽頭承制、長江流域12省市廣電機構通力合作的成果。提到《長江之戀》的意義,高長力概括為「看清楚」「想明白」「去奮鬥」。
「看清楚」是指從《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到《長江之戀》,經歷了標清、高清、超高清、VR的發展過程,讓觀眾不斷更加清楚地看到長江的景色、人文和故事,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讓大家看清楚長江經濟帶各方面的發展狀況。
「想明白」是指觀眾通過《長江之戀》中的地理、人物、故事,對於國家圍繞長江提出兩大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能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深刻含義。
「去奮鬥」是指《長江之戀》表達並激發了人民群眾對長江的愛戀、對祖國的愛戀,引導人們為建設美好家園、共促祖國繁榮、實現偉大復興去努力奮鬥。同時,廣播電視工作者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者也要努力奮鬥,去創作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記錄和謳歌偉大時代。
研討會現場,《長江之戀》總策劃、SMG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介紹,作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組建以來推出的第一部大體量作品,《長江之戀》在創作人員、拍攝設備、資源調度各方面積極作為、全力保障,用紀錄片人的鏡頭記錄下了長江兩岸古風與今韻交織、保護與發展並進的時代圖景。
據介紹,此次《長江之戀》的主創是一支常年活躍在紀錄片前線的導演團隊。「想必大多數觀眾都對吐旦旦巴站在沱沱河畔攝影的一幕印象深刻」,紀錄片《長江之戀》製片人、總導演劉麗婷提到,「這些影像的背景有許多看似虛化的東西,其實是上千隻飛蚊。但對紀錄片的熱愛,讓團隊成員們忘卻了艱苦,只覺這段經歷相當有趣。」
紀錄片《長江之戀》拍攝歷時5個月,攝製團隊分為八組,拍攝總行程超過10萬公裡。在前期策劃階段,主創團隊不僅回訪了此前的部分故事和場景,同時還針對紀錄片的預設結構設計了特別的拍攝模式,將其分成故事、採訪和空鏡三大板塊。
為了在視覺上呈現出最美的效果,《長江之戀》全部採用4K拍攝,並採用了阿萊頂級攝影器材,為當代中國積累並保存了真實且珍貴的影像素材。在最後正片的呈現中,無論是落霞孤鶩,水天一色,抑或是渚清沙白,候鳥飛回,再或是江水浩蕩,東流不息,這些奇偉瑰麗的景色都被生動展示,突顯了長江的壯美風採。
在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為主力創作力量的基礎上,12省市衛視臺以及其他相關機構和人員均在拍攝和資源調度上給予支持。播出後,這些機構及其負責人員也積極與節目組配合聯動宣傳《長江之戀》,使得這部紀錄片呈現出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以全新的視角展現新時代下奔騰不息的新長江,《長江之戀》通過對長江進一步觀察與解讀,展現了大保護時代的責任和努力,同時將長江置於更高的高度進行探討。
「通過《長江之戀》不僅可了解長江文化,還可以拓寬觀眾的知識視野,提升國民的精神素質。」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看來,《長江之戀》帶給觀眾「三感」:巨大的歷史感,巨大的代入感,巨大的親切感。
主創團隊不僅關注大保護政策下長江日新月異的變化,還積極探尋中華兒女反哺母親河的故事,更著力強調人們與長江的情感互動。在記錄、傳播如今長江的壯闊之美以及長江守護者的情懷與堅守的同時,也喚醒人們對於自然、生命的敬愛。
「這部作品強調的主題是長江大保護,但在主線之下還有一條副線——長江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表示,做了大保護一定不要忽略高質量發展,這部片子較好地體現了這個思想,「大保護不能與高質量發展對立起來,相反要在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深化和強化保護」。
《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長江之戀》通過反哺與環保兩個方面貫穿全片,更從文化角度,問題意識角度,憂患角度,梳理了人和水的依存關係。
關於《長江之戀》帶來的感受,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則從「逐步走向自覺的生態意識,集中體現科學的生態觀和發展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學」三點進行了分享。
「《話說長江》讓觀眾第一次看到母親河的容顏,《再說長江》對世紀之交巨變中的中國進行了書寫,《長江之戀》則更突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主題。」在《廣電時評》執行主編牛春穎看來,《長江之戀》是在新時代下對長江影像的一次回訪,是對此前兩部片子一個致敬,也是紀錄片人交出的一份新答卷。
據了解,此次《長江之戀》不僅是一部放映功能的紀錄片作品,同時還是一次「喚醒全民環保意識的鼓與呼」。《長江之戀》在電視頻道、視頻網站播出時還作為一個具有社會功能的話題,憑藉新媒體投放、微博話題熱議、螞蟻森林入駐等一系列操作,成就了一場以作品拉動話題的公益活動。
「不獨有聲流出此,會歸滄海助波瀾」。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表示,《長江之戀》在社會反響熱烈,體現出國產紀錄片的較高製作水準,也很直觀地檢驗了SMG紀錄片中心改革的成果,「我們要主動把握『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發揮上海文化碼頭和文化源頭作用,以融合促發展,為託起中國紀錄片的高原作出更大貢獻,讓紀錄片再次掀起時代文化的風潮」。
·End·
編輯 | 葉晨瑋 曾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