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紀錄片《長江之戀》這樣譜寫新「長江之歌」

2021-02-21 廣電時評

作為一部長江流域12省市廣電機構通力合作的紀錄片作品,《長江之戀》用鏡頭記錄下了長江兩岸古風與今韻交織、保護與發展並進的時代圖景。

「大水天來,一瀉萬裡。浪似山高,勢如卷席。」古往今來,歌頌長江的名篇佳作總是層出不窮。繼《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後,2019年國慶期間又一部關於長江的紀錄片《長江之戀》引發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通過全景式、浸潤式、立體式的記錄,帶領觀眾領略大美長江。

10月25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與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紀錄片《長江之戀》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提到,《長江之戀》是國慶期間播出的一個重點紀錄片,也是總局扶持的一個重點項目,它是由中央領導點題、廣電總局組織協調、上海局臺牽頭承制、長江流域12省市廣電機構通力合作的成果。提到《長江之戀》的意義,高長力概括為「看清楚」「想明白」「去奮鬥」

 

「看清楚」是指從《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到《長江之戀》,經歷了標清、高清、超高清、VR的發展過程,讓觀眾不斷更加清楚地看到長江的景色、人文和故事,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讓大家看清楚長江經濟帶各方面的發展狀況。

 

「想明白」是指觀眾通過《長江之戀》中的地理、人物、故事,對於國家圍繞長江提出兩大戰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更能深入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深刻含義。

 

「去奮鬥」是指《長江之戀》表達並激發了人民群眾對長江的愛戀、對祖國的愛戀,引導人們為建設美好家園、共促祖國繁榮、實現偉大復興去努力奮鬥。同時,廣播電視工作者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設者也要努力奮鬥,去創作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記錄和謳歌偉大時代。

研討會現場,《長江之戀》總策劃、SMG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介紹,作為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組建以來推出的第一部大體量作品,《長江之戀》在創作人員、拍攝設備、資源調度各方面積極作為、全力保障,用紀錄片人的鏡頭記錄下了長江兩岸古風與今韻交織、保護與發展並進的時代圖景。

 

據介紹,此次《長江之戀》的主創是一支常年活躍在紀錄片前線的導演團隊。「想必大多數觀眾都對吐旦旦巴站在沱沱河畔攝影的一幕印象深刻」,紀錄片《長江之戀》製片人、總導演劉麗婷提到,「這些影像的背景有許多看似虛化的東西,其實是上千隻飛蚊。但對紀錄片的熱愛,讓團隊成員們忘卻了艱苦,只覺這段經歷相當有趣。」

紀錄片《長江之戀》拍攝歷時5個月,攝製團隊分為八組,拍攝總行程超過10萬公裡。在前期策劃階段,主創團隊不僅回訪了此前的部分故事和場景,同時還針對紀錄片的預設結構設計了特別的拍攝模式,將其分成故事、採訪和空鏡三大板塊。

為了在視覺上呈現出最美的效果,《長江之戀》全部採用4K拍攝,並採用了阿萊頂級攝影器材,為當代中國積累並保存了真實且珍貴的影像素材。在最後正片的呈現中,無論是落霞孤鶩,水天一色,抑或是渚清沙白,候鳥飛回,再或是江水浩蕩,東流不息,這些奇偉瑰麗的景色都被生動展示,突顯了長江的壯美風採。

在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為主力創作力量的基礎上,12省市衛視臺以及其他相關機構和人員均在拍攝和資源調度上給予支持。播出後,這些機構及其負責人員也積極與節目組配合聯動宣傳《長江之戀》,使得這部紀錄片呈現出了更好的傳播效果。

以全新的視角展現新時代下奔騰不息的新長江,《長江之戀》通過對長江進一步觀察與解讀,展現了大保護時代的責任和努力,同時將長江置於更高的高度進行探討。

「通過《長江之戀》不僅可了解長江文化,還可以拓寬觀眾的知識視野,提升國民的精神素質。」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時統宇看來,《長江之戀》帶給觀眾「三感」:巨大的歷史感,巨大的代入感,巨大的親切感。

主創團隊不僅關注大保護政策下長江日新月異的變化,還積極探尋中華兒女反哺母親河的故事,更著力強調人們與長江的情感互動。在記錄、傳播如今長江的壯闊之美以及長江守護者的情懷與堅守的同時,也喚醒人們對於自然、生命的敬愛。

「這部作品強調的主題是長江大保護,但在主線之下還有一條副線——長江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表示,做了大保護一定不要忽略高質量發展,這部片子較好地體現了這個思想,「大保護不能與高質量發展對立起來,相反要在發展的進程中不斷深化和強化保護」。

《文藝報》藝術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長江之戀》通過反哺與環保兩個方面貫穿全片,更從文化角度,問題意識角度,憂患角度,梳理了人和水的依存關係。

關於《長江之戀》帶來的感受,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主任李躍森則從「逐步走向自覺的生態意識,集中體現科學的生態觀和發展觀,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美學」三點進行了分享。

「《話說長江》讓觀眾第一次看到母親河的容顏,《再說長江》對世紀之交巨變中的中國進行了書寫,《長江之戀》則更突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主題。」在《廣電時評》執行主編牛春穎看來,《長江之戀》是在新時代下對長江影像的一次回訪,是對此前兩部片子一個致敬,也是紀錄片人交出的一份新答卷。

據了解,此次《長江之戀》不僅是一部放映功能的紀錄片作品,同時還是一次「喚醒全民環保意識的鼓與呼」。《長江之戀》在電視頻道、視頻網站播出時還作為一個具有社會功能的話題,憑藉新媒體投放、微博話題熱議、螞蟻森林入駐等一系列操作,成就了一場以作品拉動話題的公益活動。

「不獨有聲流出此,會歸滄海助波瀾」。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表示,《長江之戀》在社會反響熱烈,體現出國產紀錄片的較高製作水準,也很直觀地檢驗了SMG紀錄片中心改革的成果,「我們要主動把握『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帶來的機遇,發揮上海文化碼頭和文化源頭作用,以融合促發展,為託起中國紀錄片的高原作出更大貢獻,讓紀錄片再次掀起時代文化的風潮」。

·End·

編輯 | 葉晨瑋 曾宇衡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明晚開播,傾情講述長江故事
    此次,紀錄片《長江之戀》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扶持項目,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長江經濟帶11省市衛視,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長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巨製。2019年,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派出的8個攝製組,沿著6380多公裡長江溯源而上,輾轉10萬多公裡,用鏡頭記錄下生生不息的江水、河流孕育的生靈以及世代守護長江的芸芸眾生。
  • 長江之戀
    古往今來,歌頌長江的名篇佳作總是層出不窮,繼《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後,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長江經濟帶11家省級衛視創製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再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長江之戀》總策劃、SMG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表示:「作為紀錄片中心組建以來推出的第一部大體量作品,我們在創作人員、拍攝設備、資源調度等各方面調配上積極作為、全力保障,用紀錄片人的鏡頭記錄下了長江兩岸古風與今韻交織、保護與發展並進的時代圖景。」此次《長江之戀》的主創都有著飽滿的創作熱情、專業素養經驗和紀錄片人的一顆初心。
  • 電視紀錄片《長江之戀》:一曲讚美長江的時代戀歌
    《長江之戀》劇照:人們在金沙江邊種樹   百度圖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長江經濟帶11家省級衛視創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長江之戀》日前與觀眾見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被稱為「江豚爸爸」,為了保護長江的水生動物,他把40年職業生涯完全獻給了白鰭豚和江豚,他說:「江豚的保護不僅僅是物種保護,實際上是通過對這個物種的保護來保護整個長江。這也是我們參與《長江之戀》後想盡力傳達給觀眾的信息。」
  • 輾轉萬裡,紀錄片《長江之戀》是如何拍就的
    於是,輾轉10萬多公裡,踏遍長江岸,高歌新華章,「沾著泥土、帶著露水」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百鍊出爐。六集紀錄片《長江之戀》是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長江的創新之作,也是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作品。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在東方衛視播出
    8月26日起,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湖南、浙江、江蘇等11家省級衛視創製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在東方衛視播出。「在過去幾十年中,長江曾出現很多環保危機。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護政策下長江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中華兒女如何反哺母親河的故事,同時強調我們與長江更深層次的情感互動。」《長江之戀》總導演劉麗婷說。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2020-09-30 0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餐廳4》譜寫「長江之戀」
    在這一季中,節目一改前幾季國外錄製模式,回歸本土沿長江順行譜寫「長江之戀」,從移動餐廳待客、雙主廚同臺加強美食屬性、飛行嘉賓升級為常駐嘉賓到合伙人敲門入戶邀請以「家」為單位的客人上船吃飯,每一步節目內容的創新都保持著超高新鮮度,增強互動拉近距離,帶著觀眾一起去探索「中餐從哪來」的答案。
  • 《長江之戀》為紀錄片帶來了6大顛覆性創新
    SMG紀錄片中心主任、《長江之戀》總策劃李逸表示:「《長江之戀》作為紀錄片中心組建以來推出的第一部大體量作品,我們舉全中心之力保證這個重大項目的圓滿落地和呈現,打好響亮的第一炮。」《長江之戀》總導演、製片人劉麗婷告訴筆者,她在拍攝期間偶遇正在三江源地區考察的紐西蘭地質學家,「長江不是中國的長江,而是世界的長江。這樣一條大河,他的生態環境發展,對全世界都是有影響的。」所以,這種與時代接軌、與世界接軌的畫面質量,是讓《長江之戀》在一段歷史時期內,具備視頻文獻參考的實際意義的有力保證。
  • 「星光獎」揭曉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製作、出品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星光獎」優秀電視紀錄片獎。紀錄片《長江之戀》是國內首部4K拍攝,全景式、浸潤式、立體式記錄長江的大型紀錄片。是國家廣電總局重點扶持項目,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長江經濟帶11家省、市衛視,聚焦在新思路、新做法影響下的新長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巨製。
  • 尋訪歷史印記 紀錄片《長江之戀》到李莊古鎮取景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關於「以『長江之戀
  • 時代戀歌《長江之戀》
    國內首部4K拍攝,全景式、浸潤式、立體式記錄長江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百鍊出爐!繼1983年的《話說長江》、2006年的《再說長江》後,2019年的長江系列紀錄片《長江之戀》再次進入到大家的視野。《長江之戀》在前兩部作品的基礎上完成,有思想的積澱、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上海廣播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來到攀取景拍攝!
    兩江水、一城人金沙江、雅礱江靜靜的穿城而過王東/攝影養育著攀枝花一代又一代的人見證了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吸引著大家來到攀枝花5月17日,上海廣播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攝製組來到攀枝花實地取景拍攝。
  • 廬山景區:央視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攝製組來廬山拍攝
    廬山景區:央視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攝製組來廬山拍攝 為更好展現長江經濟帶經濟建設及環境保護成果,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製,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承制的大型專題紀錄片《長江之歌》到江西緊張攝製中。
  • 李近朱:《話說長江》主題歌並非《長江之歌》
    《話說長江》紀錄片製作組找到了王世光,希望他僅僅用音樂就把長江的情懷表達出來。而且只是一個50秒的純音樂。當他得知央視決定徵集歌詞的時候,出於自己對片子和長江的熱愛,他一口氣寫下了《長江之歌》的歌詞:「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採
  • 觀影|徐辛紀錄片《長江》:荒蕪視角下的「未知之域」
    徐辛導演的這部紀錄片,是楊超導演的劇情片《長江圖》的伴生產物。受楊超導演邀請,徐辛全程跟隨《長江圖》的拍攝團隊,在長江流域各地拍攝,完成一部獨立於《長江圖》的紀錄片。在映後交流環節,徐辛導演反覆強調,儘管沒有《長江圖》的拍攝,就沒有這部《長江》的問世,但紀錄片《長江》絕對不是劇情片《長江》的附屬產物,而具備很強的獨立性與徐辛導演的個人色彩。
  • 今晚紀錄片《長江之戀》給你答案……
    《長江之歌》作曲:王世光 作詞:胡宏偉 指揮:孟大鵬 童聲合唱: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 領唱:郝佳貝由國家一級指揮孟大鵬帶領的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再一次演繹了《長江之歌》,天籟之聲更增添了一份戀戀深情。剛見到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的站長吐旦旦巴,我非常吃驚於他的普通話。
  • 各方專家點評文獻紀錄片《長江支隊》
    揭秘70多年前往事,填補黨史研究空白《長江支隊》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廣播電視局、河北廣播電視臺、邯鄲市委宣傳部、邯鄲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攝製,作為「七一」獻禮之作,於6月28日至7月1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後,社會各界反響熱烈。
  • 新時代的長江之歌已然奏響!長江經濟帶這五年有什麼變化?來看這份...
    危化品企業退到安全距離,入河排汙口全面排查整治,增殖放流重建野生種群,長江流域全面禁捕……5年來,沿江各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四川篇:上遊的責任「四川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路子,切實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四川篇章。」——四川省委書記 彭清華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四川牢記。五年來,四川不斷以實際行動呵護母親河生態安全,持續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 致敬「美麗長江之歌」可愛和聲|百度百家號/豹耳生活/真實影像
    作為「美麗長江之歌」的首席合作平臺,百度百家號支持團隊,不僅在百度平臺建立了#大江大河大徵途##美麗長江之歌#的熱點話題,還聯合綠會長江組一起發起美麗長江之歌徵文活動,拿出實打實的獎勵機制,鼓勵創作者們一起參與到這場聲勢浩大的行動中來,截止2020年12月25日,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投稿400餘篇,內容涵蓋長江沿線的生態、經濟、人文、交通、歷史等各個方面的風貌與變化,風格各異、絢麗奪目,實現了長江行動各地熱心公眾的
  • 無錫:奏出「長江之歌」最美和弦
    在太湖之濱無錫聆聽一曲新時代「長江之歌」,每一段樂章中都能欣賞到這美妙的「和弦」。這條發展新路上,「進退」是擔當,「平衡」是智慧。改變原先「沿江治江」「就江治江」的治理理念,無錫堅持整體謀劃、綜合施策,全流域推進長江生態保護。